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時間文字題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探討時間文字題的類型及時間問題解題之相關研究。

壹、時間文字題的類型

數學文字題是結合數學知識與語文理解的問題。學童在解數學文字題 時,不但要能熟悉數學計算的過程,同時也要能理解文字題的語意,明白問 題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線索來解決問題(林清山,1995)。

數學文字題並非指將題目中的數字經過機械式地加、減、乘、除運算之 問題(Lieven,2000),而是透過文字敘述,將生活化的情境融入數學問題 中,數學文字題的解題策略能反映學童在語文理解、數學知識、思考邏輯等 知識結構統合的過程,以及了解學童經由思考歷程解決生活中數量問題的能 力,是ㄧ種複雜且高層次的心理運作活動。

數學文字題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標準,除了以「情境」、「語意結構」、

「運算類型」為標準之外,也有以「教學層面」、「文字題性質的變項」為 標準的(蕭毓秀,2001)。

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童時間文字題的概念結構發展,因此以下將針對本研 究中時間文字題的分類做探討,研究者自編的時間概念測驗工具之題型主要 是以「運算類型」來進行區分,再依計算時有無「進退位」區分,也就是劃

分為有無「時間化聚」的情形,最後依不同的「時間進制」細分。以下分別 敘述「運算類型」、「時間進制」和「時間化聚」:

ㄧ、以「運算類型」來分類

運算類型是指在解題過程中,解題策略所使用到的運算種類來劃分,

可能只運用單一運算種類,例如:加、減、乘、除法文字題,也有混合加、

減、乘、除四則運算的類型。這種分類方式能在研究數學解題表現時,同 時考慮到四則運算,不限定只用在加、減法或乘、除法文字題,因此許多 學者以「運算」作為區分文字題類型的依據,研究學童在數學文字題解題 表現的情形(蕭毓秀,2001)。

二、時間進制

Friedman(1982)將時間分成三類,其中慣用時間就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 中及數學計算上經常使用的時間單位,其包含了因天體運行產生之年、月、

日等自然的時間單位,及社會上共同制定、約定成俗產生之星期、時、分、

秒等人為的時間單位。

多數的單位量是規律的十進位系統,例如長度、重量、面積單位,因此

學童對於十進位系統的換算較常接觸且熟悉。時間單位之間互有關係,可以 做時間單位間的轉換,但其轉換關係是特殊、複雜的進數結構,常見的時間 進位制系統有六十進位(秒聚為分、分聚為時)、二十四進位(時聚為日)、三 十進位(日聚為月) 、十二進位(月聚為年)、七進位制(日聚週)以及三百六 十五進位(日聚為年),因為時間進制是一個複雜的高低階關係,往往造成學 童學習時的困擾。

三、時間化聚

時間單位間的轉換過程就是時間化聚,時間化聚是ㄧ種等量運算,由低 階單位累成高階單位,稱為「聚」,例如:將120分改成2時;由高階單位分 成低階單位,稱為「化」,例如:將1日改成24時。在時間化聚的過程中,

必須同時處理時間的複雜進制及數的十進制。因此,初進行時間化聚學習 時,多安排數字較小的問題,讓學生可以使用連加或連減的方式進行單位換 算,學習乘除法之後,開始引導學生以乘除法來計算「時間化聚」的問題。

就時間問題中呈現之化聚情形可區分如下(李如弘,2008):

(一)兩階單名數與單名數化聚。 例如:1分=60秒;1時=60分。

(二)兩階單名數與複名數化聚。如:100秒=1分40秒;30時=1日6時。

(三)複名數與複名數時間單位化聚。例如:1時10秒=60分10秒;30時20 秒=1日6時20秒。

(三)多階單名數與複名數化聚。例如:3990 秒=1時6分30秒。

時間化聚是時間單位間的等量運算,包含整數、分數與小數間的換 算關係,學童必須先能掌握時間進制系統,才能進一步發展時間化聚的能 力。因時間化聚的過程中牽涉到複雜的時間進制及高低階關係,導致學童 在學習及解題時容易產生困難及錯誤。

本研究施測的試題以「運算類型」、有無「進退位」及「時間進制」進 行分類,先以「運算類型」來進行區分,分為加、減、乘、除法文字題四 種類型,再依計算時有無「進退位」區分,最後依不同的「時間進制」細 分成「日和時」、「時和分」和「分和秒」三類,分別是二十四進位、六 十進位、六十進位的關係。在不同名數化聚的分類上,包含進退位的加、

