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 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 研 究 生:李旻軒 指導教授:鄭景峰. 中華民國 106 年 5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對女子足球選手反覆衝刺與敏捷性之影響 2017 年 5 月 研 究 生:李旻軒 指導教授:鄭景峰 摘要 目的:探討等長與等速活化後增能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對女子足球選 手反覆衝刺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RSA) 與敏捷性 (repeated change of direction, RCOD) 之影響。方法:本實驗共招募 12 名女性大專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重複量數、平 衡次序之實驗設計,讓受詴者分別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控制處理 (CON) 、等 長腿部推蹬處理 (isometric leg press, ILP,10 組 × 1.5 秒,組間休息 2 分鐘) 及等速腿部 推蹬處理 (isokinetic leg press, IKLP,3 組 × 5 秒,組間休息 30 秒) ,於實驗處理後進 行 RSA 或 RCOD 測驗。每項實驗處理間隔至少間隔 48 小時。測驗過程中記綠每趟衝刺 時間,對最快 (fast time, FT) 、平均 (average time, AT) 與總時間 (total time, TT) 進行 分析。結果:在 RSA 測驗方面,FT (CON vs. ILP vs. IKLP,3.49 ± 0.08 vs. 3.49 ± 0.09 vs. 3.48 ± 0.06 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3.56 ± 0.10 vs. 3.57 ± 0.09 vs. 3.58 ± 0.08 秒,p > .05) 與 TT (CON vs. ILP vs. IKLP,21.40 ± 0.64 vs. 21.44 ± 0.58 vs. 21.50 ± 0.49 秒 p > .05),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皆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在 RCOD 部分, FT (CON vs. ILP vs. IKLP,5.29 ± 0.22 vs. 5.26 ± 0.18 vs. 5.30 ± 0.21 秒,p >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5.39 ± 0.20 vs. 5.37 ± 0.16 vs. 5.43 ± 0.19 秒,p > .05) 與 TT (CON vs. ILP vs. IKLP,32.36 ± 1.23 vs. 32.23 ± 1.00 vs. 32.59 ± 1.19 秒,p > .05) ,在三種實驗 處理之間,亦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女子足球運動員利用 ILP 或 IKLP 進行熱 身時,無法提升 RSA 或 RCOD 衝刺測驗之運動表現,其下原因可能與過高強度造成疲 勞有關。. 關鍵詞:熱身活動、活化後增能作用、改變方向 i.

(3) Effects of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using isometric and isokinetic contractions on repeated sprint and agility performance in female soccer player May, 2017. Student: Li, Min-Xuan Advisor: Cheng, Ching-Feng.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acute effects of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induced by isometric and isokinetic contractions on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RSA) and repeated change of direction (RCOD) in female soccer players. Methods: Twelve collegiate female soccer players participated into this repeated-measured and counter-balanced designed study. Participants performed three treatments, the control (CON), the isometric leg press (ILP: 10 sets of 1.5 sec, 2-min rest intervals), and the isokinetic leg press treatment (IKLP: 3 sets of 5 sec, 30-sec rest intervals), with 48 hours apart. The RSA and RCOD performances were measured prior to and 5 min after treatments. The fast time (FT), average time (AT) and total time (TT) for each sprint were analys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T (CON vs. ILP vs. IKLP, 3.49 ± 0.08 vs. 3.49 ± 0.09 vs. 3.48 ± 0.06 sec, p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 3.56 ± 0.10 vs. 3.57 ± 0.09 vs. 3.58 ± 0.08 sec, p >.05), and TT (CON vs. ILP vs. IKLP, 21.40 ± 0.64 vs. 21.44 ± 0.58 vs. 21.50 ± 0.49 sec, p > .05) were found among treatments during RSA test.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T (CON vs. ILP vs. IKLP, 5.29 ± 0.22 vs. 5.26 ± 0.18 vs. 5.30 ± 0.21 sec, p >.05), AT (CON vs. ILP vs. IKLP, 5.39 ± 0.20 vs. 5.37 ± 0.16 vs. 5.43 ± 0.19 sec, p >.05), and TT (CON vs. ILP vs. IKLP, 32.36 ± 1.23 vs. 32.23 ± 1.00 vs. 32.59 ± 1.19 sec, p > .05) among treatments during RCOD test. Conclusion: The ILP and IKLP warm-up activities might result in fatigue, thus unchanging the subsequent RSA and RCOD performances in female soccer players. Key words: warm-up,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 ii.

(4) 謝誌 在師大研究所的 4 年期間,真的學習到很多,而最想要謝謝的人,就是我的指導教 授,鄭景峰老師。老師謝謝您,在我研究所的求學期間,不厭其煩地教導,而您教育及 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亦深深影響著我。在就學這段時間內,跟著您嚴格要求的學習 是辛苦的,但辛苦的背後總會有滿滿的收穫。 除了指導老師外,也要謝謝兩位口委教授,鶴森老師和堉圻老師,由於您在口詴中 的建議,讓這篇論文可以更加完善。也要謝謝景峰老師的讀書會團隊 (甜甜圈的櫃子) , 煒杰學長、育瑄學姐、小康、品蓁、馬熊、書劍、銀豐、齊學、佳琇、凱程、博勛、許 醫師、浚峰、丁丁以及玨生,這近 4 年來的陪伴,以及做實驗時,一起渡過嚴謹又充實 的快樂時光。也特別感謝煒杰學長,這些年來,當我有問題時,您總會給我方向與建議, 而您的觀念以及待人處事,真的影響也改變了我對做事情的態度。也要謝謝我的受詴者 們,臺師大女足隊及台英老師,沒有你們的配合與幫忙,也就沒辦法寫出這篇論文。謝 謝我的爸爸、媽媽、妹妹及台北的表哥表姐們,謝謝你們這二年來的支持,以及生活上 的照顧,讓我在台北的生活沒有後顧之憂。也要感謝同鄉一起入學的文星、鹿港國中的 季霙主任、天助主任,謝謝你們的陪伴及建議,讓我在休學服兵役這段時間能好好沈澱 與思考。 最後,要再次謝謝上述所提及以及曾經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 (妳) 們的幫忙,也 就沒有現在的這篇論文,皆下來,要盡可能將這四年的所學好好地發揮,為臺灣體育的 教育付出與貢獻,謝謝你們的一路幫助與拉拔提攜,才有今天成長茁壯的我,謝謝您們。.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表次……………………………………………………...….…………...………..…. vi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假設…...………………………….………………………………4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4. 第五節 研究範圍…...………………………………...……………………..…4 第六節. 研究限制…...…………………………………...……………………..4.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之相關生理機制…...…...…………………………..7 第二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運動表現之影響…………………………………8 第三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反覆衝刺運動表現之影響………………….….14. 第四節. 本章總結…...…………...…………….………………………...……17. 第參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受詴對象…...……………………………………………......…….....18 iv.

(6) 第二節 實驗設計………………………………………………...……….......18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18 第四節. 實驗流程....…...………………………………………...…………....19. 第五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21. 第六節. 實驗步驟與方法……………………………………...………...........21. 第七節. 統計分析………...…………………………...……...………….........25.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詴者基本資料.………..……………………….……….....….……26 第二節 RSA 與 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26 第三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 運動測驗之影響... ……..................….……..27 第四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COD 運動測驗之影響.. ……….......….…..……31 第五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指標之影響……......…..….…...........35.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RSA 與 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37 第二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 運動測驗之影響……………...……….........38 第三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COD 運動測驗之影響……………………..…...40 第四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指標之影響 ……………….……….42 第五節 結論…………………………………………………………………..43 第六節 建議…………………………………………………….…………….43. 參考文獻……………..……………..……………………………..…….44 附錄 附錄一 受詴者頇知…...………………………………………...……......…..50 v.

