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朗讀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環,若朗讀得宜,不但使上課方式活潑生動,且有助於文 章的瞭解與寫作能力的提高。但是,要如何指導學生領略聲情之美,進而體味文學作品 的朗讀高手呢?本節即在說明朗讀教學的指導:先說明朗讀教學的原則與方式,再介紹 語音正確、氣勢技巧以及儀態的指導,最後輔以朗讀標記符號的使用。

一一一

一、、、朗讀教學的原則與方、朗讀教學的原則與方朗讀教學的原則與方式朗讀教學的原則與方式式 式

從朗讀的功能可以了解到,教師若能在課堂中實施朗讀教學,將有助於學童加強 識字能力、讀出正確字音、欣賞語言節奏及加深作品感受等,進而促進其閱讀、寫作 及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是,要使朗讀教學產生好的效果,應掌握住教學原則,再輔以 適當的教學方式,就此概說如下:

(一)教學原則

1.忠於原作品和原作者

朗讀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把原作者的精神表現出來,因為朗讀不是在表現自己的意 見,而是把別人的創作再創作。所以朗讀時一定要忠於原作,不能隨意改字、改詞、增 字、減字、顛倒或跳過,當然更不能按自己的意思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2.先求正確清晰,再求自然生動

27

朗讀要讀得好,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確清晰。正確是指字音要發標準音、不讀錯字,

以及詞句要讀得完整,斷句要斷得正確。清晰則是指咬字要清晰,語句、節段也要表 達清晰,讓人聽得清楚(高秋鳳,1997)。正確清晰之後,才進一步求自然生動,也 就是不死板且有感情的把作品表現出來。

3.理解與領會作品

理解,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分析、判斷、綜合活動,達到對作品的了解、領會,掌握 它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既然朗讀者是要把原作者的精神表現出來,那麼要使聽眾了 解朗讀內容,也必須讓自己先理解才行。李錦芬(2007)認為理解與領會作品可以從把 握中心思想、理清脈絡層次、弄懂語句、突顯重點以及體現情感基調等方面入手。

4.掌握表現技巧

要使朗讀產生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必須對朗讀的作品進行內部理解分析,另一方 面還需掌握朗讀的表現技巧。朗讀的表現技巧不外停連、重音、語調及節奏等方面,這 些方面各有側重,但又相互關聯,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效果,達到朗讀「聲情並茂」

的境界。

(二)教學方式

在瞭解朗讀教學原則之後,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目的,應該使用不同教學方式,

方能達到更佳效果。研究者蒐集國內朗讀教學方式後,發現它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化 的步驟。而學者羅大同(1989)、陳弘昌(1991)、何三本(2002)、尤素曼(2003)

以及李錦芬(2007)提出的許多方式不謀而合,研究者整理出以下較常見的方式:

1.範讀

這是示範性的朗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讀給兒童聽,然後由兒童仿讀;一種 是由朗讀能力佳的同學進行範讀。範讀的內容可以是全文,也可以讀一段或一句,因為 要給學生示範,所以必須做到正確、清楚,流利而帶有感情。

2.領讀

28

是由教師或朗讀得特別好的學生,帶領朗讀的方式。教師或優等生先讀一句,或先 讀一小段,其他學童跟著讀一句或一小段。如此持續進行,直到全文讀完為止。目的是 在讓能力較差的學生模仿,所以針對那些不具備朗讀能力的學生最為適合。

3.伴讀

是教師或優等生伴著學童讀,學童可隱隱約約聽出自己的毛病而加以修正。此法 和領讀一樣對提高朗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齊讀

是全班或全組兒童,同時齊聲朗讀。因為只求齊一聲調,因此往往容易變成唱讀。

同時,因為齊讀不容易發現兒童讀音的錯誤,因此這種方式要儘量少用(陳弘昌,

2003)。

5.個人讀

自己單獨朗讀的意思。依方式可分為同學接力完成的「接讀」;或抽籤抽中誰,

誰就站起來讀的「抽籤讀」;或由教師指名一個兒童來讀,讀完了一段或兩段以後,

另請一個同學接著讀的「指名讀」。

6.輪讀

每個學生輪流讀,可由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一排對一排的讀,每人讀一句 或一段,這種讀法有比賽的性質。低年級的課文短,可以一個小朋友讀完全文後,再 請另一個讀。

7.自由讀

全班同學每人同時自由地低聲朗讀。由於不必與別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邊讀 邊思考。但因為自己依照自己的方式及速度,因此整體聽起來較不整齊。

8.對話讀

戲劇體裁或課文有對話體裁,即可照文中人物,用對話讀,也就是分角色讀。此 方式形式較活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充滿趣味性。

29

9.試讀

在老師尚未講解或朗讀前,由學生自行試著朗讀文章,藉此可看出學生對文章的 理解程度,以及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10. 引讀

是由何三本(2002)所介紹的,頗具參考價值。引讀是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

根據教師的提綱挈領,經過思考理解,在關鍵性的地方提點一下,引導學生朗讀的一種 方式。引讀法有下列四種進行方式:

(1)提示式:如記敘文一類的課文,教師可以朗讀課文每段落或句子的開頭部 分,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語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層次,以引導 學生朗讀。提問式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朗讀課文中的有關 語句回答透過這個方式,學生可以了解課文內容,而且更容易掌握文章的表達技巧。

(2)插敘式:如詩歌一類的課文,由於語言比較精鍊,不易理解,如能運用散 文鋪寫的插敘方式引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會其中意境。

(3)添詞式:句子與句子之間,可以有因果、總分、分合、並列、遞進、轉折、

假設等邏輯關係,文章中有些地方沒有使用關聯詞語時,在引讀的時候,便應添進去,

使關係清楚顯示,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4)有聽眾的朗讀:朗讀時使用別人不知的材料,考驗聽者理解的程度,稱為

