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梆笛協奏曲》指揮技巧與詮釋

德國哲學家謝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 1775-1854)曾說:「建築是有 形的音樂,而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音樂這個建築,是由時間、聲響所組成,其 能於樂曲中找出關鍵動機,加以強調、著墨,表現出連篇樂曲的精神。Max Rudolf (1902-1995)在“The Grammar of Conducting”一書中,曾針對「速度的選擇」有以下 的建議:

56

(Bridge II/Transition)

69-80

tempo rubato 132-136

=ca 100

137-161 a tempo 八 尾聲 (Coda) 162-181

=ca 112 Leggiero

一、序奏(Intro, mm. 1-14)

第一樂章一開始,象徵「漢民族堅忍不拔」的樂團主題旋律必須被清楚的強 調。m. 1 中,低音聲部如低音管、長號、定音鼓、低音提琴等樂器演奏長音,中 提琴、大提琴一拍拍的向上爬升,每拍以四度的裝飾音強調著,全團一同漸強。

指揮宜清楚強調每一拍,將「音頭」明確呈現,以製造出層疊向上、渾厚沉穩之 音響。m. 2 開始之主題旋律,出現在長笛、單簧管、法國號、小號、長號、低音 號、小提琴第一部以及雙簧管第二部上,指揮必須特別強調旋律之走向,呈現出 連綿、寬廣、壯闊的感覺。m. 3 第四拍的三連音,務必與第一拍的八分音符音型 區分清楚;m. 5 需精準要求漸弱之長度,以求與下一樂句之連接。詮釋本旋律時,

指揮必須不疾不徐的以沉穩的拍子帶領著樂團,將這流傳數十載的重要主題整齊 畫一的演奏出來。

在樂器的分部上,作曲家大量使用四度和五度的音程,突出東方音樂的色彩。

指揮必須注意各分部之間的平衡,上聲部的旋律線固然重要,但下聲部肩負音樂 色彩的重責,也不能忽略。指揮以右手帶領旋律走向的同時,應以左手托住聲響,

讓整體音量有所支撐;同時也應注意手勢的大小,句首漸強、句尾漸弱之空間需 均勻分配,以空間的區別表現出音響的層次感。本段請見【譜例 4-1-1】。

58

【譜例 4-1-1】(第一樂章)mm. 1-5(管弦樂譜)

樂曲進行到 m. 6,長笛、雙簧管、定音鼓及弦樂的待起拍非常重要,指揮必 須以清楚的拍點給出前半拍的預備,以求待起拍之整齊性。m. 8 連續四拍的三連 音,必須注意樂器間演奏法與線條的銜接,力求旋律線之清晰,詳見【譜例 4-1-2】。

【譜例 4-1-2】(第一樂章)mm. 5-8(管弦樂譜)

四度裝飾音

留意三連音節 奏之銜接、旋律 線之清晰呈現

在序奏 m. 9,全樂團一起演奏樂團主題旋律,小提琴更以高八度演奏,將整 體樂團的音域拉得更寬廣,可視為序奏之高潮。m. 13 可當作是主題樂句之延伸,

以一拍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搭配漸強,將樂團帶到序奏最後一個延長和弦。指揮宜 在 m. 11 第四拍之正拍掛留音上以短而小的拍點預示,值得注意的是本預示拍須具 備樂團將演奏的音樂表情,並在上提的第四拍中同時輔以漸強手勢,如同“The Modern Conductor”一書中所指:「如果樂團將在後半拍演奏,那麼這個拍點本身就 必須具備它本身具辨別性的特點54。」指揮用這樣的預示方式製造出另一波高潮,

最後帶領樂團於 m. 14 的假終止上延長。本段譜例詳見【譜例 4-1-3】。

【譜例 4-1-3】(第一樂章)mm. 9-14(管弦樂譜)

二、第一主題(Theme I, mm. 15-32)

樂曲進入第一主題樂段,速度轉為

=ca 112,由低音管、中提琴與大提琴奏出

機械式的節拍。本句中,每個音皆標示“staccato”記號,必須以清楚的斷奏來演奏,

與序奏的音樂表情完全不同。此時,兩部法國號演奏與梆笛核心旋律相對的對旋 律,兩小節之後梆笛馬上以高八度的跳躍奏進入,令人耳目一新。本段開頭因牽 涉速度轉換,在前一段的收音後必須明確地給出預備拍,此預備拍必須包含清晰 的斷奏和法國號圓滑奏的兩種性格,以求確實呈現本樂段之音樂性,詳見【譜例

54 Elizabeth Green and Mark Gibson, The Modern Conductor, 7th ed.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2004), 48.

