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梆笛協奏曲》整體架構

第三章 《梆笛協奏曲》樂曲分析

第一節 《梆笛協奏曲》整體架構

《梆笛協奏曲》創作於 1981 年,為馬水龍為中國獨奏樂器梆笛創作之大型協 奏曲。從整體架構來看,整首曲子可分為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及終曲,採取「連 篇形式」(cyclic form)手法創作而成。「連篇形式」意指一首各樂段主題相似的樂 曲,段落與段落之間以主題式的素材相連接,進而形成一首篇幅較大的作品51。《梆 笛協奏曲》首先以「漢民族堅忍不拔」之旋律作為開頭,本旋律也在全曲中以各 種不同的形式、變奏、調性出現,本章以「主題旋律」稱之,詳見【譜例 3-1-1】。

以最為人熟知的第一主題作為素材發展,華彩、慢板樂章皆由此主題發展出變奏,

主題每次出現時都略為變化,讓聽眾能夠對整首曲子有橫向的連結,在音響上也 更富有整體性。在本章中,本主題以「核心旋律」稱之,詳見【譜例 3-1-2】。慢板 過後的再現樂段,再次將核心旋律完整地呈現在聽眾面前,使全曲之樂念達到統 一的效果,此手法即為「連篇形式」之概念。

【譜例 3-1-1】(第一樂章)mm. 2-5 樂團主題旋律

51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4th ed., s.v. “Cyclic.”

30

【譜例 3-1-2】(第一樂章)mm. 17-20 梆笛核心旋律

除了曲式外,《梆笛協奏曲》另一個重點為「作曲手法」。本曲整體作曲手法 與傳統樂曲迥異,相較於樂句較為規則的中國傳統樂曲,本曲總譜雖以 4/4 拍記譜,

但每一樂句的形式都略有不同,並非侷限在規則的 4/4 拍子內。反之,整首樂曲是 由梆笛主奏引導著樂句的走向,管弦樂團中的各個樂器隨之搭配、對唱,主奏樂 句以不規則的狀態在規則的小節中呈現,並不囿於規律的制式拍子中,可說是本 曲之一大特色。

本章將以作曲者之原始版本為主體,探討梆笛與管弦樂團之演奏詮釋。除了 原始版本外,本曲也由臺灣鋼琴家魏士文移植為鋼琴伴奏版本,以方便練習與演 出。梆笛主奏部分除了馬水龍創作之原版之外,首演者陳中申也將主奏譜加上中 國梆笛特有的花舌52、滑音及歷音等技巧,使整首樂曲的演奏法更合於梆笛演奏之 習慣,也更富有韻味。

本章各譜例除標示小節數外,筆者也劃分出樂句,以大括號呈現。大括號下 方除標示該樂句之小節數目外,筆者也將分析與詮釋重點列於譜例下方。《梆笛協 奏曲》全曲架構表以【表 3-1-1】說明之。

52 花舌,用符號「*」表示,它是通過氣流衝擊舌尖而產生的飛速顫動,使舌尖在 口腔內發出「嘟嚕」的聲音。這種技巧與彈撥樂的輪指相似,多用於北方風格的笛曲和 熱烈歡快激烈的樂曲中。王次恆,《笛子入門與提高》(北京:航空工業出版,2005),14。

【表 3-1-1】《梆笛協奏曲》全曲架構表

段落 速度 小節(mm.) 調性

Movement I

序奏 (Intro)

=76 Con brio, Fermata

1-14 F Major

Transition)

69-80 D→𝑓#→𝑑#(𝐸𝑏)

第三主題 (Theme III)

81-121 F: V→V→vi 華彩樂段

(Cadenza)

=60, Tempo rubato,

=100, A tempo

122-161

F: vi → iii d: V 尾聲 (Coda)

=112 Leggiero 162-181 d: i

Movement II

&

Finale

序奏 (Intro)

=54 Espressive,

182-189

d minor

246-261

d minor 過門 I (Bridge I) 262-277

主題 IV

(Theme IV)

=72 278-300 尾奏 (Coda)

=72, in tempo 301-309

32

(Bridge II/Transition)

69-80 D→𝑓#→𝑑#(𝐸𝑏) 4+4+4

4+6+5+4+9+9+3

八 尾聲 (Coda) 162-181 d: i 6+3+5+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