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92

筆者身為一個學習國樂與西樂的學生,選定《梆笛協奏曲》作為研究曲目,

94

劉客養。《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 1970-2011》。新北市:百川書屋,2012。

顏綠芬。《台灣當代作曲家》。臺北:玉山社,2006。

(四)研討會論文

洪崇焜。〈馬水龍的音樂藝術:思想、技術與表現〉。《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 (臺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7):151-174。

馬水龍。〈我的創作心路歷程〉。《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灣交響 樂團,2007):13-16。

徐玫玲。〈意與象之間-馬水龍音樂作品中視覺聯想之初探〉。《馬水龍作品學術研 討會》。(臺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7):69-86。

陳俊斌。〈迴盪在水墨與油彩之間的音符-馬水龍教授作品中東方與西方音樂素材 的對話與交融〉。《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7):

195-214。

陳漢金。〈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馬水龍的古箏獨奏曲《尋》〉。《馬水 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7):237-254。

顏綠芬。〈馬水龍的文化觀與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 (臺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07):21-42。

(五)樂譜

馬水龍。《三十二首中國民歌鋼琴小品集》。臺北:全音,1980。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總譜》。臺北: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2010。

(六)網路資訊

古碧玲。〈藝術家素描〉。http://www.ncafroc.org.tw/award-prize.asp? ser_no=18&

Prize_year=1999&Prize_no=%A4T&prize_file=Prize_Desc;摘錄於 31 December 2013。

陳中申。〈我對笛子的追尋之路〉。http://www.live747.com/bamboof/main.asp?bg=1;

摘錄於 17 December 201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60&c=&t=1;摘錄於 5 October 2015。

顏綠芬。〈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371;

摘錄於 17 December 2013。

96

(七)影音資料

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製作。《馬水龍: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臺北,1984。

CD。

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製作。《西北組曲》。臺北,1996。CD。

(八)節目單資料

《馬水龍室內樂展及作品賞析》節目表。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2007 年 10 月 19 日。

二、西文部份

Green, A. H. Elizabeth, and Mark Gibson. The Modern Conductor. 7th ed.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2004.

Rudolf, Max. The Grammar of Conducting. 3rd ed. New York: Schirmer, 1995.

附錄一 馬水龍老師國樂相關作品列表

序號 創作時間 曲名 編制

1 1976 《水龍吟》 琵琶

2 1976 《三重奏》 笛、大提琴、鋼琴

3 1976 《嗩吶與人聲》 嗩吶、人聲

4 1976 《盼》 十件中國傳統樂器

5 1979 《清明》 梆笛、風鑼、混聲合唱

6 1980 《竇娥冤》

舞臺劇、人聲、嗩吶、

打擊樂器

7 1981 《梆笛協奏曲》 梆笛、管弦樂

8 1985 《我是…》

女高音、長笛、

九件打擊樂器

9 1989 《意與象》 簫、四把大提琴

10 2000 《琵琶與弦樂四重奏》 琵琶、弦樂四重奏

11 2005 《尋》 古箏

12 2007 《尋》 古箏、管弦樂

98

二、請問在改編的過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難?音域、配器等問題該如何處理?

100

馬老師卸任後,逐漸改為半小時、選修,最後制度完全取消,西樂還是玩西樂,

而傳統音樂則是自己成立了傳統音樂系。對於這樣中西涇渭分明的狀況,馬老師 覺得有些遺憾)。當時這樣的作法影響依然非常深遠,很多學生受到當時傳統音樂 課程的影響,後來也都為國樂作曲,如李子聲老師、洪崇焜老師、莊效文老師……

等等。

學國樂的學生大部分音樂基礎比較不好,馬老師不會嫌棄,反而廣納國樂的 學生來學作曲,如當過台灣戲曲學院校長的鄭榮興、我、文大國樂系教授黃好吟、

音樂學者朱家炯、佛教文物專家陳百忠(笛曲《情詩》、簫曲《人間簫聲》作曲者)

等等。馬老師自己的作品也使用非常多的傳統樂器,也應證了他本人的理念:「音 樂雖然無國界,但是一定有國籍」。

六、您幾乎可說是《梆笛協奏曲》的演奏代言人,能否請您談談對於這首曲子的 演奏心得?

藝術的演奏是一段變化及成長的歷程,我以前吹的樣子跟現在已經很不一樣 了,速度、表情都不相同。如我現在演奏時,在華彩樂段一開始加了北方的揉音 手法,讓笛子的獨特性可以凸顯出來。之後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能把我的演奏譜 出版。這曲子讓笛子吹出不同以往的音樂語言,拓寬了表現力,又因為加上交響 樂團,因此使笛子樂上國際舞台。對於西方式的音樂語言,國樂演奏者通常會不 夠精確,如圓滑、斷奏的奏法不依照作曲家指示,有違曲意。這是演奏時要特別 注意的。

102 指揮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 1952- )就非常要求音樂語言的一致性,排練時 他請我先演奏一次給樂團聽,然後請樂團模仿笛子獨奏的演奏法。很少有指揮這

最後一段尾奏,我認為不應該拉得太長,從板鼓、堂鼓等打擊樂器到梆笛、

弦樂的出現,音樂是愈來愈緊湊,所以可以適度的做漸快,搭配樂團的漸強,一 路走到終點,不然太冗長,就沒有力道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