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TFT-LCD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TFT-LCD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台灣

TFT-LCD 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 TFT-LCD Indus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研究生:李維中

指導教授:朱博湧 教授

(2)

台灣

TFT-LCD 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 TFT-LCD Indus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研究生:李維中 Student: Wei-Chung Lee

指導教授: 朱博湧 教授 Advisor: Dr. Po-Young Chu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Master Program of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usiness & Management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ne 2006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台灣

TFT-LCD 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學生:李維中 指導教授:朱博湧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摘 要

TFT-LCD 產業作為政府重點發展的兩兆雙星產業之一,歷經將近十年的時 間,的確也成功地突破年營業額上兆的政策目標。只不過台灣的面板產業歷年來 的總投資金額卻也超過一兆,突顯出此產業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利潤過低。然而 亞洲鄰近國家地區如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面板生產者並沒有創造出更高的 經營利潤,可見這並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相反地,各國的競相投資並未因極低 的毛利而有所停滯。本研究嘗試以產業分析的方法剖析TFT-LCD 產業為何能夠 在毛利率如此低的情況下,卻還能夠吸引各國幾近沒有限度的投資,究竟 TFT-LCD 產業的春天在哪裡? 台灣的面板廠自1998 年中華映管引進三菱的技術開始,正式進入大尺寸面 板的時代。九年以來面板產業歷經幾波景氣循環,以及數次的合併整合,如今已 經可以大致看出各公司競爭力的高低。本研究也試圖為身為前二大的友達與奇美 以及後段的中華映管、瀚宇彩晶、群創乃至元太、統寶擬出將來的競爭策略。在 次世代面板廠的投資競賽當中,台灣、日本及韓國的抉擇已經進入了“囚犯理 論"的階段,只可惜最後似乎還是沒有人能夠停止蓋廠。這是對有能力與國際競 爭的友達、奇美而言;對其於小廠來說,本研究以微笑曲線簡單的變形便找出了 明顯的生存之道。 中國大陸自2002 年開始進入大尺寸面板的生產,除了上海廣電集團及北京 的京東方集團之外,龍騰光電、天馬微電子等等公司也積極投入。本研究最後做 成的結論是在TFT-LCD 產業的競爭上,中國大陸若沒有台灣的協助,將使得大 陸的液晶產業毫無競爭力。同樣地,台灣的液晶產業最後仍須考慮西進大陸,充 分運用台灣得天獨厚的產業特殊地位,方可與日韓競爭。 另外,隨著石油能源價格的不斷高昇,太陽能電池的重要性又被提起。現行 的電池型態多為厚膜(Bulk Si)且為 wafer base(不透明);如果現行的 TFT-LCD 廠能夠利用現有的產能,製造大面積、透明且能源轉換效率高的太陽能電池產 品,則勢必為台灣乃至於世界上所有的 TFT-LCD 廠帶來另一波高潮。

(4)

A Study of Taiwan TFT-LCD Indus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tudent:Wei-Chung Lee Advisor:Dr. Po-Young Chu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Business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FT-LCD industry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about 10 years and has been listed in the key project “Two trillion and bi-Star”. Now the revenue has successfully hit 1 trillion NTD; however, the investment also reached 1 trillion NTD. This has raised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extremely low profit. Why all the Asian countries keep on investing while they are not enjoying better profit? 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give an answer: where should this industry go?

In 1998, along with CPT’s introducing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rom IDT (Mitsubishi Corp.) the era of making large area TFT-LCD in Taiwan starts. After 9 years running, the silicon cycle goes up and down several times; several companies are merged; now we can easily observe there forms two groups of fabs: AUo, CMO and others. For the leading 2 companies (AUo, CMO), the decision of making investment for next generations has fallen into a “prisoners dilemma” with other big ones in the other countries; for those smallers, this study uses the famous “smiling curve” from Dr. Stan Shih and a slight transform to realize the survival way for them.

China started entering large area TFT-LCD manufacturing by setting SVA-NEC and BOE-Hydis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more to come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study gives a conclusion that “no China fabs can compete without the cooperation from Taiwan”; same as Taiwan, the industry finally has to consider going west otherwise the unique strength of Taiwan will be wasted and results in the situation that Taiwan falls no competition.

Considering how to “push out” the surplus capacity from the old generations, solar cell is an emerging topic. The current solar cells are mostly made by wafer based bulk silicon which is limited in size and not transparent. Many TFT-LCD fabs are thinking about making big size, transparent and high efficiency solar cells with their existing production line. Some technical barriers have to be penetrated; once that day has come, it would be the second evolution of energy and all TFT-LCD fabs find their way of survival.

(5)

誌 謝

本研究歷經數年,其間產業變化莫測,可說是歷史上從未有先例可循;而且 大多數人都從台灣的半導體發展經驗出發,結果通常導致研究結果的失誤。本研 究大部分由訪問心得寫成,承以下羅列人士鼎力相助,方可完成,在此僅誌無限 感謝。 吳逸蔚博士:工研院電子所前副所長,統寶光電前執行副總 林正一博士:友達光電副總 丁景隆先生:奇美電子副總 王志超先生:奇美電子副總 江文章先生:中華映管液晶電視事業副總 鄭建發先生:中華映管總經理室協理 吳英明先生:中華映管L2 總廠長 周志豪博士:瀚宇彩晶副總 陳勁志先生:廣輝電子副總 許世忠先生:群創光電副總 周家村先生:上海SVA-NEC 總經理 黃文君先生:上海SVA-NEC 製造副總 張宇 先生:北京京東方電子集團協理 陳泳丞先生:工商時報科技新聞組主任,TFT-LCD 專書“台灣的驚嘆號"作者 謝勤益先生:Display Search 台灣區總經理 梁育正先生:鈺翰科技董事長 許庭貞博士:前奇美電子副總,建美科技董事長 何獻南博士:工研院電子所經理 另外,更要感謝我的妻子簡嫻雯,她在友達光電擔任產品經理的職務,有了 她的“內線消息"讓我能夠在產業內部的瞭解多了許多助力。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老師朱博湧教授,沒有他的耐心與辛苦指導,這個研究 不知要如何完成。 我衷心感謝以上列的所有人的協助;還有更多的人並沒有列在這裡,我也感 謝他們的幫忙和支持。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一、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二、 文獻探討 2.1 發展策略之文獻探討……… 3 2.2 TFT-LCD 之產業沿革 ……… 7 2.3 TFT-LCD 之產業特性 ……… 9 2.3.1 資本密集度高……… 9 2.3.2 技術密集度高……… 9 2.3.3 產業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競爭優勢之塑造……… 10 2.3.4 產品良率、品質與尺寸為競爭之關鍵因素……… 11 2.3.5 關鍵零組件的瓶頸……… 11 2.3.6 產業景氣循環特性……… 13 2.4 TFT-LCD 之產業特性 ……… 14 2.4.1 TFT-LCD 材料成本結構 ……… 15 2.4.2 關鍵零組件市場概況……… 16 2.5 TFT-LCD 產業之未來發展趨勢 ……… 18 2.5.1 面板尺寸之世代更替……… 18 2.5.2 TFT-LCD 應用產品領域分析 ……… 19 2.5.3 台灣 TFT-LCD 廠商未來的發展 ……… 22 2.6 過去關於 TFT-LCD 廠商未來的發展 ……… 24 三、 研究方法 3.1 研究流程……… 26 3.2 研究方法……… 27 3.3 研究限制……… 28 四、 台灣TFT-LCD 產業之發展策略分析 4.1 台日韓面板產業競爭分析……… 29 4.2 台日韓面板產業 SWOT 分析 ……… 30 4.2.1 台灣廠商 SWOT 分析 ……… 30 4.2.2 日本廠商 SWOT 分析 ……… 31

(7)

4.2.3 韓國廠商 SWOT 分析 ……… 31 4.3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32 4.3.1 供應商與客戶的依存度高……… 32 4.3.2 供應鏈長、上下游投資步調不一致……… 32 4.3.3 景氣來臨時,玻璃基版、驅動 IC 缺貨的隱憂……… 32 4.4 客戶的議價能力(最終客戶為消費者)……… 33 4.4.1 筆記型電腦與 LCD 顯示器,市場進擴張期……… 33 4.4.2 液晶電視用面板市場客戶奪戰……… 33 4.4.3 面板將逐漸形成獨立的品牌產品……… 34 4.5 既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35 4.5.1 日本地區……… 35 4.5.2 韓國地區……… 35 4.5.3 台灣地區……… 36 4.6 潛在競爭者的威脅……… 39 4.6.1 大陸面板廠商……… 39 4.6.2 台灣廠商違法西進大陸……… 39 4.7 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 40 五、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42 5.2 研究建議……… 47 5.2.1 在產業價值鏈中尋找定位……… 47 5.2.2 籌組研發聯盟,開發技術平台……… 47 5.2.3 積極投入次世代技術發展,增強技術自主性……… 47 5.2.4 嘗試發展自有品牌……… 48 5.2.5 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49 參考文獻 ……… 50

(8)

表 目 錄

表2-1 產品生命週期如何預測策略、競爭及績效表現 ……… 4

表2-2 Hill & Jones 產業生命週期之特徵……… 5

表2-3 TFT-LCD 生產線投資金額與產能比較……… 9 表2-4 台灣及韓國廠商材料本土供應能力比較 ……… 10 表2-5 液晶顯示器生產製造成本 ……… 15 表2-6 液晶顯示器(包括模組組裝)原材料之成本………15 表2-7 四代與五代廠材料比重分析 ……… 16 表2-8 CRT TV 與 LCD TV 產品屬性比較………19 表2-9 TFT-LCD/CRT 價格比及滲透率……… 20 表2-10 時下各類 TV 價格及功能比較 ……… 22 表4-1 台灣廠商 SWOT 分析……… 30 表4-2 日本廠商 SWOT 分析……… 31 表4-3 韓國廠商 SWOT 分析……… 31 表4-4 大尺寸 TFT-LCD 出貨與營收……… 33 表4-5 Samsung 的 LCD-TV 目標價格 ………36 表4-6 大型 LCD TV 之替代品競爭強度因素分析表 ……… 41 表4-7 大尺寸顯示器特性比較表 ……… 41

