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高齡者透過多元性運動訓練有助於敏捷性的改善,這部分則是與國、內外相關 研究結果一致(方怡堯等,2015;李若屏等,2008;蘇蕙芬、蔡永川,2013;Bird et al., 2011;

Gianoudis et al., 2014; Gschwind et al., 2013; Kovács et al., 2013; Levy et al.,2012;

Nakamura et al., 2007 ; Zhuang et al., 2014),亦與相關文獻回顧指出之整體趨勢相近(De Vries et al., 2012),其介入效益的來源,在於多元性運動訓練會較其他介入方案更為均 衡地安排平衡運動的訓練比例,包括融入下肌肌力、有氧運動的訓練中執行,故能提升 高齡者敏捷性或動態平衡(Gschwind et al., 2013; Kerr et al., 2012; Warren et al., 2010),而 這也與負責評估與觀察同儕指導員的專業指導人員在課程實施後的回饋意見是一致的。

此一發現與心肺耐力相同,都具有其特殊重要性,敏捷性的優劣對高齡者至關重 要,因為這與跌倒風險、失能的機率高度相關,若對於社區高齡者而言,同儕指導員的 介入,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敏捷性,對於未來推廣高齡者同儕指導員值得持續重視跟開 發、運用到我國以社區為辦理型態的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

4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高齡者運動類型貧乏、強度普遍不足之外,「專業認證的高齡者運動指導員」之人 力資源亦嚴重缺乏。高齡運動指導員是長者是否能正確運動、有效運動,以及社區運動 課程是否能長期落實的重要角色。

目前臺灣高齡者的運動參與、身體活動量雖逐漸提升,且符合高齡者需求之專業運 動課程已建構,但高齡運動參與者若欠缺運動指導員(exercise instructor)的教導及同儕指 導者(peer instructor)的協助,將衍生運動課程專業性不足、持續性不佳的問題。高齡者 運動方案之課程內容繁雜、專業水準不一;師資部分則缺乏正式培訓與認證的制度,在 高齡者運動政策與實施方案上亦無完善的支持與落實。由此可知,欲改善高齡者整體身 體素質、維持健康機能,勢必得提供其完善的運動促進條件;除了提供正確的運動觀念 之外,針對高齡者特性發展適當的課程內容與專業的指導人力皆為缺一不可的重要條 件,透過系統性發展及驗證的「運動課程」及「指導人力」,將能降低高齡者參與運動 的風險,並教導他們正確從事身體活動的方式,進而達到運動促進的成效。

高齡者的運動指導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並發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高齡者對於伸展 運動與有氧運動有較高的掌握度,但是對於阻力訓練不論是在觀念的接受上以及操作的 實務上,都顯得較為陌生,當然,其背後原因很可能是高齡者缺乏足夠的運動指導,而 多數參與培訓的中、高齡者,也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應該盡可能的提高動作的強度與難 度。

整體而言,在上肢肌力、心肺耐力與敏捷性的促進效益上,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有 達到顯著的效益,不過研究者仍建議同儕指導員應該在專業運動教練的帶領跟監督下,

逐步進入高齡者運動方案的帶領實務,會有較佳的安全性,也較能確保動作的穩定性、

一致性。

而從芬蘭推動同儕指導員制度的精神來看,同儕指導員不但具有成本較低、活化高 齡人力資源等優點,也更加貼近在地老化、更能掌握高齡者生活經驗、較易具同理心等

45

額外的優勢,對於未來推廣高齡者同儕指導員值得持續重視跟開發、運用到我國以社區 為辦理型態的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上面。

二、建議

(一) 時間:可增加運動介入的週數,不但可幫助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的提升,也可以讓 同儕指導員在充足的時間中練習如何將培訓所學習到的運動技巧與知識,實際應用 與推廣在社區中執行。

(二) 對象:建議下次的實驗對象可針對特殊族群如:肌少症高風險族群。

(三) 方法:未來可將研究往質性發展,藉由訪談來深入了解同儕指導員的背景如:生活 環境、或是來當同儕指導員的動力為何?來幫助我們擬定更有效的高齡者運動促進 介入策略。

綜上所述,專業「課程」及「人力」為高齡運動方案推動的重要基礎,而課程的建 構應顧及運動指導原則的專業性及社區推動實務的持續性,以克服目前臺灣高齡者運動 參與在運動指導員方面的缺乏。故本研究參考 ACSM 提出之高齡運動指導原則,以建 構出符合高齡者需求之多元性運動課程,而透過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可以幫助運動方案 評估哪些長者處於較高風險狀態、提供特殊個案體適能的需求、提供目標設定、正確選 擇高齡者需要的運動,以及提供具體的正向回饋等。透過專業運動課程介入後,檢視指 導人力落實於社區高齡者之成效,期望以此形成在地、多元、友善的高齡者運動促進模 式,為未來的超高齡社會做實質而有效的準備。

46

引用文獻

中國體育總局網站(2012)。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十五年白皮書發表。取自中國體育總 局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2012-01/18/content_2047977.htm 內政部(2015)。老人福利法。2015 年 12 月 9 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內政部(2016)。105 年第 3 週內政統計通報(104 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0225&page=0

內政部統計處(2011)。100 年第 11 週內政統計通報(98 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60.