(7) 附錄二 健康情況調查表……………..............................……..…….…...…..51 附錄三 受詴者自願同意書…...………..……………………….…....….…...52 附錄四 實驗紀錄表…...…………………………………………............…...53. 表 次 表1. 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於單次 SSC 的影響………….…………............10. 表2. 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於連續 SSC 的影響….….…….……….......…...12. 表3. 受詴者基本資料……............................…………………………...……26. 表4. RSA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27. 表5. 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27. 圖 次 圖1. 實驗流程圖…………...………………………..…..……….….……......19. 圖2. 實驗處理示意圖…....……………………………………….….…...…..20. 圖3. 等長腿部推蹬…………..…………..…………….……..……………....23. 圖4. 等速腿部推蹬…………..…………..…………………..………..…..….23. 圖5. 6 × 20 公尺反覆直線衝刺……….…………………………..…….…..24. 圖6. 6 × 20 公尺反覆改變方向衝刺……………….…………….………....24. 圖7.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各趟衝刺時間之影響….……….…...28. 圖8.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影響……….29. 圖9.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影響……….29. 圖 10.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影響………….29. 圖 11.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0. 圖 12.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0. vi.

(8) 圖 13.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總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1. 圖 14.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各趟衝刺時間之影響……………….31. 圖 15.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影響.………32. 圖 16.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影響.………33. 圖 17.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影響……….…33. 圖 18.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4. 圖 19.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4. 圖 20.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總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35. 圖 21.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指標.…….....36. 圖 22.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指標.…....….36. 圖 23.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指標….…….....36. vii.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熱身 (warm up) ,是指在運動或是比賽前,透過不同活動的組合,活動肢體使肌肉 達到適當工作溫度的前置作業 (林正常,1993) 。而常見的熱身,主要是以身體的大肌 肉群為主,包含運動前的慢跑、靜態的伸展 (static stretch) 、動態的彈震式伸展 (ballistic stretch) ,以及各專項熱身,如馬克基本操 (Mach drills) 、巴西操…等。良好的熱身, 可使體溫上升,讓肌肉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並加快氧氣從血紅素釋放之速度,增加運 動神經傳導之速度和降低肌肉與關節黏滯性等益處 (何寶成、蔡忠昌,2007) ,使運動 員可以在比賽前達到較好的狀態,在比賽時發揮最佳運動表現 (Bishop, 2003) 。近年來 發現,在熱身階段,若以高強度的肌肉收縮方式介入,可誘發 II 型肌纖維 (type II fibers) 的活化,進而提升隨後爆發力運動表現 (Hamada, Sale, MacDougall, & Tarnopolsky, 2000; Sale, 2002) ,此現象稱之為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 造 成 PAP 現 象 的 可 能 原 因 , 主 要 有 以 下 機 制 : 一 、 肌 凝 蛋 白 輕 鏈 磷 酸 化 (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s) (Baudry & Duchateau, 2007; Chiu et al., 2003; Gossen & Sale, 2000; Hmada et al., 2000; Hodgson, Docherty, & Robbins, 2005; Sale, 2002) ;二、招募更高層級的運動單位 (increased recruitment of higher order motor units) (Chiu et al., 2003; DeRenne, 2010; Güllich & Schmidtbleicher, 1996; Hodgson et al., 2005) 。 而誘發 PAP 現象的高強度熱身方式,稱為身體活動刺激 (conditioning activities, CAs) , 大致可分為靜態或等長 (isometirc) 及動態或等張 (isotonic) 二種方式,以及較少探討, 屬於動態的等速 (isokinetic) 收縮方式。等長的誘發方式,主要以多組數最大等長自主 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C) 進行誘發。而等張的誘發方式,是 以多組數組合的 85%以上,一次最大反覆 (one repetition maximum, 1 RM) 之重量做為 負荷,進行誘發 (Wilson et al., 2013) 。而等速的誘發方式,則是指肌肉在限定的關節角 1.

(10) 度範圍下,以最大自主收縮方式進行誘發。影響 PAP 現象,除了不同的肌肉收縮方式之 外,亦包含肌肉 II 型肌纖維所佔比例 (Requena et al., 2011) 、阻力訓練經驗 (Duthie, Young, & Aitken, 2002) 、身體活動刺激的強度、組數及組間休息時間 (Wilson et al., 2013) ,皆會影響 PAP 現象所呈現之程度。在誘發 PAP 現象的同時,會因誘發類型及 強度的不同,伴隨不同程度的疲勞產生,而疲勞的生成,需經過適當的恢復時間來消除 (Sale, 2002) 。 利用等長或等張方式誘發PAP現象,均可對隨後爆發力與肌力運動表現有所提升 (Bogdanis , Tsoukos, Veligekas, Tsolakis, & Terzis 2014; Feros, Young, Rice, & Talpey 2012; French, Kraemer, & Cooke, 2003; Gourgoulis, Aggeloussis, Kasimatis, Mavromatis, & Garas, 2003; Güllich & Schemdtblecher, 1996; Hamada et al., 2000; Kilduff et al., 2007; Rahimi, 2007) ,而在兩者間相互比較下,則發現,在MVC的刺激下,肌肉在隨後的運動表現上, 可能有較多的肌纖維參與,有較佳的運動表現促進效果 (Duchateau & Hainaut, 1984; Rixon, Lamont, & Bemben, 2007) 。而相較於等長和等張方式,以等速誘發PAP現象,在 目前研究文獻雖然較少,但卻發現,對於隨後相對肌力運動表現亦能有所提升 (Batista et al., 2007) ,因此,以等速誘發PAP現象對隨後運動表現之效益仍有待釐清。 從先前文獻整理中發現,以等長方式誘發下肢肌群 PAP 現象後,能提升單次牽張 縮短循環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 肌肉收縮方式之運動表現 (Berning et al., 2010; French et al., 2003; Güllich & Schemdtblecher, 1996; Rixon et al., 2007) ,如下蹲跳、深蹲 跳…等,但在團隊運動項目中,主要是以連續 SSC 之肌肉收縮方式做為運動表現基礎, 現今 PAP 現象對於連續 SSC 衝刺運動表現之文獻,大多數皆以等張方式誘發進行探討。 而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目前相關文獻探討不多,且結果亦不一致,因此, 若藉由上述兩種不同方式誘發下肢肌群之 PAP 現象,並探討隨後衝刺運動表現之結果, 將可釐清其對於 PAP 現象所帶來之效益。 在 運 動 競 技 場 上 , 皆 需 要 加 速 (accelerate) 、 衝 刺 (sprinting ability) 、 減 速 (decelerate) 及跳躍 (jump) 等與爆發力有關之運動能力,當然也包含與敏捷 (agility) 有 2.