(9)

圖 目 錄

圖2-1 LCD 產業結構 ………14

圖3-1 研究流程圖 ……… 26

圖3-2 波特的五力分析圖 ……… 27

(10)

一、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全球TFT-LCD 產業正值快速成長期,以台灣為例,液晶顯示器(LCD) 在1996 年時,產值只有 886 億元,不過在 2001 年時,產值已經突破 1000 億元 大關,達到1150.9 億元,依工研院經資中心預估,台灣平面顯示產業在 2006 年 時,產值可達到1.4 兆元,其中 TFT-LCD 所佔的比重為 68.8%。 TFT-LCD 可說是台灣極具影響力的產業,不單其產值位居十大光電產品之 首,相關項目累積投資也已超過一兆元台幣以上,其可觀的產業規模也促使政府 在產業政策中,將TFT-LCD 與半導體同列「兩兆雙星」之林,企盼結合產、官、 學、研以再造另一次台灣經濟奇蹟。 嚴格來說,台灣TFT-LCD產業的發展,係從 90 年代後半開始。雖說早在 1988 年起,工研院便開始展開TFT-LCD的相關研究計畫,但所生產的多半是以中、小 尺寸面板為主,主要的廠商有元太科技及聯友光電。據相關資料顯示,1988 年 後我國液晶顯示器總產值為126 億元,其中 90.5%貢獻來自TN-LCD,9.5%來自 STN-LCD1,這些都是技術層次相較之下較低的產品。也因此台灣TFT-LCD的發 展在90 年代後半可說都是從無到有的階段,其技術的主要來源大多來自日本的 廠商,透過技術移轉的方式將技術引進台灣。 TFT-LCD 生產技術一直被日本視為國寶,在 1997 年前對台灣廠商要求的技 術移轉都加以拒絕。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韓幣大幅貶值,韓商於龐大美元 外債下,以殺價競爭的方式換取美元,並使其全球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日本廠 商為保全其全球領導地位,加上日本國內長期經濟景氣所造成的資金缺乏,無法 再鉅額斥資擴充生產線,因此在TFT-LCD 策略上作重大轉變,即釋放出 TFT-LCD 顯示器的技術給台灣,以對抗韓國廠商的競爭,也因而促成台灣TFT-LCD 產業 日後的蓬勃發展。在政府大力支持以及與日競合抗韓的生態下,台灣 TFT-LCD 產業如何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競局中找出未來的發展策略值得加以分析研究與探 討。 1TN-LCD及STN-LCD皆為液晶顯示器類型的一種,但在解析度、反應時間及動畫顯示等諸多性能上都不及 TFT-LCD。

(11)

1.2 研究目的 平面顯示器因具有輕薄、低耗電、低輻射、省空間與環保等特點,為二十一 世紀顯示器的主流,其中又以大型TFT-LCD占平面顯示器產業之產值最大,成長 率最高,至2003 年,全球TFT-LCD市場規模突破 200 億美元,而於 2005 年,則 已經突破 440 億美元2。由於其可觀的產值及市場規模,因而引起各國的關注, 並吸引了許多上下游業者紛紛投入於產業中發展。而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日本廠 商已漸漸減少產能投資計畫,日本廠商藉由技術移轉的方式,讓台灣擁有面板製 造的能力,而本身則朝向開發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新應用與新市場的方向發展。 不過,在生產線的投資韓國廠商仍加快速度朝向7 代廠發展,甚至 7.5 代或 8 代 廠發展。 故在此本研究針對 TFT-LCD 產業如此可觀的發展潛值作一探討外,並以 Porter 教授的五力分析探討台灣 TFT-LCD 產業發展的方向,在日本退出主流市 場發展新興技術以及大尺寸液晶電視,加上韓國二強積極佈局未來產品與製程規 劃的競局上,台灣TFT-LCD 產業如何發揮其所長,展望未來、並走出台灣自己 的方向,值得本研究深入探討之,最後所得的結論期有貢獻於台灣TFT-LCD 未 來經營上的參考。 2

(12)

二、 文獻探討

2.1 發展策略文獻之探討

以TFT-LCD 產業而言,產業的興起主要為相關技術的成熟,使得平面顯示 器(Flat Panel Display;FPD)無論在品質或者性能上都優於既有的映像管 (Cathode-Ray Tube;CRT)技術產品,而價格的下降更加速了市場的擴大,以 及消費者消費習性的改變,從此過程當中我們可以輕易的觀察到產業演化驅動力 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因此藉由對TFT-LCD 產業的觀察,從中搜尋及歸納所有影 響TFT-LCD 產業策略變動的因素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以做為本研究發展未來情 境的基礎。 常見的產業分析觀點,可大致分為產業組織經濟學觀點、產業環境觀點、產 業特質觀點、產業生命週期觀點及產業競爭理論分析等觀點。在本節中將相關學 者所提之產業分析理論,分別列述如下:

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的概念係由哈佛大學教授 Mason(1931) 提出,認為企業的獨占力量是獲得非經濟利益的主因,並可由市場結構的探討而 找出企業訂價或生產之行為,而進一步獲利。之後,Bain(1958)從 Mason 的 理論中發展出「結構 - 行為 - 績效」(Structure – Conduct – Performance;SCP) 之產業分析架構,著重產業結構與經濟績效之關係,而以產業為分析對象。 產業經濟除了產業結構、行為、績效之外,應當加上產業基本條件一項。基 本條件中可分為供給面與需求面。供給面包括:原料、技術、工會、產品耐久性、 價值與重要性、企業作風、公共政策。需求面包括:價格彈性、代替性、成長率、 循環與季節波動、購買方法、行銷方式。而市場結構,亦會受到廠商行為及政府 政策之影響。除此之外,經營績效同樣也會影響廠商行為與市場結構。 司徒達賢(1979)在對台灣 12 種重要產業所處環境的特質進行研究;期望 了解台灣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構面、類型及對產業所構成衝擊的程度。並嘗試以權 變理論列舉基本環境變數為四個群組:一般環境、科技環境、供應環境、競爭環 境,以解釋環境對產業的影響。其結論指出,各環境因素對不同產業有著不同的 影響,強調企業績效優劣與否,在於策略和組織是否與其所面臨之環境特質相配 合,將產業環境與企業組織以及策略績效整合來分析產業。 Porter(1980)將產業生命週期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期, 並針對購買者及購買者行為、產品及產品設備、生產與配銷、研究發展、整體策 略、競爭與風險等項,說明產業如何在生命週期的歷程中改變,以及它們如何影 響策略制定,如表2-1 所示。

(13)

表2-1 產品生命週期如何預測策略、競爭及績效表現 項目 萌芽期 成長期 成熟期 衰退期 購買者及 購買者行為 ‹ 高所得購買者 ‹ 購買者慣性 ‹ 購買者需被說服去 試用產品 ‹ 購買團體大 ‹ 購 買 者 會 接 受 不同的品質 ‹ 市場大增 ‹ 飽和 ‹ 重複購買 ‹ 選購某些產品 ‹ 購買者對產品 非常精通 產品及 產品設備 ‹ 品質差 ‹ 產品設計和發展為 主要關鍵 ‹ 很多不同的產品類 別;尚未標準化 ‹ 不斷的改變設計 ‹ 基本的產品設計 ‹ 產 品 有 技 術 和 功用的差異 ‹ 複 雜 產 品 以 可 靠 性 為 主 要 關 鍵 ‹ 競 爭 產 品 逐 漸 改進 ‹ 品質佳 ‹ 品質極佳 ‹ 產品差異化低 ‹ 標準化 ‹ 產品改變的速度緩 慢 ‹ 每年形式上進行細 部改變 ‹ 產品差異化 ‹ 產品品質有瑕 疵 生產與配銷 ‹ 產能過剩 ‹ 生產批量短 ‹ 高度科技人力 ‹ 高生產成本 ‹ 專業化通路 ‹ 產能不足 ‹ 轉 為 大 量 生 產 方式 ‹ 爭奪配銷通路 ‹ 大量配銷通路 ‹ 部分產能過剩 ‹ 最適產能 ‹ 生產程序隱定性提 高 ‹ 工人技術要求較低 ‹ 生產穩定,批量長 ‹ 縮短配銷通路,提高 毛利 ‹ 寬產品線造成高實 體配銷成本 ‹ 大量配銷通路 ‹ 產能嚴重過剩 ‹ 大量生產 ‹ 專業化通路 R&D ‹ 生產技術變動 整體策略 ‹ 擴大市場佔有率的 最佳時機 ‹ R&D、工程設計為 關鍵功能 ‹ 適 宜 改 變 價 格 或品質形象 ‹ 行 銷 為 關 鍵 功 能 ‹ 不是一擴大市場佔 有率 ‹ 低佔有率之廠商尤 其不適 ‹ 競爭成本為關鍵 ‹ 有效行銷為關鍵。 ‹ 成本控制為關 鍵 競爭 ‹ 少數廠商 ‹ 進入 ‹ 競爭者很多 ‹ 合 併 及 受 傷 廠 商很多 ‹ 價格競爭 ‹ 優勝劣敗 ‹ 私人品牌增多 ‹ 退出 ‹ 競爭者減少 風險 ‹ 風險高 ‹ 成 長 足 以 抵 償風險 ‹ 週期性風險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 競爭優勢(1980) 吳思華(1984)則認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面對的外在環境,包括:經濟、 政治、法律和社會等各方面影響,其中以產業環境和企業經營最為關係密切,最 值得企業界重視。一般而言,要進行產業環境分析時所需考量的項目,包括有: 產品現況、競爭狀況、市場狀況、生產及原料來源狀況等四方面,做為產業分析。 吳思華(1988)進一步根據產業的策略特質的觀點,解說產業特質所應涵蓋 的基本構面。吳思華將產業變數與策略特質,以應對關係來詮釋產業應具特質, 整合產業特質為規模經濟利益潛能、產品線相關性、對市場之獨占力量、對原料 來源之獨占力量等四個構面。規模經濟利益潛能指廠商生產某一產品,其平均成

