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城市文獻回顧

第三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

第二節 永續城市文獻回顧

當社區空間規模再進一步擴大後,自然就會推展到城市的層級,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快速,台灣地區的城市人口,已約佔總人口的 80%以上,尤其台北、高雄、台中等都會地區的高人口密集,高環境 負荷狀況,往往對於水電能源土地等各種資源急遽的消耗,且產生各 類的廢棄物與公害,都顯著改變了都市地區原有生態、生產與生活方 式,且成為影響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負面要素,因此,必須研析出可 行策略並予推動,才有可能降低負面衝擊,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

聯合國「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於1987 年發表布蘭特報告 (Brundtland Report):「我們共同的未來」(WCED, 1987),首次將「永 續發展」的觀念引進世界,引起了廣泛迴響。該報告認為「人類共同 之未來只有在永續的理念下,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尋找出相容之 道,方有可能」,並試圖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報告中對「永 續發展」一詞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且不犧牲子孫後代滿 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方式」。依據此一理念,會中提出七項環境與 發展的主要政策目標,揭示持續成長與維持成長品質的必要,期許經 由循序漸近的成長,人類基本需求能普遍獲得滿足;同時強調成長的 基礎應建立在自然資源的保護及改善上,因此決策過程應充分協調生 態環境與經濟的關係,使兩者在目標上相互強化。亦強調「透過自然 的永續才能達成經濟發展的永續」,而「自然的永續也唯有當發展的 政策能重視資源供給面的限制,以及資源利用成本利益分配的變化,

方能達成」。(營建署網頁資料)

而根據「永續發展」理念,可歸納出以下幾點基本重要內涵:

1.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可以而且必須相容並蓄,而非對 立;兩個體系具有相依相成之互動關係;以人為中心的經濟 發展,必須與自然維持和諧。

2.著重同代各地區、國家、以至全人類的公平性,同時兼顧當代 與未來世代的跨代公平性。

3.自然生態體系的永續才有人類社會發展的永續;保育與利用應 該並重。

4.自然資源具有其利用的極限,一切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在此限 制內尋求品質的循序提昇;過度的開發與需求的無限擴張不 足為取;對於不確定後果之資源開發利用,應本著謹慎原則。

5.成長可能有其極限,但新的思維與新的管理科技及手段,仍可 能紓緩此一危機。應鼓勵有利永續發展之技術創新,促進資 源使用的效率,擴大資源基礎,降低對生態與環境的衝擊。

6.環境保護必須是全球性的,因此各國應該共同合作與分工;各 國合作應本誠信原則,資訊公開與互相協助。

7.唯有透過全面的參與及戮力經營,並將環境生態納入任何行為 與決策的重要考量,「永續發展」才有實現的可能。(營建署 網頁資料)

所謂永續都市在學術上並無嚴謹的定義,其被廣泛引用乃源自聯 合國的政策宣言。與其經常交叉使用的名詞包括:綠色都市,生態都 市,以及日本所謂的循環型都市。歐陽喬輝認為「永續生態都市」為 一種擁有健康生態的都市,與自然和平共存而不會危害自然的都市,

並整合經濟、社會及自然系統而發展成為高品質、低衝擊的都市生 活:亦即居住、生計、遊憩與市民活動皆可完全整合在都市內,使得 居民減少開車,減少能源及資源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產生,並擁有與 自然較親近的生活環境,並可於都市內栽植大部分作物,達到自我平 衡。在實務上,這種理想都市尚未出現,為了促使一個都市或區域達 到永續性,至少應達到三個基本目標(營建署網頁資料):

1. 保育及恢復必要的生態系統及生物的多樣性。

2. 省能源、省資源和回收利用及新淨能源之開發利用,以 達最低環境負荷。

3. 最適當之土地有效利用和平衡。

推動綠建築擴大至都市永續發展之研究

3.2.1 國外永續城市文獻

在科技普及,交通便捷的現代社會,全球化競爭已成為一種趨 勢,地方都市的競爭對手已不在侷限於國內,在全球化過程下,世 界各地的都市都相互連結,在經濟上,全球資金四處流動,尋找投 資標的,形成資源的競合關係,包括人力、土地、技術、天然資源、

能源的競爭,也因此改變了都市的風貌,經濟資源整合效率是都市 競爭力的一環,也是城市永續發展的一項支柱,然而經濟永續發展 與環境永續發展常常產生衝突,因經濟議題不在本計畫探討範圍,

暫不對此部分詳細檢視。

對應於都市環境的複雜,國外有關永續城市的資料相當龐雜,

除整理不易外,亦無法提供未來建議參考,為求聚焦與簡化,將集 中探討對於本計畫有直接關連的文獻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永續發展 議題源頭是聯合國提出的《21 世紀議程》,此「揭示出全球思考及 地方行動的理念,並企圖以具體的工作藍圖及地方行動綱領,來促 使各國及地方政府推動相關政策,…研擬如何能兼顧生態保育、經 濟發展及社會公平的土地開發管理機制,並加強相關的民眾參與應 為當務之急」(吳綱立,2006)。

