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化社會與在地老化…

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高齡化社會與在地老化

本節將針對兩個部分進行文獻討論,一為高齡化社會,二為在地老化。

一、 高齡化社會

高齡者是珍貴的社會資產,人口老化,是個人與社會在各方面綜合性成功的象徵,

社會與家庭之福,乃是高齡者能保持其最佳的身心健康機能,並且能夠提升高齡者社會 參與。1996 年,強調高齡者的健康與獨立(自理能力)是 WHO 提出的健康老化觀念,WHO 在 2002 年開始重視人口老化的現象,提出 2005 年「高齡友善環境」及 2007 年「全球 高齡友善城市計畫」,每年的 10 月 1 日為「世界高齡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在 2007 年由聯合國訂定;高齡友善城市在 2010 年正式啟動,全球第 1 個獲認 證成為高齡友善城市就是紐約市(陳詩婷,2013)。

高齡友善城市是期望藉由政府提倡,將高齡友善理念列入施政作為,意涵「融合且 無障礙,增進活躍老化之環境創造」,透過與社區多元團體組織合作,一同開發高齡友 善城市的在地行動方案與文化素養(行政院衛生署,2012)。世界各國政策發展的重點為 有效率分配衛生資源,藉由發展以實證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政策與健康教育的介入,是當 前健康政策的挑戰。行政院衛生署 (2012) 指出,高齡化的健康層面實施政策的目標為 延續高齡者的「健康餘命」,而不是平均餘命,希望在顧及身與心、社會與靈性四個面 向下,實踐:(一)不失能、有活力;(二)不憂鬱,能快樂;(三)不依賴、有尊嚴;(四)不 恐懼、有智慧的健康老化、正向老化、積極老化與成功老化的理想,若能達成這些目標,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能讓高齡者達到維持身體、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與維持經濟獨

11

12

圖 2-1. 2016 年至 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圖。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 華民國人口推計(103 至 150 年)報告。臺北市:作者。

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僅有短短的 25 年,相較歐美國家有 50 至 100 年時間因應人口老 化的問題,面對人口快速老化的現象,應盡早正確認知並規劃高齡者相關配套措施。而 老化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儼然成為我國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在醫療資源上,高齡人口 占據我國醫療成本的 34.4%,大約是成人的 3.3 倍(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2011)。

老化趨勢與日俱增,高齡者的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相對高於其他年齡層,人口結構的 老化與醫療方式的高度科技化,個人與國家的醫療費用負擔越來越沉重。老化已是一個 不可逆的現象,身在高齡化如此快速的臺灣,國人不得不重視老化所帶來的影響,而高 齡者健康相關研究及政策的制定逐漸受到重視(郭世傑、古博文、周碧瑟,2013) 。 世界衛生組織為了減輕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在 2007 年提出「全球高齡友善城市 計畫」,在高齡友善的環境中,讓高齡者們「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健康老化」、「在 地老化」,讓高齡者擁有安全、安定適合高齡者安居養老的環境,延長健康的生命,將 高齡者失智與失能的期程縮短(陳詩婷,2013)。

然而,高齡者若失去基本的身體功能,政府不論如何營造高齡友善環境都是難以收 到成效。當前家庭醫療總支出 20%來自高齡者,健保資源耗費超過三成以上,平均醫療 費用每位高齡者是一般人的 3.3 倍(Insurance, 2013);根據內政部最近一次全國性的高齡

13

者調查結果顯示,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的高齡者有 75.9%,高齡者對於生活期望比例最 高的,則是擁有身體健康的生活(內政部統計處,2011)。高齡者慢性疾病盛行率逐年增 高,此種情勢導致社會醫療資源的負擔日益加劇(陳寬政、林子瑜、邱毅潔、紀筱涵,

2009),更顯示了高齡者應該先從身體功能的改善著手,才是創造高齡友善城市的基石。

身體功能的改善方法中,又以規律運動在高齡者疾病預防、減緩老化速度、跌倒防 治以及健康促進上影響最深、副作用最少,運動對高齡者身體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的益 處在科學研究上,早已獲得證實(Forte et al., 2013; Park et al., 2011);根據調查,我國高齡 者實際參與運動比例卻不高(內政部統計處, 2011),只有 24%左右的高齡者有規律運動習 慣,越年長者,比例更逐漸降低,80 歲以上甚至降到 11.8%。體委會 (2011) 發現老人 最喜愛的運動為散步及健走,不論強度、頻率都遠低於國健局近年呼籲的每次 30 分鐘、

心跳 110 次/分、一周 5 次、每周 150 分鐘的有氧運動。由此可知,臺灣高齡者運動參與 率、參與強度、健康促進效果都偏低,故如何提升高齡者運動的成效,已是城市治理的 重要目標(李蜚鴻,2011)。

根據我國實際推展的經驗,延長高齡者健康餘命是健康照護上之施政核心指標;增 進活躍老化環境的創造則是「高齡友善城市」之意義。優質老化 (ageing well) 一個重 要的觀念是正面的社會關係與參與(胡志強、蔡炳坤、黃美娜、蔡淑鳳,2012)。而隨著 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臺北友善城市的此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同步舉辦跨部門與領域之 模式,提供符合高齡者適合參與的課程。政策立意同樣是希望透過課程帶給高齡者健康 的體能、多元化的生活,達到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期呼籲安居、無礙、暢行、敬老、親 老、康健、連通、不老的目標,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經常能容易的活動,晚年生活 擁有獨立、活躍、健康(邱淑媞,2011)。