(14)

本隨產量增加而遞減,表現在機器設備利用、原料採購、人工、能源、運輸、銷 售等方面。產品線相關性指各產業所涵蓋的產品線,彼此間的相似的程度,係透 過生產產品、技術工人、生產設備、原材料(零組件)、銷售對象(顧客型態)、 銷售地區、配銷通路、銷售季節互補程度、廣告促銷活動等構面來衡量。對市場 之獨占力量指產業中各廠商對於下游廠家或顧客交易價格或其他方面之控制能 力。市場獨占力量可由產業集中度、產能利用率、顧客使用必要性、產品差異程 度、顧客相對集中度及政府政策匯集而成。對原料來源之獨占力量指產業中各廠 商對其上游廠家或市場價格控制力量。原料來源之獨占力量係由產業集中度、原 料之重要性、原料差異程度、供應商相對集中度及政府政策等。

Hill & Jones(1995)亦根據產品生命週期的概念,來預測產業演變軌跡,界 定產業生命週期為導入期、成長期、震盪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產業或衰亡因素 來自環境的變化,不同產業具有各自產業生命週期型態,而對於個別知產業在每 一生命週期階段,亦顯示出不同的產業特性(如表 2-2)。

表2-2 Hill & Jones 產業生命週期之特徵 主要產業特徵 產業生命 週期階段 產品價格 通路型態 進入障礙 競爭手段 廠商競爭 導入期 利用成本加成 建立選擇配銷 開發技術原料 教育消費者 競爭廠商少 成長期 規模經濟效益 擴大配銷通路 建立產業規則 大量促銷 競爭逐漸增加 震盪期 滲透市場價格 密集通路 建立差異化 增加品牌激勵 強烈 成熟期 價格平穩 更加密集配銷 產業集中 低成本 競爭緩和 衰退期 降價最低 除去無利潤點 創新或結盟 收割策略 逐漸退出

資料來源:Hill & Jones(1995)

關於競爭理論分析方面,Porter(1980)以競爭力為其論點,其特徵在於強 調「產業環境」對企業策略及績效的影響,其認為企業的經營深受環境中各種因 素之影響,其影響方向又各有不同,而產業環境的經濟結構可匯集成:進入產業 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同業間的競爭、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及顧客的議價能 力等五力分析模式。每一因素背後,均隱含著會影響企業經營的各種經濟面與社 會面因素。產業的競爭情勢如何,即決定於這五力分析上;除決定產業的競爭態 勢,也決定產業未來獲利能力,透過五種競爭動力,可了解目前產業結構,也可 以了解企業本身在產業中所出地位之優劣勢,並進而擬出適當之競爭策略。 司徒達賢(1994)指出,產業價值鏈使企業能更深入了解產業價值鏈中附加 價值創造的過程以及活動的來源,以利企業對應投入的價值鏈活動作一策略性之 選擇。而產業價值鏈會因產業而異,不過大致上可切割成研究發展、零組件製造、 製程技術、品牌、廣告、推銷與售後服務等。在細分的產業價值鏈下,企業能較 明確地區分價值鏈活動之配置,以及明瞭各個活動所創造附加價值的大小,以企

(15)

業目前所處之產業價值鏈定位,是否可能以垂直整合之方式介入其他的價值鏈活 動,已取得該部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或是在既有產業價值鏈上策略地加入創新 性的價值鏈活動,以改變目前產業價值鏈之結構,形成策略上的競爭優勢。 Porter(1990)的國家競爭力鑽石體系乃是針對某一特定產業為何在某特定 國家擁有競爭優優勢,嘗試提出一具有普遍解釋能力的理論架構。一個國家內的 某些產業如何能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嶄露頭角,可從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關鍵因 素(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援產業以及企業策略、結構和競爭程度)來討 論,這些因素可能會加強本國產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速度,也可能成為產業發展遲 滯不前的原因。由上述四項關鍵因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攸關一個國家的產業或產 業環境能否成功,但這並非意味只要是該國的企業就都能成功。即使處在最有活 力的國家環境中,資源及技術也不是平均分配使用,部分企業的失敗是必然的, 然而一旦能夠在一國之內脫穎而出,必然也將成為國際競爭中的贏家。

(16)

2.2 TFT-LCD 之產業沿革 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1973 年日本夏 普公司成功的開發出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用液晶顯示器,才證實了液晶顯示器產 品的商用化價值。從此以後,在日本廠商不斷的從事技術發展,改良產品的功能, 使得液晶顯示器已逐漸在各種產品上獲得廣泛的應用。液晶顯示器屬於光電顯示 器元件之ㄧ種,顯示元件係指具有顯示訊號(包括數字、文字、圖形、動畫)功能 之光電裝置,它能將電子訊號轉變為光學訊號,使人透過視覺收到訊號。早在 1888 年,奧國人 Reinitzer 就發現了液晶的現象,隨後經過 Lehman 及 Friendel 等人的努力,液晶的各種特性陸續被開發及研究出來,而液晶真正被應用在商業 用途是在 1968 年,當時由美國 RCA 公司成功地將液晶應用在儀器的顯示面板 上。1973 年時,日本 Sharp 公司轉移 RCA 的專利,成功地開發出以 LCD 為顯 示面板的計算機、手錶、儀表板等商業用品。之後,日本各廠商陸續加入 LCD 的生產行列,如Casio、Epson、Toshiba 等。從此,LCD 便開始成為全球顯示器 產業的重要產品。 LCD 產業之所以會如此迅速蓬勃地發展,日本廠商的全力投入應是主要因 素。1970 年代,屬於小尺寸(2 英吋以下)LCD 的發展階段,LCD 的發展階段, LCD 被應用在手錶、手機、儀表板等產品上,主要用途是以數字及符號之顯示 為主。1980 年代,屬於中小尺寸(10 吋以下)的發展階段,液晶的技術也由早期 的TN-STN 等簡單矩陣式 LCD 發展至目前的單晶矽 TFT 主動式 LCD。其應用範 圍也從早期的單色顯示產品發展至全彩顯示、高解析度的電腦顯示器、監視器及 電視等產品。1990 年代則正式進入大尺寸的時代。

1996 年,日本研發出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Si, LTPS)TFT-LCD。 目前日本及韓國正全力研發低溫多晶矽 TFT-LCD 的應用。因為低溫多晶矽 TFT-LCD 的生產設備及製造技術尚未十分成熟,因此目前單晶矽 TFT 技術仍會 是TFT-LCD 產業的主流技術。 1970 年代為液晶顯示器小尺寸時代(2 吋以下),主要用於儀表顯示器領域, 產品僅能作一些簡單的數字與符號顯示。到1980 年代,人們開始需要更多資訊, 液晶顯示器的顯示解析度提高、尺寸加大,於是從TN(Twisted Nematic)型進 化到STN(Super TN)型與 TFT(Thin Film Transistor)型液晶顯示器,同時從 亮暗顯示進化到灰階顯示,從單色顯示進化到全彩色液晶顯示器。尺寸方面,也 從1970 年的 2 吋發展到 8 吋以下的液晶面板。1980 年代,液晶顯示器的發展以 中小尺寸(10 吋以下)為主,應用產品如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istant; PDA)、電子字典、掌上型遊樂器、液晶電視機、高資訊容量的儀表版等等,為 液晶顯示器中小尺寸時代。

到了1980 年代末年與 1990 年代初期,液晶顯示器開始進入大尺寸的時代(10 吋以上),應用領域正式進入大尺寸的筆記型電腦領域,同時筆記型電腦應用的

(17)

產值佔整體液晶顯示器的50%以上。1995 年後,液晶顯示器的廠商並不滿足只 侷限在12 吋以下的應用市場裡,繼續往更大尺寸的領域發展,逐步跨入電腦監 視器與家用電視機市場。 就短期而言,在各項平面顯示器中,a-Si TFT-LCD 技術還是在所有產品中 的最大宗,但在其往大型化發展的趨勢下,面臨相關替代性技術的威脅也將愈來 愈大,其中PDP 技術將與其競逐 TV 市場領域。而在中小尺寸部分亦將受到 LTPS TFT-LCD 往大尺寸發展的壓迫。

(18)

2.3 TFT-LCD 之產業特性

在數位化及網路化的推動下,顯示器平面化已成不可避免的趨勢,應用領域 逐步從可攜式中小型產品邁向資訊用的大型面板,更擴展到超大型視訊應用,使 得二十一世紀的平面顯示器正式跨入全方位的應用領域。而其中薄膜電晶體液晶 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具有高彩度、低 電壓、省電、輕薄、體積小及應用範圍廣等良好的產品特性,在所有平面顯示器 (Flat Panel Display; FPDs)中最被產業界所看好。