(11) 關 的 改 變 方 向 (change of direction) 能 力 (Buchheit, Mendez-Villanueva, Delhomel, Brughelli, & Ahmaidi, 2010b; Girard, Mendez-Villanueva, & Bishop, 2011) ,對於足球員來 說,短時間衝刺與反覆衝刺能力、加速能力以及瞬間的跳躍能力皆為重要因素 (Buchheit et al., 2010b; Dellal et al., 2010) 。誘發 PAP 現象後對隨後反覆衝刺運動表現,現今多數 研究是以等張方式誘發進行探討,但其結果較不一致 (Evetovich, Conley, & McCawley, 2015; Okuno et al., 2013; Sole, Moir, Davis, & Witmer, 2013) ,且目前以高強度熱身方式, 對於反覆衝刺與敏捷能力運動表現影響之文獻研究較少,尤其是以等長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因此尚需進一步釐清相關因素。 先前研究中,較少單獨探討女性運動員在誘發 PAP 現象後,對其運動表現之效果 (Chiu et al., 2003; DeRenne, 2010; Duthie et al., 2002; Linder et al., 2010; Rixon et al, 2007) ;男女性運動員最大差異,在於身體組成比例的不同 (林貴福等,2010) ,男性 運動員較女性運動員有較多的肌肉量,有助於 PAP 現象之誘發 (Duthie et al., 2002; Gourgoulis et al., 2003; Kiduff et al., 2007) ,但是相較於肌肉量較少的女性,可否藉由等 長或等速的方式誘發出 PAP 現象,目前仍未釐清,且現今有關 PAP 及受詴者為女性的 文獻仍有限 (Linder et al., 2010) 。因此,探討肌肉量較少的女性運動員,是否能在誘發 PAP 現象後,提升隨後運動表現,則可進一步釐清 PAP 現象對女性運動員所帶來之效 益。 而 PAP 先前所探討主題,較少探討在 PAP 現象誘發後的反覆衝刺與反覆改變方向 能力指標。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應用於女 性足球運動員,檢測其是否能在高強度熱身後,提升競賽場上相關能力,包括反覆衝刺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RSA) 以及與敏捷有關的反覆改變方向 (repeated change of direction, RCOD) 能力。.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對女性足球運動員 隨後 RSA 與 RCOD 運動表現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為以下二點: 一、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對隨後 RSA 運動表現有顯著的影響。 二、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對隨後 RCOD 運動表現有顯著的影響。.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來 PAP 的研究中,以等長與等速熱身方式來誘發 PAP,並檢測反覆衝刺相關運 動表現之研究仍相當少,且 PAP 現象對於反覆衝刺相關運動表現之結果仍尚未釐清。因 此,若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並以 RSA 與 RCOD 做為研究方向,以釐清 PAP 現象在反覆衝刺能力之效益,值得更進一步探討。.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12 名女性大專甲組足球選手為受詴對象,年齡在 18 至 22 歲之間,並且 有長期接受運動訓練,每週至少訓練 10 小時以上。.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大專女性足球運動選手,並持續長期受過訓練為受詴對象,研究所得之結 果,僅能推論到相同條件之受詴對象。 4.

(13) 二、參與研究之受詴者,除了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及訓練方式外,仍有其它不可控制之 因素會影響實際參與情形,如:情緒、壓力等均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三、飲食方面,僅要求受詴者保持日常飲食習慣及實驗前4小時禁止飲食,無法對飲食 全面管理。.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標準化熱身 (standard warm-up) 本研究依據 Batista, Roschel, Barroso, Ugrinowitsch, 與Tricoli (2011) 在控制處理與 誘發PAP現象之實驗處理前,使用慢跑熱身方式,是讓受詴者於每次測驗時之熱身階段, 頇於跑步機上以9 km‧hr-1之速度慢跑5分鐘。在慢跑結束後,參考Wong, Chan, 與Smith (2012) 依據當天運動表現檢測類別,進行60%、80%與100%各二趟之RSA或RCOD之衝 刺熱身。 二、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控制處理僅執行標準化熱身,不執行誘發PAP的高強度熱身。 三、等長腿部推蹬 (isometric leg press, ILP) 本研究所使用的靜態誘發器材,為臺灣明根公司的改良式等速腿部推蹬訓練機 (LG3000) ,受詴者頇以坐式姿勢,雙腳放置於推蹬機上,在最大用力時膝關節角度呈 120度的狀態下,使作用肌群以等長方式誘發PAP現象。在誘發強度部分,受詴者頇以連 續3組,每組5秒,組間休息2分鐘的方式進行PAP現象的誘發。 四、等速腿部推蹬 (isokinetic leg press, IKLP) 本研究所使用的等速誘發器材,為臺灣明根公司的改良式等速腿部推蹬訓練機,以 收放線方式控制坐椅等速移動。受詴者頇以坐式姿勢,雙腳放置於推蹬機踏板上,起始 動作為膝關節角度90度,在向前推蹬過程中皆以自主最大力量施力至膝關節為180度, 而機器會以等速放線方式控制座椅移動速度,使作用肌群以等速向心方式誘發PAP現象。. 5.

(14) 在誘發強度部分,以每秒變化60度之角度變化量轉換為線性速度,以1.5秒之速度於膝關 節變化從90度等速推蹬至180度,組間休息30秒的方式進行PAP現象的誘發。 五、6 × 20 公尺之反覆直線衝刺能力 (RSA) 本研究所採用的測驗方式是依據 Wong 等 (2012) 所使用之測驗方法,受詴者頇在 直線總長度為 20 公尺的跑道上,從起始點起跑後以自身最大速度衝至終點,到達終點 後有 25 秒的動態恢復休息時間走回起點,以準備下一趟的衝刺。 六、6 × 20公尺之反覆改變方向衝刺 (RCOD) 本研究所採用的測驗方式是依據Wong等 (2012) 所使用之測驗方法,受詴者頇每隔 4公尺改變一次方向,改變方向之夾角呈100度,共有4次改變方向點,其總長距離為20 公尺的路徑,從起始點起跑後以自身最大速度,經過改變方向點後,再以最快速度往另 一方向點移動,依此類推至終點。到達終點後有25秒的動態恢復休息時間走回起點,以 準備下一趟的衝刺。. 6.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包括:第一節、活化後增能作用之相關生理機制;第二節、活化後增 能作用對運動表現之影響;第三節、活化後增能作用對反覆衝刺運動表現之影響;第四 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之相關生理機制. 活化後增能作用,以骨骼肌群為對象,透過活化II型肌纖維,提升隨後肌力與爆發 力之運動表現,其可能相關生理機制包含: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與招募更多運動單位。 一、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 在先前的文獻探討中,已有文獻發現PAP現象的誘發可能和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的 機制有關 (Baudry & Duchateau, 2007; Gossen & Sale, 2000; Hodgson et al., 2005; Moore, Houston, Iwamoto, & Stull, 1985; Sale, 2002) 。促進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的原因,可能與 肌凝蛋白酶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活化有關。肌肉在收縮產生力量的過程中,需要 鈣離子的參與,而肌肉中的肌漿網會釋放出鈣離子並與鈣調素 (calmodulin) 結合,以協 助肌肉執行收縮動作 (Szczesna, 2003) 。誘發PAP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以高強度的肌 肉收縮作為熱身,會產生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反應,而提升肌凝蛋白與肌動蛋白對鈣離 子的敏感度,以增加橫橋的形成速率 (Hodgson et al., 2005) ,進而會有更快及更大的力 量產生 (Macintosh, Robillard, & Tomaras., 2012) 。Stuart, Lingley, Grange, 與Houston (1988) ,利用受詴者10秒的膝伸MVC後,檢測其在隨後等速收縮運動與肌凝蛋白輕鏈 磷酸化現象之關係,結果發現,在運動表現的後測顯著優於前測運動表現,且後測股外 側肌之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數據也顯著高於前測值;而Moore與Stull (1984) 曾以不同頻 率範圍的電刺激來刺激腓腸肌與比目魚肌,觀察I型肌纖維與II型肌纖維中,肌凝蛋白輕 鏈的磷酸化程度,結果發現,在較高頻率的電刺激之下,II型肌纖維相較於I型肌纖維的 肌凝蛋白輕鏈,有較高的磷酸化的程度 (2.2到3.5倍) ,該作者也提及以電刺激方式刺激 7.