減、乘法文字題需進行複名數與複名數時間單位化聚,包含進退位的除法 文字題需進行兩階單名數與複名數化聚。

貳、時間問題解題之相關研究

國內有許多學者進行時間概念的研究,從相關文獻可以了解學童解時間

問題的錯誤情形,對本研究極具參考價值,茲說明如下:

ㄧ、胡豐榮對於時間單位換算之研究

胡豐榮(1995)指出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進數結構概念的學習成效普遍

不佳,其認為非十進數的進數結構概念,超乎現階段學童的思考範圍。學 童在時間單位換算上有下列的學習困難:

(一)不知道時、分、秒單位間的換算關係,例如:不知道1時等於60分。

(二)知道時、分、秒單位間的換算關係,但無法確定計算的程序是否正 確,而導致最後瞎猜答案,例如:在計算3721秒等於幾時幾分幾秒,

不知道自己計算對不對,導致最後瞎猜答案。

(三)知道時、分、秒單位間的換算關係,但學童認為將數字從左到右做 合理分割的程序,就是時間單位換算的過程,如:認為3721等於3 時7分21秒。

二、呂玉琴、譚寧君對於時間化聚之研究

呂玉琴、譚寧君(1996)指出一般學生在時間的化聚概念較為不足,從 單名數化成複名數表現較佳,反之從複名數聚成單名數則表現較差。

譚寧君(1998)與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晤談後,得知學童在時間單位換 算方面,有下列的錯誤解法:

(一)因僵化的使用十進位系統,而忽略了時、分進位的關係,如:認為 7.5分等於7時5分。

(二)雖了解時、分的進位關係,但分數概念不足,如:認為1/4小時 等於0.4小時。

(三)解非十進系統的退位問題有困難的學童會被十進系統制約。

三、陳佩玉、鍾靜對於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

陳佩玉、鍾靜(2003)在「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中,對 ㄧ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訪談,提出在時間單位量與時間單位轉換的迷思概念 方面,越低年級學童時間單位受心理時間影響越深,三年級學童在解時間 單位換算的問題時,最容易被十進位系統所制約,越高年級學童易被六十 進系統所制約。此外,學童在時、日、星期等量關係上的錯誤想法比時、

分、秒還要來得多。

在時間單位轉換的情形方面,各年級的換算方式不ㄧ樣,三年級學童使 用累加的方式換算兩個不同的單位;四年級學童使用乘法的方式換算,五、

六年級學童使用乘法或除法的換算方式。

四、陳孟吟、劉好對學童時間概念的學習表現之研究

陳孟吟、劉好(2006)提出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時間化聚方面,和差關 係表現較優,倍數表現欠佳。學童在時和分複名數減法問題表現最好,分 和秒複名數減法問題表現次之,分和秒複名數除法問題表現最差,有將近 一半的學童未能完全具備此能力。在錯誤類型方面,學童容易因為不熟練 日和時之間為24進位,時和分、分和秒之間為60進位,且因不清楚進位與 退位處理,而導致在進行時間的二階單位等量關係換算或解複名數加、減、

乘、除問題時發生計算錯誤。

五、朱振生對時間化聚之研究

朱振生(2002)在「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化聚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 究」中,根據學童筆試測驗的解題過程與個別訪談結果,提出學生時間化 聚的錯誤原因有:

(一)不清楚時間單位的高低階關係:不了解日、時、分、秒間的關係。

(二)不了解時間複名數的意義:如有些學生可以理解2小時,卻對2 小時10分的意義出現困擾。

(三)不了解時間化聚的意義:學生不知道「化聚」是一種等量運算。

(四)受到鐘面結構的影響:學生對低年級時學習的鐘面構造存有迷思概 念,導致出現錯誤的時間進位制,例如 1時=12分,1分=5秒。

(五)時間的進位制與十進位制混淆:學生在解時間問題時,以十進位制 為時間進位制,例如5時=50分。

(六)無法由題目條件去判斷時間進位制(24與60進位制的混淆):

學生由生活經驗知道1日=24時,1時=60分,1分=60秒,但實際 解題時,卻無法透過題目中出現的時間單位,選擇正確的時間單位

進位制。

(七)不同的時間單位容易造成解題困擾:學生不清楚同一種量如果只有 單位改變,其運算是不變的。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時間概念解題的研究,可以得知造成學童在時間化聚 上產生錯誤的可能原因除了文字語意理解困難之外,進位制的混淆、不熟練 時間單位間的關係(日、時、分、秒的關係)、時間化聚概念不足(從單名 數化成複名數表現較好,反之從複名數聚成單名數則表現較差),可能都是 造成學童時間文字題解題失敗的原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