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比馬龍效應

壹、 比馬龍效應定義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另譯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羅森 塔爾效應 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亦有譯為「暗含期待效 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意指被付予更高期望人們會表現得更好。

通常有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有積極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詹棟 樑,1996)。

比馬龍效應起源自希臘神話故事,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 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因為他每天和雕像說話,最後那 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以上典故闡述了以下概念,對待一個人 的方式,不論是以正面或負面的態度,那個人就會朝著你對待他的方式轉 變,就是所謂「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Robert Rosenthal 和 Lenore Jacobson 提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行也不行。」在小學教學上驗證。

“比馬龍效應”在心理學方面指出:當你把學生視為“馬”或者視為“龍”

時,他就會如同“馬”或者“龍”一樣生龍活虎般地如你所期望;如果你把學 生視為“蛇”或者“泥鰍”,他也會如同“蛇”或者“泥鰍”般應驗你的觀點(李弘 暉、吳瓊治,2003) 提出對別人表現出積極或消極的態度,會導致別人的 行為或心理產生轉變。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提出藍斯登定律: 心情舒暢的 員工工作效益最高,而不是薪水豐厚的員工。相比在緊張的環境中工作,

在愉快的環境中工作,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讚美相比批評更能使人上進

(馮緣,2011)。

貳、 比馬龍效應文獻探討

易林(1995)提出當人們對於某樣東西具強烈慾望想要得到時,他就會 得到。Bootzin , Bower, Zajonc and Hall(1986)認為比馬龍效應為期望行 動有望得到證實的現象,也稱做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個人 對另一個人的期望,最後另一個人的行為與期望者的期望相同(Brehm &

Kassin, 1996)。

“暗含期待效應”,確信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改變人們行為的一種能 量,當你得到別人的信賴和讚美時,你會感覺到社會的支持,然後增加自 我價值,變得更加有自信,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努力實現彼此的期望,避 免對方失望(周旖、毛瑩,2015)。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出,對一個人的積極期望可以使一個人進步得更 快,並使他發展得更好。相反,如果對一個人傳遞一個負面的期望,它會 放棄,放棄努力的力量。在企業管理中,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一些聰明 的經理們越來越注重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激勵員工創造驚人的效益與效 率。在現代企業中,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傳達了經理的信任和期望值,也 適合於團隊精神的培養。

Livingston(1969)運用比馬龍效應的概念擴大到組織管理之研究範 疇,並主張部屬的行為表現與職業發展將受管理者抱持何種期待對待部屬 顯著地影響。程淑華、謝王惠與魏明凱(2012)則發現,士兵的表現確實 會因不同類型的比馬龍情境影響,且正向比馬龍情境可以顯著提高士兵的 工作表現(程淑華,謝王惠、蘇俊欣,2014)。此外,Eden 與 Shani(1982)

認為在軍事方面,實驗證明管理者的期望對受訓士兵亦產生比馬龍效應的 現象;另一方面,士兵對自我的期望亦會對自己產生影響,從而產生不言 而喻的預言現象,將之稱為「柯莉蒂效應(Gatatea effect)。因此,不言而 喻的預言理論涵蓋兩種概念,一為「比馬龍效應」,係指其他人的期望會

影響他們的未來表現,另一則是「柯莉蒂效應」,亦即是個人自己的期望 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表現。

林宜貞(1994)的研究也發現,教師的期望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 生影響,而且還影響到學生在學業上的容忍度。使用「比馬龍效應」在教 學 效 果 上 或 個 人 學 生 的 態 度 或 期 望 , 將 形 成 「 自 我 實 現 的 預 言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李弘暉、吳瓊治,2003)。「比馬龍效應」與

「自我實現預言」二者之間起著互補作用,「比馬龍效應」是以教師立場 談論,教師通過教學行為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然後達到目標;而「自我實 現的預言」是基於學生對教師對學習反應所產生的期望的觀點。上述研究 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研究顯示,在商場裡比馬龍效應的用戶,的確也可以激勵員工的工作 效率。只要比馬龍效應與期望行為適用在正向的動機,相信行為的產出可 以提高效率和意義。「比馬龍效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它 會給員工帶來肯定與讚美,這些細微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可以增強員工的自 信心,學會更勇於面對挑戰和經驗的沮喪,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組織設 立的目標。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教師、教練或主管的期望的確會影響他們的行 為,並可能影響學生、運動員或員工的實際表現。因此,要防範「自證預 言」的現象存在,瞭解這種現象的根源和過程,避免自己成為「職場上的 比馬龍」。上述討論讓大家對比馬龍效應有更深的了解,就是「管理者對 部屬的期望,影響著部屬的表現」。管理者對下屬有很高的期望,下屬將 有自信,能力容易輕鬆發揮,生產力自然會提高。

「比馬龍效應」意味著無論對待他人以正面或負面的態度,都會導致 其他人的行為或心理的變化,所以主管可以透過「比馬龍效應」顯示出對 下屬之期待與關心,然後通過教學行為來指導下屬實現教學目標。

參、 近年相關研究

1. 李弘暉、吳瓊治(2003)探討激勵專案團隊如何善用比馬龍效應,

研究結果顯示對專案管理者而言,善用激勵與專案領導技巧,對 部屬高度期望,部屬自信就會提高,能力才會被發揮出來,生產 力自然提高,才能達成高組織績效,使專案團隊成員全力以赴,

加速達成專案目標。

2. 許惠宜、楊志顯、劉品坊(2013)針對比馬龍效應影響體育教師教 學倫理之探究,研究結果發現比馬龍效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 素,它將為學生帶來肯定與讚美,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勇於面 對挑戰與挫折感,實現教師設立的目標。

3. 程淑華,謝王惠、蘇俊欣(2014)針對堅毅性格之可塑性初探,研 究結果發現正向比馬龍情境能有效提升個體在控制和挑戰的能 力,表示堅毅性格具可塑性,可以透過培養得來。

4. 陳素卿 (2005) 研究我國 H 公司壽險業務員離職行為之研究,建議 管理人員使用「比馬龍反應」來建立業務員的工作自信心。如果 有他人的期望,它將成為他人實現或保持工作表現的原動力。

肆、 小結

綜合以上學者對於比馬龍效應的論述,本研究認為教師、教練或主管 期望與看待學生、運動員或員工部屬的方式,容易左右學生、運動員或員 工部屬的學習、表現與職涯發展。優秀教師、教練或主管能夠塑造學生、

運動員或員工部屬可以達到高績效的期望;而拙劣的教師、教練或主管則 無法塑造出類似的期望,其結果往往影響學生、運動員或員工部屬的表 現。啟示我們就是「教師、教練或管理者對學生、運動員或員工部屬的看

因此,本研究欲經由實證結果分析,是否內控型人格特質的員工在職 場上較容易被比擬為龍,因其被比擬為龍為較自信者,而其知識分享的型 態是否更為積極且直接? 管理者應該要瞭解員工的人格特質,善用「比馬 龍效應」來正面肯定組織成員;積極提昇員工間信任感,促使組織成員間 願意彼此知識分享,有效並且靈活運用;惟有管理者不斷的鼓勵和讚美,

才能促使組織成員努力不斷,期許快速達到組織目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