2.3.1 資本密集度高 TFT-LCD 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無論建廠工程所需的資金、機器設備 的購買,以及國外技術移轉權利金等,都需要龐大的資金。以建造一座4 代廠為 例,總投資額需新台幣300-500 億元,為第 3 代廠的二倍多。因此聯貸、現金增 資就成為國內面板製造廠重要的資金來源。由於 TFT-LCD 產業本身技術層次 高、投入資金多、生產規模大,無形中限制了廠家數,因此產業呈現寡占的現象。 由於更大尺寸基板的量產,具有龐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因此,每一座新世代生產 線工廠的量產,都會將整體產業帶入新一代的競爭領域,其中南韓廠商對於新世 代生產線的部署與規劃可說是最為積極者,從1995 年起,南韓所採取的策略就 是技術「跟隨」日本的腳步,但是在投資金額上是持續加碼,以量產「超越」日 本為目標。1998 年,三星電子率先量產 600*720mm 的玻璃基板,致使日本廠商 自知無法在量產技術上與南韓廠商競爭,再加上整體環境因素的配合,使得他們 興起與台灣廠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也造就了 1999 年台灣廠商大舉進軍 TFT-LCD 產業的情況。 目前台灣業者所採取的策略,類似當初南韓業者的策略目標,但似乎沒有想 像中順利,由於TFT-LCD 投資金額龐大,資金的取得以成為廠商在進入新世代 生產線時重要的競爭障礙,其他還包括人才的問題、產品品質、良率、產品規格、 量產技術、關鍵零組件缺貨等問題,致使有些廠商公開宣佈的量產時程一延再 延。以五代廠為例,國內業者即由於集資不順的影響,而使新增產能延後一季量 產。 表2-3 TFT-LCD 生產線投資金額與產能比較 月產能(片) 生產線世代 投資金額 (百萬美元) 基板 15 吋面板 投資金額/15 吋面板 (美元/片) 3G 455 40000 160000 2841 4G 758 50000 300000 2525 5G 1000 50000 750000 1333 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 2003 2.3.2 技術密集度高 TFT-LCD 之製程十分繁複,每一階段皆有可能因種種不同的原因而使良率

(19)

降低,因此生產自動化與品管控制在TFT-LCD 製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也 因為如此,極需具備整合能力的人才,不但需要懂得TFT-LCD 製程的技術,對 液晶特性的瞭解、濾光片RGB 三色排列和佈線、驅動 IC 和控制電路設計、模組 的構裝等各種基礎技術。此外,電子、電機、光電、物理、化學、材料、半導體 製程等各領域環環相扣,才能具備量產的基本條件。TFT-LCD 與半導體之製造 程極為類似,技術層次高而複雜,不論是上游設備、各種材料與零件的特性、面 板製程與模組組裝技術,仍在持續開發改進中。且其每一畫素是單獨驅動,欲達 到高良率是很大的挑戰,而韓國與日本廠商先進入此產業,已經申請相當多的原 理、設計與製程的專利,後進廠商極易侵犯其專利,若在這些廠商不願意授權或 權利金要求高昂下,後進廠商要如何突破智慧財產權(IPR)的問題,是一個很 大的考驗。由於在短短的3 年時間內,台灣廠商已經塑造了令全球刮目相看的量 產實力,因而令韓國業者感到一股芒刺在背的壓力,也因此,在過去幾年中,專 利侵權訴訟的事件可說是屢見不鮮。韓國廠商除了據其成本與價格的主導優勢, 對台灣廠商比重較大產品降價來打擊台灣廠商外;其次,則是透過專利侵權的訴 訟,來對付在專利數目不多且專利品質也不夠的台灣廠商。 2.3.3 產業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競爭優勢之塑造 TFT-LCD 之產業競爭力取決於上游材料及關鍵零組件之高自製率、中游面 板之技術能力、及下游應用市場之多樣性三者之健全發展。其中材料成本占面板 總成本的60%以上,因此,國內 TFT-LCD 產業欲達到成本與日本或韓商競爭之 局面,必須提高國內面板製造廠之上游材料自製能力,若材料完全依賴進口,成 本即缺乏競爭力。TFT-LCD 在製程上需要許多的零組件與材料,且整個製程都 是環環相扣,有其先後順序,再這當中如果有一個階段因為缺少材料零組件或製 程上的瑕疵,將會導致整個面板的報廢。因次每個階段與技術都變得非常的重 要,可以說是整個製程從頭到尾都是關鍵,缺一不可,非常注重「連續性生產」。 所以產業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整體發展的競爭優勢。而台灣面板廠在垂直整合 上,相較於韓國廠商顯得較不完整,近年在TFT-LCD 關鍵零組件不斷有新業者 投入發展,本土化的供應鏈逐漸成型,使得台灣過往在材料上的劣勢才有逐漸改 善的趨勢(如表2-4)。 表2-4 台灣及韓國廠商材料本土供應能力比較 材料 韓國 台灣 玻璃基板 目前僅康寧一家與三星 合作生產玻璃基板。 外商康寧、旭硝子及 NHT 皆在台設立後段 生產設備(台灣康寧、台灣板保科技陸續來 台設立熔爐廠)。 本土廠商鉅晶、中晶及碧悠國際已成立,加 入生產行列。 彩色濾光 片 三星自製。 日本凸板印刷、大日本印刷及其他大廠分別 來台以技術移轉或設廠等方式在台灣生產。

(20)

材料 韓國 台灣 偏光片 2000 年 LG 開始生產,技術來自於日本。 日本三立技術移轉力特光電。 協臻光電技術來自於美國。 驅動IC 三星自製生產並外銷。 台灣廠商多家投入(聯詠、凌陽等),但也有部分面板廠向美國或日本採購。 背光模組 目前有產。 20 多家投入生目前有20 多家投入生產,技術來自於日本。 Source:PIDA、全球產業研究中心整理,2002/01 2.3.4 產品良率、品質與尺寸為競爭之關鍵因素 良率、品質亦是影響成本之關鍵因素,成本計算時,良率會用來作為調整之 用。此外,面板尺寸之選擇亦為決定企業獲利能力之考量因素之一,一旦所有面 板製造商皆將所有目標尺寸訂定相同時(如1999 年大部分之面板廠商將目標尺 寸訂為13.3 或 14.1 吋),市場上同一尺寸之量多價跌的現象自然就會出現,因此 廠商於選擇切割尺寸方面,不得不多蒐集競爭對手的資料,以做為決策之依據。 另外也因為面板價格經歷幾波下跌,目前許多小廠售價已經瀕臨變動成本邊 緣,甚至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來出售;在此情況下些許的良率差異即可能是小賺 或大賠的局面。 2.3.5 關鍵零組件的瓶頸 台灣TFT 產業整體上可謂「抱日追韓」、「聯日抗韓」。過去由於日本經歷長 期經濟不景氣,又無法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面臨韓國廠商的激烈競爭,開始積 極與台灣合作,一來將舊的生產線移至台灣,換取現金;二來也可以利用台灣的 技術人力,降低生產成本,取得便宜的面板。由於台韓間激烈的競爭,促使價格 加速滑落,打開了面板市場。 以近來日本人保守的投資策略,如果不是非常確定以長期的生意可做,不會 輕易在海外投資大錢。韓國、台灣廠商在TFT-LCD 面板上持續的大舉投資,形 成產業群聚,龐大商機的讓日本企業紛紛捧著「國寶」來台的情節不斷上演,對 台灣TFT-LCD 面板場得發展可謂「魚幫水、水幫魚」。 雖然在關鍵技術上日商多採100%獨資,不輕易將技術與人分享,表面上台 灣從關鍵零組件到原材料,大多掌控在日商手中,讓台灣面板產業看似沒有「頭」 的產業,但是位處中游的少數面板廠也是唯一的買主,上中下游產業間緊密的依 存關係,讓台灣面板產業居於領導地位。由於台灣長期忽視基礎材料科學、缺乏 研發人力資源,未來勢必仰賴跨國整合的投資模式,透過市場商機吸引外商來台 設廠、加速本土化、建立完整的供應鏈,未來再配合台灣工程人員在製程改善上 的潛力,促使關鍵零組件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優勢。

(21)

基本上液晶面板零組件發展的瓶頸,可以區分為幾種型態: 1. 玻璃基板長期供不應求的壓力將不可避免: 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註2 所佔的成本極高,而且從決定投資到實際量產的 時間非常長,加上幾乎無法停爐的考量,較容易發生階段式的供應不足的現象。 以產能面積來看,2004 年全球大尺寸面板的供應將達 19.71 平方公里,成長 51 %。考慮切割尺寸的實際利用面積與廠商良率後,2004 年有效供給面積約 12.2 平方公里,較2003 年成長 51%,換言之,2003 年之後,每一季的生產幾乎都以 10%以上的水準成長。但由於玻璃基板無法滿足面板廠的需求,因此實際面板的 產量將受到的限制,預估 2004 年實際產能較 2003 年成長 44%,但 2004 年Q3 前仍低於需求。 2. 彩色濾光片: 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註3 屬於戰略資源,由於面板廠積極介入,預期供需 將逐漸趨於穩定。面板廠商目前都採用部分內製的規劃,以提高彩色濾光的垂直 整合度。彩色濾光片一般需等到中游的面板廠定案時,才能配合採購設備,形成 量產時程上的落差。 3. 冷陰極管: 背光模組註4 屬於設計導向,目前多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上。以冷陰極管(CCFL) 為例,筆記型電腦的需求量為一條、LCD顯示器為每台 2-4 條,但液晶電視則依 尺寸變化,大約為10-16 條。冷陰極管缺貨時,會直接影響到背光模組的出貨, 尤其是當市場上對液晶電視需求超過預期時,對筆記型電腦面板與LCD顯示器面 板會產生排擠效應。 4. 液晶電視利潤高,排擠低階面板 液晶電視需求遠超於預期,上下游日本業者紛紛將產能轉做高利潤的液晶電 視,加上低階面板的需求仍持續增溫,使零組件的需求緊繃,造成市場進一步缺 料。 註2LCD用的玻璃基板可分為:TN、STN用soda系玻璃及TFT用無鹼玻璃。玻璃母基版的尺寸依不同設備世 代而有大小之分,最終尺寸是根據面板所需尺寸加以切割而成。玻璃基板厚度約在0.4~1.1mm,如此超薄 要求下,對玻璃廠或LCD而言,都是製程一大考驗,甚至廠商開發塑膠(Plastic)基版。玻璃基板上依據不同 功能需求再做後續製程,形成TFT基版、彩色濾光片或ITO導電玻璃。 註3彩色濾光片是在玻璃基板上鍍上微細RGB顏料,爲LCD彩色化必備元件,也是佔材料成本比重很大的元 件。由於彩色濾光片的RGB位置大小必須與TFT基版每一個畫素精準對味,因此彩色濾光片廠商必須與 TFT-LCD廠商有長期配合關係。彩色濾光片生產線依據玻璃母基板尺寸,也有不同世代之分。 註4 LCD產生的光源是由外界提供,所以一般穿透LCD均要光源。背光源約可分成三類CCFL、EL及LED背 光源,而彩色LCD多採用CCFL背光源。CCFL背光源是由CCFL燈管、導光板(LightGuide Plate,簡稱LGP)、 反射板(Reflector)、擴散膜(Diffuser)及稜鏡片(Prism Sheet)等組成。若要求較強的顯示亮度,則會採用雙燈