(16) 肌肉組織,可以提升隨後MVC的力矩峰值。因此,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可能是誘發PAP 現象後,能提升隨後運動表現的可能機制之一。 二、招募更高層級運動單位 從先前的文獻探討中發現,誘發PAP現象的原因,可能和招募更高層級運動單位有 關 (Baudry & Duchateau, 2007; Gossen & Sale, 2000; Güllich & Schmidtbleicher, 1996; Hodgson et al., 2005) 。PAP現象,是指在短時間內提升肌肉的肌力或爆發力,而對於肌 力和爆發力的提升,除了可以藉由長期的阻力訓練獲得之外,另一種方式,則是藉由運 動神經的適應,此種方式未必需要肌肉結構上的改變 (林貴福等,2010) 。對於運動神 經系統來說,運動單位的徵召,並非於同一時間一起被召募,因為運動單位是由不同神 經元所調控,而肌肉在作用決定收縮或放鬆時,是由運動單位所接收到的神經衝動總合 所決定,而運動單位的活化,會使肌纖維收縮,但收縮的刺激,需超過既定之閾值 (全 有全無) 才會發生。Tillin與Bishop (2009) 從先前的文獻中指出,以電刺激誘發肌肉的強 直收縮 (tetanic) 後,對於隨後運動活動,可以減少運動神經訊息傳遞的失敗率,並增 加神經傳遞的數量,上述二種因子可能就是誘發PAP現象後所產生的效果 (Luscher, Ruenzel, & Henneman, 1983) 。Güllich與Schmidtbleicher (1996) 利用5秒蹠屈MVC,發現 在H反射 (H-reflex) 的檢測中,在刺激後的1分鐘有顯著高於未刺激時之數值,這可能是 誘發PAP現象後,減少運動神經元傳遞失敗率所產生的現象;而Hamada等 (2000) 在高 強度熱身運動後,以肌肉穿刺之方式,觀察PAP現象誘發前後對肌纖維類型活化數量之 關係,發現在誘發PAP現象後,II型肌纖維被活化之數量顯著增加。因此,在PAP現象被 誘發後能提升隨後運動表現之原因,可能與招募更高層級的運動單元有所相關。. 第二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運動表現之影響. 從過去的文獻探討中,以靜態或動態高強度熱身方式來提升隨後的運動表現,皆和 牽張縮短循環 (SSC) 有極大的關連,而 SSC 是指肌肉在拉長 (離心動作) 後,隨後立. 8.

(17) 即快速縮短 (向心動作) 的過程,大致可分為 3 個階段,離心收縮期、過渡期與向心收 縮期。離心收縮期:指肌肉在伸長時的狀態。過渡期:指肌肉之收縮型式由離心轉換為 向心時之轉換期。向心收縮期:指肌肉長度縮短時之收縮狀態 (林正常,1993;翁士航、 俞智赢,2012;Komi, 2000) 。其在生理機制上可以分為二種方式,一、彈性能的儲存: 結締組織之彈性成分扮演重要角色,彈性成分的力量生成,類似於彈力帶在拉長後再釋 放,因反彈而產生力量的情形 (林正常等,2013) ;二、牽張反射 (stretch-reflex) :Chu 與 Plummer (1984) 指出,肌肉伸展時,其組織間的肌梭,也會隨之伸展,此時的神經 衝動經由背根進入脊髓,在脊髓內的運動神經元長軸則會傳導神經衝動至同一肌肉纖維 之運動終板,這種刺激能增加肌纖維收縮時的張力。 人體日常生活中的走路、跑步與跳躍等動作,皆包含 SSC 的機制參與其中,而從中 延伸出的相關運動表現,則可分為單次 SSC,例如下蹲跳、立定跳遠、排球扣殺、足球 射門…等;以及連續 SSC,例如慢跑、短距離衝刺、划船運動、RSA 與 RCOD…等。從 過去的 PAP 文獻中,以等長方式做為誘發 PAP 現象,探討其對隨後單次及連續 SSC 相 關運動表現,如表 1 與表 2 所示。. 9.

(18) 作者 年代 Batista等 (2011). Berning等 (2010). Bogdanis等 (2014). 表 1 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於單次 SSC 的影響 受詴者 實驗 恢復 運動 結果 處理 時間 表現 8名田徑選手 1. ( 1組3秒) 4分鐘 組間皆無顯著 CMJ 7名健身選手 2. ( 1組5秒) 差異 8名一般活動者 ISO LP. 13名 阻力訓練選手 8名未受過 阻力訓練選手. 14名田徑 爆發力選手. 1. CTRL 2. WU 3. WU + ISO Squat (1組3秒). 4分鐘 或 5分鐘. 1. ISO Squat (3 組 3 秒). 15秒、 2、4、6、 8、10、 12、15、 18與21 分鐘. CMJ. CMJ 及. French 等. 10名男選手. 1. CTRL. 0-5秒. (2003). 4名女選手. 2. ISO KE (3組3秒) (3組5秒). 鐘. 1. CTRL 2. DY Squat 3. ISO Squat (3組3秒). 3分鐘. (2007). 15名男選手 15名女選手. 受過阻力訓練員 WU + ISO Squat 深蹲跳躍高度 4分鐘 (5.1%) ↑ 5分鐘 (5.5%) ↑. 2. CON Squat 3. ECC Squat 4. CTRL. Rixon等. DJ. (4-6分鐘) 1.ISO Squat vs. CTRL. CMJ ↑ 2. ISO Squat vs.baseline CMJ ↑ (3.0%). ISO KE vs. CTRL. DJ. 深蹲跳躍高度↑ 最大發力 ↑. CMJ. ISO Squat vs. CTRL. 下蹲跳躍高度↑ 功率峰值 ↑. 註:baseline = 前測基準值;CTRL = 控制處理;CMJ = 下蹲跳;CON Squat = 向心後蹲處理;DJ = 深蹲跳;DY Squat =動態後蹲處理;ECC Squat = 離心後蹲處理;ISO KE = 等長膝伸處理; ISO LP = 等長腿部推蹬;ISO Squat = 等長後蹲處理;WU = 低強度 5 分鐘腳踏車熱身;↑ = 顯著進步。. 10.

(19) 在單次 SSC 的文獻探討中,Bogdanis 等 (2014) 招募 14 名田徑選手,分別以等長、 向心、離心與控制處理相互比較,發現 3 組 3 秒等長後蹲處理在恢復 4—6 分鐘的情況, 相較控制處理與前測之基準值,有較佳的下蹲跳運動表現。Berning 等 (2010) 以 13 位 受過阻力訓練選手及 8 位未受過阻力訓練選手,分別以控制處理、低強度 5 分鐘腳踏車 熱身及 5 分鐘腳踏車熱身加上 3 秒等長後蹲做為實驗處理,並分別在 3 種熱身方式後, 休息 4 分鐘或 5 分鐘,檢測熱身方式是否能對下蹲跳之運動表現有所幫助。在結果方面, 休息 4 分鐘和 5 分鐘時,控制處理和腳踏車熱身方式皆對下蹲跳運動表現沒有顯著進步, 但在休息 4 分鐘和 5 分鐘時,在腳踏車熱身加上 3 秒等長後蹲實驗處理,其跳躍高度與 控制處理相比,在休息 4 分鐘後進步 5.1%,休息 5 分鐘後進步 5.5%。而 Rixon 等 (2007) 招募 15 位男性運動員與 15 位女性運動員,分別以控制處理、等長後蹲處理 (3 組 3 秒, 組間休息 2 分鐘) 與動態後蹲處理 (3 組 3 下 90% 1 RM 的負重,組間休息 2 分鐘) 做為 熱身;在等長後蹲處理與控制處理相比,其功率峰值 (4551 ± 592 W vs. 4189 ± 605 W) 與 跳躍高度 (49.1 ± 6.8 cm vs. 47.7 ± 6.9 cm) 皆有顯著進步。 Tillin 與 Bishop (2009) 曾提及,PAP 現象的功效除了在誘發後經過適當的休息時間 之外,誘發後立即也可能可以提升隨後運動表現,前者稱之為 Windows 2,而後者稱為 Windows 1,但此議題不在本研究所探討之範圍內。而先前文獻中,多數文獻是探討在 PAP 現象的誘發後,Windows 2 所帶來之效益,而探討 Windows 1 之文獻有限,French 等 (2003) 則是少數探討 PAP 現象在 Windows 1 時之研究,其招募 10 位男性與 4 位女 性田徑運動員,進行控制處理與 2 種不同強度等長膝伸之實驗處理 (3 組 3 秒與 3 組 5 秒) ,在隨後立即下蹲跳的運動表現上,等長膝伸 3 組 3 秒之實驗處理顯著優於控制處 理;在跳躍能力部分,等長膝伸 3 組 3 秒實驗處理之跳躍高度 (+ 5.03%) 與最大力量輸 出 (+ 4.94%) 皆顯著高於控制處理。 由上述的文獻可以知道,以等長方式誘發 PAP 現象,強度介於 3 組 3—5 秒,組間 休息 1—2 分鐘,恢復時間介於 3 到 6 分鐘,可能可以提升隨後單次 SSC 的運動表現。. 11.

