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牡蠣殼體標本與水體標本之採樣

現今台灣西南沿海養殖牡蠣以長牡蠣為主,且考古遺址標本也多為長牡蠣,

因此本實驗的實驗材料以長牡蠣做為研究。養殖場位在台南市七股區的大潮溝中,

養殖方式多採用垂下式,少數為平掛式,採樣時間從2017 年 10 月 23 日起至 2019 年8 月 22 日止,歷時 23 個月,每個月進行一次的採樣,其中在 2018 年 1 月進 行潮汐時間觀察採樣,增加兩次採樣;及在2018 年 8 月因遇到強烈西南氣流造 成強烈降雨,增加一次的採樣,總計 26 次。考古遺址標本由李匡悌老師提供,

為台南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挖掘大道公遺址,西拉雅文化年代中的長牡蠣。

現生標本於大潮溝內分布三個點進行採樣,並依牡蠣不同養殖方式的生長深 度進行採樣,養殖場1(F1)與養殖場2(F2)為垂下式養殖,採集水下深度0公 尺、1公尺、2公尺之現生牡蠣;養殖場3(F3)為平掛式養殖,採集0公尺之現生 牡蠣。現生標本編號以採樣地點七股(Chi Ku)及曾文溪近出海口(Tsengwen Thi)

為編碼,因此前兩碼英文字母CK及TWH為之縮寫,英文字母後的數字為採集時 間的流水號。遺址標本的編碼為考古遺址大道公(Ta Tao Kung)之縮寫英文字母 TTK,後為考古團隊所提供之編號。

水體樣本則是Herizontal Beta Bottle 採水器依牡蠣殼體生長深度同時進行採 收,並YSI Pro30 溫鹽計測量採集當時之同深度水體溫度與鹽度,採集地點在大 潮溝內,另外在靠大潮溝附近的曾文溪近出海口同時採樣,以了解養殖場附近之 淡水來源資料;採樣時間從2016 年 10 月 23 日至 2019 年 8 月 22 日,每個月進 行一次的採樣,總計26 次,每次各地點收集一瓶 100ml 的水樣。水樣裝瓶時,

以孔隙0.45μm 的過濾膜濾掉雜質並保存。

26

利用黏土將切下的牡蠣喙部保持水平固定於紙盒中,將Buehler Epoxy Resin 環氧樹脂與硬化劑Buehler Epoxy Hardener以5:1比例調配,進行多次灌膠直到樹 脂覆蓋超過牡蠣韌帶槽。最後將灌膠完成之牡蠣沿韌帶槽縱切成兩半,再以清水 析瓶。再將分析瓶放入Glison自動分析儀(Multicarb Sample Preparation System)

中,在90oC下和100%的磷酸反應,粉末與酸反應之後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以超微 氣相比例質譜儀(Micromass IsoPrim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分析碳、

氧同位素組成,並以國際標準試樣NBS-19(18O=-2.20‰;13C=1.95‰)進行校 正至V-PDB,18O 及13C之精密度分別為0.06 ‰及0.03‰(N=768)。 盪光譜(Wavelength-Scanned Cavity Ring Down Spectroscopy,WS-CRDS)技術,

利用單頻雷射二極體發射出雷射光束,雷射光束進入光腔進行多次反射,當光腔

27

中充滿雷射光束且光測器達訊號門檻時,雷射光緣將關閉,光腔中雷射光束會持 續在內進行反射,且逐漸穩定衰減至零,稱為衰盪(Ring down)。當光腔中充滿 待測樣品之氣體時,待測氣體對雷射光產生吸收作用,使衰盪時間增快,比較無 待測氣體之雷射光衰盪時間及待測氣體吸收之雷射光衰盪時間便能計算待測氣 體之含量(圖 3.2),再經過校正可同時分析氫與氧同位素組成,本實驗利用汪 中和老師提供之標準水樣 LEW-07、FSDW、LEW011、FS-7 及 LDWH5,為校正 標準至 V-SMOW,氫、氧同位素分析的精確度分別為 0.07‰及 0.90‰(N=25;

LEW-07);0.06‰及 0.46‰(N=31; FSDW);0.13‰及 0.55‰(N=28; LEW011);

0.13‰及 0.45‰(N=31; FS-7);0.05‰及 0.37‰(N=31; LDWH5)。而整體水 體標本穩定氧、氫同位素的測量精確度分別優於 0.1‰及 0.9‰。

(A) (B)

圖3.1、(A) Picarro L2120-i 水體氫、氧同位素分析儀。(B)工作原理示意圖(取 自Jung et al.,2013)。

28

3.2、波長掃描光腔衰盪光譜(WS-CRDS)工作原理示意圖(取自 Gu et al., 2019)。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