一、聯合國《21世紀議程》

聯合國1992年於巴西里約召開環境與發展會議,會議中簽署的

《21世紀議程》(Agenda 21),主要是因應地球環境發展危機所推 出的全球性行動綱領,內容包括4大部分,1.社會和經濟方面、2.保存 和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3.加強各主要群組的作用、4.實施手段等。

其中的各個子項目敘述如下:

第一部分. 社會和經濟方面

1. 加速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和有關的國內政策 2. 消除貧窮

3. 改變消費形態

4. 人口動態與可持續能力 5. 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

6. 促進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 7. 將環境與發展問題納入決策過程

第二部分. 保存和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 8. 保護大氣層

9. 統籌規劃和管理陸地資源的方法 10. 制止砍伐森

11. 脆弱生態系統的管理:防沙治旱

12. 管理脆弱的生態系統: 可持續的山區發展 13. 促進可持續的農業和農村發展

14. 養護生物多樣性

15. 對生物技術的無害環境管理

16. 保護大洋和各種海洋,包括封閉和半封閉海以及沿海區,並保護、

合理利用和開發其生物資源

17. 保護淡水資源的質量和供應: 對水資源的開發、 管理和利用採用 綜合性辦法

18. 有毒化學品的無害環境管理包括防止在國際上非法販運有毒的 危險產品

19. 對危險廢料實行無害環境管理, 包括防止在國際上非法販運危險 廢料

20. 固體廢物的無害環境管理以及同污水有關的問題 21. 對放射性廢料實行安全和無害環境管理

第三部分. 加強各主要群組的作用

22. 為婦女採取全球性行動以謀求可持續的公平的發展 23. 兒童和青年參與持續發展

24. 確認和加強土著民眾及共社區的作用

25. 加強非政府組織作為可持續發展合作者的作用 26. 支持《21世紀議程》的地方當局的倡議

27. 加強工人和工會的作用 28. 加強商業和工業的作用 29. 科學和技術界

30. 加強農民的作用 第四部分. 實施手段 31. 財政資源和機製

32. 轉讓無害環境技術、合作和能力建議 33. 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

推動綠建築擴大至都市永續發展之研究

34. 促進教育、公眾認識和培養訓練

35. 促進開發中國家能力建議的國家機製和國際合作 36. 國際體制安排

37. 國際法律文書和機製 38. 決策資料

聯合國《21世紀議程》相當強調地方當局的參與,其28章支 持《21世紀議程》的地方當局的倡議中表明「因為《21世紀議程》

探討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之中有許多都起源於地方活動,因此地方當 局的參加和合作將是實現其目標的決定原素。地方當局建造、操作 和維修經濟、社會及環境基本設施,監督規劃進程,製定當地環境政 策和規章,並協助執行國家和次國家環境政策。由於它是最接近民 眾的政府一級,因此它們在教育、調動和附應群眾推展可持續發展 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1世紀議程)。因此,社區及都市層級涉 及民眾與地方政府單位(都市與鄉村)的協調合作並擴及國際領域 的合作,需由全球各地方當局的共同努力才有機會達到永續願景的 目標。

二、21世紀都市永續發展的準則(Josef,2002)

對於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主要準則包括:

1. 處理基本問題:由於問題的優先順序會因都市而異,因此都市環 境規劃與管理應該著重於改善環境衛生、減少污染及資源保育,

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廢棄物、加強都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能力、

減低災害所造成的傷害,以及保護自然及文化遺產。

2. 處理問題的肇因:我們需要處理的是問題的根源而不是表面的症 狀,因此,要把焦點放在主要問題的肇因所在:例如缺乏民眾警 覺及參與、不適當的管理、錯誤的政策以及相關知識的缺乏。

3. 配合大自然來設計:有許多生態學上的觀念將有助於促進環境與 都市發展的融合:例如環境問題從地方到全球尺度上的相連性、

營養循環、生態系統多樣性的重要性、都市與環境之界線間的變 化、環境承載量以及都市的新陳代謝等。

4. 分享、採用及複製已成功的方法:社區及都市應將已確認有效的 實行措施加以紀錄;向其他成功的地區學習,根據自身的需求與條 件,來選擇並調整其都市環境規劃及管理的技術,以及應用其他都

4. 分享、採用及複製已成功的方法:社區及都市應將已確認有效的 實行措施加以紀錄;向其他成功的地區學習,根據自身的需求與條 件,來選擇並調整其都市環境規劃及管理的技術,以及應用其他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