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性運動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元性運動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多元性運動對社區高齡者 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研 究 生:王. 寧. 指導教授:張少熙. 中華民國 107 年 2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多元性運動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2018 年 2 月 研 究 生 : 王 寧 指導教授:張少熙 摘要 臺灣人口老化嚴重,65 歲以上人口快速成長且比例急速攀升。為此,以運動促進高 齡者健康的公共衛生方案顯得極其需要。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多元性運動(伸展、阻力、 有氧及平衡運動)對社區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本研究以 2015 年科技部建構高 齡者專業運動課程與指導人力研究方案之參與者 21 位為研究對象,並且接受多元性運 動訓練介入。為了探究方案效益,所有受試者在第 0 週、第 12 週參與功能性體適能測 驗。資料分析在考驗水準α<.05 下進行成對樣本 t 檢定。研究結果發現:上肢肌力、 心肺耐力與敏捷性皆有顯著影響。結論:多元性運動訓練,可有效提升社區高齡者的功 能性體適能,是值得推行的公共衛生方案。. 關鍵詞: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同儕指導員. i.

(3) The influence of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training on functional fitness among older adults February 2018. Author:Wang,Ning Advisor:Chang,Shao-Hsi Abstract Taiwan is an aging society, with the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older citizens aged 65 and over increas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such population trend, a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that focuses on using exercise to promote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has become impera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training (MET) programs among older adults, can affect seniors' functional fitness. The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study of exercise curriculum and exercise instructors for older adults in 2015. The 21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MET intervention.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participants using the Senior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SFT) scale one week before the project started (0 week), one week after the project ended (12th week). Results from the Paired-Sample T test. (α<.05) Suggested that: Upper limb muscle strength,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and agili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Conclusion: MET programs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and promote seniors' functional fitness. Because of the benefits, policy makers are encouraged to promote MET programs as an effective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Key words: aging in place, active aging, peer instructor. ii.

(4) 謝誌. 將感謝獻給我的指導老師、家人以及每位曾經在我人生路上鼓勵我的你們。. 王寧.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7.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高齡化社會與在地老化….…………………………………………………10. 第二節 多元性運動訓練之效益…………….…………………………………..……18 第三節 功能性體適能之重要性………………………………………….…20 第四節 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培訓之重要…………………………….......…………26 第五節. 本章總結……………………………………………………………………28. iv.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31. 第五節. 實施步驟與程序…………………………………………………………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7. 第一節. 同儕指導員介入於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促進效益………..………..….37. 第二節. 課程實施前後之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提升效益…………...……..………40. 第三節. 本章總結…...………………………………………………………..………4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4. 引用文獻…………...…………………..………………………………………46. v.

(7) 表 次. 表 2-1 先進國家高齡化社會所需時間………………………………………………………11 表 2-2 依 ACSM 設計之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一覽表………………………………………19 表 2-3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一覽表………………………………………………………22 表 2-4 銀髮族 SFT 項目與功能效益…………………………………………………………24 表 4-1 兩組社區高齡者於多元運動訓練介入前、後之各項能力比較……………………41. vi.

(8) 圖 次. 圖 2-1 2016 年至 2060 年台灣人口推計圖………………………………………………12 圖 2-2 功能性體適能流程圖………………………………………………………………..26 圖 3-1 研究架構圖…………………………………………………………………………..29 圖 3-2 研究流程圖…………………………………………………………………………..30 圖 3-3 悠活樂走隊合作團隊組織架構圖…………………………………………………..35 圖 4-1 高齡者與同儕指導員北歐式健走練習實施狀況圖………………………………..38 圖 4-2 高齡者運動同儕指導員介入方案實施狀況圖……………………………………..39 圖 4-3 高齡者運動同儕指導員協助學員進行健康管理工作狀況圖…………………...39 圖 4-4 同儕指導員正帶領學員進行上肢伸展運動之實際操作狀況圖……………...…40. vii.

(9)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性運動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期能成為未 來發展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相關政策之參考依據。人類壽命的延長已是必然的發展趨 勢,而臺灣高齡人口逐漸增加,如何讓高齡者延長健康的存活年,有關成功老化及其相 關因素之探究,以幫助高齡者順應發展進而使其體會晚年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是高齡化 社會極需關注之議題。鑑於此,探討高齡者相關課題確實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在本章 中共有六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 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之重要性;第六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經濟發展及生活水準提升,以及醫藥科技的進步,我國人口結構呈現先少子 化,再高齡化的特色,而整體平均壽命延長,生育率急遽降低,社會中人口年齡結構也 由傳統的正三角形轉向倒金字塔形式的老年型分布。2016 年國人平均餘命為 80 歲,男 性平均壽命達 76.8 歲、女性則為 83.4 歲 (內政部,2016) 。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定義,65 歲以上老年 人口比例 7%稱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20%為「超高齡社會」。臺灣在 1993 年時,65 歲以上的人口數就已經達到總人口數的 7%,進入了「高齡化社會」。而 臺灣目前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 313 萬 9,397 人,占人口比例 13.33% (內政部, 2017) ,預估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在今年超越 14%,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25 年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達 20%以上形成「超高齡社會」 (super-aged society),到時候將會呈現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超過 65 歲的老年人,臺灣已正 式邁向高齡化社會結構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 。 人口老化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是國家和平發展與成熟社會的象徵,同樣也是必然 面臨的挑戰,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消極地扮演高齡者「晚年生命的延長機構」或者積. 1.

(10) 極主動地成為高齡者「幸福的創業投資機構」,其實也正呈現出政策制定者的前瞻與高 度,目前鄰近的日本、韓國、大陸也紛紛以城市、社區為單位,規劃一系列的高齡者運 動促進策略,如日本各城市為促進全民運動設置的「地方營造支援室」(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體委會],2011)、中國大陸上海則推出《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1—2015)》 (中國體育總局網站,2012)試圖從健身著手、韓國首爾則是自 2006 年起提出「Vision 2020」,積極邁向高齡友善的領先城市,而在這場先進城市間的競賽中,臺北市近年來 已透過健康促進、長期照護、環境設施升級等諸多策略,逐步邁向更成熟、成功的高齡 友善環境,然而,領先者如何保持優勢,在參考高齡者健康促進成功典範國家如芬蘭、 挪威、加拿大等的經驗後,可總結出在邁向成功的路途中,每個政策的實施,都奠基於 縝密的實證研究以及全面、週期性的評值,本案亦以此為標竿進行規劃辦理,務求政策 植基於實務及科學性研究,讓高齡者放心將最寶貴的「時間」資本交給政府,投資老年 時期的最大幸福。 世界先進國家老化速度與經驗並不相同,歐美國家有 50 到 100 年的時間準備,我 國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只有約 24 年左右,速度僅次於新加坡 16 年與韓國 17 年; 若人口結構無法快速地改善、調整,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的期程可能由原先推估的 7 年變得更短,顯示我國人口老化的速度將愈來愈加速,各級政府預先投入的準備已相 當緊迫。 目前國人平均壽命為 80 歲 (內政部,2016) 如何增加國人健康平均餘命,降低不健 康存活年數是先進國家的努力目標。WHO 於 2010 年提出的「全球身體活動建議」以及 2009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美國運動醫學 會立場聲明:高齡者運動與身體活動」及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老年人運動與身體活動對公共衛生建議」(Nelson et al.,2007),對 65 歲以上的 高齡者之運動原則有相同的看法。建議高齡者每週至少做 150 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做為 健康促進的標準,並且應避免完全不運動(Physical inactive),從事運動比完全不運動好, 不管做多少身體活動皆能使人體健康。高齡族群相較於其他年齡層,由於身體逐漸老. 2.

