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方人物繪畫的精神性

在文檔中 人物視覺幻境之創作研究 (頁 10-16)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文獻資料

第一節 早期人物繪畫分析

二、 東方人物繪畫的精神性

6

在油畫課時,也利用課堂時間有機會來到了新北市山峽區李梅樹紀念館參 觀,此次為筆者在高中階段最初觀賞人物油畫為主題的展覽,也激起筆者在高中 畢業展階段完成了多幅人物油畫創作,令筆者印象深刻。也因此在以下介紹兩位 東方人物繪畫的代表畫家。

蔣兆和(1904-1986)

蔣兆和,爲 20 世紀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卓越的人物畫大師和

7

事,必先利其器。」蔣兆和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又備受徐悲鴻的愛護和幫助,

他有過硬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熟練的筆墨基本功。在他的人物畫創作中表現得得心 應手、游刃有餘。這幅《流民圖》(圖 2-1)學貫中西的代表作,畫於 1943 年,時 期為抗日戰爭期間。作品表現流離失所的民衆饑寒交迫的境況,是一幅有分量的 曆史畫卷。

(圖 2-1) 蔣兆和《流民圖》1943 水墨 200 cm × 2700 cm

《流民圖》的構架是建築在素描稿本的基礎上的。蔣兆和年輕時畫過肖像,其對 人物的結構造型有著相當准確的把握。在表現技法上,畫家結合西洋水彩的表現 方法,以中國畫的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深入准確地刻畫了流民衆生相。筆者從

大學時期的油畫作品開始,

大部分都以寫實描繪的手法在進行繪畫創作,發展自 今將主題設定在人物畫上專研,ㄧ直以來蔣兆和的人物畫之觀點,無論是結構及 造型的精準性,中西方繪畫的合併的繪畫表現精神,對筆者來說受到了許多的影 響及學習,參照中西繪畫合併的手法,筆者也曾在高中時期嘗試了ㄧ系列將中國 山水、花鳥的元素融入油畫自畫像之背景,至今以水墨中表現霧氣的元素加入在 筆者研究所階段人物創作上,使的作品更加凝聚力。

8

李梅樹(1902-1983)

李梅樹是一位台灣早期著名藝術家、畫家、教授、曾經擔任過議員,出生於

9

(圖 2-2)李梅樹《盼望》1968 油畫116.5×72.5cm (圖 2-3)李梅樹《梳妝》1970 油畫116.5×80cm

《盼望》、《梳妝》在整體的架構型態上,視覺焦點集中在主題人物上,李 梅樹邀請了學生擔任模特兒,在人物的構圖上,對動作的肢體語言及手部表情的 細節等,也都十分謹慎,雖然取景的角度不同,《盼望》的背景取材於三峽,也 以室外光表現,呈現出三峽地方的風味,與李梅樹生長環境非常相關,可看的出 作者的精心安排及用心之處。《梳妝》的構圖安排,取景於室內環境,此作主題 人物的上衣圖案及裙子百褶裙線條,是畫面視覺重點的表現之一,十分搶眼兼具 律動變化,背景也安排了多色彩的鮮花、花瓶、沙發椅、牆面與畫框等,內容多 而不亂。視覺焦點集中在手與臉部對稱的動線上,有一種聚焦的效果。

從空間上取景安排的結構談論到形感,在《西方現代藝術批評》一書說到:

「質量與質量相互作用行成結構,結構因內在生命而產生型態姿勢。首先,

要明確地安排你們要雕刻的形象的大‘面’,要鮮明的強調你對人體每個部分,

頭、兩肩、骨盆、腿所支配的方向。藝術要有決斷。由於線條的顯然的來龍去脈,

你們才能夠深入空間而獲得物體的深度,當你把‘面’處理好以後,一切也就找 著了,你們的雕塑已經有了生命──其他細節自己會來,而且自己會安排。」5

───────────────

王天兵,《西方現代藝術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頁 17

10

由此文句可以看出,當我們要開始做畫時,起初要決定畫中人物的結構、形 體而產生了形態姿勢,就如同雕刻家的角度談捕捉姿勢動態,以大刀闊斧的概括 方式來簡化物體的樣貌,同時也要精準的的把握出外體的深度結構造型,在繪畫 上等同於簡略的大筆線條,捕捉對象物的形態姿勢,這樣就能捕捉到氣韻生動的 生命,而接著才是細節的添加及畫面整體的調整。在探討到李梅樹的取材方式及 做畫時的原則,也將筆者自己的做畫方法互相比對,在這次創作中,筆者同樣以 人物當作主題,筆者也嘗試運用了相同的觀念,在拍攝模特兒及畫面的結構安排 上更加貼切地傳達了人物上的表現。

土生土長於三峽的李梅樹,生前致力藝術創作與美術運動,從創作的量與

質,包括創作理念與態度及反應時代性方面,李梅樹繪畫的內容與形式,有著鄉

土人文的骨與肉,以自身特有的寫實繪畫語言擁抱鄉土,大大方方筆直走來,成

為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81 年多采多姿的藝術生涯,使得李梅樹在臺灣美術史

上寫下燦爛傳奇的一頁。

11

在文檔中 人物視覺幻境之創作研究 (頁 10-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