(22)

2.3.6 產業景氣循環特性 TFT-LCD 產業中一個重要的特性即為產品生命週期短及生產線技術之更替 速度快,因此景氣循環的現象明顯,業界稱之「Crystal Cycle」。而景氣循環的始 末,大致都有幾個過程;先是過度樂觀景氣情況而超額投資,然後遇到景氣下滑 及供給過剩導致產品價格迅速下滑進入景氣谷底,接著是便宜價格逐漸刺激產品 代替效果而引導需求,最後是產能供不應求同時刺激價格上揚,然後又重回第一 階段完成一次景氣循環。從過去的歷史紀錄歸納,平均每兩年供需狀況會交替一 次。 從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可觀察到由於從資金投入到量產,需要一年以上的時 間,每兩年供需狀況會互相交替,而使得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的狀況。 雖然近幾年來,廠商大力開拓不同應用產品的市場,以免掉入Crystal Cycle 的循 環中,不過因為價格過高,應用市場未能完全開拓,以及關鍵零組件供應不足等 因素下,TFT-LCD 產業仍然不能脫離此一桎梏。 根據資料顯示,1997 年至 1998 年就因為供過於求,加上南韓發生金融風暴, 使得南韓廠商及需要資金挹注,此時為了開拓TFT-LCD 產業的銷售量,因此採 取『降價策略』,由於降價速度過快,市場反而抱著觀望的態度,因而也造成日 本與南韓的投資金額降低。此時日本與南韓才積極往改善製程、產品與量產技術 方向著手,甚至開發多晶矽TFT-LCD 產品與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rganic Linght Emitting Diode;OLED)等更先進的技術,這些動作都為了等待 1999 年的供不 應求。 同樣的,2000 年大尺寸 TFT-LCD 面板在廠商產能大幅開出下,供過於求的 情形在2001 年上半年顯現,反映在面板價格時,則呈現大幅下跌的情形,2001 年第三季以後在LCD Monitor 需求帶動下,供需缺口逐漸縮小。但自 2002 下半 年開始,LG Philips LCD 已將 5 代線產能開出、製程良率大幅提昇,三星也加 緊腳步將5 代線產能提前至第三季量產,台灣廠商也在 2003 上半年陸續開出產 能,在廠商大幅增產動作發生之後,可預期市場供需又將再度出現反轉。

(23)

2.4 TFT-LCD 之產業特性 LCD產業結構主要分為上游材料製造、中游的LCD面板製造及LCD模組、下 游的各類型資訊及電子等應用產品。上游的原料材料包括背光源模組、偏光板 (Polarizer Film)註5 、玻璃基板、ITO(氧化銦錫)導電玻璃註6 、間隔物、彩色濾 光片、液晶材料(Liquid Crystal)註7 、配向膜、相位差膜、封膠材料、驅動IC(Drive IC)註8 、以及設備製造等;中游的LCD面板及LCD模組製造,或兩者兼營;下游 依據Standford Resource Inc.的歸納,應用產品可以分為六大領域,主要仍以電 腦、通訊、及消費性電子應用為主。茲將LCD產業結構圖式如圖 2-1: 上游(零件) 中游(製造) 下游(零件) 設備製造 ▪微影/蝕刻 ▪PFCVD/組裝 ▪檢查/測試 材料製造 ▪液晶材料 ▪偏光板/相位差膜 ▪ITO Glass/Spacer ▪Color Filter 組裝零件 ▪背光板 ▪驅動IC ▪TAB/COG 液晶顯示器 ▪LCD面板(Pannel) ▪LCD模組(module) 電腦 通訊 商業 運輸 工業 消費性電子 上游(零件) 中游(製造) 下游(零件) 設備製造 ▪微影/蝕刻 ▪PFCVD/組裝 ▪檢查/測試 材料製造 ▪液晶材料 ▪偏光板/相位差膜 ▪ITO Glass/Spacer ▪Color Filter 組裝零件 ▪背光板 ▪驅動IC ▪TAB/COG 液晶顯示器 ▪LCD面板(Pannel) ▪LCD模組(module) 電腦 通訊 商業 運輸 工業 消費性電子 圖2.1 LCD 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工研院顯示器產業年鑑(2002) 註5 偏光片的作用是限制通過光線的振動方向,配上液晶分子對光線的偏轉效果,則形成LCD具有光線開關 功能。因為篇辜片會限制某個方向光線通過,相對地也吸收了一半光線能量,所以光的利用效率檢辦。因 此,減少偏光片使用片數成為LCD設計者的考量。 註6為了要讓玻璃透光又兼具導電特性,鍍上ITO(氧化銦錫)的導電玻璃成為平面顯示器最常用的方法。一般 TN、黑白STN-LCD上下兩片玻璃均玻璃均為ITO玻璃,再依據欲呈現的影像畫面,蝕刻對應圖形或長條狀。 註7液晶材料被灌入間距不到μm的兩片玻璃空間內,利用間隔物(spacer)控制均一的間距。顯示器所用的液晶 為熱致型(Thermotrophic)液晶,一般所見液晶顯示器的材料大部分是線型(Nematic)低分子液晶混合物。不 同液晶材料所對應的光電驅動方式也不同,所以才開發出幾種模式的液晶顯示器。液晶分子的合成及調配 比例均為專利,因此Merck、Lodic、Chisso幾家廠商已掌握所有的液晶材料天下。 註8 驅動IC主要的功能是控制面板上的每個畫素電極導通與否,則PC影像訊號能正確顯示在LCD面板上位 置。驅動IC又可分成兩類:Column Drive IC(或稱Data IC,Source IC)及Row Drive IC(Gate IC)。因為解析度 已由SVGA往XGA、SXGA發展,新的驅動IC的輸出PIN數會增加,以減少使用數量,減少成本。甚至廠商

(24)

2.4.1 TFT-LCD 材料成本結構 在平面顯示器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製造技術的提升外,另一項發展的重點 則在於關鍵零組件、材料的供應機制是否完備。由於材料與面板製程,乃至於生 產良率的互動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主要的平面顯示器生產國家中,也以發展自 有自足的關鍵零組件產業為目標,藉由加強上下游產業結構的完整性來提升整體 產業的競爭力。 TFT-LCD 面板成本結構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管銷費用、人力成本以及設備 攤提、技術授權費用等等。其中技術授權費用因各家廠商其合作條件而不同,設 備攤提是以會計計算基礎為主,因此直接材料成本主要決定TFT 廠商生產成本, 以 4 代線為例,原料成本約佔整個面板成本的 60%,而於 5 代線中,原料成本 的比重更提高到 70%。由於 TFT-LCD 產業原材料成本高達五成以上較遠 IC 產 業的材料成本3 成大很多,所以產業變動成本較高,固定成本與人力成本相對較 低,較易因應景氣的好壞來調整產能的大小。因此TFT-LCD 上游原材料及零組 件產業的完整,與下游應用通路的掌握,將變成非常的重要。 表2-5 液晶顯示器生產製造成本 項目 成本比重 說明 材料 55% 上游原材料 設備折舊每年固定攤提成本 30% 建廠之設備機台成本分五年攤提 電力與製程耗材 10% 製程化學耗材約佔7%,其餘為電力 人力 5% 主要人力在模組組裝 資料來源:工研院光電所ITIS 計畫整理 1999 年 6 月 從表 2-6 中可得知,目前整個 TFT-LCD 上游關鍵零組件中,主要以彩色濾 光片,及背光模組占整個原料成本的比重最高,其次則為偏光板及驅動IC 等, 以下將就這幾項關鍵零組件的市場概況分別作介紹。 表2-6 液晶顯示器(包括模組組裝)原材料之成本 項目 成本比重 說明 背光模組 25% 包括燈源、背光板、擴散板 彩色濾光片 25% 包括STN 與 TFT 型 驅動與控制IC 22% 12 吋 TFT LCD 面板有 13 顆驅動 IC 可撓式印刷電路板(FPCB) 11% COG 無需 FPCB 玻璃基板與ITO 導電玻璃 5% ITO 玻璃包括 TN、STN、TFT 型,主 要是電阻大小不同 偏光膜與配向膜 5% 技術層次較彩色濾光片高,而技術層 次則偏光與配向膜相近 液晶 4% 液晶單價很高,但用量很少 其它 3% 包括組裝等其他材料 資料來源:工研院光電所ITIS 計畫整理 1999 年 6 月

(25)

