• 沒有找到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5.2 研究建議

5.2.1 在產業價值鏈中尋找定位

目前市場上對LCD TV 未來的成長多半是樂觀預期的,當然前提是廠商能夠 順利跨入七、八世代的生產技術。就目前而言,我國業者在面板的生產上以擁有 量產規模上的優勢,未來主要的競爭對手,除了韓國業者(三星及LG Philips)

及可能竄起的大陸業者,因此,除了在量產能力外,如何在未來市場創造附加價 值?是個重要的課題。

5.2.2 籌組研發聯盟,開發技術平台

1990 年代 TFT-LCD 的相關專利,其中美國、歐洲、韓國、台灣、日本分別 取得2212 件、2013 件、1206 件、81 件、13 萬 402 件,可見絕大多數都是在日 本手中,台灣僅有81 件,由於台灣的 TFT-LCD 產量與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未 來相關的 TFT 專利權力拉鋸戰將會越來越明顯,這也將是在產業中相當值得關 注的議題。

就整個平面顯示器產業而言,TFT-LCD 已經在所有相關技術中佔有關鍵性 的地位,但對TFT-LCD 相關業者而言,替代性技術產品的威脅仍不可忽視,尤 其未來的TV 市場,將面臨許多替代技術的競逐,包括 PDP、SED 及 LCOS 等,

因此除了已有投入的相關業者之外,針對相關新興技術領域,國內廠商宜籌組研 發聯盟,一方面可共同承擔技術開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則可共享共同研發的成果。

此外,廠商能否順利發展下一世代的技術/產品,設備的來源是個關鍵問 題,有設備方能量產。然而,隨著尺寸的大型化趨勢,設備的開發與搬運同樣面 臨瓶頸,雖然,美日等相關國家在設備開發的技術上優於國內業者,但國內業者 若能藉由籌組研發聯盟的方式,開發新世代技術的平台與設備,方有機會擺脫外 國業者在專利上的糾纏。過去台灣從日本轉移TFT-LCD 的量產技術,僅能確保 自己不會被技術母廠提出侵權控訴,其他日本或是南韓廠商,甚至是僅進行研 發,不量產的美國實驗室,都有可能在相關的議題上大做文章,對於技術專利掌 握度較差的台灣廠商來說,將是未來發展上的一塊絆腳石。

5.2.3 積極投入次世代技術發展,增強技術自主性

1997 年,由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韓幣大幅貶值,韓商於龐大美元 外債下,以殺價競爭的方式換取美元,並使其全球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日本廠 商為保住其全球領導地位,加上日本國內長期經濟不景氣所造成的資金缺乏,無 法再斥鉅資擴充生產線,因此在TFT-LCD 策略上作重大轉變,釋放出 TFT-LCD 顯示器的技術給台灣廠商,靠著收取技術移轉權利金來賺取利潤,並扶植擁有充 沛資金的台灣,以對抗韓國廠商的競爭。

因此,審視台灣TFT-LCD 產業的興起,乃至目前的蓬勃發展,很大的一部

份必須歸功於來自日本廠商的技術授權或者技術移轉。從表中即可觀察到國內的 面板業者,其技術來源都對應著一家日本業者,近年來,有的廠商更積極尋求兩 家以上日本業者的技術合作,使得台日雙方的合作關係愈形緊密。

整個TFT-LCD 產業的發展,已朝向更大尺寸基板的投資以切割更多片數,

生產的規模經濟將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競爭要素。在玻璃基板朝向大型化發展 的趨勢下,由於玻璃基板面積擴大,再加上薄型化發展,使得傳統運送方式在大 尺寸生產線設備上將會發生許多問題,整體而言,由於玻璃基板尺寸增大,使得 在搬運過程與液晶注入製程方式皆面臨改變,而新製程導入初期將會導致良率較 先前世代生產線為低,因此如何在縮短良率提升的問題是廠商必須克服的議題,

同時也影響整體產量供給增加的速度。

由於TFT-LCD 產業具有進入門檻高,退出障礙更高的產業特性,廠商一旦 投入,除非關廠撤資,否則一座接一座的擴建是必經之路。因此,積極發展次世 代技術已成了不可避免的方向,一昧著跟隨著南韓所訂定的規格與訂價策略走,

台灣廠商只能一直當競局中的跟隨者,成為價格競爭下的犧牲者,目前台灣廠商 的量產實力已豐厚,技術能力也逐漸提升,應有實力積極投入新生產製程與新生 產線的開發,以爭取市場主導者的角色。