(20) 作者 年代 Feros等 (2012). Lim與Kong (2013). 表 2 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於連續 SSC 的影響 受詴者 PAP 恢復 運動 誘發 時間 表現 10名男性 4分鐘 1000公尺 1. CTRL 划船選手 划船測功儀 2. ISO LP 1名女性 (5組5秒) 計時衝刺 划船選手 12名 男性選手. 1. CTRL 2. DY Squat 3. ISO KE (3組3秒). 結果 ISO LP vs. CTRL. 0-500M TT↓, PO ↑, SR ↑. 4分鐘. 30公尺短跑 計時衝刺. 無顯著差異. 4. ISO Squat (3組3秒) Requena等 (2011). Till與Cooke (2009). 14名 男性選手. 1. CTRL 2. ISO KE (1組10秒). 5分鐘. 15公尺短跑 計時衝刺. 無顯著差異. 12名 男性選手. 1. CTRL 2. ISO KE (3組3秒). 4分鐘. 10與20公尺 短跑計時 衝刺. 無顯著差異. 註:CTRL = 控制處理;DY Squat = 動態後蹲;ISO KE = 等長膝伸;ISO KF = 等長膝屈;ISO LP = 等長腿部推蹬;ISO Squat = 等長後蹲;PO = 功率輸出;SR = 划槳頻率;↑ = 顯著提升;↓= 顯著下降。. 在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連續 SSC 的文獻探討上,Feros 等 (2012) 招募 10 名男性與 1 名女性職業划船選手,在划船測功儀上以強度為 5 組 5 秒,組間休息 15 秒之等長腿部 推蹬為熱身,在恢復休息 4 分鐘後,執行 1000 公尺計時衝刺的划船測功儀檢測。結果 發現,在實驗處理與控制處理相互比較下,實驗處理在 0 至 500 公尺時所需時間顯著低 於控制處理,且其平均功率輸出和槳頻皆顯著高於控制處理。而 Till 與 Cooke (2009) 兩 位學者卻發現,誘發 PAP 強度為 3 組 3 秒,組間休息 15 秒,在恢復休息 4 分鐘後,雖 然無法提升在統計水準上隨後 20 公尺計時衝刺的運動表現,但在受詴者內,卻有反應 者與不反應者的差異存在;而在另一篇文獻上也得到類似的結果,Lim 與 Kong (2013) 兩 12.

(21) 位學者則是嘗詴以動態後蹲與等長後蹲做為實驗處理誘發 PAP 現象,檢測其對 30 公尺 計時衝刺運動表現所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在 3 組 3 秒的等長後蹲誘發,組間休息 2 分鐘,恢復時間為 4 分鐘的強度下,對於隨後 30 公尺的計時衝刺運動表現,在統計上 未達顯著的提升,但在受詴者內有亦有反應者與不反應者的差異存在,其原因可能和受 詴者間的肌力程度有關 (Robbins, 2005; Till & Cooke, 2009) 。而 Requena 等 (2011) 學 者則是利用 1 組 10 秒的等長膝伸來誘發 PAP,在恢復休息 5 分鐘之後,進行 15 公尺的 計時衝刺的檢測,發現在 15 公尺的衝刺成績與控制處理相比未達顯著進步,其可能原 因為單次的誘發 PAP 效果低於多次的誘發 (Wilson et al., 2013) ,且單次誘發時間太長, 可能導致過多疲勞的產生,進而影響隨後運動表現。 Miyomoto, Kanehisa, 與 Kawakami (2012) 利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及 3 秒、5 秒與 10 秒,不同時間下的膝伸 MVC,去檢測肌四頭肌肌肉活化程度,結果發現,肌肉在 5 秒 電刺激下,有較佳的活化程度;而不同時間的等長刺激,在等速肌力檢測下,發現在 5 秒 MVC 的力矩峰值,在誘發後 1 分鐘與 3 分鐘時,能顯著優於 3 秒及 10 秒的膝伸 MVC, 而此篇文獻作者也建議,若以等長膝伸方式誘發 PAP 現象,誘發時間為 5 秒的長度時, 可能可以提升隨後動態運動表現。Chiu 等 (2003) 曾以休息時間做為研究方向,在高強 度的後蹲運動刺激之下,做為 PAP 現象的誘發,在休息的第 5、10 與 18 分鐘後,檢測 運動表現,結果發現,在 5 到 18 分鐘內的運動表現都是有所幫助的,而 Lim 與 Kong (2013) 也指出,在恢復時間上的不足,可能為無法提升隨後運動表現之原因,而 Macintosh 等 (2012) 則是提出建議,要利用 PAP 現象來增進隨後的運動表現,其誘發後的效果可能 只能持續 4 至 6 分鐘,因此,在 PAP 誘發後休息 5 分鐘,隨即進行運動表現檢測,似乎 較為理想。 綜合上述的研究,以等長方式誘發 PAP,其強度介於 3 組 3 秒,組間休息 2 分鐘, 恢復時間為 4 分鐘,可能無法提升隨後連續 SSC 運動表現,而在隨後連續 SSC 的運動 檢測上,其結果尚未一致,同時,以等長方式誘發 PAP 對於連續 SSC 的運動表現相關 文獻有限,仍待未來研究加以釐清。 13.

(22) 等速運動,其最早概念是由 Hislp 與 Perrine (1967) 提出,早期主要應用於復健醫學 上,而近幾十年來運動醫學與運動訓練逐漸開始應用 (Andersen & Jakobsen, 1997; Dowson, Nevill, Lakomy, Nevill, & Hazeldine, 1998; Girold, Calmels, Maurin, Milhau, & Chatard, 2006) 。等速運動,是指在測詴或訓練過程中,肢體運動的速度是預先設定且 恆定不變的,但外在的阻力是可變的,它會隨受詴者施力大小來調整阻力,使肌肉張力 增強與提升力矩輸出,但卻不產生加速度的一種測詴和訓練技術 (林正常,2005; 黃婷 婷、范利華、高東、夏晴、張敏,2013) 。等速運動和等長與等張運動的最大不同特點 是,其可以兼俱等長與等張收縮之優點,也能彌補其二者之缺點 (可以隨受詴者的施力 大小調整阻力、在各關節角度範圍下皆能產生最大力矩以及不受物體加速度之影響) (吳 毅,1999) ,但人體若以等速肌肉收縮型式下動作,頇借助等速儀器 (Biodex、Cyberx、 KinCom、Lido 測力儀與改良式等速腿部推蹬訓練機 LG3000) 才能執行,因此,也是等 速運動在訓練上較不便利之處。 從先前 PAP 的文獻探討中,等速運動大部份皆做為運動表現檢測 (Batista et al., 2007; French et al., 2003; Gossen & Sale, 2000) ,鮮少研究以等速運動做為誘發 PAP 之方 式,並檢測隨後運動表現。Batista 等 (2007) 則是利用 10 組的高強度間歇膝伸等速運動, 組間休息 30 秒的方式進行 PAP 的誘發,在 PAP 誘發前會執行前測之運動表現,而分別 在誘發完後的 4、6、8、10 及 12 分鐘,進行膝伸的等速運動表現之後測檢測,結果發 現,在 5 種時間間隔中,後測之力矩峰值皆顯著高於前測。但關於探討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目前相關文獻有限,尚待相關研究做更進一步之探討。. 第三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對反覆衝刺運動表現之影響. 在現今的球類團隊運動中,運動員的爆發力表現往往呈現在數秒中之內,而短距離 的爆發衝刺與多趟的改變方向衝刺,皆會影響比賽勝負與否,因此,反覆衝刺能力在多. 14.