表2-7 四代與五代廠材料比重分析 TFT-LCD 廠世代 四代廠 五代廠 切割尺寸 中型尺寸為主 大型尺寸為主 原材料成本比重 60% 70% 零組件名稱 四代廠 五代廠 彩色濾光片 32% 27% 背光模組 23% 37% 驅動IC 22% 9% 偏光板 12% 15% 玻璃基板 6% 7% 液晶 5% 5% 材料成本總計 100% 100% 資料來源:拓樸產業研究所整理,2003/05 2.4.2 關鍵零組件市場概況 1. 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簡稱 CF) 目前全球彩色濾光片主要供應商仍為日本,全球市占率高達 7 成,但據 Display Search 資料指出,在台灣 CF 廠商 2002、2003 年產能陸續開出後,台灣 廠商全球市占率在 2002 年底達 17%以上。另外,觀察 2002 年以來台灣彩色濾 光片產能開出情形,出貨量大致上逐月攀升,以6 月彩色濾光片場包括和鑫、展 茂、劍度與面板廠商包括友達、華映、彩晶、廣達(扣除奇美不計,因多數採自 製濾光片)合計出貨量相較,6 月份台灣彩色濾光片本土化比例,已由 1 月份的 15%,提升至 32%。2002 年底台灣 CF 在後續產能陸續開出之下,本土化比率 將可再提升至 55%,2001 年為 21%。未來在台灣 TFT-LCD 產業愈來愈具有規 模之下,預計台灣彩色濾光片之市場需求將相當可觀。 2. 背光模組 由於資金以及技術進入障礙低,加上又屬於勞力密集的特性,背光模組便 成為台灣廠商最容易進入的TFT-LCD 上游產業,2001 年面板廠商採用本土背光 模組的比例為50%,2002 年成長至 80%。一般說來,背光模組未來趨向規模經 濟的趨勢,也就是大者恆大,月產能達15-20 萬台的廠商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 情況下存活,目前全球主要的領導廠商為日本的Stanley、Fujitsu、Sharp,韓國 的Wooyoung、Tacsun 與台灣的瑞儀光電、中強光電等。 3. 偏光板 偏光板目前多數為日本廠商,主要技術均集中在日本手中,因此技術授權便

(26)

形成一道進入障礙,同時偏光板對於強度與亮度的要求決定面板品質的好壞,因 此客戶對於供應廠商形成一穩定的關係,較不易因價格的競爭而出現轉單的情 形,無形中也成為一進入障礙。台灣目前較具規模的廠商為力特光電,其產能居 全球第二。 4. 玻璃基板 全球玻璃基板產業的特性就是該產業為寡佔市場,其中美國的Coming Glass 佔有率為50%,日本的 Asahi Glass 為 20%-25%,Nippon Elctric Glass 為 15%-20 %,NH Techno 為 10%-15%。探討玻璃基板形成寡佔市場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上 述幾家主要生產廠商並不將生產技術授權給其他廠商,因此新進入者的學習曲線 相當的長。同時使用於TFT-LCD 面板的玻璃基板需與使用於彩色濾光片的玻璃 基板來源一致,使用不同廠商生產的玻璃基板會產生相容性的問題。目前鑑於台 灣面板廠商市佔率逐漸提升,包括 Coming、Asahi、NHT 均已在台灣設立分公 司。 5. 驅動 IC 驅動 IC 為 TFT-LCD 重要的零件之一,2000 年以前全球 TFT-LCD 驅動 IC 主要掌握在 TI、NEC、Hitachi、Matsusita 以及 Sharp 外商手中,全球市佔率達 70%以上。2001 年台灣驅動 IC 自給率為 12%,日、韓的驅動 IC 仍為國內面板 廠商主要供貨來源,其中以NEC、TI、Toshiba 為主要供貨對象。2002 年起國內 面板廠商逐漸採用本土的驅動IC,自給率達 55%以上,未來國內大面板廠商採 用本土的驅動IC 比重將逐漸增高。

(27)

2.5 TFT-LCD 產業之未來發展趨勢 2.5.1 面板尺寸之世代更替 大尺寸TFT-LCD 產業之生產線世代之定義,即以單位玻璃基板投片面積為 衡量標準,2002 年為第五代生產線規劃與投資設立重要關鍵年,韓國與台灣廠 商皆競相積極投入,日本雖未參與第五代生產線之競賽,卻由日本Sharp 喊出將 規劃投資第六代生產線,韓國Samsung 也不甘示弱地提出第六代生產線之規劃, 由此可窺視廠商之競爭激烈程度。 由日本、韓國、台灣發展大尺寸TFT-LCD 之歷程,可以發現其生產線世代 之替換迅速,幾乎在新一代世代生產線投入生產時,即需開始著手規劃下一世代 生產線,甚或跨越競爭對手規劃之下一世代生產線,直接規劃投資更新一代生產 線(如日本廠商Sharp),如此激烈競爭的產業競爭,使生產線世代交替加速,投 入之單位玻璃基板面積也不斷提升,技術精進需求殷切,產能迅速擴充。 此外在TFT-LCD 產業中「Crystal Cycle」產業現象,並描述了此現象發生的 過程。隨著技術進步、產能快速提升的產業變化情況下,各尺寸產品的價格處於 波動逐步下降趨勢。回顧TFT-LCD 產業發展進程,面板廠商的價格策略,通常 是透過對各尺寸別產品(如Notebook、LCD Monitor 及 LCD TV)的價位區間的 影響,而使各尺寸別產品的市場定位發生改變。最顯明的例子為 1999 年 15 吋 TFT-LCD 面板降價,藉由與 14 吋 TFT-LCD 面板報價接近,使 15 吋 LCD Moitor 取代原先14 吋所著重之市場區隔。除了出貨量成長大增外,同時,也擠壓其他 較小尺寸(如13 吋、12 吋)LCD Monitor 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在切割更大 尺寸別面板方面,雖然更大尺寸基版的生產良率較低,但藉由切割片數計算攤提 成本與可節省部分模組費用下,在達到經濟規模後,仍可有效壓縮較小尺寸的市 場空間,也因此,廠商不斷積極地往大尺寸領域發展,一方面爭取生存空間,一 方面則藉此排除競爭對手。 在面板尺寸的產品策略上(Portfolio),即為前述的尺寸替代,廠商藉由更大 尺寸的規模經濟效益,塑造新的主流產品市場,來擠壓較小尺寸面板市場的生存 空間,最為明顯的就是LCD Monitor 尺寸的演進。除此之外,就是開發新的產品 應用市場,目前,日本業者可說是最為積極者。許多日本廠商藉由降低產品規格 標準化程度較高之大尺寸面板的生產,並進一步退出以PC 應用產品為主的競爭 領域,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技術、新市場與新產品開拓,作為延續液晶產業下一波 經營型態的調整。例如,Shsrp 目前 TFT-LCD 面板的主要應用產品包括: Notebook、LCD TV、PDA、娛樂產品及其他特殊用途,產品線頗為寬廣,主要 朝向產品多樣化與利基產品佈局,且積極開發LCD TV 市場,以創造最佳利潤與 市場佔有率。而NEC 的液晶事業,亦將既有的產能基礎,轉移至高附加價值領 域與特殊專業用途之顯示器面板的生產,例如:手機、PDA、數位電視、工廠自 動化監測系統、量測儀器、醫療系統等。相較於日本廠商,台灣及韓國業者則主

(28)

要發展主流產品,且彼此之間競爭激烈。 2.5.2 TFT-LCD 應用產品領域分析 TFT-LCD 產品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以目前的市場需求量來看,TFT-LCD 需 求量最多的產品為 OA 市場中的液晶監視器用面板及筆記型電腦用面板。但隨 3C 整合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網路、寬頻多媒體與可攜式通訊等結合,未來 TFT-LCD 的應用範圍將不在侷限於 OA 的監視器及筆記型電腦,進一步擴大至 IA 與 AV 等新興市場,其應用產品例如:個人數位助理(PDA)、手持式電腦(HPC)、 WebPAD、Webphone、LCD TV、汽車導航系統等,朝向全方位資訊應用領域邁 進,包括Notebook、LCD Monitor、LCD TV、汽車用顯示器、投影機、數位相 機以及其他多種產品。在所有的TFT-LCD 產品應用領域中,筆記型電腦及監視 器為目前主要的產品應用市場,約佔各類產品的 80%,其他多屬於中小尺寸產 品。在大尺寸TFT-LCD 產品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 Notebook 及 LCD Monitor, 其中又以快速成長的LCD Monitor 最為重要,而未來則繼續朝 LCD TV 發展。由 於 Notebook 的問世本身及搭配液晶螢幕,因此在早期的各類應用市場中, Notebook 所佔的比例最高,而隨著大型化趨勢的發展,對於原本 CRT Monitor 的替代效應,逾 2002 年 LCD Monitor 的市場需求量(3,148 萬台)首度超越 Notebook(2,976 萬台)。未來這種情形亦將於傳統的電視市場中發生,而隨著面 板的大型化趨勢,下一個將大幅成長的為LCD TV 市場,由於其產品單價高,因 而LCD TV 市場吸引各方業者的關注,成為百家爭鳴的焦點。目前,在 TFT-LCD 技術領域仍有許多待克服的地方。例如,LCD TV 欲與現存 CRT 產品競爭,進 而以LCD TV 取代 CRT 在家庭市場中現存的穩固地位,兩者間的產品比較重點 包括:價格、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視角、解析度、亮度、耗電率及空間 重量等,將是決定LCD TV 是否有能力取代 CRT 成為未來家庭消費市場的主力 產品。 表2-8 CRT TV 與 LCD TV 產品屬性比較 價格 應答時間 解析度 亮度 視角 重量 耗電率 使用壽命 環保性 CRT *** *** *** *** *** * ** *** * LCD * * ** ** *** *** *** *** *** 註:『*』數目多寡代表該屬性之優勢程度高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過去筆記型電腦(NB)一直是大型 TFT-LCD 面板的主要應用市場(2000 年佔 整體應用市場77.7%,2001 年為 57.4%),當 15 吋 XGA 級面板自 2000 年底 400 美元(FOB 報價)滑落至 2001 年 7 月的 190 美元之谷底價格,造成 15 吋 TFT-LCD 顯示器與17 吋 CRT 顯示器價差縮小,創造不少替代效應型需求及降價效應型需 求,促使LCD Monitor 在 2001 年以 175.8%成長率竄起,至 2001 年底超過 NB 成為大型 TFT-LCD 應用市場之主流。雖然 NB 用面板平均售價在 2000 年初自

