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區域與材料

2.1 研究地點

本研究的現生牡蠣殼體及水樣標本均採自台南市七股區大潮溝內(圖 2.1)

(23º04’48”N, 120º02’24”E),大潮溝為南北兩側皆有海水相連且有水門流通的人 造溝渠,水門在固定時間會定時放水以平衡養殖場內鹽度,以利大潮溝內的養殖 魚生長,且大潮溝附近也有許多淡水魚養殖池,會將魚塭廢水注入大潮溝內,本 研究於大潮溝之養殖場內採集三個位置,包含養殖場1(F1)、養殖場 2(F2)、

養殖場3(F3)(圖 2.2),養殖場 1(F1)、養殖場 2(F2)屬於垂下式養殖法,

養殖場3(F3)屬於平掛式養殖法,由養殖場 1(F1)、養殖場 2(F2)相同養殖 方式與不同養殖位置以及養殖場2(F2)、養殖場3(F3)不同養殖方式與相近養 殖位置間探討水體帶給牡蠣生長上的影響;另外於養殖場東方9.1 公里之曾文溪 近出海口進行溪水採集(23º05’14”N,120º07’46”E),以取得本研究地點附近的近 淡水資料。

本研究除了於每次採集時均會量測研究地區之水溫,另外使用中央氣象局之 距離養殖地點東北方18 公里的將軍漁港測站(23º12’45”N,120º04’59”E)長期氣 溫、雨量資料及海溫資料。

考古遺址標本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匡悌老師所提供,出土自大道 公遺址(23°05’15.4”N, 120°16’19.6”E)之牡蠣殼體,為西拉雅文化(距今 500~300 年)所遺留,考古團隊試掘面積為2528 平方公尺。

16

圖 2.1、研究地點位置圖。☆為現生牡蠣及水樣於台南七股養殖地點,咖啡色圓 點為將軍測站;紅色圓點為養殖場內部牡蠣及水樣採集地點;藍色圓點為曾 文溪近出海口採集點;黃色圓點為南科遺址位置。

17

圖2.2、養殖場內採樣點放大圖。紅色點為採樣點。

2.1.1 七股地區人文特色與自然環境演變

台南市七股區位於台灣最西端的陸地,東接佳里區、西港區,西臨臺灣海峽,

南隔曾文溪與安南區相望,北與將軍區毗鄰(圖2.3),有曾文溪與七股溪流經此 處,是著名的漁鹽之區,全區面積約 115 平方公里(資料來源:七股區公所)。

本區多為潮汐灘地、沙洲、潟湖,屬濱海地區,漁業為七股區最主要的產業,包 括陸上魚塭養殖與淺海養殖。七股區的養殖漁業發源甚早,甚至有些地名也與漁 塭有關,例如大埕里東邊的「番仔塭」,就因為早期有平埔族人在此墾荒築塭養 魚而得名。不過,由於1937 年日人強制徵收頂山附近 500 甲魚塭開闢鹽田,加 上曾文溪口數千公頃海埔新生地皆闢為魚塭的影響,使得七股區養殖重心逐漸轉 移到曾文溪口北岸附近。

七股潟湖區位於陸上魚塭與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較少受海浪與海流影響,

因淡水與海水交互作用下,此區具有豐富的營養源。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 試驗所台南分所的研究指出,台南沿海的漁業體系在七股潟湖的作用下,陸域的 魚塭從潟湖引進乾淨的海水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維持高品質的養殖漁業,

而魚塭所排放的廢水含有機物質流進潟湖後,提供了潟湖淺海養殖的牡蠣、貝類 及在紅樹林生態系的魚苗所需的營養;在進行交換的過程中使水質淨化,進而提

18

高兩者的產量與豐富度。

圖 2.3 、 台 南 市 七 股 區 與 鄰 近 行 政 區 域 圖 ( 參 考 自 七 股 區 公 所 https://cigu.tainan.gov.tw/)。

2.1.2 七股地區的牡蠣養殖情況

七股沿海地區的養殖漁業的歷史已有兩、三百年,約在180年前由閩、粵地 區一帶地移民傳入淺海地區的牡蠣養殖,由於無須投擲飼料,經營成本低,為當 地沿岸漁民主要漁業活動之一。早期的漁民主要在溪口或是潟湖淺水區以「插蚵」