(11) 化、身體受到病痛的影響,導致身體活動的機會與時間逐漸下降,而目前我國的高齡者 健康政策已經漸漸從許多政策僅強調「後端治療」,包含了老人照護中心、老人療養院 等,轉化為最基本的「前端預防」的概念,而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是最好預防身體 退化及強化身體功能的最好方式,因此運動已經是中央、地方政府都積極採行的策略(衛 生福利部[衛福部],201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4)。 近年來許多研究皆針對高齡者提升身體活動量對於健康影響等議題進行探討,亦證 實從事身體活動能有助於提升高齡者之身心理健康(李月萍、陳清惠,2010;郭世傑等, 2013)。面對人口趨於老化的情勢,如何讓高齡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是非常有意義 的議題之一。老化將使身體機能包含:肌力、肌耐力、關節活動度、平衡感、敏捷性等 全面衰退,晚年生活品質不良,對日常生活能力無法自理,需要醫療照護,甚至失能的 情況(王秀華、李淑芳,2011),適當的運動是維持健康重要的關鍵。 老年期的後期,增加身體活動量除了可以改善功能性體適能(肌力、心肺耐力等)外, 亦可以改善功能性活動能力(走路、爬樓梯等),經由提高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水準,延 緩老化甚至逆轉老化所造成的衰弱(Rikli & Jones, 2001),進而促進身體功能並維持獨立 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運動城市調查 (2013) 提出建議,面對高齡化的社會來臨,透過運動政策推廣,鼓 勵高齡者從事專門設計之運動計畫,增加高齡者規律運動人口,可降低健保醫療費用支 出。目前高齡者對於健康促進的需求與重要性,都將日趨急迫與嚴峻,除了減輕醫療、 長期照護可能產生龐大開支的重擔,要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勢必得針對前端的促進 身體活動與延緩身體機能退化等方向著手(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2011;趙麗雲, 2008)。因應此一現象,要達到減少醫療支出以及提供高齡者身體健康的生活,政府部 門從社區健康促進方案著手做為有效且實際,其中,「運動療法」是被認為可以提升高 齡者日常活動能力、延緩慢性疾病發生與節省醫療費用支出的最佳策略(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2009),邇來諸多實證研究已證實積極參加運動有益身心健 康及增強體質,並成為吸引和激勵高齡者主動參與運動健身的主要動力(錢桂玉、甘乃. 3.

(12) 文、林雅麗,2012;Kwon, Park, Kim, & Park, 2008),維繫高齡者晚年的生活品質,提升 高齡者的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也都應從運動著手(Baker, Atlantis, & Singh, 2007; Toto et al., 2012)。 運動促進對高齡者有同樣的效果而且十分重要,近年來政府也積極辦理相關的社區 運動健康促進課程,但是,課程數量之多難免缺乏理論依據的課程規劃也混雜其中,加 上社區型的運動環境與設備、運動指導者,皆遠遠不及實驗室般完備,由沒有符合科學 化原則、也無區別針對高齡者需求規劃的課程設計,使得高齡者即使有意願從事運動, 並且耗費時間運動,卻難以獲得真正有益於健康的運動效果。 衛福部 (2013) 編列預算 14,490,000 元,預計在全國各地設定專業指導方針並推行 高齡運動,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計畫中包括(1)設立運動指導班(2)規劃銀髮族運動休 閒會館運動課程(2)研擬適合高齡者之運動休閒活動(3)建立高齡者運動專業指導員證照 制度(4)加強運動設施無障礙檢查,改善學校運動場、公立運動場館、及公園等,以利高 齡者能安全並安心的運動。在 103 年至 105 年,每年補助 60 場高齡運動指導班,估計 超過 1,900 人次參與。然而,在許多針對高齡者運動方案的相關研究卻發現高齡者運動 課程內容、實施方式卻有待加強。而部分國內相關研究也發現,樂齡中心所開設的高齡 者運動保健課程內容變化性小,運動學習課程缺少高齡者肌力、平衡及有氧相關運動(林 士絹、黃芳進,2012)。 高齡運動指導員是長者是否能正確運動、有效運動,以及社區運動課程是否能長期 落實的重要角色。檢視早期體委會的調查及近年的文獻仍不斷強調,我們需要積極培訓 國內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藍孝勤、楊宗文,2009;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2010)。 惟截至目前為止,國內仍缺乏一致性與系統性的高齡運動指導員專業認證標準,普遍的 高齡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培訓系統也不一樣,如此則未必能確實從運動來改 善高齡者健康,因為高齡者運動之特殊性、差異性與功能需求,與一般族群截然不同。 芬蘭是一個運動政策值得世界效仿的國家,在實施與執行高齡者健康促進,積極鼓 勵民眾參與運動及養成運動習慣。芬蘭以豐富的人力資源挹注在高齡者運動領域,例如 4.

(13) 2003 至 2005 年,芬蘭政府在全國各地共培訓了 410 位高齡者運動指導員(exercise instructor for older adult),對於推廣在地老化運動上獲得極大的成效(Karvinen & Kalmari, 2011)。另外,美國「國家藍圖-推展 50 歲及其以上之高齡者身體活動策略」也強調, 找出高齡者運動專業人員,進駐於社區中可協助中老年人進行有效的身體活動,這些專 業人力才能提供長時間的服務和指導(Chodzko-Zajko,2009)。反觀我國內政部「人口政策 白皮書」所提出的高齡社會對策,雖然指出國家應積極培養高齡人力資源之應用(衛福 部,2013),但標準化的高齡運動指導人力培訓系統,目前仍有待建置。有鑑於此,高 齡運動人力之專業培訓,是鼓勵高齡者能持續參與運動、培養運動習慣、提升高齡者運 動知能。更重要的是能夠長期融入社區,建置在地老化之運動網絡,如此也才能有效的 針對長期不運動的高齡者,進行運動方案的訓練。綜合上述,臺灣高齡者運動參與狀況 有待改善,雖然政府逐漸重視實施高齡者健康促進。然而,目前高齡者運動方案內容與 實施方式均有待加強。因此,如何在社區發展出正確、有效的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並 建立高齡者規律運動參與模式,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該如何透過運動來協助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是極為重要的議 題之一。本研究以參與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之社區高齡者為對象,透過介入運動促進健 康之課程,驗證研究問題,藉以提出高齡者透過同儕指導員於在地環境進行運動促進, 幫助高齡身心健康發展,實證結果亦可提供相關政府單位參考,做為擬訂高齡者在地老 化運動促進之相關政策。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社區高齡者在參與12周多元性運動介 入後在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軟度、動態平衡與敏捷度及心肺耐力的表現。. 5.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針對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其分項敘述如下 一、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單臂彎舉測驗的表現? 二、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起立測驗的表現? 三、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抓背測驗的表現? 四、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椅子坐姿前彎測驗的表現? 五、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8英呎立走測驗的表現? 六、多元性運動介入是否會改善社區高齡者在2分鐘原地踏步測驗的表現?.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性運動課程介入社區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前後測差異之相 關情形,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地區:臺北市萬華區。 (二) 研究對象:針對 65 足歲以上高齡者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必須參與 12 周 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 (三) 研究時間:本研究期間為 2015 年 10 月 30 日開始實施前測及問卷填寫,11 月 3 日開始進行運動介入,2016 年 1 月 22 日運動介入課程結束,1 月 26 號進 行後測及問卷填答,共 12 周。. 6.

