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檔案評量

Arter & Spandel(1992)認為檔案評量就是指有目的的收集學生的作品,藉 以顯示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的努力、進步和成就的事實。而此項收集必須包括:學

施婉菁(1999)認為檔案評量是具有多樣化面貌、並與教學緊密結合的評量 崇,1999;葉順宜,2012;徐美加,2015):

(一)檔案蒐集目標化:檔案評量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計畫,請學生持續蒐集

(六)學生學習內省化:檔案評量重視學生反省與自我評量,藉由學生反省製作 檔案的歷程、自我評論所選擇的作品與成果的品質,讓 學生能更深入瞭解學習內涵,並促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 習者。

(七)實施過程整合化:檔案評量著重教學與評量的整合,強調評量本身就是教 學的一部分,且檔案評量能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意的整 體學習,不像傳統紙筆測驗只侷限在認知領域的學習結 果。

綜上所述,檔案評量並非是對學生的作品或資料來者不拒的全部收錄,而是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與計畫,請學生長時間且有系統的收集並彙整作品和資料,並 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加以檢討與反省,以發展其後設認知的能力,並作為 日後努力的參考依據。換言之,檔案評量可以呈現學生較完整的學習歷程。但是 礙於研究者是第一次接觸檔案評量,對於實施的方法與規劃尚未熟悉,因此期望 能藉由此次行動研究的滾動修正過程,逐漸達成上述檔案評量須具備的原則。

二、檔案評量與傳統評量的比較

檔案評量和傳統標準化紙筆測驗在評量的目的、範圍、標準與形式等,都有 相當大的差異,研究者依據陳啟明(1998)、Johnson 與 Rose(1997)及柯政毅

(2001)對檔案評量與傳統評量方式所做的比較,整理並製作成下表 2-2:

三、檔案評量的類型

檔案評量可用學生不同形式的作品或資料來呈現,大致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Fischer & King , 1995;Nitko , 1996;Popham , 2002;李坤崇,1999;郭生玉,

2010),分述如下:

(一)最佳作品檔案評量(Best-work portfolio)

最佳作品檔案又稱為展覽檔案、成果檔案。此檔案的重點在於呈現結果,亦 即學生在各學習領域的最佳成就和表現,或學生最好或最得意的作品。常用於課 程的評量、證書、入學許可或學習的安置、教師進修工作坊或研討會。

因最佳檔案展示的檔案以最優秀的作品為主,未包含學生平日的學習表現或 進步的情形,使得他人無法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努力與成長。且展示的檔案是 由學生自行規劃、自我反省、自我評量學習狀況,因此學生最佳檔案各具特色,

難以找到共通的評量標準與規範。

(二)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評量(growth and learning-progress portfolio)

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又稱為過程檔案、運作檔案。此檔案的重點在於瞭解學 習過程,著重呈現學生的學習歷程,與進步、努力及成就的觀察和紀錄。由教師 和學生依據特定目的,有計畫、有系統地收集學生資料或作品,只要是與學習歷 程有關的資料或作品都可納入。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可為一個主題的檔案、系列 核心主題的檔案、整個學期或學年學習成果的檔案。製作檔案時,教師應告知目 標、範圍、完成期限或其他注意事項,學生才能適切製作。

郭生玉(2010)認為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旨在診察學生學習與思考的進步與 成長,亦即診斷學習與思考的困難,以及指導新的學習和思考。資料收集的重點 不在於強調最佳作品,而是在學習歷程中各個時間點所完成的工作或表現,再加 上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提供學生自我評量的機會,讓學生學習使用檔案資料來瞭 解和評量自己的學習進步與成長情形,因此它能提供比紙筆測驗或標準化測驗更 有意義的訊息。

因成長與學習進步檔案涉及整個學習歷程,資料眾多,教師可事前設計檢核 表或評定量表,納入學生自我評量中,以克服費時費力之限制。郭生玉(2010)

認為從教學的觀點來看,若能將此種評量完全整合到教學之中,成為教學活動或 計畫的核心,師生就更能夠充分和檔案內容產生交互作用,而發揮即時瞭解學生 概念發展、思考變化情形及學習的困難,以做為指引教師教學的依據。

(三)通過檔案評量(pass portfolio)

通過檔案又稱為評量檔案。其目的在於評量學生的資格,亦即在確定學生是 否符合預定的表現水準。因此被視為是一種總結性的評量工具,主要使用在升級、

留級、通過或失敗的教育決定,或作為一段學習期間的總結成績。為了達到更客 觀的評量,檔案的內容和評分的標準或程序通常要明確規定,力求一致性。且通 過檔案通常不需要自我評量的項目,也比較不適用於教師在課堂上的評量,而較 適用於評量教育計畫,或學校、地區及國家的教育績效,因此被視為提供計畫有 效性和課程改進的主要資訊來源(郭生玉,2010)。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施檔案評量之前,需先考慮製作檔案的目的,是要評量 學生的最佳表現、還是要評量學生學習的成長與進步,或者是評量學生是否達到 預定的表現水準。教師應依據不同的目的來選擇適當的檔案評量類型,才能確定 檔案的內容和評分的方法,如此方有可能達成實施檔案評量的目的。