(29)

460 美元的高峰價格,跌到 2001 年底的 190 美元低點,但在 2001 年的成長率達 7.7%,雖然 2002 年成長率提升至 17.5%,仍不敵 LCD Monitor 的高速成長,在 2001 年底退居大型 TFT-LCD 的第二應用市場。所以大尺寸 TFT-LCD 應用產品 目前主要集中在 LCD Monitor、Notebook 以及 LCD TV,其中又以快速成長的 LCD Monitor 最為重要,以下分別再針對此三項應用產品市場的概況作介紹。 1. LCD Monitor 由於TFT-LCD 的興起,對以 CRT 為主流的 Monitor 產業帶來莫大的衝擊, 在可預見的未來,LCD Monitor 勢必取代傳統 CRT Monitor 市場,但能否與 CRT Monitor 造成替代之競爭壓力,價格的考量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對於一般消費用 戶,非屬於必要性產品,因此唯有液晶Monitor 之價格與 CRT Monitor 之價格差 距約一倍左右,LCD 才能真正分享 CRT 之市場;對於專業用途而言,價差於 2 倍以下企業單位才會考慮使用。價差縮小,市場需求量才會增加。以2001 年為 例,LCD 模組價格遽跌,引發 CRT 顯示器移轉至平面液晶顯示器之風潮,15 吋 LCD Monitor 從 2001 年初的 600 美元,下滑至目前不到 350 美元,縱使供過於 求的CRT Monitor 價格同步大幅下跌,但個人 PC 大廠搭配 LCD Moitor 整機出 貨蔚為風潮;一般認為,當15 吋 LCD Monitor 與 17 吋 CRT Monitor 之價格比降 至1.5 倍時,其市場滲透率可達 50%,亦即未來每 2 台 Monitor 中,其中就有 1 台是LCD Monitor,不僅整機 PC 出貨搭售 LCD Moitor 比率會攀高,每年 Moitor 換機市場亦有龐大之潛在客戶。 表2-9 TFT-LCD/CRT 價格比及滲透率 項目 1997-1998 2000 年 2001-2002 年 2003 年 TFT/CGT 價格比 3.5 2.6 2 1.5 TFT-LCD 市場滲透率 1.2% 5.8% 15% 50% 市場特性 市 場 萌 芽 供 特 殊目的使用。 逐 漸 進 入 高 階 顯示市場。 價 格 迅 速 下 跌 市場急速擴大。 價 格 阻 力 消 失 市 場 出 現 爆 炸 性成長。 註:價格比乃以15 吋 LCD Monitor 與 17 吋 CRT Monitor 為比較基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 Notebook 目前台灣已經躍升為全球最大的 Notebook 製造地,2001 年及 2002 年雖然 在 911 恐怖攻擊事件的陰影下,使得 PC 市場市場出現零成長,但是 Notebook 因輕薄、可攜式的特性,取代桌上型電腦成為主流,同時PC 大廠如 DELL、IBM、 HPQ、RUQ、Toshiba 等因成本因素,紛紛將訂單交由台灣廠商代工,因此台灣 Notebook 產業的市佔率由 2000 年的 52%,成長至 2001 年的 58%,2002 更是成 長到60%,台灣廠商如廣達、仁寶、英業達、華宇、藍天等均交出亮麗的成績。

(30)

預估未來在台灣廠商與國際電腦大廠合作關係更密切以及佔有率不斷提高的情 況下,台灣的TFT-LCD 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 3. LCD TV 繼液晶 Monitor 快速成長之後,液晶電視成為另一個受矚目的新興應用產 品,根據Display Search 研究報告顯示,今年 LCD TV 之銷售量將達 150 萬台, 占整體電視機市場比率雖不及 1%;2003 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可望達 363 萬台,較2002 年成長 2.8 倍;而 2006 年全球市場將進一步擴大為 1624 萬台, 屆時將佔電視機市場5%的佔有率;LCD TV 市場產值也將由 2002 年的 14 億美 元,成長至2006 年的 138 億美元之規模。 2002 年之 LCD TV 不論在尺寸的突破方面、視角的提升、應答速度的升級、 亮度及解析度的增加、對比的提高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使得LCD TV 之影 像顯示品質逐漸可以與CRT TV 並駕齊驅,更使得 LCD TV 市場需求逐漸打開。 20 吋以下之 LCD TV 市場需求有限,LCD TV 所需面板規格均在 20 吋以上, 故第四代以下之生產線較不具生產20 吋以上 LCD TV 之經濟效益,預計第五代 以上之生產線相對較具有生產20 吋以上 LCD TV 之經濟規模效益,故待各廠之 第五代以上之生產線開出後,將有助於LCD TV 市場之開啟,據統計資料顯示, 2001 年全球 LCD TV 出貨量為 75.1 萬台,2002 年為 141.8 萬台,佔整體 TV 市 場的比重不及1%,預計 2003~2006 年將呈現大幅成長。根據 Display Search 資 料,預估10 吋以上 LCD TV 出貨量分別達 340 萬台、690 萬台、1,080 及 1,420 萬台,2006 年佔整體 TV 比重將提升至 6.5%,預估至 2006 年 LCD TV 市場複合 平均成長率(CAGR)將達 84%,年營業額超過 50 億美元,成為 LCD 之第三大市 場。目前LCD TV 以 20 到 30 吋為主要產品,待各家廠商之第五代場量產後, LCD TV 將是各大場較勁的主力。 綜合上述,大尺寸LCD 應用產品之市場變化,於 2000 年大尺寸 LCD 之應 用市場以Notebook 為主要應用市場,並佔應用產品市場 76.1%的比例,而 LCD Monitor 以快速成長之速度,至 2001 年底超越 Notebook 成為 LCD 之主流應用產 品,而正在崛起之應用產品LCD TV 市場潛力雄厚,不但具有取代 CRT TV 之市 場實力,更在技術不斷精進下,具有掠取替代產品PDP TV 市場的機會。

(31)

2.5.3 TFT-LCD 廠商未來的發展 未來台灣面板產業面臨的直接競爭對手是韓國,台灣2 大 4 小的態勢已不可 免,未來如何保持一貫的彈性,又能趕上強敵是產業必須深思的問題。南韓在第 五代廠上除了量產時間上的超前外,實際的良率上並沒有領先台灣太多,讓台灣 廠商有機會迎頭趕上因此未來面板產業間的主要的競爭焦點,將是液晶電視市場 爭奪戰,主要的競爭策略包括提升液晶電視技術、簡化產品設計、生產製程,降 低液晶電視生產成本、提升第五代廠的良率、加速第六、七代廠建廠,縮短投產 學習曲線,儘速達成設計的良率。 隨著面板技術不斷地往大尺寸發展,電視市場已成為下一個最受矚目的新興 應用產品(其他如Monitor 或 Notebook 的市場成長則是相對能穩定預期的)。但 其同時亦是電漿電視(Plasma Display Panel;PDP)業者冀望有更大發展空間的 市場,因此LCD TV 與 PDP TV 的市場對決表現將直接牽動 TFT-LCD 和 PDP 產業於將來的成長性。目前,PDP TV 和 LCD TV 現階段在產品特性上互有優劣 勢,如PDP TV 具有大型化長處,而 LCD TV 則在輕薄與耗電方面勝出,但隨面 板製作技術及材料改良,既有的短處日後可能都不甚明顯,如TFT-LCD 透過玻 璃基板大型化,可切割的面板尺寸便可相對放大(5 代線可切割出 52 吋面板), 而 PDP 在改善電極材料後,使用壽命正逐漸拉長,因此未來二者競逐的焦點將 會往顯像品質及價格等方面。 目前相近尺寸的PDP TV 與 LCD TV 的價格並無太大差距,就 30 吋等級看, 二者皆普遍介於40 萬-50 萬日圓之間,PDP TV 甚至出現低於 40 萬日圓的超低 價格,二方對峙的煙硝味可說日漸濃厚。但不論TFT-LCD 廠商或者 PDP 廠,現 階段實際運作的產量與原設定的產能大都存有不小的差距。生產成本高、良率 低、高單價壓抑終端需求是原因所在。因此,要再當前論述 PDP TV 與 LCD TV 何者較具未來王者之相,仍有困難,因為二者的市場規模仍十分微小,技術上也 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而現行尺寸發展情況來看,分別有各自的特定市場。唯 一可確定的是,隨價格面不斷改善,替代CGT TV 的效益將會日漸明顯。 表2-10 時下各類 TV 價格及功能比較 LCD30 型 PDP32 型 Flat CRT 32 型 畫素數 1280*768 1024*852 掃瞄線1125 條 縱橫比 16:9 16:9 16:9 輝度 450cd/cm2 650cd/cm2 400cd/cm2 對比 500:1 1000:1 - 反應時間 15ms 10 μs 10 μs 耗能 154W 250W 以上 200-220W 視野角 170 180 180 厚度 8.4cm 9.0cm 41.5cm

(32)