6

(4+2)

60

4-1-4】。

【譜例 4-1-4】(第一樂章)mm. 15-18(管弦樂譜)

本段由梆笛演奏核心旋律,樂團伴奏以點狀的配器方式呈現。在主奏的旋律 下,指揮須特別注意樂團的關聯性,比如說主奏漸強,指揮也以手勢和身體動作 帶領團員以同一個呼吸一起漸強,在漸強的過程中也不能鬆懈,指揮需用雙手把 音樂支撐住,方能達到氣口統一之音樂效果。所舉示例,詳見【譜例 4-1-5】。

2 4

法國號對句

清晰跳躍的節奏

【譜例 4-1-5】(第一樂章)mm. 20-24(管弦樂譜)

在進入過門之前的幾個小節,樂團的配器逐漸變得單薄,除了定音鼓仍然維 持固定、加重音的節奏之外,其餘聲部慢慢減少,直到 m. 32 才與梆笛主奏一起漸 強,進入過門樂段。指揮本段時,必須注意主奏與樂團的平衡,定音鼓的音量有 時候會過於大聲,宜調整力度,避免殘響將主奏蓋過。本段譜例請見【譜例 4-1-6】。

【譜例 4-1-6】(第一樂章)mm. 30-32(管弦樂譜)

三、過門 I (Bridge I, mm. 33-50)

m. 33 開始的過門樂段,承接了梆笛核心旋律之特點,以跳躍的方式演奏,

整體音響色彩非常豐富。各聲部之間,切分音與八分音符交錯的律動相當頻繁,

在音響上製造出不規則的跳動感,非常生動、活潑。本段一開頭之強度為 mp,作 曲家刻意控制樂團的音量,不希望一下子太過於突出;樂曲來到 m. 41,強度提 升為 f,由樂團演奏整齊劃一的旋律,讓人目光為之一亮。演奏本段時,指揮須

4

主奏與樂團朝 同一目標漸強

向上的漸強需 演奏清楚整齊

62

留意拍子的穩定性,確實控制好樂團的速度,不宜趕拍;另一重點為進入 m. 41 前的連續十六分音符拍子,必須注意樂句方向感的呈現,指揮必須將整個樂團視 為一個整體,朝著相同的樂句目標行進,方能表達出應有的音樂性與方向感。本 段之譜例,詳見【譜例 4-1-7】。

【譜例 4-1-7】(第一樂章)mm. 40-43(管弦樂譜)

四、第二主題(Theme II, mm. 51-68)

m. 51 開始,為樂句線條較為綿長的第二主題。在梆笛演奏時,指揮須留意樂 團各聲部與主奏之銜接,避免「各自為政」的狀況出現;指揮手勢宜採「短、斷、

小」之模式,不須刻意強調各聲部之重音,反之要注意各樂器之整齊度,整體伴 奏音樂力求乾淨、清晰。在此樂段中,作曲家也刻意以重音的相錯營造出不規律

2 6

樂團統一樂句方向,

整齊演奏 16 分音符節奏

的 4/4 拍子,原本應是「四個十六分音符」一組,卻變為「三個十六分音符」為一 組,並用圓滑線連接,甚有曲趣。在演奏本段時,指揮也需熟悉梆笛的演奏譜,

避免主奏拍子錯置造成節奏上的不平均。本段詳見【譜例 4-1-8】。

【譜例 4-1-8】(第一樂章)mm. 58-61(梆笛譜)

在 m. 62 第一小提琴回應梆笛主奏時,要留意音樂性格之連結性,小提琴需模 仿梆笛之演奏法,否則會太過突兀。排練時,指揮可請梆笛主奏先演奏一次,再 請小提琴模仿主奏的演奏法,以達成音樂的一致性。本段詳見【譜例 4-1-9】。