(15) 二、研究限制 (一) 抽樣上的限制: 高齡者在參與運動相關課程的條件上,本來就差異極大,尤其是早已具有長期規律 運動習慣的高齡者,本身參與動機會比較高,在招募研究參與者方面,可能會遭遇所招 募得之參與者,其身體基本體能及運動素質在高齡者中屬於較佳者,有可能會造成天花 板效應。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考量貼近社區實施運動促進健康課程之現場情境,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無法 將研究參與者進行隨機抽樣分派,故結果亦無法推論至其他社區,僅能呈現該社區之實 施成效與具體情形。.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根據統計,臺灣即將在 2018 年時間之內轉變為高齡社會,更須快速的了解高齡者 社會將引發的問題與癥結,從根本解決。高齡者之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與免疫系統隨著 時間推移將逐漸的退化,進而產生老年病狀,生活環境變遷與現代醫療發展增加許多新 型慢性疾病。據統計,臺灣多數的高齡者患有至少一種及以上的慢性病症,而慢性病症 使得高齡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能力衰弱,近年內政府統計社會高齡化對於家 庭的醫療支出提高、社福單位負擔變重、國家整體醫療支出成本更是大幅的提升。本研 究根據 ACSM 所提出的高齡者運動原則設計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對高齡者提出訓練 的方針包含有氧運動訓練、阻力運動訓練、柔軟度運動、平衡訓練等等,以社區內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為受試對象,進行長達 12 周的運動課程介入。以下就學術性與實務性 說明本研究之重要性。. 7.

(16) 一、 學術上的貢獻 過去高齡者運動課程介入相關研究很多,但國內多數針對高齡者運動促進健康的相 關研究,多數僅針對單一項目如水中有氧、拉力帶、椅子健身操、太極健身操對於高齡 者的影響,較無多元性的運動設計,且以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概念導入社區之相關研究 數量也較少。本研究假設高齡者在社區透過同儕指導員進行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後 能夠改善功能性體適能,作為往後欲進行功能性體適能之相關研究者參考依據。 二、實務上的貢獻 提供高齡者身體健康的生活,政府部門從社區健康促進方案著手最為有效且實際, 而對於社區高齡者健康而言,運動就是成本低並且效果大的一種方便可行生活習慣,本 研究假設高齡者在社區進行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後能改善功能性體適能,實證研究 結果可提供給政府單位制定健康促進相關政策作為參考。.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特定名詞本研究使用共有「高齡者」、「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老人功能性體 適能檢測」、「同儕指導員」其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一、高齡者 本研究根據內政部 (2015) 老人福利法指出高齡者是年滿 65 歲以上之人。本研究所 指之高齡者為居住在臺北市,接受本研究並參與 12 周多元性運動課程之 65 歲以上高齡 者。 二、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 本研究依據 ACSM 於 2009 年提出之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之建議原則來設計運動促進健康課程,內容包含有氧運動訓練、阻力運動訓練、柔軟度 訓練、平衡訓練。. 8.

(17) 三、老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 老人功能性體適能測驗 (Senior Fitness Test, SFT) 之內容架構與日常活動表現之間 有相互的關連性。本研究依據 Rikli 與 Jones (2013) 提出的 SFT,測驗裡包括評估上下 肢肌力、上下肢柔軟度、心肺耐力、敏捷與動態平衡,主要是為了設計評估高齡者日常 生活的身體活動能力。SFT 測驗項目包括手臂屈舉、坐椅起立、抓背測驗、坐椅前彎、 8 英呎立走、兩分鐘原地踏步。 四、同儕指導員 則為年輕高齡者運動志工,經同儕指導員培訓後,具備高齡者運動專業知能,並協 助高齡者運動課程進行(張少熙,2015)。. 9.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有四節,分別為:第一節高齡化社會與在地老化;第二節多元性運動訓練之 效益;第三節功能性體適能之重要性;第四節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培訓之重要;第五節 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高齡化社會與在地老化 本節將針對兩個部分進行文獻討論,一為高齡化社會,二為在地老化。 一、 高齡化社會 高齡者是珍貴的社會資產,人口老化,是個人與社會在各方面綜合性成功的象徵, 社會與家庭之福,乃是高齡者能保持其最佳的身心健康機能,並且能夠提升高齡者社會 參與。1996 年,強調高齡者的健康與獨立(自理能力)是 WHO 提出的健康老化觀念,WHO 在 2002 年開始重視人口老化的現象,提出 2005 年「高齡友善環境」及 2007 年「全球 高齡友善城市計畫」,每年的 10 月 1 日為「世界高齡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在 2007 年由聯合國訂定;高齡友善城市在 2010 年正式啟動,全球第 1 個獲認 證成為高齡友善城市就是紐約市(陳詩婷,2013)。 高齡友善城市是期望藉由政府提倡,將高齡友善理念列入施政作為,意涵「融合且 無障礙,增進活躍老化之環境創造」,透過與社區多元團體組織合作,一同開發高齡友 善城市的在地行動方案與文化素養(行政院衛生署,2012)。世界各國政策發展的重點為 有效率分配衛生資源,藉由發展以實證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政策與健康教育的介入,是當 前健康政策的挑戰。行政院衛生署 (2012) 指出,高齡化的健康層面實施政策的目標為 延續高齡者的「健康餘命」,而不是平均餘命,希望在顧及身與心、社會與靈性四個面 向下,實踐:(一)不失能、有活力;(二)不憂鬱,能快樂;(三)不依賴、有尊嚴;(四)不 恐懼、有智慧的健康老化、正向老化、積極老化與成功老化的理想,若能達成這些目標,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能讓高齡者達到維持身體、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與維持經濟獨. 10.

(19) 立安全,達到高品質的高齡生活,甚至進一步活化高齡者的人力資源,驅動國家的生產 力,高齡者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甚至是某種的生產者、價值再創造者;從消極的角度 來看,也至少能降低、減緩家庭因病弱產生的經濟負擔(包含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財 貨成本等)、減低社會保險資源的支出,間接地達到提高政府資源投入的靈活性,讓更 多資源能分配到更適切的位置。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將在 2018 年人口老化比率超越 14%,使臺灣成為高齡社 會。預估在 2025 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世界各國未來人口老化速度急遽增加,如 表 2-1。 表 2-1. 先進國家高齡化社會所需時間 65 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到達年度(年) 高齡化社會. 高齡社會. 轉變所需時間(年). 超高齡社會. 國別. 7%~14%. 14%~20%. 7%. 14%. 20%. 臺灣. 1993. 2018*. 2026*. 25*. 8*. 新加坡. 1999. 2019*. 2026*. 20*. 7*. 南韓. 1999. 2018*. 2026*. 19*. 8*. 日本. 1970. 1994. 2005. 24. 11. 美國. 1942. 2013. 2028*. 71. 15*. 德國. 1932. 1972. 2008. 40. 36. 英國. 1929. 1976. 2027*. 47. 51*. 義大利. 1927. 1988. 2007. 61. 19. 說明:*表示為各國推估結果,其他無*表示為實際值。 資料來源:2016 年至 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圖。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 推計(103 至 150 年)報告。臺北市:作者。. 11.

(20) 圖 2-1. 2016 年至 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圖。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 華民國人口推計(103 至 150 年)報告。臺北市:作者。. 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僅有短短的 25 年,相較歐美國家有 50 至 100 年時間因應人口老 化的問題,面對人口快速老化的現象,應盡早正確認知並規劃高齡者相關配套措施。而 老化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儼然成為我國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在醫療資源上,高齡人口 占據我國醫療成本的 34.4%,大約是成人的 3.3 倍(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2011)。 老化趨勢與日俱增,高齡者的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相對高於其他年齡層,人口結構的 老化與醫療方式的高度科技化,個人與國家的醫療費用負擔越來越沉重。老化已是一個 不可逆的現象,身在高齡化如此快速的臺灣,國人不得不重視老化所帶來的影響,而高 齡者健康相關研究及政策的制定逐漸受到重視(郭世傑、古博文、周碧瑟,2013) 。 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減輕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在 2007 年提出「全球高齡友善城市 計畫」 ,在高齡友善的環境中,讓高齡者們「老有所為」 、 「老有所養」 、 「健康老化」 、 「在 地老化」,讓高齡者擁有安全、安定適合高齡者安居養老的環境,延長健康的生命,將 高齡者失智與失能的期程縮短(陳詩婷,2013)。 然而,高齡者若失去基本的身體功能,政府不論如何營造高齡友善環境都是難以收 到成效。當前家庭醫療總支出 20%來自高齡者,健保資源耗費超過三成以上,平均醫療 費用每位高齡者是一般人的 3.3 倍(Insurance, 2013);根據內政部最近一次全國性的高齡 12.

