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模糊德爾菲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模糊德爾菲法

一、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是在1950年代早期由赫爾默(Helmer)和戈登(Gordon)首創,由藍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發展完成。德爾菲法早期用於解決軍事決策問題,在往後的幾十年 間,德爾菲法一直被修正,改善,以適用於各種情況之下,目前在工商、交通、教育、

蒐集可能的影響因子

篩選確定的評估因子

建立評估模式

影響因子權重排序

FDM

ANP

ANP

都市等的實例應用,都相當的多,且成效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已為大家所接受並 廣泛被運用來蒐集、收斂受訪專家們的意見(Hsu & Sandford, 2007)。

「德爾菲法(Dephi Method)」為一種專家意見調查法,也是一種群體決策的方法,

運作的方式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結論階段。在準備階段需作問題的確定、問 卷設計、專家人數及專家選擇;在實施階段應向專家說明實施步驟及時間,其後將回 收問卷統整、分析及歸納以作為下一次問卷的基礎,直到獲得結論為止;最後根據研 究者需要決定統計方式分析結果。因此,在實施德爾菲法時應事先邀請與研究主題有 關的專家學者,在匿名、具有隱密性方式下,透過一連串的問卷,經過數回合的去蒐 集和回饋資訊,直到所有專家的意見達到一致性,此作法不但可收集思廣益之效,亦 可兼顧專家獨力判斷的品質。

德爾菲法的主要目的乃在於鼔勵真實的討論、不受個人影響、獲取專家共識,尋 求對特定對象一致性之意見。同時,德爾菲法基於三個臭皮匠勝於一個諸葛亮、多數 人的腦力激盪勝於少數人,而且透過反覆不斷的過程來找出什麼是可能發生的一個最 好方法(Dalkey, 1972; Duboff & Spaeth, 2000)。Linstone and Turoff (2002)認為德爾菲是 一用於團體溝通問題之結構化方法,在具有下列幾個情況時可以應用德爾菲法:

1. 問題的性質無法精確的分析,但卻可受益於以群體為基礎而取得群體的主觀判 斷。

2. 問題涵蓋範圍太大或過於複雜,需要許多個體共同解決,卻沒有適當的溝通方式,

且這些個體可能來自迥異的背景,並具有不同的經驗或專業知識。

3. 需要許多個體能有效的以面對面的方式取得有效互動。

4. 因時間及成本的限制,使得經常性的群組會議無法實行。

5. 可藉由增加群組溝通程序可增加面對面會議的效率。

6. 個人間意見衝突嚴重或是政策上的不滿,溝通方式必須能調停或確保匿名。

7. 需保護各個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以確保結果的正確;也就是要避免由於人數多寡 及個人優勢的因素而影響結果(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Rowe and Wright (1999)描述傳統德爾菲具有隱匿性(anonymity),使專家能自主回 答、不受外界干擾,專家們在過程中一回又一回相互激盪,經由其他專家上一回統計 (statistic)資料、回饋(

feedback

)意見、反覆多次(

Iteration

)來修正自己的意見。張維容與 鍾信成(2009)綜合幾位專家學者的看法認為德爾菲法具有下列幾項特性:

1. 由專家小組提供意見:專家組成決定德爾菲法研究的結果,而專家的選擇是以品 質取代數量為考量,因此,專家的選定是以能反應研究主題所需解決的問題為主 要考量。

2. 匿名、隱密性:所有參與的專家學者均以匿名的問卷形式進行意見的交換,因此 可以免除人際間心理障礙,也可避免因地位高低、表達能力等因素之影響,每位 專家意見表達皆可依本身的價值觀來考量,給予其充分表達意見與修正意見之空 間。

3. 提供回饋及意見修正機會:德爾菲法不同於一般問卷的單向溝通,每次調查後,

均將專家意見統計資料回饋給專家,讓專家可再次檢視自己的意見,以及了解整 體專家意見的趨勢,並可以進行意見之修正。

從 吳 慧 儀(2000) 、 顏 志 宏 (2004) 、 黃 意 婷 (2006) 、 Ishikawa, Amagasa, Shiga, Tomizawa, Tatsuta, and Mieno (1993)等文獻歸納德爾菲法優缺點如下:

德爾菲法的優點:

1. 在匿名之保護下,可以獨立思考,且不受口語表達之限制。

2. 無法抽空參加會議者亦可參加。

3. 不同性質、領域之成員皆可在平等基礎上參與意見。

德爾菲法的缺點:

