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反覆衝刺運動表現之影響

在現今的球類團隊運動中,運動員的爆發力表現往往呈現在數秒中之內,而短距離 的爆發衝刺與多趟的改變方向衝刺,皆會影響比賽勝負與否,因此,反覆衝刺能力在多

15

數球類團隊運動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Girard 等 (2011) 綜合先前的文獻定義反覆 衝刺能力指標,該學者們認為,反覆衝刺在定義上大致可分為二種:

一、反覆衝刺運動 (repeated-sprint exercise)

單趟衝刺時間小於 10 秒,且每趟衝刺時只有小於 60 秒的短暫恢復時間,此種衝刺 運動會因恢復時間較短,產生疲勞,而導致在數趟衝刺之後的運動表現能力下降。

二、間歇衝刺運動 (intermittent-sprint)

單趟衝刺時間小於 10 秒,但恢復時間約為 60—300 秒內,在足夠的恢復時間下,

使每趟衝刺的時間差異不大,較不易受疲勞因素所影響。

而本研究重點則是著重在反覆衝刺運動上,主要在每趟衝刺之後,只有短暫的休息 時間;而反覆衝刺運動,又可細分為反覆直線衝刺 (RSA) 與反覆改變方向 (RCOD) 衝 刺兩種。從生理學的觀點,影響 RSA 運動表現的因素,可能會受到神經肌肉傳遞與代 謝相關因素所影響 (Buchheit, Bishop, Haydar, Nakamura, & Ahmaidi, 2010a) 。神經肌肉 傳遞會影響運動時的最大衝刺速度,其受到神經驅動及運動單位的活化所致。代謝相關 因子則涉及反覆衝刺能力,其受到磷酸肌酸 (phospohcreatine, PCr) 氧化恢復能力與氫離 子 (hydrogen, H) 緩衝能力 (Glaister, 2005; Spencer, Bishop, Dawsons, & Goodman, 2005) 的影響。

Haj-Sassi 等 (2011) 嘗詴探討團隊運動中之 RCOD 動作模式,並對足球、籃球、橄 欖球…等團隊運動項目結合時間動作分析,說明運動員在比賽進行時,並不只有單一方 向的直線衝刺,而是包含瞬間的加速與減速、間歇前進、後退以及側向的高速移動。而 Wong 等 (2012) 提到,RCOD 是一種預先計劃動作速度及方向變化的一種快速全身運 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包含了急停與旋轉的動作。然而,RSA 和 RCOD 的運動方式雖 有相似之處,但是 RSA 與 RCOD 兩者應是由不同的體適能所組成 (Dellal & Wong, 2013;

Wong et al., 2012) 。

關於誘發 PAP 現象對於 RSA 的相關文獻非常有限,Okuno 等 (2013) 招募 12 名優 秀男性手球運動員,嘗詴以等張後蹲方式誘發 PAP 現象,對直線反覆衝刺 6 趟 30 公尺

16

之運動表現做探討。結果發現,實驗處理與控制處理相比,其反覆衝刺的最快時間 (5.74

± 0.16 vs. 5.82 ± 0.15 秒) 與反覆衝刺平均的時間 (5.99 ± 0.19 vs. 6.06 ± 0.18 秒) ,實驗 處理均顯著優於控制處理。而 Buchheit 等 (2010b) 指出,RSA 指標是建立在肌力與爆 發力訓練上。而 PAP 現象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增加爆發力,進而增進隨後運動表現,因 此,若以同樣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爆發力之等長方式誘發 PAP,並對隨後 RSA 做為檢測,

將可藉以釐清 PAP 現象在反覆直線衝刺能力的效益。

除了爆發力之外,敏捷能力也是一項評定運動員運動能力的指標之一,在許多球類 運動中,運動員需跟隨隊友或是球,在場上做出瞬間的加速、減速與改變方向之動作 (Deutsch, Kearney, & Rehrer, 2007) ;而以量化來評定敏捷能力的方法,則是以反應時間 (reaction time) 做為指標。Farrow, Young, 與 Bruce (2005) 指出,對於影響敏捷的因素可 以分為兩大項,包含認知及決策部分 (perceptual and decision making) 與改變方向 (change of direction) 之能力,而本研究所探討主題則是在於改變方向的能力上。增進改 變方向之能力,包含技能 (technique) 與短距離直線加速 (straight sprinting speed) ,而 敏捷能力的提升與 PAP 現象的誘發較為相關部分,則在於短距離衝刺時的爆發力與加速 能力。因此,若能藉由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以此增加運動員自身爆發能力,

則可能可以進一步增進敏捷相關運動表現。

在先前文獻研究中,Sole 等 (2013) 以等張高強度後蹲熱身介入敏捷衝刺運動表現,

並探討兩者間相互關係;此篇研究招募 10 名二級全美大學網球與籃球選手,分別為 5 名男性及 5 名女性運動員,以動態高強度後蹲熱身處理與一般動態熱身處理相互比較,

結果發現,在 10 公尺敏捷衝刺運動表現下,兩種處理雖然未達統計上顯著之差異 (p= .074) ,但高強度後蹲熱身較一般動態熱身有較好的趨勢。

綜合上述討論,以高強度熱身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對隨後 RSA 與 RCOD 運動表 現,現今尚未有學者針對此議題做探討。因此,以等速或等長方式誘發 PAP,並針對 RSA 與 RCOD 運動表現做為探討,將可釐清 PAP 對反覆衝刺能力與反覆改變方向能力 的效益。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