(21) 者調查結果顯示,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的高齡者有 75.9%,高齡者對於生活期望比例最 高的,則是擁有身體健康的生活(內政部統計處,2011)。高齡者慢性疾病盛行率逐年增 高,此種情勢導致社會醫療資源的負擔日益加劇(陳寬政、林子瑜、邱毅潔、紀筱涵, 2009),更顯示了高齡者應該先從身體功能的改善著手,才是創造高齡友善城市的基石。 身體功能的改善方法中,又以規律運動在高齡者疾病預防、減緩老化速度、跌倒防 治以及健康促進上影響最深、副作用最少,運動對高齡者身體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的益 處在科學研究上,早已獲得證實(Forte et al., 2013; Park et al., 2011);根據調查,我國高齡 者實際參與運動比例卻不高(內政部統計處, 2011),只有 24%左右的高齡者有規律運動習 慣,越年長者,比例更逐漸降低,80 歲以上甚至降到 11.8%。體委會 (2011) 發現老人 最喜愛的運動為散步及健走,不論強度、頻率都遠低於國健局近年呼籲的每次 30 分鐘、 心跳 110 次/分、一周 5 次、每周 150 分鐘的有氧運動。由此可知,臺灣高齡者運動參與 率、參與強度、健康促進效果都偏低,故如何提升高齡者運動的成效,已是城市治理的 重要目標(李蜚鴻,2011)。 根據我國實際推展的經驗,延長高齡者健康餘命是健康照護上之施政核心指標;增 進活躍老化環境的創造則是「高齡友善城市」之意義。優質老化 (ageing well) 一個重 要的觀念是正面的社會關係與參與(胡志強、蔡炳坤、黃美娜、蔡淑鳳,2012)。而隨著 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臺北友善城市的此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同步舉辦跨部門與領域之 模式,提供符合高齡者適合參與的課程。政策立意同樣是希望透過課程帶給高齡者健康 的體能、多元化的生活,達到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期呼籲安居、無礙、暢行、敬老、親 老、康健、連通、不老的目標,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經常能容易的活動,晚年生活 擁有獨立、活躍、健康(邱淑媞,2011)。. 二、在地老化 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源起於 1982 年,聯合國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高齡行動計畫會 議 (Vienna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ing) (United Nations[UN], 1983),是一種以去. 13.

(22) 機構化與正常化的高齡者照護觀點。應該在高齡者最熟悉與放心的社區環境中進行「老 化」的歷程,此已為目前已開發國家的共識,以及長期照護改革的目標。目前全球的主 流趨勢是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此概念源自二十世紀中葉的北歐國家,從最初因照顧 老人以機構為主,因缺乏隱私又生活拘束,不夠人性化,轉而興起回歸社區或家庭的作 法,讓高齡者盡可能延長健康時間,延緩住進長照機構的機會。1990 代被普遍接受,成 為許多北歐福利先進國家老人照顧政策目標美國加州的「高齡資源網」提出六點在地老 化的理由: (1)舒適的環境;(2)家的感覺;(3)方便取得服務;(4)熟悉感;(5)安全及有保護;(6) 親近家人。在地老化是老化政策及高齡者所喜愛的,擁有房子並住在家裡高齡者,可透 過自己的能力保持家裡的良好狀態、安全、合適及舒適。「原社區終老」、「社區化」 或「在地化」已是現今美、英、德、瑞典、日本、澳洲等國,因應高齡社會的共同指導 策略(朱芬郁,2012)。綜合高齡者在地老化之整體優點,可概分成個人、社會、家庭三 大層面: (一) 擁有獨立性 高齡者能擁有個人的隱私及對環境的熟悉,並經由持續家事活動,由於身體仍保持 活動, 有助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這是在個人層面的優點,顯得特別重要。 (二) 持續社會參與 社會支持是高齡者正向面對自己「無角色的角色」極重要的力量。尤其是相識多年 的社區鄰居與朋友,共岡構築社會支持網路關係,持續參與社區活動,相互提供資源與 經驗;這是在社會層面的優點。 (三) 家的歸層感 家與社區的關係是密可分的,高齡者對長期居住的地方所產生的「地方依附感使他 覺得生活更安全,對住家環境的熟悉感,產生信心,更能以正面的態度迎接老年的來臨。 這是在家庭層面的優點。 在地老化是世界主要老化國家老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多用於高齡照護、社會福 利、醫療體系及高齡住宅(吳淑瓊、莊坤洋,2001)。其目標是讓高齡者健康時參與社會、. 14.

(23) 積極生活;不健康時,擁有尊嚴的生活在其熟悉環境中獲得妥善的照料(Bookman, 2008),高齡者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與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目標一致(United Nations, 1999),也與我國落葉歸根的想法類似。我國推行在地老化政策,對於高齡者具 有文化適應性及與社區網絡連結性,亦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經濟效益(高淑貴、周欣宜, 2008;曾中明,2006)。調查指出 2008 年臺灣地區有 68.5%高齡者覺得和子女同住或隔 鄰而居是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是(內政部,2011)。內政部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提及, 需「落實在地服務」,符合被服務者個別需求是人性化、社區化、在地化為原則(蘇麗 瓊、黃雅鈴,2005)。2007 年修訂之「老人福利法」,也加入在地老化概念,並透過「社 區關懷據點」,推展的運作模式為營造由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來貼近居民生活需求的 自主的社區,建立永續成長的環境為目標(高淑貴、周欣宜,2008)。 提供高齡者完善的運動參與機會,是積極的在地老化促進策略。運動對於高齡者而 言,在生理上能促進身體機能與健康、延緩老化及降低慢性病與跌倒的風險(De Vries et al., 2012; Solberget al., 2013);心理上能增加其自信心與正向積極的態度(李麗晶、卓俊 伶,2008);在社會互動上更能提升高齡者的人際互動頻率以及提高對生活品質的滿意 程度(王秀華、李淑芳,2011)。 然而,國內有關健康在地老化研究,多偏重醫療、長照與住宅等範疇(曾中明,2006; 黃耀榮,2012;蘇子炘、蔡錦墩、吳紀萱、陳淑慧,2012),針對在地老化與運動促進 探究者非常稀少,蘇子炘與陳淑慧 (2012) 指出在地老化更需要運動器材、運動空間與 運動指導介入,以促進高齡者身體健康。綜上所述,在地老化的概念源自於歐洲,意指 高齡者可在熟悉環境中獲得生活相關的支持系統,有品質、有尊嚴的安老。在地老化運 動促進策略意指高齡者在居家附近獲得參與運動機會,藉此促進健康並與社區網絡連 結,這樣的概念是以運動作為在地老化的平臺,高齡者透過參與社區運動獲得健康促 進、互動交流、參與學習,提高老年生活品質,是從受關懷走向高齡者自立的坦途。 全球有超過70%的人口居住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UN,2010),而構成城市的主要單 位便是社區,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近年已逐步從實驗室的走向社區,在地. 15.