1. 為了使專家意見達到一致且收斂的效果,常需進行多次的問卷,不僅耗時、成本 高且回應率將逐漸遞減。

2. 專家意見一致性,只是專家的意見落於某一範圍中,而此範圍隱含了模糊性。

二、模糊德爾菲法

傳統德爾菲法可以有效歸納專家群體的意見,對於做群體決策時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德爾菲法在實際運用時,常會因專家意見收斂效果不大而需作反覆性調查,才 可得到較佳收斂結果。且傳統德爾菲法存在著較無效率、回應率低且須花費較多時間、

人力成本及存在模糊性等問題。因此,便有模糊理論結合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之 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的產生,模糊德爾菲法也是一種專家決策的方 法。

模糊理論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Zadeh於1965年在探討人類主觀或思考過 程中定量化處理的方法時提出「模糊集合(Fuzzy set)」,有別於過去集合理論。過去 的集合理論是0和1以二值作為判斷基礎,其中每一因素僅有「完全屬於」與「完全不 屬於」兩種絕對的集合情況產生,因此特徵值僅有0與1兩種可能。而模糊數學為英文 Fuzzy Mathematics翻譯而來;Fuzzy之意為「不分明」、「模糊」,所以模糊數學為 研究模糊現象之數學,將普通集合(Crisp set)重新擴張定義為可傳達模糊概念之集合 (Fuzzy set),基本精神即是接受模糊性現象存在(陳惠玲,2004)。

基本上,模糊理論是一種以數學方式表達模糊語意,用來解決某些無法明確定義 或具模糊性概念。模糊理論是依照大概的資訊對人類主觀表現的概念作大略的定量化 處理。因此,模糊理論的應用較偏重於人類經驗及對問題特性的掌握程度。

Murray, Pipino, and Gigch (1985)將模糊理論應用於德爾菲法,認為語意文字本身 便含有豐富的意涵,在不同的時空、場合及對象下,對同一字眼或同一詞便可能產生 不同的解釋意義,並且認為德爾菲法問卷本身的語意不但具有模糊性,且其問卷的答 案也具有模糊性。因此,提出可以用語意變數來解決德爾菲法模糊性的問題。而 Ishikawa, et al. (1993)認為模糊德爾菲法較傳統德爾菲法具有下優點:

1. 可降低調查次數、時間及成本的浪費 2. 專家意見可完整表達

3. 考量訪查過程中之無法避免之模糊性

本研究所運用之模糊德爾菲進行步驟如圖3所示:

3 模糊德爾菲法操作步驟

1. 建立評估因子

主要針對研究總目標--「影響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因素」,廣泛地蒐集 相關文獻資料,研擬出評估因子。

2. 蒐集專家決策群體意見

利用專家問卷的方式,蒐集專家決策群體的意見,以「影響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因素」為總目標(goal),並請專家學者針對步驟1之評估因子,給予重要性之 評分,以取得決策群體對各個評估因子之評估值。

3. 建立三角模糊數

找出專家們對各個評估因子之三角模糊數評估值。本研究以Klir and Yuan (1995) 所提出之平均數一般化模式來整合各個專家意見,計算出專家決策群體之共識,其公 式如下:

假設第 i 位專家對第 j 個因素之重要性評估值為

w ~

ij= (aij , bij , cij) 建立評估因子

蒐集專家決策群體意見

建立三角模糊數

解模糊化

篩選評估因子

門檻值確定

則第 j 個評估因子模糊權重為

w ~

j= (aj , bj , cj) 其中,i = 1, 2, 3, 4,… n;j = 1, 2, 3, 4,… m

a

j =

Min

i {aij} (1)

b

j =

n

1

n

i

b

ij (2)

c

j =

Max

i {cij} (3) 4. 解模糊化

運用簡易重心法的方式,將各個評估因子的模糊權重

w ~

j解模糊化成為明確值Sj

S

j =

3

j j

j

b c

a

+ +

(4)

j = 1, 2, 3, 4,… m

5. 篩選評估因子

最後選擇合適的門檻值α,並透過以下方式,從眾多的評估因子中,篩選出較適 當的評估指標。

(1) 若Sj ≧ α,則接受 j 影響因子為評估指標。

(2) 若Sj < α,則刪除 j 影響因子。

其中,Sj為決策群體對A影響因素之共識,α為門檻值。門檻值高低之設定將會直 接影響評估指標之數目,若發現影響因子數目太少,可將門檻值降低;反之,若發現 影響因子數目太多,則可以提高門檻值,至於如何決定出適當之門檻值基準,視決策 者之主觀認定。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7-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