5.2.4 嘗試發展自有品牌

在價值鏈中,經常能獲取最高利潤者,一為前端的研發,次為末端的行銷部 分。由於,長期以來我國業者,以電腦周邊、系統組裝起家,雖然在生產製造上 具有低成本的量產優勢,但在TFT-LCD 整體產能過剩的情形下,主要利潤還是 落在國際品牌大廠的手中。由於面板生產的關鍵零組件屬於台灣業者不擅長的光 學與材料化工領域,因此,造成廠商在關鍵零組件上的自製率偏低,關鍵零組件 的主要材料亦全部仰賴少數幾家日本廠商供應。反觀韓商,LG 集團中的 LG 化 學全力支持材料的供應與技術的共同開發,而 Samsung 的材料基礎亦有相當程 度建立在其集團中其他事業的努力上。另一方面,台灣業者之所以能快速的佔有 市場,與台商在監視器及筆記型電腦的超高佔有率息息相關。而這些產業的銷售 通路卻並非掌握在台商手中,而是歐、美、日、韓等品牌或通路大廠手裏。舉例 來說,韓商的另一優勢即在於銷售通路的完整性。由於體系中包含Samsung、LG 與 Philips 等一線的監視器品牌大廠,韓商對於通路的銷售狀況容易取得直接的 資訊回饋,在價格與產品策略的變化上較能迅速反應,甚至在生產效率上亦有相 當的彈性。因此,產品的品牌效應以及上游關鍵零組件的開發情形,在未來皆扮 演著關鍵的角色。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成為未來新興競爭的戰場而言,TFT 保守 估計至少能在未來的十年間,維持每年二、三0%的成長,加上大陸地區龐大的 內需市場,我國下游業者實可藉由加強售後服務與品牌概念,以提高本身的獲利 能力。

5.2.5 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目前國內政府積極推動兩兆雙星之國家計畫,並將影像顯示器產業中的平面 顯示器產業規劃為其核心之一,因此,在產業未來的發展中,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建議如下:

1. 穩定政治與經濟環境

隨著產業的逐漸茁壯,許多國外關鍵零組件業者已陸續在台規劃投資建廠,

例如,美商康寧公司即在台設置熔爐廠以就近供應國內面板業著玻璃基板;日商 Stanley 亦在南科建置燈管廠,就近服務國內背光模組廠商。因此,除了國內業 者的努力之外,穩健的投資環境,方能吸引國外資金的注入,以提高整體產業的 國家競爭力。

2. 協助產業技術能力的強化

整合產業上、中、下游的技術研發能力,推動籌組研發聯發聯盟,集思廣益,

用各別的專業能力,將研發時程縮短,並加速新產品的開發,鼓勵研究單位及各 廠商共同開發顯示器先進技術、新材料、新的製程、特殊的配方等,支援業界研 發需求。其次,則協助廠商進行專利佈局,可由政府主導來購買專利或進行專利 訴訟,以建立規模經濟,降低廠商專利成本與困擾。

3. 持續加強人才培育

建立自有技術與研發是國內產業發展的長久之策,技術之建立需依靠人才之 培養與訓練,人才之培育主要靠學校教育與研究機構之養成,此需政府主管單位 之主導與推動,國內產業之技術能力才能得以加強,國家產業競爭力方得以提 升。對於液晶顯示器產業人才之培養與相關研究專案之鼓勵與推動亦有賴政府之 大力扶持。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Porter,1980,競爭優勢。

2. 工研院,2002,顯示器產業年鑑。

3. 工研院光電所,1999/06,ITIS 計畫整理。

4. 工研院資經中心,2002,2002 年平面顯示器年鑑。

5. 司徒達賢,1979,台灣企業之環境分析,企銀季刊,第三卷第一期,27-38 頁。

6. 司徒達賢,1994,策略矩陣分析法基礎,管理評論,第十三卷第二期,1-22 頁。

7. 全球產業研究中心,2001/03。

8. 吳思華,1984,產業特質與企業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9. 吳思華,1988,產業政策的理論與實際,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10.呂巧玲,2000,蓬勃發展中的台灣LCD產業,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11.李秀玉,1999,應用賽局理論分析我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之競爭策 略,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12.李維中,2004,次世代 PE CVD 鍍膜設備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工研院電子 所,液晶產業年鑑。

13.李錦方,1994。我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環境與市場競爭策略,交通大學,碩士 論文。

14.亞洲週刊,2004/01。

15.拓樸產業研究所,2003。中小尺寸顯示器發展前瞻。

16.拓樸產業研究所,2003。光電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

17.拓樸產業研究所,2003。掌握光電大動脈。

18.洪昆欽,2000,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以LCD產業為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商業時代,2002。

19.張喜麟,台灣薄膜電晶體液晶平面顯示器產業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分析,交 通大學,碩士論文。

20.陳怡夫,1999。產業技術創新與國家創新體系-以監視器產業為例,清華大學,

碩士論文。

21.童恩寧,1996。探討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優勢-以關鍵性產品LCD為例,中央大 學,碩士論文。

22.鍾欽炎,我國大型平面顯示器總體環境、產業結構與競爭策略之探討,交通 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DIGITIMES Research,2002/09。

2. Display Search, 2005, FPD Taiwan Seminar presentation materials

3. Hill, C. W. L. and G.. R. Jones, 1995.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y, 3rd ed., Boston, Mass.: Houghton Mifflin.

4.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5. Unaxis presentation material, 2004: Unaxis goes Sola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