(23) 數球類團隊運動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Girard 等 (2011) 綜合先前的文獻定義反覆 衝刺能力指標,該學者們認為,反覆衝刺在定義上大致可分為二種: 一、反覆衝刺運動 (repeated-sprint exercise) 單趟衝刺時間小於 10 秒,且每趟衝刺時只有小於 60 秒的短暫恢復時間,此種衝刺 運動會因恢復時間較短,產生疲勞,而導致在數趟衝刺之後的運動表現能力下降。 二、間歇衝刺運動 (intermittent-sprint) 單趟衝刺時間小於 10 秒,但恢復時間約為 60—300 秒內,在足夠的恢復時間下, 使每趟衝刺的時間差異不大,較不易受疲勞因素所影響。 而本研究重點則是著重在反覆衝刺運動上,主要在每趟衝刺之後,只有短暫的休息 時間;而反覆衝刺運動,又可細分為反覆直線衝刺 (RSA) 與反覆改變方向 (RCOD) 衝 刺兩種。從生理學的觀點,影響 RSA 運動表現的因素,可能會受到神經肌肉傳遞與代 謝相關因素所影響 (Buchheit, Bishop, Haydar, Nakamura, & Ahmaidi, 2010a) 。神經肌肉 傳遞會影響運動時的最大衝刺速度,其受到神經驅動及運動單位的活化所致。代謝相關 因子則涉及反覆衝刺能力,其受到磷酸肌酸 (phospohcreatine, PCr) 氧化恢復能力與氫離 +. 子 (hydrogen, H ) 緩衝能力 (Glaister, 2005; Spencer, Bishop, Dawsons, & Goodman, 2005) 的影響。 Haj-Sassi 等 (2011) 嘗詴探討團隊運動中之 RCOD 動作模式,並對足球、籃球、橄 欖球…等團隊運動項目結合時間動作分析,說明運動員在比賽進行時,並不只有單一方 向的直線衝刺,而是包含瞬間的加速與減速、間歇前進、後退以及側向的高速移動。而 Wong 等 (2012) 提到,RCOD 是一種預先計劃動作速度及方向變化的一種快速全身運 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包含了急停與旋轉的動作。然而,RSA 和 RCOD 的運動方式雖 有相似之處,但是 RSA 與 RCOD 兩者應是由不同的體適能所組成 (Dellal & Wong, 2013; Wong et al., 2012) 。 關於誘發 PAP 現象對於 RSA 的相關文獻非常有限,Okuno 等 (2013) 招募 12 名優 秀男性手球運動員,嘗詴以等張後蹲方式誘發 PAP 現象,對直線反覆衝刺 6 趟 30 公尺 15.

(24) 之運動表現做探討。結果發現,實驗處理與控制處理相比,其反覆衝刺的最快時間 (5.74 ± 0.16 vs. 5.82 ± 0.15 秒) 與反覆衝刺平均的時間 (5.99 ± 0.19 vs. 6.06 ± 0.18 秒) ,實驗 處理均顯著優於控制處理。而 Buchheit 等 (2010b) 指出,RSA 指標是建立在肌力與爆 發力訓練上。而 PAP 現象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增加爆發力,進而增進隨後運動表現,因 此,若以同樣能在短時間內增加爆發力之等長方式誘發 PAP,並對隨後 RSA 做為檢測, 將可藉以釐清 PAP 現象在反覆直線衝刺能力的效益。 除了爆發力之外,敏捷能力也是一項評定運動員運動能力的指標之一,在許多球類 運動中,運動員需跟隨隊友或是球,在場上做出瞬間的加速、減速與改變方向之動作 (Deutsch, Kearney, & Rehrer, 2007) ;而以量化來評定敏捷能力的方法,則是以反應時間 (reaction time) 做為指標。Farrow, Young, 與 Bruce (2005) 指出,對於影響敏捷的因素可 以分為兩大項,包含認知及決策部分 (perceptual and decision making) 與改變方向 (change of direction) 之能力,而本研究所探討主題則是在於改變方向的能力上。增進改 變方向之能力,包含技能 (technique) 與短距離直線加速 (straight sprinting speed) ,而 敏捷能力的提升與 PAP 現象的誘發較為相關部分,則在於短距離衝刺時的爆發力與加速 能力。因此,若能藉由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 PAP 現象,以此增加運動員自身爆發能力, 則可能可以進一步增進敏捷相關運動表現。 在先前文獻研究中,Sole 等 (2013) 以等張高強度後蹲熱身介入敏捷衝刺運動表現, 並探討兩者間相互關係;此篇研究招募 10 名二級全美大學網球與籃球選手,分別為 5 名男性及 5 名女性運動員,以動態高強度後蹲熱身處理與一般動態熱身處理相互比較, 結果發現,在 10 公尺敏捷衝刺運動表現下,兩種處理雖然未達統計上顯著之差異 (p= .074) ,但高強度後蹲熱身較一般動態熱身有較好的趨勢。 綜合上述討論,以高強度熱身方式誘發 PAP 現象後,對隨後 RSA 與 RCOD 運動表 現,現今尚未有學者針對此議題做探討。因此,以等速或等長方式誘發 PAP,並針對 RSA 與 RCOD 運動表現做為探討,將可釐清 PAP 對反覆衝刺能力與反覆改變方向能力 的效益。 16.

(25) 第四節 本章總結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可得知下列幾點結論: 一、以等長方式誘發PAP,其強度為3組3-5秒,組間休息2分鐘,恢復時間介於4到5分 鐘,可以提升隨後單次SSC的運動表現,但對於反覆連續SSC衝刺運動表現,目前 結果仍不一致。 二、藉由多組數的等速方式誘發PAP,可能可以提升隨後下肢肌群之肌力運動表現。 三、以等長或等速方式誘發PAP,對於RSA與RCOD兩種運動表現,目前相關研究有限, 因此本研究針對等長及等速誘發方式進行探討,以了解是否能在高強熱身之後,提 升隨後RSA與RCOD之運動表現。. 17.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受詴對象 本研究以 12 名大專女性優秀足球運動選手為受詴對象。每位受詴者於實驗前發給 受詴者頇知 (見附錄一) ,確保每位受詴者均瞭解本研究的目的、實驗流程以及可能發 生的危險,並填寫健康情況調查表 (見附錄二) ,且在自願同意書上簽名 (見附錄三) , 若資料顯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且願意參加本研究後,才正式成為本研究受詴者。. 第二節 實驗設計 一、自變項 本實驗以重複量數且平衡次序原則之實驗設計,將所有受詴者隨機分為三種處理, 包含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 (isometric leg press, ILP) 與等速腿部 推蹬處理 (isokinetic leg press, IKLP) 。每種處理均頇間隔至少 48 小時。 二、依變項 (一) 3 種不同實驗處理後的 RSA 測驗衝刺時間。 (二) 3 種不同實驗處理後的 RCOD 測驗衝刺時間。.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本研究於民國 103 年 8 月 28 日至民國 103 年 9 月 26 日實施。 二、實驗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體育運動大樓室內 PU 操場。. 18.