LCD30 型 PDP32 型 Flat CRT 32 型 使用壽命 6 萬小時 3 萬小時 5-6 萬小時 價格 40-48 日圓 40-50 萬日圓 10 萬日圓 資料來源; Digitimes Research,2002/09 由於目前市場上多半看好TFT-LCD 未來的發展,因而許多廠商亦紛紛投入 次世代廠房的投資規劃,一方面是看準未來 TV 市場的成長;另一方面,乃希望 藉由下一世代的量產,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一則藉以降低產品價格,刺激需求 成長,再則藉以排擠競爭對手。 整體而言,日、韓在家電產業上均有品牌與通路優勢,台灣廠商僅具有強大 的代工優勢,整體的獲利較低,因此台灣面板廠、家電業與下游電子業,必須強 化電視、數位家電的研發,才能取得較佳的競爭地位。

(33)

2.6 過去關於 TFT-LCD 產業相關研究分析 李錦芳(1994)採取定性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從產業環境分析著手,以了解 我國LCD 產業經營之特性,並發掘出我國 LCD 產業競爭之條件及提出概念性之 策略,發現「能力高、價格低」的人是我國LCD 與國際 LCD 大廠競爭的重要資 源,此外,政府須努力於整合LCD 上、中、下游整體發展。其次,電腦領域中 特別是可攜式電腦與消費性用途產品是我國LCD 產品應用之主要目標市場,因 此往高階LCD 發展,應是我國目前急需積極投入的目標,最後,我國 LCD 廠商 更應重視在服務、配銷通路等方面之差異化。 童恩寧(1996)則以液晶顯示器產業為對象,進行產業現況之相關資料的蒐 集及整理,並應用國家競爭優勢鑽石理論,檢視我國液晶顯示器產業之競爭優勢 形成條件。結果發現,我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形成競爭優勢之有利條件及不利條件 分別為:有利條件為低廉之人工成本、國家資金充沛、廣大的內需市場及多元化 的需求型態、強大的下游產業(筆記型電腦)與相關產業(積體電路)之支持、 靈活且具彈性之組織結構;不利條件則為:現有研發人才及資金投入仍不足、公 共基礎建設落後、上游產業匱乏、國內較無激烈之競爭。其中尤以缺乏健全之上 游產業為最大隱憂,故我國液晶顯示器產業若欲獲取長久之競爭優勢,則建立產 業自主性乃為政府與民間廠商所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陳怡夫(1999)以台灣和南韓兩國監視器產業技術發展的過程為對象,探討 國家創造體系與產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連性,其中分析的重點特別著重於兩國技 術發展的差異所在與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對於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台灣 與南韓都認定為技術產生的重要因素在於政府對於國內市場需求的創造、以及國 外廠商之技術移轉,然而技術移轉方式的不同,對於日後廠商技術進步的來源、 與技術學習的態度都有所關聯。此外,政府對於國內外競爭市場環境的建立扮演 重要的角色,而因此影響廠商技術發展的動力與技術創新的來源。 李秀玉(1999)運用環境、組織與競爭三大構面分析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產業現況、發展特質與全球產業發展概況,並整合相關策略管理理論與賽局理 論,定義賽局理論之構成要素,依此賽局要素探討我國產業發展之優劣勢分析與 競爭策略。研究發現:LCD 依然維持高成長趨勢、LCD 監視器之使用率亦逐年 提升、TFT-LCD 各種替代製造技術之競爭、產品卡位時機與面板尺寸之選擇、 系統廠商將筆記型電腦訂單轉往其他國家、專業代工之趨勢、侵權與傾銷問題不 斷浮現等情境進行分析探討,並以產業價值之重整、企業效能之提升與競合關係 之運用,建議可採行之競爭策略。 洪 崑 欽 ( 2000 ) 以 產 業 經 濟 學 的 產 業 結 構 - 廠 商 行 為 - 績 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理論為主要的分析架構,配合五力分 析架構,價值鏈分析和國家優勢競爭之鑽石模型概念分析台灣的LCD 產業,透 過研究的過程,找出適用於LCD 產業的產業分析架構,在實務上希望能夠做為

(34)

業者擬定企業競爭策略及政府擬定產業政策的參考。

呂巧玲(2000)以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來分析台灣 國家創新系統是否能引導台灣產業配合全球LCD 產業技術體系而成功發展,研 究發現台灣LCD 產業蓬勃發展之社會制度因素,即為台灣之國家創新系統,包 括企業廠商、協力網路、筆記型電腦廠商、教育系統、政府政策與財團法人等六 大要素。其次,台灣的創新系統相當地配合全球LCD 產業技術發展的各項創新 指標,因此台灣LCD 產業蓬勃地發展,並建議台灣 LCD 產業未來應朝向上、中、 下游的完整產業結構整合發展。 鐘欽炎(2001)採取實務研究方法,綜合相關策略管理學者的理論,並利用 深入業界訪談所歸納出的經營管理實務,針對我國大型平面顯示器產業未來的發 展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業者必須從建構彈性化的組織、體認產業結構變化 的趨勢、掌握關鍵成功之要件、以及擬定產業的競爭策略;進而尋求企業的合併 與上中下游產業的垂直整合;最後建議政府提供穩定的投資環境與加強新產品技 術的研發能力,藉以取得有力的競爭優勢。 張喜麟(2001)以台灣的 TFT-LCD 產業為研究對象,並且將焦點集中在廠 商,以廠商為分析對象來探討競爭優勢。從廠商內部出發,以策略管理架構來探 討有哪些「核心能力」可以形成競爭優勢,須制定何項策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因 此利用AHP 分析層級程序法來探尋廠商之「核心能力」。建議企業宜透過外在產 業環境分析與內在「核心能力」培養,來建立廠商之競爭優勢,並以「低成本優 勢」之競爭優勢為首要。在重要「核心能力」分析上,廠商必須培養「設計與製 程能力」與「量產能力」之核心能力,其衡量指標依優先順序,分別是自動化生 產、多樣化產品與產品品質等。 根據以上文獻與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探討,可得結論如產業發展結果不但與企 業的內部核心資源息息相關,更需隨時注意外部的競爭環境的變化,隨時擬定新 的營運策略,以維持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鑽石理論、國家創新體 系、價值鏈分析、AHP 分析層級程序法、賽局理論等,亦常被使用於 LCD 產業 的分析,然而由於相關資料的取得不易,或應用上的實際困難,並未有獨到的看 法與創見,所以本文則參照Porter 之五力分析來作為本研究理論發展之架構,據 以提出TFT-LCD 產業未來可能趨勢與國內廠商的既競爭又分工的競爭優勢,提 出TFT-LCD 產業未來發展的策略。

數據

表 2-1  產品生命週期如何預測策略、競爭及績效表現  項目  萌芽期  成長期  成熟期  衰退期  購買者及  購買者行為  ‹  高所得購買者 ‹  購買者慣性  ‹  購買者需被說服去 試用產品  ‹  購買團體大  ‹  購 買 者 會 接 受不同的品質  ‹  市場大增 ‹  飽和 ‹  重複購買  ‹  選購某些產品  ‹  購買者對產品非常精通  產品及  產品設備  ‹  品質差  ‹  產品設計和發展為主要關鍵 ‹  很多不同的產品類別;尚未標準化  ‹  不斷的改變設計  ‹  基本
表 2-2  Hill & Jones 產業生命週期之特徵  主要產業特徵  產業生命 週期階段  產品價格  通路型態  進入障礙  競爭手段  廠商競爭  導入期  利用成本加成  建立選擇配銷 開發技術原料 教育消費者  競爭廠商少  成長期  規模經濟效益  擴大配銷通路 建立產業規則 大量促銷  競爭逐漸增加 震盪期  滲透市場價格  密集通路  建立差異化  增加品牌激勵  強烈  成熟期  價格平穩  更加密集配銷 產業集中  低成本  競爭緩和  衰退期  降價最低  除去無利潤點
表 2-7  四代與五代廠材料比重分析  TFT-LCD 廠世代  四代廠  五代廠  切割尺寸  中型尺寸為主  大型尺寸為主  原材料成本比重 60% 70%  零組件名稱  四代廠  五代廠  彩色濾光片 32% 27%  背光模組 23% 37%  驅動 IC  22% 9%  偏光板 12% 15%  玻璃基板  6%  7%  液晶  5%  5%  材料成本總計 100% 100%  資料來源:拓樸產業研究所整理,2003/05  2.4.2  關鍵零組件市場概況  1
表 4-6 大型 LCD TV 之替代品競爭強度因素分析表  替代品 因素  TFT LCD CRT  SIN LCD LTPS  PDP  OLED  厚度  佳  差  佳  優  平  優  螢幕尺寸  平  佳  平  差  優  平  視角  平-佳  佳  平  平-佳  佳  優  反應時間  平  佳  差  優  佳  優  輝度  佳  優  佳  佳  佳  平  解析度  優  佳  平  優  平  佳-優  耗電量  佳  平  佳  優  平  優  使用壽命  佳  優  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中彰投區 特色產 業勞動 力發展趨 勢調查 -金屬 製 品製造業.

The manufacturing cycle time (CT) of completing the TFT-LCD processes is about 9~13 days which is the summation of about 5-7 days for Array process, 3-5 days for Cell process and 1

Keyword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NP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FANP); TFT-LCD;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Supplier selection;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台灣於過去 50 年間(自 1952 年至 2001 年),產業歷經兩次產業結構 轉型,第一次發生於 1951 年至 1981 年間,由農業經濟轉向以工業為主的 經濟,第二次轉型發生於

近年來,國內積極發展彩色影像顯示器之產業,已有非常不錯的成果,其中 TFT-LCD 之生產研發已在國際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針對 TFT-LCD 之生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Chen, “Adjustable gamma correction circuit for TFT LC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K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Gamma (γ) Line System Simi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