(24) 老化 (aging in place) 是世界主要老化國家老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多用於高齡照護、社 會福利、醫療體系及高齡住宅(吳淑瓊、莊坤洋,2001)。其目標是讓高齡者健康時參與 社會、積極生活,對於高齡者具有文化適應性及與社區網絡連結性,亦使資源利用達到 最大經濟效益(高淑貴、周欣宜,2008;曾中明,2006)。 隨著年齡增長,「老化」是人自然必經的過程。許多器官功能以及生理系統會逐漸 的衰退,高齡者也因此容易疾病纏身。(黃耀陞,2010)有時是因為生理免疫系統下降而 生病,有時是因疾病而加速老化,老化是一種生理、心裡、社會因素交互的過程。(黃 富順,1989)老化影響著生理正常功能的發揮,如肌力減退、心肺功能下降、視力衰退 及身體活動能力受限等,身體機能下降導致慢性病與醫療費用的上升,而年齡為肌力減 少最主要原因。。國民健康局於 2007 年進行統計調查,每位高齡者就醫付出的成本, 高達一般人的 3.3 倍,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臺灣的高齡者有2.8%的人居住在安養或養護機構,97.2%的高齡者居住在社區(內政 部統計處,2011),目前針對臺灣高齡者多數透過運動促進健康的相關研究,多偏重在 長期照護機構或者醫院內之高齡者(羅玉岱、劉淑玲、潘輝民,2009;蔡存維、郭彥宇、 蔡櫻蘭,2011;潘姿伶、林淑媛,2011),但此類無力自理日常生活起居的高齡者僅占高 齡者總數的16.8%(內政部統計處,2011),相反地,針對高達83.2%尚處於健康狀態,居 住在社區的高齡者,若能透過運動維持其健康狀態與生活自理能力,是當前政府的努力 目標。 聯合國在進入 21 世紀後,對於高齡者的研究策略與重點有了根本的調整,從過去 強調如何治療、照顧或者延緩高齡者的衰弱,轉移到了積極呼籲各國應該致力於健康促 進及「活躍老化」(active-aging)之促進(UN,2001),活躍老化隨後被 WHO 在 2002 年時 提出,呼籲各國社會將高齡者的身心健康、社會參與和安全的機會極大化,以增進高齡 者的生活品質,也獲得許多先進國家的響應,當然包含我國,原因無他,因為邁入 21 世紀後,全球的人口結構產生史無前例的變化,到了 2050 年,比例更將隨著人口增加 倍增,提高到 22%。. 16.

(25) 在可預見的將來,高齡者若能真正達到達成活躍老化的目標,對於政府而言,積極 面便能讓高齡者達到維持身體、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跟維持經濟獨立安全,達到高 品質的高齡生活,甚至進一步活化高齡者的人力資源,驅動國家的生產力;消極面能減 少家庭因病弱產生的經濟負擔(醫療支出、人力照護等)、減低社會保險資源的支出、將 國家的資源投注在更多迫切的基礎建設或者教育投資上。目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推 動的長青健康活力站,便是政府因應高齡化現象與邁向活躍老化的重要指標性政策。 檢視長青健康活力站的政策目標與課程規劃,便包含了高齡者身體、心理以及社會 參與等各層面,體現了對於「活躍老化」的重視,期盼每一位高齡者透過健康活力站的 課程,一方面喜歡運動、建立運動習慣,讓高齡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提高社會參與的程 度,讓高齡者樂在生活,遠離病痛,而這樣的成功老化方程式,也將透過本次健康活力 站的轉化,來切合臺北市高齡者們的需求,以期能拋磚引玉,讓「打造臺北高齡友善城 市」的目標能落實。 臺北市是一個多元發展的城市,在市府積極呼籲建構高齡友善城市、邁向活躍老化 的領導下,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臺北健康城市計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 2013 年長青 健康活力站有 26 站,透過跨部門與領域的推動,善用里民活動中心或學校等場地,替 社區高齡者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和課程。長青健康活力站的成立,不僅僅是想藉由活動傳 遞給高齡者多元化的體驗,衛生局更希望透過相約社區鄰居或朋友等夥伴,可積極吸引 高齡者踏出家門,提升自身的社會參與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4)。 由於臺北市屬於人口密集的都市,要滿足絕大多數的高齡者「活出健康和快樂!」 為目的,以社區為導向發展的高齡者健康促進方案能發揮相當大的效用,由實施成效來 看,從開辦第一年的 14 個站,到 102 年度的 28 個站,學員人數從 1 萬 7 千餘人到目前 的 3 萬餘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3),都足以證明此一長青健康活力站的運作是高齡 者活躍老化的最佳途徑,亦是實現高齡友善城市具體作為。. 17.

(26) 第二節 多元性運動訓練之效益 目前國人的運動參與率還是偏低的,運動城市調查 (2014) 針對全國人口運動相關 行為調查,發現 65 歲以上人口,沒有參與運動者佔 17.8%;極少、低度及偶爾參與運動 者佔 16.3%,規律運動者佔 57.75%。 另外,在運動城市 2013 年調查中指出高齡者參與的運動種類方面,臺灣高齡者所 從事的運動強度多為「不會喘」的低強度運動佔 50.85%。65 歲以上老年人口過去一週 運動次數狀況,「都沒有運動」佔 25.27%。國民健康局在 94 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 果顯示,65 歲以上年長者常從事的運動前三項為「散步、健走 (69.6%) 」、「體操 (14.9%) 」與「甩手 (8.5%) 」。徐若潔 (2010) 以政府推行之「運動 333」標準檢視我 國高齡者運動強度後,發現未達標準的比率將近 83%。顯示我國高齡者參與運動比率較 低,且參與之運動特性多為強度低、以及短時間。 彙整了眾多的相關研究後 ACSM 於 2013 年指出,多元性運動訓練能帶給高齡者最 佳的成效,並依據研究嚴謹程度作出篩選,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乃依據 ACSM (2013) 之 定義與標準進行設計,內容包含了有氧運動、肌力訓練、肌耐力、爆發力、平衡訓練、 柔軟度等項目,作用在於增進高齡者的心肺耐力、肌力、柔軟度、平衡感與敏捷性之運 動課程。 本研究運動課程設計,在頻率上每週實施 2 次,每次上課 90 分鐘。在強度方面, 要求參與者至少達到 Borg (1982) 10 等級運動自覺強度量表 (RPE) 5-6 級以上,即至少 達到「有點吃力」的中等運動強度。在參與課程時,每堂課各項活動程序及分配時間為, 熱身活動:伸展運動(10 分鐘);主要活動:阻力運動(20 分鐘)、有氧運動(20 分鐘)、平 衡運動(20 分鐘),以及緩和活動:伸展運動(10 分鐘),課間休息 2 次(每次 5 分鐘)。本 研究之高齡者多元運動訓練課程內容,如表 2-2:. 18.

(27) 表 2-2. 依 ACSM 設計之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一覽表 運動類型. 課程型態與時間 課程型態:有氧舞蹈、快走、慢慢跑(slow jogging) 及北歐式健走、為.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課程主要內容。 時間:每次 20 分鐘,每週共 40 分鐘。 課程型態:徒手阻力訓練、椅子阻力訓練、彈力帶阻力訓練及健走杖阻. 阻力運動. 力訓練地板運動。每次全身性 8-10 項針對主要肌群的阻力運動,每項 進行 8-12 次(repetitions),依個人能力循序漸進,可增加至 2-3 回合(sets)。 時間:每次 20 分鐘,每週共 40 分鐘。 課程型態:徒手伸展運動、毛巾伸展操、椅子伸展操及健走杖伸展運動。. 柔軟度運動. 於暖身與緩和運動時進行伸展運動。 時間:每次 20 分鐘,每週共 40 分鐘。 課程型態:以椅子運動、彈力帶平衡訓練及方塊踏步運動訓練做為特定. 平衡感訓練. 平衡動作基本訓練,並在有氧運動中設計動態平衡訓練;伸展運動、阻 力運動中設計靜態平衡訓練。 時間:每次 20 分鐘,每週共 40 分鐘。. 資料來源:方怡堯(2015)。生態學模式與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間身體. 活動量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外研究針對澳洲高齡者進行為期一年的整合性運動課程介入,結果參與者在平衡 感(balance)、機動性(mobility)都獲得顯著的改善,並顯示若維持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 即使在課程介入結束後,還是能維持各項能力(Bird, Hill, Ball, Hetherington & Williams, 2011) 國內研究賴虹潣 (2011) 則以我國長期照護中心之高齡者為對象進行整 合性運動課程介入,時間為期 5 個月,其中有氧與肌力整合實施的課程效果最佳,身體 功能與認知能力都有顯著效果,但在停止訓練 3 個月後就無法維持其效果。羅玉岱、劉 淑玲與潘輝民(2009)以中高齡女性為主要對象進行為期 5 週,共 10 次之整合式運動課 程,也發現參與者在肌耐力、柔軟度方面獲得顯著改善。 19.