(27) 第四節 實驗流程 招募受詴者. 填寫受詴者同意書、頇知與基本資料. 熟悉實驗 間隔 48 小時 實驗執行處理階段 運動表現 前測—RCOD. 運動表現 前測—RSA 平衡次序隨機分配. 控制 處理 (CON). 平衡次序隨機分配. 休息 10 分鐘. 等長 腿部推蹬 處理. 等速 腿部推蹬 處理. (ILP). (IKLP). 控制 處理 (CON). 等長 腿部推蹬 處理. 等速 腿部推蹬 處理. (ILP). (IKLP). 運動表現 後測—RCOD. 運動表現 後測—RSA. 資料分析與處理. 資料分析與處理. 圖1. 實驗流程圖. 註:RSA,反覆直線衝刺;RCOD,反覆改變方向衝刺。. 19. 各 處 理 間 需 間 隔. 48 小 時.

(28) 靜態休息. 坐姿. 靜態. 坐姿. 10 分鐘. 5 分鐘休息. 10 分鐘休息. 5 分鐘休息. 開始. 結束. 標準化熱身. 運動檢測. PAP 誘發. 1.跑歩機慢跑 5 分鐘. 前測. ILP. 2.RS 或 RCOD 60%、. RSA. IKLP. 80%及 100%之衝刺 各二趟。. 或 CON. RCOD. 運動表現. 運動檢測. 後測 RSA 或 RCOD. 後測. 圖 2 實驗處理示意圖 註:RSA,反覆直線衝刺;RCOD,反覆改變方向衝刺;CON,控制處理;ILP,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等速推蹬處理。. 實驗流程如圖 1 與圖 2 所示,受詴者簽署相關文件後,進行熟悉詴驗,間隔 48 小 時後開始正式實驗。一開始,受詴者需測量身高與體重,隨後受詴者需仰臥安靜休息 10 分鐘,再給予受詴者 2 分鐘自我伸展,伸展完畢後請受詴者於跑步機上執行以 9 km‧hr-1 之標準化熱身慢跑 5 分鐘,並依據當天測驗項目 (RSA 或 RCOD) 至施測場地執行 60%、 80%與 100%的熱身衝刺。熱身完畢後以坐姿靜態休息 5 分鐘,隨後進行運動表現測驗 之前測 (RSA 或 RCOD) 。前測完畢給予 10 分鐘休息後 (Kistler, Walsh, Horn, & Cox, 2010) ,立即進入各實驗處理。控制處理,不執行高強度熱身誘發 PAP 現象,僅在 10 分鐘之靜態休息後,立即進行 RSA 或 RCOD 運動表現測驗之後測。若為等長或等速 PAP 誘發處理,則待 10 分鐘靜態休息完畢後,進行高強度熱身誘發 (等長腿部推蹬強度: 膝關節角度呈 120 度之推蹬動作重複 3 組並維持 5 秒,各組間休息 2 分鐘;等速腿部推 蹬強度:以等速推蹬其膝關節角度從 90 度到 180 度,速度為每秒 60 度改變量之負荷進 行誘發且重複 10 組,各組間休息 30 秒) ,而在兩種高強度熱身誘發 PAP 現象後,給予 靜態坐姿恢復休息 5 分鐘,隨後進行與前測相同項目之後測 (RSA 或 RCOD) 。. 20.

(29) 第五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一、紅外線光柵系統 (Smartspeed-fusion sport, Australia) 二、跑步機 (Mercury, h/p/cosmos, Germany) 三、記錄板 四、身高與體重計 (JENIX DS-102, Dong Sahn Jenex Co., Ltd, Korea) 五、碼錶 (S051-400, SEIKO, Japan) 六、米尺與量角器 七、角錐 八、等速腿部推蹬訓練機 (LG3000, Body GreenTechnology Co. Ltd., Taiwan). 第六節 實驗步驟與方法 本研究每位受詴者頇接受 3 種實驗處理,分別為 CON、ILP 與 IKLP。每次處理間 至少間隔 48 小時。 一、實驗前準備階段 (一) 儀器校正及檢查 1. 紅外線光柵系統 (Smartspeed-fusion sport) :本研究使用 Smartspeed 紅外線 光柵儀器,測量受詴者反覆衝刺成績,兩台紅外線光柵儀器分別放置於起 點與終點,實驗前頇設定衝刺測驗路線,測驗熟悉時期會先測量受詴者最 大跑步速度。每趟衝刺皆頇盡最大速度完成,並記錄全程跑動成績之實驗 相關數據。實驗前檢查所有器材及電量。 2. 檢視碼錶是否正常。 3. 等速腿部推蹬機。 (二) 受詴者準備 實驗前的第一天,發給每位受詴者乙份「受詴者頇知」及「受詴者同意書」, 21.

(30) 並向受詴者解說研究目的與流程,並受詴者在同意書上簽名,表示願意參與本 實驗。實驗當天再向受詴者詳述程序及相關細節,並要求受詴者: 1. 實驗期間禁止喝酒,並食用平常習慣之飲食,測驗當天不得吸煙。 2. 實驗前 24 小時不得飲用咖啡、茶、可可亞及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 3. 實驗前 24 小時請勿從事激烈運動或訓練。 4. 實驗前 4 小時禁止飲食。 5. 實驗前 10 分鐘,穿著運動服裝到達實驗室。 6. 實驗時請勿保留實力,以最大努力完成各項實驗。 7. 實驗時只有一名受詴者,以避免影響測驗表現。 (三) 實驗前詢問受詴者是否符合規定,如未符合則另定測驗時間。 二、測驗前準備 受詴者接受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前,皆需測量身高及體重。測量完畢後,受詴者需仰 臥安靜休息 10 分鐘。待受詴者仰臥休息 10 分鐘後,給予 1—2 分鐘自我伸展,完成測 驗前之準備,即可開始進行跑步機上之熱身。待受詴者於跑步機上熱身完畢後,至測驗 場地執行紅外線光柵儀器開啟之動作,並與掌上型電腦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做同步、連結以及設定之動作,在確認完成後即可進行熱身階段的 60%、80%以及 100%RSA 或 RCOD 熱身衝刺測量,待休息 5 分鐘後,即可進行前測運動表現之檢測。 三、熟悉實驗期 本研究於熟悉期間讓受詴者了解實驗流程與間誘發 PAP 器材之操作,並記錄相關誘 發數據。而在 RSA 與 RCOD 運動表現部分,於受詴者熟悉測驗方式後,記錄其兩者運 動表現之最佳速度,作為運動表現是否盡力之參照指標。 四、等長腿部推蹬 (ILP) 本研究參考 Berning 等 (2010) 所使用的誘發方式加以修改,受詴者在熟悉實驗期 間,需完全熟悉實驗的動作姿勢,並要求受詴者以 ILP 誘發 PAP 時,其膝關節角度維持 在 120 度,誘發時手握扶把維持身體姿勢,並盡自身最大力量進行推蹬,如圖 3。誘發 22.

