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案例實證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中 華 大 學 (頁 60-64)

第三章 個案 BIM 的導入分析

3.3 案例實證

本節首先介紹實證案例,再針對模型建制方式進行介紹,前置協同作業的規劃、

建築設計模型建置步驟、及結構模型建置步驟共四小節,說明本研究透過實證案例建 置 BIM 模型之方法。

3.3.1 個案介紹

本案為集合住宅新建工程,基地座落於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一街,基地面積為 1035.22 平方公尺,由陳泰安建築師負責設計。按照建商說法,二宅就是指第二排的 家,有效隔開喧嘩,既有路邊第一排的便利,也有寧靜與舒適;該建築外觀簡潔俐落 的斜體框架,厚實透空的牆體造型,就像一雙有力的手保護住宅。該案規劃地上 12 樓、共 22 戶,每戶坪數為 70.39 坪及 71.63 坪兩種規格,其中 2 戶為樓中樓,地下 2 樓為平面車位。相關資料如表 3.6 所示。

表 3.6 本研究建案資料

用地分區 第一種住宅區

基地面積 1035.22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512.35 平方公尺

工程造價 約 154,000,000 新台幣

建蔽率 49.49%

容積率 198.10%

開工日期 2011 年 1 月 1 日 預計完工日期 2012 年 7 月 31 日

3.3.2 協同作業

隨著專案的執行,資訊更加豐富,但在建築資訊模型的模型建置過程中,卻也造

48

成許多負擔及困難。在硬體上資訊的累積造成模型檔案過於龐大,對於硬體的需求高,

造成使用效率的下降。不同專業的設計方加入也造成設計整合的困難,需要有良好的 整合平台及即時將問題反饋的方式,才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達到所謂的同步設計。

為了解決這些的問題,本研究使用協同作業的方式進行建模,也就是多人同時針對一 個建案進行建模,以便能縮短建模及整合時間,但是,此種方式需要事前良好的工作 規劃。如圖 3.4 所示,初期的規畫應先依專案的複雜度和參與協作建模的人員數,建 立工作集,清楚定義參與協作的每位建模者的工作,在其檢視後可以決定是否該授權 該工作者之行為,並依各人的工作範圍分派工作視圖,使每位參與建模者,都有自己 專屬的工作視圖,且應建立共同的工作階段,以免除不同建模人員間介面的干擾,當 不同工作者之間產生衝突,會彈出警告訊息,並且禁止該項工作,如該衝突可以忽略,

可將訊息傳遞給該另一工作集的擁有者。這種工作集及工作階段的區劃,除了可以避 免建模期間模型視圖太過複雜影響電腦速度外,也便於日後將數量分階段輸出。

圖 3.4 本研究協同作業設定流程圖

49

3.3.3 建立 BIM 建築模型

該建設公司提供該案完整的圖說 CAD 檔,本團隊先在 Revit Architecture 進行建 築模型的建置。依照本案的經驗,較有效率的建模步驟如圖 3.5 所示,首先輸入各樓 層之設計高層,以便建立樓層線,再將各層的 CAD 圖檔匯入,接下來即可分層依柱、

樑、板、牆的順序,建置三維建築模型;由於樓梯的位置與柱、樑、板、牆都有交接,

應該在最後建模;待上述主要建築元件完成後,再建置門、窗、扶手、格柵等細部元 件;一般在完成建築模型的建置,應進行干涉檢查消除錯誤及衝突後,即可提取數量。

圖 3.5 本研究建築模型建置流程圖

50

3.3.4 建立 BIM 結構模型

建築模型完成後,使用 Revit Structure 進行鋼筋模型建置,因建置鋼筋模所需時 間遠高於建築模,所以,本研究使用協同作業進行結構模型的建置,如圖 3.6 所示,

工作內容分為柱鋼筋、樑鋼筋、版鋼筋、牆鋼筋及樓梯鋼筋,並將樓層做為共同的工 作階段,規劃完成後不同的使用者即可開始同步建模,柱、樑、板、牆、樓梯等鋼筋,

建置完成後即可進行數量輸出及施工模擬等後續應用。

圖 3.6 本研究結構模型建置流程圖

51

在文檔中 碩士論文 中 華 大 學 (頁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