(28) 根據我國高齡者運動政策報告書的調查指出,高齡者因為行動較不方便,因此活動 區域主要以居家附近為主,而休閒運動主要的場所則以自己住家為主(24.9%),公園綠地 次之(21.6%)。所以,軟硬體設施之便利性與運動場地的可及性是影響高齡者參與休閒活 動的重要因素,而社區公園或者活動中心等,則符合了上述適合高齡者身體活動場域的 特性(牟鍾福、陳建松,2010)。 對高齡者的晚年生活而言,於自身住家附近參與休閒或運動促進活動,較不會產生 文化適應上的問題(曾中明,2006;高淑貴、周欣宜,2008)。但是,國內多數針對高齡 者運動促進健康的相關研究,多數僅針對單一項目如水中有氧、拉力帶、椅子健身操、 太極健身操對於高齡者的影響(洪瑄曼、陳桂敏,2007;許成源、2010;黃泰諭、張哲 榕、林曼蕙、方進隆,2005;蔡國權,2007)。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以 ACSM 2009 提倡之多元性運動原則為基礎,並以高齡者 自家附近之場域之資源,做為課程規劃範圍,以提高研究成果之可行性及驗證之效益。. 第三節 功能性體適能之重要性 高齡友善的目標中,要達成社會參與和保障高齡者的社會、經濟安全,高齡者首要 具備的能力,也就是功能性體適能強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試想高齡者連基本的外出 行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都缺乏,如何與門外的同儕、朋友互動?如何參與有關單位辦 理的各項活動?功能性體適能指的是擁有在安全、獨立且沒有過度疲勞的情形下,執行 日常活動(例如:能否自行沐浴、更換衣物、外出購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抓握物品 等)的能力(Rikli & Jones, 2001),具有良好的功能性體適能者,多能享有高品質的暮年生 活、醫療支出較少、經濟壓力較低、社會參與的情況也較一般人良好(王秀華、李淑芳, 2011 ; Toto et al., 2012),要維繫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能否維持功能性體適能是極為有效 的預測指標(Rikli& Jones, 2013)。 本研究採用 Rikli 與 Jones(1999)設計的功能性體適能測驗,檢測內容包括上肢肌力、 下肢肌力、上肢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心肺耐力。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被 20.

(29) 廣泛運用於評估各類型之社區高齡者族群,並且被世界各地之學者所研究與考驗,並獲 致許多成果,涵蓋了生活自理能力、跌倒模式、健康促進等等層面(陳怡如,2006;蔡 存維、郭彥宇、蔡櫻蘭,2011),顯見其研究重要性並認為是具有信度與效度的指標。 老人功能性體適能測驗之內容架構與日常活動表現之間有相互的關連性。Rikli 與 Jones (2001) 提供了一個功能性體適能的活動範疇及架構,顯示生理上的體適能表現、 功能性表現及日常生活目標之漸進式關係,以幫忙運動指導員藉著選擇適當的體適能簡 測工具,偵查出學員因身體耗損及功性限制而影響其參與日常活動及從事休閒活動之能 力。 Jones 與 Rikli (2005) 指出有一些一般性的活動目標(如個人自我照料、購物、家 務、園藝、旅遊),要先掌握運動功能才能做得到;而這些運動功能的維持也需要具備 體適能要素。 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的重要性如下(Jones & Rikli, 2001): 一、了解及預測身體功能性失調之危險性;發現影響運動安全性之疾病及或服藥狀況。 二、提供個人化及有意義的回饋:參考運動前之體適能評估與篩檢結果以作為給予適當 運動處方之依據參考;瞭解在發生什麼狀況下該停止或不能運動。也同時瞭解學員 之身體限制與運動限制。 三、激勵老人設定要進步的目標。 四、計畫更有效的身體活動課程。 五、決定服務項目或轉介之必需性。 六、測驗之數據能讓業者及學者有更好的證據去推廣身體活動之效益。 七、配合體適能工業 (fitness industry) 在法律及正統上的要求。 除了要以運動前篩選去了解學員的疾病史、心肺疾病之危險因子、失能狀況、健康 生活行為、及過往運動經驗以外,學員也要接受身體與生活功能性測量包括:身體 組織之退化如骨骼肌、心肺功能與神經系統及功能性限制(如身體活動行為,從椅 子上站起來、搬東西,或爬樓梯等)。惟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標準化的體適能測量工 具,能測量所有與疾病、失能、身體限制、平衡、活動問題及跌倒的危險因子。. 21.

(30) 本研究進行測驗時,都以同一組工作人員進行,藉此確保測驗的信度,測驗程序則 依循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此工作手冊實施 (Rikli & Jones, 2001) ,其測驗方法整理 如下表 2-3: 表 2-3.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一覽表 項目. 目的. 工具. 測驗程序說明. 30秒單手彎舉測驗. 測量上半身. 碼表、啞鈴(6磅或8 受測者需在30秒內以正確. (one-arm curl test). 肌力. 磅). 姿勢完成最多的單臂屈 舉;女性受試者需運用6磅 啞鈴,男性受試者需屈舉8 磅啞鈴。評分是在30秒內 完成最多的次數。. 30秒起站測驗. 測量下半身. 碼表、0.43公尺高的 受測者坐在0.43公尺高的. (chair-stand test). 肌力. 椅子. 椅子,雙手抱胸,哨子響 起,受測者需要在30秒內 作最多次的「站立」動作 為評估依據。評分以30秒 內站立的總次數。受測者 練習2次起立坐下的動作 之後,馬上進行30秒內站 立的總次數測驗。. 抓背測驗. 測量上半身. (back-scratch test). 柔軟度. 皮尺. 受測者雙手在背後一上一 下互碰,可自由選擇較柔 軟的一手為過肩的一邊。 兩手之間的距離將被測 量,兩指碰觸所超過的距 離為正距離,兩指未碰上 而形成的距離被記為負距 離。受測者練習2次之後決 定以自己可取得較好成績 的那隻手作測試,正式測 試2次擇較優的成績。. 22.

(31) 表 2-3.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一覽表(續) 項目. 目的. 工具. 測驗程序說明. 椅子坐姿前彎測驗. 測量下半. 皮尺、椅子. 受測者坐在椅子邊緣,一. (chair sit and reach test) 身柔軟度. 腳之膝蓋彎曲成90度並 平放在地板上,另一腳伸 直向前,雙手互疊並嘗試 碰觸直腳的腳趾,中指指 尖與腳趾的距離將被測 量,手指超過腳指的距離 為正,手指與腳指碰不到 的距離為負。正式測試2 次擇較優的成績。. 8英呎起身繞行. 測量敏捷. 碼表、角錐、膠布 受測者坐定於椅子上,聽. (8 ft. up-and-go test). 性及動態. 到指令後,以最快的速度. 平衡. 起步走到8英呎(約等於 2.44公尺)以外的錐形 筒,環繞錐形筒並走回來 坐回椅子上。評分以完成 測驗之時間為準,以秒為 單位。. 2分鐘原地踏步測驗. 測驗心肺. (2-minstep test). 耐力. 碼表、皮尺、膠布 受測者以最快的速度在2 分鐘內原地抬膝踏步,抬 膝之高度依照受試者腿 部長度調整而有不同,總 步數(1左1右計為1次)就 是評量的得分。. 資料來源:Rikli, R. E., & Jones, C. J.(2013).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3.

