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驗方法

第二節 正式實驗

本實驗之設計採取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之實驗派典;促發效應顯示的 是內隱記憶的反應,指的是先前看過的刺激物,會影響或促進對後續觀看刺激

45

物的認知處理(Barge et. al, 1996);而將促發效應應用到語言學相關的領域,則 是 Meyer 和 Schvaneveldt (1975)的詞彙決定實驗中,提供給受試者一對字詞,

且這一對字詞為前後兩個有語意上的關聯性或沒有語意上關聯性的詞組,受試 者的任務則是判斷這兩個字是否為英文中的詞彙,並記錄受試者的反應時間以 及正確率;實驗結果發現人們可以很快的決定一連串字母是否為一個字,是當 這個字是接在一個有關聯或語義相關的字之後;Meyer 和 Schvaneveldt (1975) 的實驗中也發現,受試者大腦中的詞彙記憶(lexical memory),可以判別詞組之 間的關聯性,而語意間的關聯性也可促進受試者在判斷詞彙的時候更加快速、

有效率;且這個效應並非是受試者有意識的判別詞組間在語意上的關聯性,而 是屬於無意識的、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的一部分。

一、 實驗受試者

本實驗共有 35 位受試者參與實驗,其中包含 19 位女性及 16 位男性受試者

(其中有兩位女性受試者,其答題的正確率由於低於平均值三個標準差之外,答 題正確率為 80.56%,故其實驗資料不採用)。33 位受試者年齡的範疇為 18 至

30 歲,平均年齡為 21.76±1.86 歲,其中男性受試者平均年齡為 22±2 歲,女性 受試者平均年齡為 21.53±1.64 歲,且受試者均為中文為母語之使用者,受試者

46

無任何視力(或矯正後缺陷)、閱讀及手部動作能力之缺陷。為了避免練習效果

(practice effect),每位受試者僅參與一次實驗。為了保障受試者權益,且確保 受試者熟知實驗流程,在正式實驗開始之前,給予每位受試者簽署實驗知情同 意書(參見附錄二),以及閱讀實驗流程之紙本說明;實驗的流程說明,除了紙 本的敘述之外,也提供簡短的練習實驗,其中包含 30 個嘗試次,以確保受試者 完全瞭解實驗進行的程序。

二、 實驗材料

根據何萬順與林昆翰(2015)所提供的中文分類詞與量詞之分類(詳見本文 表 3),以及實驗前測的結果,本實驗使用之材料,將選自固定數值中的三個次 分類:分類詞、MW1 以及 MW2;其中分類詞與 MW1 同屬於有固定值的次分 類,而 MW2 則為變量值的次分類;但是,根據實驗前測的結果,MW2 此一分 類的詞彙的量,對受試者來說雖具有數字的意涵,但卻隱藏著相當大的個別差 異,為求降低實驗的個別差異的因素,實驗的材料將只採用分類詞和 MW1 兩 個類別;另外在 MW1 的分類中,有些字詞由於其詞頻過低,故已先剔除,如:

「刀」和「令」;此外,根據前測的結果(見表 5),對中文母語者而言,「一副」

(a pair of)雖有定值,但依據其後承接的名詞的不同,仍產生了數值上的差異,

47

如:「一副眼鏡」(a pair of glasses) 中的「一副」所代表的數值可為「1」,「一 副耳環」(a pair of ear rings)中的「一副」所代表的數值可為「2」,「一副撲克 牌」(a pair of pokers)中的「一副」所代表的數值則為「52」;為避免「一副」

所代表的分歧的數值影響實驗的準確性,於是便將「一副」自實驗材料中移除。

故每個次分類的類別裡,本研究將各挑選三個詞彙為實驗之測試材料,且每個 類別中所選出的詞彙之筆劃數和詞頻(frequency),都和其他兩個類別所選出的 詞彙相近。因此,實驗中所使用的測試詞將列於以下表 6 之中。

表 6.

實驗中之測試詞

類別 測試詞 筆劃 詞頻

分類詞 艘 15 152

間 12 387

尾 7 23

MW1 雙 18 153

對 14 369

打 5 13

48

實驗中,數詞將會出現於分類詞或量詞之前,但不包含分類詞或量詞後所 承接的名詞,以避免名詞的語意或詞頻對受試者的判斷速度產生影響;中文的 分類詞片語中,名詞的刪略亦是合乎語法的(何萬順, 2012b);因此,受試者將 會看到數詞「兩」(two),其後跟著一個分類詞或是量詞,比方說:「兩艘」或

「兩雙」。除了文字之外,受試者也會看到三個數字:「2」、「4」或「24」;數字 則指稱測試詞的數字意涵,旨在探究數字所指稱的數量若和文字一致和不一致 時,受試者的反應速度是否會受到影響。實驗中為分類詞和 MW1 中兩個類別,

各三個測試詞;而每個測試詞會搭配一個對應其數值的阿拉伯數字和一個與其 對應數值不同的阿拉伯數字,故共有 2(類別) × 3(詞彙) × 2(對應一致性) = 12 個測試項目;且為了避免受試者不小心犯下錯誤,測試項目會重複三次並取其 平均值;所以,每位受試者將會接受 2 × 2 × 3 × 3= 36 個測試項目。而根據

Meyer 和 Schvaneveldt (1975)的實驗,若詞彙和數字呈現出語意上的關聯性,

將有利於促進受試者的反應速度和正確率;因此將會記錄受試者反應的正確率 以及平均的反應時間做為分析資料的依據。

三、 實驗流程

49

本實驗將使用軟體 E-prime 2.0 進行測試,以檢視中文母語者面臨分類詞和 量詞時,分類詞和量詞所蘊含的數值大小和一致性,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反應 速度。本實驗測試同為固定值的分類詞和 MW1 兩者之間的差異。

本實驗流程之設計參考Notebaert, Pesenti, 與 Reynvoet(2010),實驗開始時,

實驗流程之指示詞將會出現於電腦螢幕的正中央,以及呈現於 A4 紙張上的書 寫說明。確認受試者已完全瞭解實驗流程之後,實驗正式開始進行時,受試者 被要求專心凝視螢幕中央的十字凝視點,十字凝視點出現的時間為 50~850 毫 秒之間隨機出現;其次,出現的刺激為數字,出現時間為 500 毫秒;接續的是 空白頁面,出現時間為 100 毫秒,其後出現為測試詞,如「兩艘」;接下來則要 求受試者判別文字所代表的數值為鍵盤上對應的數字為「2」、「4」或「24」;從 測試詞出現到受試者反應結束的時間,上限為 3000 毫秒;如果受試者無法於

3000 毫秒內進行判別,系統則自動前往下一題。實驗流程圖如以下圖 2 所示。

50

圖 2. 實驗流程圖。

此外,實驗中為了避免產生 SNARC1(Th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效應影響(Dehaene, Bossini, & Giraux, 1993),每個實驗 中,各有一半的受試者的反應鍵會相反;也就是說,一半的受試者的反應 鍵順序由左而右為「2」、「4」或「24」,另一半的受試者,反應鍵的順序則 為「24」、「4」或「2」。

1 SNARC1數字的反應編碼聯合效應(Th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Dehaene, Bossini, & Giraux, 1993):意指在心的空間(mental space),當「左邊數字小、

右邊數字大」時,反應會比「左邊數字大、右邊數字小」來得快。

51

第四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