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亞地區 500 多年前至今氣候變化

第一章、 緒論

1.4 東亞地區 500 多年前至今氣候變化

全球溫度變化在近千年以來主要分為三個氣候變化事件,由800~1300A.D.的 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到1300~1900A.D.溫度下降進入小冰期(Little Ice Age),而小冰期結束後溫度逐漸上升到相對過去千年較為溫暖的20世紀暖期

(20th Century Warming Period),在過去千年全球呈現由暖轉冷後,又轉為較暖 的溫度震盪模式,現今的地球溫度處於高於中世紀暖期(Cronin et al., 2003;Loso, 2009)的20世紀暖期的階段,而北半球從小冰期至20世紀暖期平均溫度異常達到 約+0.6度(圖1.3)(例如:Xiao et al., 2011)。

1.3、一千年來北半球與全球溫度距平圖(取自 Xiao et al., 2011)。

從日本北部的歷史氣象記錄小冰期的寒冷階段發生在1611~1650 A.D.、

1691~1720 A.D.和1821~1850 A.D.(Maejima and Tagami , 1983),中國北京石筍 SF-1的18O從1475 A.D.降至平均值之下,持續到150 a(1845 A.D.)才高於平均 值,13C由較小(1475~1645A.D.)轉大(1645~1845 A.D),顯示小冰期氣候特 徵由潮濕轉為較乾燥的氣候(圖1.4),且與北京石花洞之石筍資料相符(Ku and Li., 1998)。中國甘肅省之萬向洞WX42B δ18O記錄中顯示14世紀中葉和1580~1640 A.D. Late Ming Weak Monsoon Period(LMWMP)有季風減弱的現象,19世紀後 期的季風增強(Zhang, et al., 2008)(圖1. 5)。

11

1.4、中國北京石筍 SF-1 之穩定同位素記錄,(取自 Paulsen et al., 2003)。

500多年前氣候約對應到小冰期,1400~1610A.D.為小冰期第一階階段,台灣 台南大崗山DGS-1石筍紀錄中氧同位素較平均值大,但碳同位素較平均值小,顯 示此時期為寒冷且相對潮濕的氣候,1610~1810A.D.為小冰期第二階階段,在 DGS-1石筍紀錄中氧同位素相對1600A.D.以來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碳同位素也相 對較大,屬於較乾燥且寒冷的氣候(Li et al., 2015)(圖1.6)。而在台灣不同區域 湖泊沉積物之研究,松羅湖顯示在650B.P.進入乾燥涼爽的氣候(LIA)(Liew et al., 2014),翠峰湖在1640A.D.和1920A.D.有湖水酸度增加情形,推論主要受太 陽輻照度造成強降水有關(Wang et al., 2013)。

12

1.5、中國甘肅萬向洞氧同位素記錄,取自(Zhang et al., 2008)。Dark Age Cold Period(DACP)黑暗時代冷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中世紀暖期;

Little Ice Age (LIA) 小冰期;Current Warm Period (CWP)20 世紀暖期,

紅色直線區域顯示230Th 數據資料,誤差為± 1 到± 5 年。三個黃色區域分別 表示Late Tang Weak Monsoon Period(LTWMP)(唐末弱季風期),Late Yuan Weak Monsoon Period(LYWMP)(元末弱季風期)和Late Ming Weak Monsoon Period(LMWMP)(明末弱季風期),藍色區域為大道公遺址年代資料。

本研究考古材料來自西拉雅文化的大道公遺址上的西拉雅文化堆積層,遺址 所屬年代為距今500~600年前(1400~1500A.D.),綜合前人研究,此時的氣候,

大致處於小冰期第一階段,受東亞季風減弱影響由潮濕轉為較乾燥的氣候,與現 今相比之較潮濕且寒冷的氣候型態。

13

圖1.6、DGS-1 石筍紀錄 δ18O,δ13C 和 Fe 記錄與印度太平洋暖池的 SST、南方 震盪指數(SOI)和太陽總輻射量(TSI)比對圖。水平虛線表示每個參數的 平均值。垂直虛線分隔主要氣候。大寫字母表示可能發生的相應事件(取自 Li et al.,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