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行動研究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促使學校積極展開各 項的教育改革,其所涵蓋的內容廣及學校教育的許多層面,其中有助於提升教師 專業能力的行動研究,也是教育改革活動中頗受關注的其中一項。以下將針對行 動研究的意義與特徵、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模式與歷程,分別論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特徵

歐用生(1994)認為行動研究是指研究者參與真實事件的運作過程,需有系 統的蒐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改革方案,並在實施之後,仔細的檢驗改革的影 響。而蔡清田(2000)認為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結合,鼓 勵實務研究者採取質疑探究和批判的態度,在實務過程中進行反省,以改進實務 工作,增進對實務工作的理解,並改善實務工作情境。Fraenkel 與 Wallen(2008)

則認為行動研究是指由個人或團體,為了解決問題或蒐集資訊,以滿足實務需要 所進行的研究。一般而言,行動研究主要在於解決其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立即性 問題,裨益其生活的適應與發展。

蔡清田(2000)認為行動研究具有下列特徵:

(一)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環境。

(五)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解決問題的立即性。

(七)問題或對象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結論只適用於該實務工作情境,其目的不在於做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十)除了實務工作情境獲得改進之外,也使實際工作人員自身獲得研究解 決問題的經驗,可促進專業成長。

二、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

近年來,行動研究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上,透過研究者系統性的規劃與設 計,持續不斷的在行動與研究之間互動循環。強調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對話回饋,

從而引導實務工作者的問題意識,逐漸理解問題的現象並進行反省批判,進而付 諸行動、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

蔡清田(2000)提出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三項:

(一)增進教育實務工作者面對教育實務工作之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增進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教育專業理解。

(三)建立「教育實務工作者即研究者」的教育專業地位。

潘世尊(2005)則從教育的角度,歸納各學者的行動研究目的,整理成下列 四個層面:

(一)改善與研究者自身有關的教育情境,或是解決所面對的教學問題。

(二)增進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增進其實踐的智慧。

(三)改善研究者對教學實務的理解,並生產與教學有關的實踐知識或發展 理論。

(四)教育理論與教育現實面的結合。

行動研究的特徵除了是要解決實務上的問題外,也能增進研究者解決問題的 能力。而研究者在教學上所面對的困境是,許多學生對於數學學習呈現放棄狀態,

且多數的家長並不在意孩子的成績,長久下來,研究者在教學工作上也開始產生 倦怠感。目前研究者最想解決的,是學生放棄學習的問題,更希望透過本次行動 研究的歷程,來達成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經驗的目標,

甚至是更進一步的享受學習的樂趣。

三、教育行動研究的模式與歷程

行動研究是一個需要不斷反覆執行的過程,而對於行動研究的模式,國內外 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以下將部分學者所提出的行動研究之模式與歷程,整理如 下:

(一)Lewin(1947)提出行動研究的架構,以採取行動、收集成效的資訊並加 以評估,進而改變或改善問題,以完成行動研究的步驟。此步驟是一種螺 旋循環的進行過程,每一個螺旋步驟中包含了計畫、行動、觀察、評鑑行 動的結果。

(二)Corey(1949)指出行動研究的過程須包含四個步驟—計劃、行動、觀察、

反思,而每個循環都會影響到下一個循環。Corey 認為行動研究的方法應 包括:

1.確認問題的範圍是屬於個人或團體,是否可以採取行動?

2.選擇一個明確的問題,並形成預測和假設,包含目標和過程。

3.記錄行動和收集資料,判斷是否可到達所假設的目標。

4.從行動和假設目標的關係去收集證據,進而研究推論。

5.可以在這些歸納中的行動情境中持續再測試。

這些研究程序與 Lewin 所宣稱的過程是相似的,主要聚焦在團體合作及強 調行動研究過程的再循環、回歸。

(三)Kemmis(1988)的基本理念源自於 Lewin 的概念,並將行動研究的理念 運用在教育行動研究上。Kemmis 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螺旋式進程,亦即 經過計畫、行動、觀察、反思後發覺,計畫需修訂改進,再進行第二階段 的修改計畫。和 Lewin 不同的是,Kemmis 採用了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e)

螺旋設計的計畫、行動、觀察、反思、再計畫的構想為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蔡清田(2000)提出行動研究是一個連續不斷、反省的循環,每個循環都 可能包括:

1.瞭解與分析一個需加以改善的實務工作情境,或需解決的困難問題。

2.有系統地研擬行動方案策略以改善實務工作情境或解決困難問題。

3.執行行動方案策略,並衡量其實際成效。

4.進一步澄清所產生的新問題或新工作情境,並隨之進入下一個行動反省 循環。

蔡清田(2000)也提出學校教育行動研究的九個步驟,分述如下:

1.檢討現有的實務工作。

2.確認欲改善實務工作的某一個層面。

3.構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4.嘗試進行解決問題的方案。

5.保留記錄所發生的事實經過與結果。

6.根據已發現的事實來修正原先的方案,並繼續進行新的解決方案。

7.監控所進行的解決方案。

8.評鑑經過修正過的解決方案。

9.持續不斷,直到欲解決的實務工作部分滿意為止。

研究者考量自己是第一次進行行動研究,且在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都 是實務上需要短時間內處理及改善,勢必會需要經常進行反思與檢討。所以決定 採用 Kemmis 提出的行動研究循環,也就是計畫、行動、觀察、反思、再計畫的 循環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