二、在地老化

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源起於 1982 年,聯合國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高齡行動計畫會 議 (Vienna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ing) (United Nations[UN], 1983),是一種以去

14

機構化與正常化的高齡者照護觀點。應該在高齡者最熟悉與放心的社區環境中進行「老 化」的歷程,此已為目前已開發國家的共識,以及長期照護改革的目標。目前全球的主 流趨勢是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此概念源自二十世紀中葉的北歐國家,從最初因照顧 老人以機構為主,因缺乏隱私又生活拘束,不夠人性化,轉而興起回歸社區或家庭的作 法,讓高齡者盡可能延長健康時間,延緩住進長照機構的機會。1990 代被普遍接受,成 為許多北歐福利先進國家老人照顧政策目標美國加州的「高齡資源網」提出六點在地老 化的理由: (1)舒適的環境;(2)家的感覺;(3)方便取得服務;(4)熟悉感;(5)安全及有保護;(6) 親近家人。在地老化是老化政策及高齡者所喜愛的,擁有房子並住在家裡高齡者,可透 過自己的能力保持家裡的良好狀態、安全、合適及舒適。「原社區終老」、「社區化」

或「在地化」已是現今美、英、德、瑞典、日本、澳洲等國,因應高齡社會的共同指導 策略(朱芬郁,2012)。綜合高齡者在地老化之整體優點,可概分成個人、社會、家庭三 大層面:

(一) 擁有獨立性

高齡者能擁有個人的隱私及對環境的熟悉,並經由持續家事活動,由於身體仍保持 活動, 有助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這是在個人層面的優點,顯得特別重要。

(二) 持續社會參與

社會支持是高齡者正向面對自己「無角色的角色」極重要的力量。尤其是相識多年 的社區鄰居與朋友,共岡構築社會支持網路關係,持續參與社區活動,相互提供資源與 經驗;這是在社會層面的優點。

(三) 家的歸層感

家與社區的關係是密可分的,高齡者對長期居住的地方所產生的「地方依附感使他 覺得生活更安全,對住家環境的熟悉感,產生信心,更能以正面的態度迎接老年的來臨。

這是在家庭層面的優點。

在地老化是世界主要老化國家老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多用於高齡照護、社會福 利、醫療體系及高齡住宅(吳淑瓊、莊坤洋,2001)。其目標是讓高齡者健康時參與社會、

15

積極生活;不健康時,擁有尊嚴的生活在其熟悉環境中獲得妥善的照料(Bookman, 2008),高齡者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與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目標一致(United Nations, 1999),也與我國落葉歸根的想法類似。我國推行在地老化政策,對於高齡者具 有文化適應性及與社區網絡連結性,亦使資源利用達到最大經濟效益(高淑貴、周欣宜,

2008;曾中明,2006)。調查指出 2008 年臺灣地區有 68.5%高齡者覺得和子女同住或隔 鄰而居是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是(內政部,2011)。內政部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提及,

需「落實在地服務」,符合被服務者個別需求是人性化、社區化、在地化為原則(蘇麗 瓊、黃雅鈴,2005)。2007 年修訂之「老人福利法」,也加入在地老化概念,並透過「社 區關懷據點」,推展的運作模式為營造由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來貼近居民生活需求的 自主的社區,建立永續成長的環境為目標(高淑貴、周欣宜,2008)。

提供高齡者完善的運動參與機會,是積極的在地老化促進策略。運動對於高齡者而 言,在生理上能促進身體機能與健康、延緩老化及降低慢性病與跌倒的風險(De Vries et al., 2012; Solberget al., 2013);心理上能增加其自信心與正向積極的態度(李麗晶、卓俊 伶,2008);在社會互動上更能提升高齡者的人際互動頻率以及提高對生活品質的滿意 程度(王秀華、李淑芳,2011)。

然而,國內有關健康在地老化研究,多偏重醫療、長照與住宅等範疇(曾中明,2006;

黃耀榮,2012;蘇子炘、蔡錦墩、吳紀萱、陳淑慧,2012),針對在地老化與運動促進 探究者非常稀少,蘇子炘與陳淑慧 (2012) 指出在地老化更需要運動器材、運動空間與 運動指導介入,以促進高齡者身體健康。綜上所述,在地老化的概念源自於歐洲,意指 高齡者可在熟悉環境中獲得生活相關的支持系統,有品質、有尊嚴的安老。在地老化運 動促進策略意指高齡者在居家附近獲得參與運動機會,藉此促進健康並與社區網絡連 結,這樣的概念是以運動作為在地老化的平臺,高齡者透過參與社區運動獲得健康促 進、互動交流、參與學習,提高老年生活品質,是從受關懷走向高齡者自立的坦途。

全球有超過70%的人口居住在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中(UN,2010),而構成城市的主要單 位便是社區,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近年已逐步從實驗室的走向社區,在地

16

老化 (aging in place) 是世界主要老化國家老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多用於高齡照護、社

老化 (aging in place) 是世界主要老化國家老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多用於高齡照護、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