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概念定義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4-4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 概念定義

Enis Dogan & Kikumi Tatsuoka(2007)[24],診斷土耳其學生在 TIMSS-R 上的 數學能力,使用規則空間模型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在 1999 年參加 TIMSS-R 的測試,包含 2900 名土耳其學生和 4411 名美國學生,首先先 分類出三大類知識,再分別進行更細部的屬性分類,總共有 162 道試題包含在這 些分類中,而一道試題可能同時跨越到其他知識裡,最後研究者又將這不同的屬 性化簡成五大類,分別去探討土耳其學生和美國學生在這些知識領域中學習行為 的差異性。

Menucha Birenbaum, Kikumi K. Tatsuoka and Yaffa Gutvirtz(1992)[27],研究學 生的學習行為反應,在此研究中的試題分別有兩種不同的題型,一種是開放式問 題類似填充題的方式,另一種是複選題,其探討的科目是數學科,而在此編研究 中,提出另一種分析方式叫做錯誤分析(bug analysis),它是不同於規則空間模 型,是先預設一些學生會犯錯的觀念,再對學生進行分析診斷學生們的錯誤行 為,而同樣也進行規則空間模型去診斷學生各項知識領域的學習情況,同時使用 兩種方式去診斷學生,以得到更多有關學生的學習行為。

由上述三篇與規則空間模型相關的文獻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更明確的目標去 使用這項分析方法,依概念的學習順序作知識分類,分類出學生的知識領域來評 估學習不足之處,依據分析結果來得到更多且詳盡的學生學習行為資訊。

1971)[23]。而概念可能會包含許多的屬性,因為受到屬性的影響造成在定義上有 廣義或是狹義。舉例而言,『學生』是一個概念,可能是不論性別、年紀、國籍、

人種等等任何從事學習活動的人,因此他們有共同的屬性:在教育單位內進行任 何學習活動,就是以學習為目的的人。像這樣的例子表示出一個概念的形成需要 許多相同或類似的屬性集合而成。

2.6.1 概念的形成

首先對於概念形成的方式先進行瞭解,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歷程[16]:

(1). 抽象化 (Abstraction)

概念形成一開始是要瞭解事物的屬性,而要瞭解屬性就必須把事物的特 徵抽象化。例如,當要購買一件物品時,消費者可能會先得知該物品的屬性,

像是價格、顏色、功能、品牌等等,而在確認屬性的過程就是抽象化,而依 照每個人購買物品的經驗不同,也會影響到其確認屬性的數量。

(2). 類化 (Generalization)

在屬性抽象化後,相同類似的屬性就會被認同,這是類化的作用。簡單 來說,就是把價格接近的高價商品歸類為貴的商品,就是一種類化的動作,

所以說當個體類化其屬性時,差異性就會被忽略,而只注重其相似性。

(3). 辨識 (Discrimination)

分類屬性之間的相似性是類化的動作,而分辨屬性之間的差異性就是辨 識,就是比高價商品來的便宜時,稱之為較低價商品,這就是辨識的過程,

因為這樣的動作就會造成概念在分類上有廣義和狹義,也會有層級高低的分 別,可能概念越廣泛或是層級越高,包含的屬性的就會的越多。

2.6.2 概念獲取模式

概念獲取模式的步驟可分為九個部份,而本研究截取出以下四個部份,與研 究中所需要到的概念較有相關(Gunter, Estes & Schwab,1995)[20][25]:

(1). 選擇並界定概念

選擇概念來教學時,學生必須要能夠瞭解不同概念間的關係,而一項概 念可能會有包含多層的意義,所以給定義限制在對課程最適合的範圍內非常 重要,且也要判斷概念本身是否適當。

(2). 選定概念的屬性

在選擇和界定概念後,就必須要選出對概念較重要的屬性,而這些屬性 也是對於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特質。

(3). 發展概念的定義

此階段可由教師要求學生對於他們所學習到的概念作出定義,但定義出 概念不是主要的目標,而是要學生能夠參與到定義概念的程序。

(4). 評估

要能夠判斷學生是否將學習到的概念有效的吸收,且定期舉行測驗。

2.6.3 概念分類原則

一般試卷出題的概念是學生成績要出現常態分配才代表考卷出的好並能測 得出學生能力,但精熟教學的概念與剛好相反,它是希望學生能夠把概念都學習 到精熟的狀態,所以用來判斷精熟與否的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分類這些概念 就成為需要被探討的議題,有效的分類才使得分析結果同樣來的有意義,概念教 學及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九個步驟(徐正穩,1991)[11],部份與教師授課使用的方 式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因此,有關於本研究僅歸納截取出下列二項與所使用到的 概念分類相關:

(1). 學生在概念學習後說明學習目標

在學習後對於學生說明目的有兩個原因。第一、教師可以作為評估作業 的適當性,也可以用來決定是否進行更進一步的教學,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 就能夠完全辨認或運用某項概念,所以有事前的說明就能夠使學生知道必須 在一段時間內所需達到的程度。第二、學生能夠先知道學習目標來評估自己

學習進度,這種自我評鑑的方式就可以成為增加自我實力的方式。

(2). 減少概念中的屬性數量,使得重要的屬性能顯示出來

在進行教學活動前就必須要先決定,要教授的概念並加以分析其屬性的價值 和數量,再來設計教學概念,主要有兩種方式可以用來化簡概念的屬性數量。第 一、忽略較小較不重要的屬性而集中在認為重要屬性上。第二、將屬性合併歸類 成少數的組型。

2.6.4 概念教學原則

概念教學原則(溫世頌,1997)[16]來進行,在此原則中有提到為測知學生是否 學會一項概念,並為後來學習其他概念的參考依據,教師應該敘述學會這一項概 念後該有的具體行為表現,就是說學生在學會『水果』這樣的概念後,應該要能 夠把蘋果、香蕉、西瓜等等列入到這個概念中,甚至能夠分辨出蔬菜和水果之間 的差異,相同的在本研究中,利用同樣的觀念進行,認為學生在學習過某項知識 後,就必須能夠將包含該項知識的題目正確回答,如果有學生答錯題目到達一定 數量,則表示該名學生在此概念上的學習不夠充份,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4-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