【譜例 4-1-9】(第一樂章)mm. 61-62(管弦樂譜)

小提琴模仿 梆笛之演奏法

4

64

五、過門 II(Bridge II, mm. 69-80)

m. 69 開始的過門樂段,富有濃厚的調性色彩,整體樂句以「

m

」節奏型為基

底,不停地在各聲部中以上行方式出現,製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高點。指揮必須精 確的點出各聲部動機起始處,並以手勢指出下一個進入的樂器,將動機一段段的 串連起來,以盡量達到本段之音樂效果,詳見【譜例 4-1-10】。

【譜例 4-1-10】(第一樂章)mm. 67-70(管弦樂譜)

在過門樂段的後段、m. 77 的第三拍處,作曲家為了強調調性變化,使用 ff 之 強度,指揮的雙手必須做好預備動作,給出強而有力的預備拍,讓團員意識到強 弱的突變,進而製造本段之高潮。隨後,音量漸小、配器漸薄,樂句收尾後進入 下一樂段,詳見【譜例 4-1-11】。

指揮需確實給出每一個動機的起始點

【譜例 4-1-11】(第一樂章)mm. 77-80(管弦樂譜)

六、第三主題(Theme III, mm. 81-121)

樂曲走到 m. 81 開始的第三主題樂段,梆笛演奏高難度技巧旋律時,樂隊以輕 巧、短薄的伴奏襯於主奏之下,既不搶走主奏的風采,更可同時增加色彩的豐富 性。由於樂團多演奏斷奏,半拍、休止符之音型甚多,為了不趕拍子,指揮應秉 持和前面樂段一貫之作法,以穩住樂團速度為首要之務,並時時調整平衡,將樂 團音量控制得宜,與梆笛主奏之音量相平衡。此外,本段梆笛圓滑線之演奏法較 多,指揮可藉由清楚的拍點,使樂團整齊演奏每一小節之正拍,幫助梆笛主奏穩 住拍子。

隨著樂曲的行進,配器愈趨豐滿,在華彩樂段之前的音響變化,可說是本段 精華所在。梆笛主奏演奏顫音跳進旋律,搭配樂團八分、十六分以及附點音符的 節奏,整體音響在 m. 119 再度回到 ff 強度,此時還不漸慢,等到 m. 120 再放寬、

放廣,並特別強調第三、第四拍之旋律線,隨後引領樂團進入延長和弦。本段譜 例詳見【譜例 4-1-12】。

4

強調 ff 強度

特別要求第四拍之銜接

66

【譜例 4-1-12】(第一樂章)mm. 116-121(管弦樂譜)

七、華彩樂段(Cadenza, mm. 122-161)

筆者認為,指揮除了排練音樂之外,更重要的是帶領樂團認識曲子的內涵。

本段為梆笛華彩樂段,樂團雖然不需演奏,但筆者認為仍可以本段之多元素材作 為教材,由指揮向團員說明作曲家創作時之意涵。例如梆笛核心旋律的片段動機,

於華彩樂段中不時地出現,即為作曲家之巧思,希望製造出前後呼應旋律的效果。

指揮若能透過這些素材讓團員對全曲有更深入的瞭解,而非單單演奏而已,將會 非常難能可貴。本段所指之示例,詳見【譜例 4-1-13】。

【譜例 4-1-13】(第一樂章)mm. 122-125(梆笛譜)

強調 ff 強度

6

片段動機的使用

八、尾奏(Coda, mm. 162-181)

經過梆笛的華彩樂段後,從 m. 159 開始,作曲家為了回到合奏的樂段,先預 作準備,讓低音聲部的大提琴加入,為梆笛主奏襯底。值得注意的是,大提琴以 震音(tremolo)技巧演奏,目的是要製造出緊張、緊湊的感覺,但強度只標示 mp,

下一小節才標示 cresc.記號,因此指揮在引導大提琴進入時,不需要給過重的預備 拍,只需輕輕提示即可。“The Modern Conductor”一書曾針對“cuing”這個動作做了

下一小節才標示 cresc.記號,因此指揮在引導大提琴進入時,不需要給過重的預備 拍,只需輕輕提示即可。“The Modern Conductor”一書曾針對“cuing”這個動作做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