方怡堯(2015)。生態學模式與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 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怡堯、何信弘、張少熙(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 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方怡堯、張少熙、何信弘(2015)。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體育學報,48(1),59-72。

王秀華、李淑芳(2011)。不同運動階段老年婦女其功能性體適能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

體育學報,44(3),333-350。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新北:揚智文化。

牟鍾福、陳建松(2010)。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5 至 150 年)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2009~2012)。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94 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臺北市:作者。

4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運動城市調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http://sports.bestmotion.com/document/100%E5%B9%B4%E9%81%8B%E5%8B%95

%E5%9F%8E%E5%B8%82%E5%A0%B1%E5%91%8A.pdf

吳柏翰、陳柏翰、陳明宗(2013)。全身性振動伸展訓練對女性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 響。體育學報,46(4),339-350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衛誌,

20(3),192-201。

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2011)。人口老化與全民健保支出:死亡距離取向的分析。人 口學刊,43,1-35。

李月萍、陳清惠(2010)。社區老人休閒活動研究現況。護理雜誌,57(1),82-88。

李若屏、黃奕仁、蘇福新、方進隆(2008)。多元性運動訓練計畫對社區老人 DHEA-S 和 體適能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8,69-79。

李蜚鴻(2011)。打造高齡友善城市。健康世界,307,44。

李麗晶、卓俊伶(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60-69。

林士絹、黃芳進(2012)。與生命共舞-高齡者的運動體悟。屏東教大體育,15,464-476。

邱淑媞(2011)。高齡友善健康照護。醫療品質雜誌,5(5),20-24。

洪瑄曼、陳桂敏(2007)。銀髮太極健身操運動對都市老年人健康促進成效之探討。實證 護理,3(3),225-235。

胡志強、蔡炳坤、黃美娜、蔡淑鳳(2012)。高齡友善城市之理念與實踐—臺中市經驗。

護理雜誌,59(6),5-11。

徐若潔(2010)。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國民不運動相關因素暨自覺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高淑貴、周欣宜(2008)。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

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3,35-47。

48

高禎陽、蔚順華、李朝智、劉復康(2012) 。年輕人與高齡者動態平衡能力的評估與比較。

臺灣復健醫學雜誌,40(4),215-221。

張少熙(2015)。高齡者專業運動課程與指導人力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3(1),41-50。

教育部體育署(2013)。中華民國 102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2014)。中華民國 103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許成源(2010)。十週浮潛活動對女性老年人功 能性體適能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10,11-23。

郭世傑、古博文、周碧瑟(2013)。中年及老年人閒暇時間身體活動的改變對全因死亡率 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6(2),250-260。

陳詩婷(2013)。臺灣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刻不容緩。健康世界,326,33-38。

陳寬政、林子瑜、邱毅潔、紀筱涵(2009) 人口老化、疾病擴張、與健保醫療費用,人口 學刊,39,59-83。

曾中明(2006)。臺灣老人福利概況及政策展望。臺灣老年醫學雜誌,1(3),112-121。

黃泰諭、方進隆(2010)。八週太極拳訓練對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表現之影響。體育 學報,43(1),23-36。

黃泰諭、張哲榕、林曼蕙、方進隆(2005)。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 能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3,121-129。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2,2-15。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臺北市:五南。

黃耀陞(2010)。以生命回顧法融入園藝活動課程對高齡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49

黃耀榮(2012)。以鄉村連棟式住宅建構老年夫妻在地老化住宅之可行性。長期照護雜誌,

16(1),33-47。

溫蕙甄、陳忠慶(2012)。12 週團體有氧阻力及瑜珈阻力運動介入對停經後婦女功能性體 適能、生活品質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4,35-48。

趙麗雲(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中華體育季刊,22(1),

35-46。

潘姿伶、林淑媛(2011).團體遊戲介入在改變養護機構老人衰弱之成效。護理暨健康照 護研究,7(1),45-54

蔡存維、郭彥宇、蔡櫻蘭(2011)。團體伸展訓練課程對長期照護機構高齡者功能性體適 能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3(4),111-118。

蔡國權(2007)。水中有氧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

1-7。

衛生福利部(2013)。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第二期計畫(核定本)。取自 http://sfaa.gov.tw/u/cms/www/201312/161402180ton.pdf

衛生福利部(2014)。102 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民國 101 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取自衛生福利統計專區: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534

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2010) 。以紮根理論建構高齡者運動指導員之專業能力。大專

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2010) 。以紮根理論建構高齡者運動指導員之專業能力。大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