以研究者的狀況而言,採用檔案評量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藉由回顧自己 在學習中所做的努力,發現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因此,應採用成長與學習進步檔 案評量,並想辦法將其整合至教學,讓學生進行完整一學期的檔案收集與分段的 反思。

四、檔案評量的優點及其限制

研究者綜合李坤崇(2006)、張添洲(2004)、Linn 與 Miller(2005)等人的 論述,列出檔案評量的優點,分述如下:

(一)檔案評量是一種動態、完整的真實性評量,亦是兼顧歷程與結果的評量,

能更真實地評量學生在認知、技能及情意方面的學習成果。

(二)檔案評量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也讓學生擁有評量的主導權,利於增進學 生的批判思考及同儕的互動。

(三)教師能藉由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發現學生個別的問題或所遭遇挫折的原 因,有利於教師在課堂的活動設計或補救教學中,解決學生所遭遇的困難,

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四)檔案評量提供教師、學生及家長三方面互相溝通的訊息和途徑。

(五)檔案評量提供學生培養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及自我負責的價值觀。同時 也提供學生自我反省及溝通表達的能力。

(六)檔案評量可幫助學生激發學習動力,從檔案中學生可學習反省與檢視自我 學習改善的情形。

(七)檔案評量能展現個人的能力,在現今升學管道上,如:免試入學甄選時,

可附上個人的學習檔案,作為資格審查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

雖然檔案評量具有上述優點,但檔案評量在實施的過程中,仍會面臨到相當 程度的困難與限制。研究者綜合李坤崇(1999)、張添洲(2004)、吳毓瑩(2008)、

吳慧珉(2010)等人的論述,列出使用檔案評量的限制,分述如下:

(一)檔案的建置,從規劃評量目標、師生共同決定檔案的內容與形式、制訂評 分標準、指導學生自評、省思、互評等都非常耗費時間及精力。同時也增 加教師批閱時間與工作負擔。

(二)檔案夾的使用和建置及印製學習單都需花費較多的成本,在使用上宜考量 學生的經濟負擔或採取變通策略。

(三)評分較主觀。若未事先擬定明確的評分標準,則易產生不客觀與不公平。

(四)家長的參與程度不同,會影響其子女檔案的優劣,而無法顯現學生真實的 能力。

(五)過多的學習單、書面報告,可能造成學生作業量大幅增加。

(六)檔案評量的信、效度不易建立。需與其他評量並行,不應作為評量學習結 果的唯一工具。

(七)若教師、學生與家長的接受程度與執行意願不高,將難以發揮檔案評量的 優點。

(八)若學生根據教師的看法來選取優劣作品,將喪失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評量 的意義。

檔案評量的實施勢必會增加教學上的工作負擔,但若能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 生正向的影響,研究者認為還是值得嘗試。

五、檔案評量的實施程序

檔案評量雖已提倡數年,但多數教師對檔案評量的實際運用仍十分陌生,因 此教師在實施檔案評量之前,應確實瞭解其實施的程序,才能發揮其優勢。研究 者綜合李坤崇(1999、2006)、郭生玉(2010)、Kimeldorf(1994)、Linn 與 Miller

(2005)、Popham (1997)、Ryan(1994)、Seely(1994)、Winograd 與 Schuster

(1994)等學者的觀點,歸納出下列製作歷程:

(一)準備與規劃檔案評量

Linn 與 Miller(2005)強調富挑戰性的實作作業應提供學生必要的鷹架以便 其理解作業,且教師實施檔案評量時應釐清「學生完成檔案評量,需要哪些先備 知識與技巧」。

教師準備與規劃檔案評量的重點包括:1.擬定整個檔案評量的計畫,從準備 與規劃,到製作使用說明,均應詳細規劃。2.評析學生所需先備知識與技巧,予 以必要的訓練或學習,循序漸進引領學生成長。如果學生沒有製作檔案的經驗,

宜先提供結構性檔案與範例;待學生逐漸熟練後,再提供非結構性的檔案。3.

準備檔案評量所需的資料、物品或相關說明,並應向學生介紹檔案評量的目的、

內涵與製作注意事項。

(二)界定檔案評量的目的

檔案評量應該納入或刪除哪些項目,其判斷的標準與條件應依據評量的目的 而有所不同。依據評量目的來決定檔案評量的資料蒐集內涵、類型與數量。同時,

檔案評量應該納入或刪除哪些項目,其判斷的標準與條件應依據評量的目的 而有所不同。依據評量目的來決定檔案評量的資料蒐集內涵、類型與數量。同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