(32) 老年人體適能檢測功能效益如下表 2-4 表 2-4. 銀髮族 SFT 項目與功能效益 施測項目. 評估功能. 功能效益. 30 秒. 下半身肌力. 爬樓梯、走路、. 坐姿起立. 從椅子、浴缸、 或車子站起來. 手臂彎舉. 上半身肌力. 抬東西、抱小 孩、搬日常物品. 椅子. 下半身柔軟度. 進入浴缸或汽車. 敏捷性與動態平衡. 上下公車、突然轉. 坐姿體前彎 八英呎 起身繞行 抓背. 身、猛然站起等快速活動 上半身柔軟度. 梳頭髮、穿著衣. 測驗. 服、扣安全帶. 兩分鐘. 心肺耐力. 步行、爬樓梯、. 抬膝測驗. 購物、觀光旅遊. 資料來源:Rikli, R. E., & Jones, C. J.(2013).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老年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之團體測驗指導原則: 一般之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為血壓、身 體組成、柔軟度、心肺、肌力、功能性、步態、及平衡。SFT 體適能檢測是特別為老人 學員(從身體虛弱到活躍者)之安全而發展出來的,既容易實施及計分,也只需要最少的 器材、時間與空間(Jones & Rikli, 2001)。SFT 功能性體適能測驗是測量獨立生活所需的 日常活動行為之生理特質;包括有氧能力、柔軟度、肌力、運動敏捷/動態平衡;而測 量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與疾病及失能有相關性。運用老年人體適能測 驗手冊,SFT 檢測包括手臂屈舉、坐立測驗、兩分鐘原地踏步、坐姿前彎、抓背測驗、 24.

(33) 8 英尺立走。要實施安全有效而且有信效度的體適能測驗,檢測員之訓練及測驗之流程 都要事先規劃準備。. 以下是 SFT 測驗的注意要點: 一、決定功能性體適測驗項目之後,就要準備所需要的測驗器材及工具。運動指導員或 功能性體適能施測者需要先熟悉簡測器材及計分方法。 二、讓老年學員接受體適能測驗之前,必須先讓他們完成運動前篩檢,包括健康及身體 活動調查表/ 參與身體活動同意書,或有些學員需要具備醫師開立的運動許可書。 三、在施測前,運動指導員應帶領學員做 8-10 分鐘之暖身及伸展。 四、測驗前,參加之學員要被告知,學員盡量做到最佳表現,但仍應量力而為,不能過 度疲勞或超過自己的安全界限。 五、測驗時應運用體適能測驗之輔助工具,如自覺吃力程度量表(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Borg, 1983);及談話測驗(Talk test)。 六、運動簡測員或運動指導員在測驗時應該告知學員如果感到有任何身體不適或異於平 常的感受,要立刻通知檢測員;在測量前,接受評估的老年學員應該收到詳細寫著 測試資料的切結書,內容包括通知受測者在測試之前之 24 小時內,不要進行透支 體力活動、不要使用過量的酒精飲品、不得空腹進行測試、並穿著適合測試活動的 衣服及鞋子等。 七、測試後的數據要小心進行可靠性評估。謹記保持個人或團體的測驗數據的穩私性, 測驗資料只可以和受測試者或相關計劃人員討論及分析之用。. 25.

(34) 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檢測流程參照如下圖. 圖 2-2. 功能性體適能流程圖。資料來源:Rikli, R. E., & Jones, C. J.(2013).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第四節 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培訓之重要 從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來看,包含了專業性指導人力以及同儕指導人力兩個部分, 兩者同樣應具有專業能力素養,這部分我國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藍孝勤、楊宗文,2009; 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2010),因為高齡運動指導員,對於社區高齡者運動課程是 否能長期落實,是除了政策的支持與硬體的建構外,至關重要的角色。芬蘭的成功經驗 不斷強調當前期的環境完備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就是人力資源的投入,我們需要積 極培訓國內高齡者運動指導人力。惟截至目前為止,國內仍缺乏一致性與系統性的高齡 運動指導員專業認證標準,普遍的高齡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培訓系統也不一 樣,如此則未必能確實從運動來改善高齡者健康,因為高齡者運動之特殊性、差異性與 功能需求,與一般族群截然不同。 在學習特性上,高齡者學習的動機主要是自我導向,會比起一般人更為積極主動, 26.

(35) 並且較重視學習的應用性與實用性,因此師生之間往往是教學相長,也同時會激發高齡 者的學習動力(黃富順,2008)。在生理方面,視力、聽力受到老化的影響,反應時間較 慢,在心理上的自我形象與自尊心較高,並且會有明顯的角色衝突及個人價值觀(黃富 順、楊國德,2011)。 高齡者學習上,彼此間的異質性極大(Hooker et al., 2005),並且生理、心理與社 會三方面也會因老化而逐漸衰退。因此,學者提出高齡者運動指導員之專業能力,應包 括:老人學知識、篩選與評估能力、運動專業知識、運動技能、運動指導能力、課程設 計能力、健康體適能運動計畫能力、自我要求與溝通技巧(指導期間);運動經營能力與 專業成長能力(指導後期)(藍孝勤、楊宗文,2009;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2010)。 因為具有老人學知識的專業背景,才能精確掌握高齡者的特性,幫助高齡者設計符合需 求的活躍老化運動課程。而Nelson等 (2007) 指出運動指導者在擬定方案時,應根據高 齡者個人能力、身體素質、慢性疾病史、跌倒經驗等進行評估與篩選,以減少運動的風 險 。 在 各 項運動指導能力方面, Jones 與Rose (2005) 出版的高齡 者身體活動指導 (Physical activity instruction of older adults) 也強調運動指導員應該具備運動的認知行為 策略能力,包括目標設定、行為改變技術及行為管理的知識。由相關文獻得知,高齡者 具有獨特的學習型態,故本研究在人力培訓課程安排上,皆以高齡學習原則,做為調整 與推展之基礎,以培訓出符合高齡者學習特性之專業人力。此外,由於高齡者重視社會 互動、角色發展的特性,因此在同儕指導員的角色,在社區運動方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環。如此才能透過高齡者彼此之間的經驗交流、相互教學以影響更多人熱衷於社區運 動課程的參與。面對高齡人口增加,現階段高齡社區與居家照顧以公部門及第三部門提 供服務為主,其共同目標即為:健康促進、延緩老化、降低長期照顧成本、實踐在地老 化、老人福利社區化、老人福利家庭化與去機構化(黃富順,2011)。研究指出即使高齡 者開始參與運動方案,低出席率與中斷參與的情況仍常發生(Hawley-Hague et al., 2014; Jancey et al., 2007)。因此,社會支持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例如同齡者、朋友或家人(Bandura, 1989; McAuley, Jerome, Elavsky, Marquez, & Ramsey, 2003)。對此,芬蘭政府在高齡者身. 27.