「有聽眾的朗讀」。這種方式一方面練習朗讀,一方面訓練聽眾。在日常生活中聽比 講的機會多,聽的人應該知道如何一面聽一面運用思想,將別人敘述的要點和主要意 義分析出來。因此,這是一種讀與聽並重的方法(李萬吉,2000)。

朗讀教學常用的方式很多,但運用到實際教學上,教師如何針對不同學習狀況,

運用不同教學方式,以發揮最佳的成效,是另一學問。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上課時教師靈活的運用,可使教學方式更多元、上課氣氛更活潑、更吸引學童朗讀的 興趣,以達到朗讀教學的目標。

30

二二二

二、、、語音正確的指導、語音正確的指導語音正確的指導 語音正確的指導

朗讀中所謂的「語音正確」指的是能以標準音準確的朗讀文字作品。標準音即國音,

是以北京音系為準的標準語,也稱為國語(武滿華,2004)。在一般的朗讀比賽,其評 分標準是:語音(指發音及聲調)占50%,從這個標準可知,朗讀時,語音第一重要。

以下就發音、聲調、輕聲、速度及音量等五項分述之:

(一)發音

王更生(1996)指出,只要發音方式正確,嘴形開合得宜,吐字自然純正,讀音自 然清晰。茲從聲符及韻符的兩方面來談:

1.聲符指導

依照《國音學》(1997)的說法:「聲」是一個字音的前半部,是因氣息出聲門以後,

在口腔裏,受到某一部份的阻礙而成的音。代表「聲」的符號叫做「聲符」,也叫做「聲 母」。聲符依照其發音部位,即氣息或帶音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可分為下列七類:(張美 煜,1997)

(1)雙唇音:指上下唇緊閉,氣流在雙唇處受到阻礙而發出的音。「ㄅ」「ㄆ」「ㄇ」

屬之。

(2)脣齒音:指下唇向上門齒靠攏,造成氣流阻礙而發出的音。「ㄈ」屬之。

(3)舌尖前音:指舌尖前平伸,接近或接觸下齒背(或上齒背),形成阻礙而發出 的音。「ㄗ」「ㄘ」「ㄙ」屬之。

(4)舌尖音:指舌尖和上門齒齦接觸,擋住氣流而發出的音。「ㄉ」「ㄊ」「ㄋ」

「ㄌ」屬之。

(5) 舌尖後音(翹舌音):指舌尖翹起,向後接觸或接近前硬顎,形成阻礙而發出 的音。「ㄓ」「ㄔ」「ㄕ」「ㄖ」屬之。

(6)舌面前音:指舌面前部接觸或接近前硬顎,形成阻礙而成的音。「ㄐ」「ㄑ」

「ㄒ」屬之。

31

(7) 舌面後音(舌根音):指舌頭後縮,舌面後抬起,和軟顎接觸或接近,形成阻 礙而成的音。「ㄍ」「ㄎ」「ㄏ」屬之。

一般人在學習國語的過程中,經常受到原有的方言母語系統的影響,而形成有如閩 南腔或客家腔之類的國語。如閩南語中沒有唇齒擦音「ㄈ」,而讀成喉清擦音「ㄏ」,

所以「飛黃騰達」唸成「輝黃騰達」。又如把舌尖後音「ㄓㄔㄕ」發成舌尖前音「ㄗㄘ ㄙ」,導致平翹舌不分……。皆是受限於發音習慣的不同,導致滿口的方言語調,需加 強練習,以求其正音(余祟生等,2004)。以下針對國小學童在聲符的發音上常有錯誤,

加以分析並提出比對練習:

(1)「ㄋ」和「ㄌ」:「ㄋ」是鼻音,氣流從鼻腔出去;「ㄌ」是邊音,氣流從 舌體的兩邊出去。兩者都是舌尖抵住上齒齦、聲帶振動的濁音,但氣流出路不同。

比對練習:女客—旅客;無賴—無奈;泥巴—籬笆;惱怒—老鹿;老子—腦子。

(2)「ㄈ」和「ㄏ」:「ㄈ」是清音、不送氣、唇齒擦音,「ㄏ」是清音、不送 氣、舌根擦音。兩者所不同的是發音部位,發ㄈ音時上齒輕觸下唇,發ㄏ音是舌根和小 舌接近。

比對練習:飛機—灰雞;發布—花布;附件—互見;荒唐—方糖;護士—富士。

(3)「ㄗㄘㄙ」和「ㄓㄔㄕ」:「ㄗㄘㄙ」是舌尖前音,舌尖不翹,所以也叫平 舌音。而「ㄓㄔㄕ」是舌尖後音,因為舌尖後退,向上翹起,所以也稱翹舌音。

比對練習:

「ㄓ」和「ㄗ」:主婦—祖父;彰化—髒話;摘花—栽花;秩序—自序。

「ㄔ」和「ㄘ」:魚翅—魚刺;插手—擦手;吵人—草人;擦嘴—插嘴。

「ㄕ」和「ㄙ」:蘇軾—舒適;豎立—肅立;午睡—五歲;近似—近視。

(4)「ㄐㄑㄒ」和「ㄗㄘㄙ」:「ㄐㄑㄒ」的發音方法分別跟「ㄗㄘㄙ」相同,

其不同是在於發音部位。發「ㄐㄑㄒ」時,其受阻部位是舌面前部和前硬顎,而「ㄗㄘ

其不同是在於發音部位。發「ㄐㄑㄒ」時,其受阻部位是舌面前部和前硬顎,而「ㄗ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