方式養殖牡蠣,到了1960年代,開始出現垂下式養殖法,而在1970年代相關技術 的傳入,才轉變為現在的以「吊蚵」為主的養殖方式(丁雲源,1974)。

台灣養殖牡蠣主要分布在高潮線與低潮線間,而早期以插竹式與石塊式為主,

後因砂岸潮間帶已被開發利用殆盡,加上地層下陷海水面上升,無法繼續大量生 產,後來改為散佈式、插竹式、平掛式、垂下式、浮棚式等(李龍雄,1989;楊 夢南,1996;蔡政霖,2004;吳育勳,2008)。散佈式:主要在不會使牡蠣流失或 被泥沙覆蓋之潮間帶進行養殖,優點為不需浪費耗材,但產量少,在台灣較不常 見。插竹式:主要在澎湖開始使用,以竹子插入土中進行採苗,讓蚵苗自行附著,

適合在內灣及槽溝設置。通常在牡蠣養殖一段時間後,會移至附近養殖之水域以

19

利牡蠣增肥。平掛式:一般使用沿岸及潮溝之較淺的水域,不易使用浮棚式或垂 下式的區域,將綁好的蚵串以水平掛至竹子間,在退潮時牡蠣會裸露於水面,長 期接受陽光曝曬(圖2.4)。垂下式:一般常見於內灣或潮溝,使用竹子立於海床 作為基柱,將蚵串垂直方式向下掛,為了提高牡蠣攝食機會,最好與海流呈垂直,

以便增加流過蚵串之水流量,蚵串距海床約30公分,避免蚵螺爬上蚵串造成損失。

退潮時蚵串頂端的牡蠣有時會裸露出水面(圖2.5)。浮棚式:常見於外海、河口、

潟湖等水域寬廣水深浪靜的區域,設置方式竹子搭建蚵架,以保麗龍或塑膠筏管 拖住骨架增加浮力,將牡蠣以每串牡蠣約有12至20個母殼垂直向下懸掛於框架上,

無論潮水漲退牡蠣都會維持在水面下,故加速牡蠣生長速度和產量。

在台灣牡蠣養殖受颱風的影響一般只養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且台灣的養殖 比較密集,養殖久不一定長得比較快或大,因此一般殼長長到6 ~ 8公分就採收。

本研究採集現生牡蠣樣本的養殖戶,係以平掛式與垂下式的養殖方式為主,嘉南 海域潮差平均約59公分(資料來源:港灣海象觀測資料統計年報),而養殖場水 深約2.5~3公尺。

圖2.4、平掛式養殖。

20

圖2.5、垂下式養殖。

2.1.3 七股地區與將軍地區環境參數及海溫資料

由於鄰近採樣點之中央氣象局七股測站已被撤銷沒有環境參數資料,因此使 用靠近七股地區的將軍測站氣溫及雨量資料,而海溫資料亦使用將軍漁港浮標的 海溫作為代替。

將軍地區2017年至2019年年均氣溫約23.7oC,最高溫出現在2018年七月與 2019年六月、七月約28.4oC,最低溫在2018年二月約16.2oC,年溫差約12.2oC。將 軍地區的降雨集中在五到九月份,降水來源主要為西南氣流與颱風,2017年的年 降雨量為1087.5毫米,最大降雨量在七月份為321.5毫米,其中五到九月降雨量佔 全年86.3%;2018年的年降雨量為1948毫米,最大降雨量在八月為1111毫米,其 中五到九月降雨量佔全年94.9%;2019年的年降雨量為1612毫米,最大降雨量出 現在七月份共516毫米,其中五到九月降雨量佔全年84.8%(圖2.6)。將軍漁港之 海溫資料為測量港內岸邊水面下0至5公尺之海溫記錄,海溫年均溫約25.8oC,

2017至2019年間最高溫在七、八月約30.4oC,最低溫在2018年二月的17.9oC,年 溫差約12.5oC。

將軍漁港的海溫與氣溫變化大趨勢的變化相同,根據圖2.6 可觀察到海溫明 顯略高於氣溫約1oC,影響牡蠣生長主要以颱風及夏季西南季風最為顯著,而台 灣西南部沿岸終年受黑潮支流經過影響,在夏季受西南季風吹拂下,順勢推送南 海表層水帶來高溫低鹽的暖水,使得黑潮支流更盛,產生西南向的溫度、鹽度鋒

21

面(Fan, 1982)(圖 2.7),使得海溫略高於陸地氣溫。七股地區與將軍漁港兩地 相隔約 18 公里,從圖 2.6 可觀察到兩者海溫相差不大,因此七股海溫可以用將 軍測站海溫代替作為本研究分析資料。

圖2.6、將軍測站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8 月的環境參數。淡藍色柱狀圖為雨量 記錄;黑色曲線為將軍測站海溫月均溫資料;紅色曲線為將軍測站氣溫月均 溫資料;藍色曲線為七股當日實測水溫資料(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查詢 https://e-service.cwb.gov.tw/HistoryDataQuery/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