(36) 體活動國家政策中,積極鼓勵培養高齡者「同儕指導員」(peer instructor for older adult) 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支持策略(Karvinen & Koivumäki, 2011)。 芬蘭的Strength in Old Age Program 方案,共培訓了4,050位同儕指導員,不僅可協助 行動不便的高齡者在家中進行身體活動,亦可解決高齡運動指導員人力不足、戶外運動 空間與設施不足的問題(Karvinen & Säpyskä-Nordberg, 2011),亦是一個由社會支持促進 運動自我效能的最佳典範,有高齡同儕指導員的介入,可提供更多的高齡者運動諮詢及 個人運動需求的了解與修正。由此可見,透過同儕指導員的人力培訓,將可成為提升高 齡者運動同儕的重要社會支持來源。. 第五節 本章總結 綜合上述討論發現,高齡社會即將到來,衍生許多高齡者的問題,包含醫療成本支 出提高、高齡慢性病患數量上升,動搖國家人口健康指數。若以運動取代醫藥,達到健 康老化是一個很可行的想法。規律運動可降低死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發生的 機率。推行社區的運動介入也有許多益處,可以達到社區健康營造,也可以有效利用當 地資源,使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進行學習,對於將來運動習慣的維持也有所幫助。功能 性體適能是高齡者生理檢測很好的工具,具有其客觀性。而達到中高度的身體活動量可 以抑制醫療費用,也可以預防及降低疾病因子。 為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效用,若能成功培訓出高齡者運動的專業指導人力,以就近 服務運動參與,提供符合高齡者特性之課程及專業指導員,將使在地老化之概念成功融 入社區健康促進行為中,促成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讓高齡者在居家附近獲得參與運 動機會,藉此促進健康並與社區網絡連結,以運動作為在地老化的平臺,高齡者透過參 與社區運動獲得健康促進、互動交流、參與學習,提高老年生活品質(方怡堯、何信弘、 張少熙,2014)。亦以符合「使高齡者回歸家庭或社區,能在自身熟悉的環境受到照顧, 而非大量發展機構化的養護系統」之願景(行政院內政部,2007)。. 28.

(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所得,說明研究方法設計與實際操作之過程共有六 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 第五節實施步驟;第六節是資料分析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在社區進行高齡者的 12 周運動介入,效果檢驗指標為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在未進 行運動介入時進行前測,並在課程全部結束後進行後測。藉由前後體適能檢測之比較, 了解高齡者在前後測的成果差異,以及驗證多元性運動訓練課程在社區推行之可能性。. 12 周 多元性運動介入 功能性體適能. 功能性體適能. 前測. 後測.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設定在高齡者居住地鄰近熟悉社區進行課程實驗,包含問 卷發放與檢測皆在社區內進行,和以往介入實驗在實驗室內進行不同。研究流程如下:. 29.

(38) 確立研究主題與範圍. 相關文獻綜整. 建立研究架構. 運動促進健康課程與評量工具. 實施前測. 運動課程介入. 實施成果後測. 撰寫研究結果.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0.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2015 年建構高齡者運動支持系統之研究(II)-高齡者專業運動課程與指導人 力之研究(II)方案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徵得研究主持人同意引用資料及數據,須符合 居住在臺北市、65 歲以上之高齡者、身體功能足以獨立活動無障礙、可以口頭回答或者 自行填寫所有量表之高齡者,須願意參與研究並可簽署同意書共 21 位。.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為有效測得高齡者在功能性體適能,並兼顧其安全性,本研究採用之研究工具如下: 一、 功能性體適能檢測 透過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了解參與者健康、生活自理能力相關的各項體適能,做為未來 課程設計的依據以及課程實施改善高齡者健康成效的評估,施測項目包括: (一) 手臂彎舉(上肢肌力) (二) 坐姿站立(下肢肌力) (三) 抓背檢測(上肢柔軟度) (四) 坐姿前彎(下肢柔軟度) (五) 8英呎起身繞行(敏捷性) (六) 2分鐘原地踏步(心肺耐力) 以下是 SFT 的項目內及動作說明(Jones&Rikli, 2001): (一) 30 秒椅子坐立測驗 1.目的:下半身肌力之評估,以瞭解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日常生活功能能力,如: 爬樓梯、走路、從椅子、或浴缸、或車子站起來。 2.動作說明:雙手交义胸,計算在 30 秒內可以完成的完整站立次數;動作次數少 31.

(40) 於 8 下爲不理想。 (二) 肱二頭手臂屈舉 1.目的:上半身肌力之評量,以評估是否有能力完成家庭事務如抬舉東西、搬日常 用品、行李、抱小孩等。 2.動作說明:30 秒手持啞鈴完成肱二頭手臂屈舉的次數。女性使用 6 磅之啞鈴、而 男性則使用 8 磅;以正確姿態完成少於 11 次爲不理想。 (三) 兩分鐘抬膝測驗 1.目的:若有場地或天氣的限制,可使用 2 分鐘原地抬膝測驗以代替六分鐘走路。 2.動作說明:抬膝至臀骨上方與膝盖骨中央之高度,計算 2 分鐘右腳抬膝次數;少 於 65 次抬膝爲不理想。 (四) 椅子坐姿前彎 1.目的:下半身柔軟度之測量,這對身體良好姿態、正常的步法及幾活動任務都很 重要,如:進入或離開浴缸或車子。 2.動作說明:坐姿在椅子前方,一腳向前伸展,腳勾起,雙手中指互叠向前伸展摸 腳趾,測量手掌中指與腳之間的距離;男性測驗結果負 4 吋(或以上者);女性測驗 結果負 2 吋(或以上者)爲不理想。 (五) 抓背測驗 1.目的:上半身(肩部)之柔軟度,肩關節之柔軟度對梳頭髮、穿著套頭上衣、扣戴 安全帶的動作都很重要。 2.動作說明:一手過肩向下方伸展,另一手在腰部向後上方伸展,測量雙手中指之 間之距離(十或一);男性之測量結果爲負 8 吋(或以上者);女性測量結果爲負 4 吋(或 以上者)爲不理想。 (六) 2.44 公尺椅子坐起繞物測驗 1.目的:敏捷性與動態平衡之測量,這能力對於快速活動很重要,如:上、下公眾 汽車、突然要去廚房、站起來去洗手間或聽電話等。. 32.

(41) 2.動作說明:從椅子上之坐姿至站立走 2.44 公尺回轉至原來的坐姿在椅子上;計算 完成整體動作需要之時間;多於 9 秒者爲不理想。. 二、同儕指導員運動指導之培訓課程內涵 經過專家學者確立高齡者運動指導的專業能力指標,作為未來推動高齡者專業人力 提升之具體內涵,對於課程辦理者、社區工作者以及政策推動者而言,都是最為實際也 迫切的,因此針對培訓課程的具體內涵整理如下表,透過同儕培訓課程能有效檢核辦理 的課程是否準確地對應到了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跟實務技術。 整體而言,高齡者同儕指導員有別於目前服務高齡者運動課程之運動志工,本研究 之同儕指導員希望透過教導年輕高齡者專業運動相關之知識技能,並輔以實際實習經 驗,使高齡者成為專業運動指導員進而服務於社區,以高齡者服務高齡者的方式,讓高 齡者不再是年輕族群的負擔,而是社會的重要資源,如此一來能使年輕族群更能專心致 力於本身工作,達到提升整體社會經濟之目的;此外更希望透過本研究之同儕指導員培 訓,將所有運動相關知識落實於每位高齡者,目的是希望高齡者能夠不需要透過運動教 練的指導自己就能對於運動健康促進有所了解,所以在培訓課程中,特別強調實際的操 作,經由專家學者的建議,透過團體動力、團隊帶領的課程設計分組活動的元素,以利 後續各種實作課程都能以 4 人 1 組的方式進行,逐漸擴大帶領的人數與難度,也有利於 講師、助教在課程中逐漸熟悉與掌握每位學員的成長情形,進行更細部的教學或支持。 課程的主題、綱要與具體內容雖然確立,但本研究更近一步進行課程的實際推展, 將課程辦理從理論面推展到實務工作上,以達到高齡者應用型研究效益最佳化、最大化 的目標。.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ffectiveness of robot-assisted upper limb training on spasticity, function and muscle activity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A randomized singl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4.1 (2016):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x Discrimination, Change Leadership and LMX on Femal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研 究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utcomes assess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nitial pH value,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between Cr(IV) ion with a

This study uses ANSYS FLUENT commercial code coupled with User-Defined Function (UDF) program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press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