(31) 強度為 3 組 5 秒,組間休息 2 分鐘。. 圖3. 等長腿部推蹬. 圖4. 等速腿部推蹬. 五、等速腿部推蹬 (IKLP) 本研究是參考 Batisa 等 (2007) 所使用的誘發方式由每秒 60 度角速度轉換為線性速 度加以修改。受詴者在熟悉實驗期間,需完全熟悉實驗的動作姿勢,受詴者在以 IKLP 誘發 PAP 時,膝關節角度起始角度為 90 度,推蹬時手握扶把,保持身體緊貼椅背,在 誘發時間內盡自身最大推蹬力量向前推蹬至膝關節 180 度,如圖 4。其誘發強度為等速 推蹬方式,10 組,每組 1.5 秒,組間休息 30 秒。 六、控制處理 (CON) 控制處理於跑步前給予 2 分鐘伸展運動並僅執行標準化熱身,熱身完畢後恢復休息 5 分鐘後執行運動表現前測,待測驗完畢後再休息 10 分鐘 (控制處理不執行高強度熱身) 隨後直接進行運動表現之後測。前後測之運動表現項目皆需相同。 七、6 × 20 公尺反覆直線衝刺 (RSA) 本實驗以 Wong 等 (2012) 所使用的測驗方式 (如圖 5) ,進行 6 × 20 公尺的反覆 直線衝刺。每趟有 25 秒動態休息時間,並頇於 25 秒內由終點回至起點,而衝刺前一律 規定受詴者要在起跑點後,以站立姿準備動作進行預備。在檢測期間,頇給予口頭上鼓 勵及倒數恢復秒數,讓受詴者準備下一趟的衝刺,測驗中所完成衝刺時間,做為判定運 動表現的依據。. 23.

(32) 八、6 × 20 公尺反覆改變方向 (RCOD) 本實驗以 Wong 等 (2012) 所使用的測驗方式 (如圖 6) ,進行進行 6 × 20 公尺反 覆改變方向衝刺。每趟有 25 秒動態休息時間,並頇於 25 秒內由終點回至起點,而衝刺 前一律規定受詴者要在起跑點後以立姿準備動作進行預備。在檢測期間,頇給予口頭上 鼓勵及倒數恢復秒數,讓受詴者準備下一趟的衝刺,測驗中所完成衝刺時間,做為判定 運動表現的依據。 起點. 終點. 起點. 終點 4m. 4m. 動態恢復 25 秒並移動至起點 圖 5 6 × 20 公尺反覆直線衝刺. 100°. 4m. 4m. 4m. 100°. 100°. 100°. 動態恢復 25 秒並移動至起點 圖6. 6 × 20 公尺反覆改變方向衝刺. 九、資料收集與分析 (一) 實驗處理與控制處理前後測之 RSA 與 RCOD 每趟衝刺時間 本實驗運動表現檢測 RSA 與 RCOD 是以 Wong 等 (2012) 所使用的測驗方式, 僅在執行運動表現前測前,以 60%、80%與 100%盡最大努力各 2 趟的衝刺做為預 先熱身,而前測與後測其每趟衝刺皆會以光柵儀器記錄衝刺時間,在 6 趟的衝刺表 現中,主要以最快衝刺時間 (fast time, FT) 、平均衝刺時間 (average time, AT) 與總 時間 (total time, TT) 三種數據做為記錄,並執行統計分析。 (二) 前後測變化量 本實驗 RSA 與 RCOD 運動表現之前後測變化量計算方式是以後測數據減去前 測數據作為呈現,分析指標包括 RSA 與 RCOD 的 FT、AT 與 TT 的變化情形。 (三) RSA/RCOD 指標 本實驗 RSA/RCOD 指標是參考 Wong 等 (2012) 方式計算,依照實驗所呈現之 FT、AT 與 TT 相關數據進行 RSA 與 RCOD 比值之計算,並探討其在不同的實驗處 理的介入下,RSA/RCOD 指標之差異。 24.

(33) 第七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得各資料,將以電腦 SPSS 20.0 套裝軟體進行以下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水 準設為 α = .05。 一、以描述性統計建立受詴者各項基本資料。 二、以組內相關係數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驗證 RSA 與 RCOD 運動表 現測驗之再測結果的一致性。 三、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不同處理後 6 趟 RSA 與 RCOD 衝刺表 現之差異。當統計水準達 p < .05 時,進行 Bonferroni 事後比較分析。 四、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不同處理後 RSA 與 RCOD 前後測之差 異,當統計水準達 p < .05 時,進行 Bonferroni 事後比較分析。 五、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不同處理後 RSA 與 RCOD 前後測變化 量百分比之差異,當統計水準達 p < .05 時,進行 Bonferroni 事後比較分析。 六、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不同處理下 RSA/RCOD 指標前後測之 差異,當統計水準達 p < .05 時,進行 Bonferroni 事後比較分析。 七、本研究的統計考驗力以 eta square (ŋ2) 呈現,其統計考驗判定方法如下:.059 > ŋ2 ≥ .010 為低關聯強度;.138 > ŋ2 ≥ .059 為中關聯強度;ŋ2 ≥ .138 為高關聯強度 (邱皓 政、林碧芳、許碧純、陳育瑜,2012) 。. 25.

(3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將搜集之資料經統計處理後,所得之結果分別為:第一節、受詴者基本資料; 第二節、RSA與RCOD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第三節、不同實驗處理對RSA運動測驗之 影響;第四節、不同實驗處理對RCOD運動測驗之影響;第五節、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指標之影響。. 第一節. 受詴者基本資料. 本研究以 12 名大專女性優秀足球選手為受詴對象,相關基本資料如表 3 所示。 表3 受詴者基本資料 變項. 平均數 ± 標準差. 年齡 (歲) 身高 (公尺) 體重 (公斤) 環境溫度 (°C) 環境溼度 (%). 第二節. 20.0 ± 1.61 ± 54.0 ± 30.5 ± 69.6 ±. 1.0 0.03 5.0 1.3 5.8. RSA 與 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 本實驗參考 Wong 等 (2012) 以足球運動員之 RSA 與 RCOD 做為測驗方式,因測驗 方式較新,因此本實驗以隨機分配之三種不同實驗處理時之前測運動表現數據,作為再 測信度之檢定,以確定本實驗 RSA 與 RCOD 檢測之再測信度。 一、RSA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 本研究以每次標準化熱身後之反覆直線衝刺前測數據,進行 ICC 之考驗,以評估 RSA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其結果如表 4 所示。結果顯示,在 RSAFT、RSAAT 與 RSATT 之再測信度值介於.560-.581 (p < .001) ,表示 RSA 運動測驗在三次的檢測結果擁有中 等的一致性。. 26.

(35) 表4 項目 RSAFT (s) RSAAT (s) RSATT (s). RSA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 第一次檢測. 第二次檢測. 3.486 ± 0.119 3.572 ± 0.115 21.430 ± 0.689. 3.468 ± 0.093 3.550 ± 0.104 21.297 ± 0.622. 第三次檢測. ICC. 3.477 ± 0.073 3.566 ± 0.090 21.398 ± 0.541. .581* .562* .560*. 註:RSAAT = 反覆直線衝刺平均時間;RSAFT = 反覆直線衝刺最快時間;RSATT =反覆直線衝刺總時 間;ICC = 組內相關係數;*p < .05。. 二、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 本研究以每次標準化熱身後的反覆改變方向前測數據,進行 ICC 之考驗,以評估 RCOD 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其結果如表 5 所示。結果顯示,RCODFT、RCODAT 與 RCODTT 之再測信度值介於.516-.563 (p < .001) ,表示 RCOD 運動測驗在三次測驗的結果具有 中等一致性。 表5. RCOD運動測驗之再測信度. 項目. 第一次檢測. 第二次檢測. RCODFT (s) RCODAT (s) RCODTT (s). 5.330 ± 0.226 5.433 ± 0.223 32.700 ± 1.343. 5.251 ± 0.176 5.329 ± 0.181 32.054 ± 1.092. 第三次檢測 5.255 ± 0.145 5.352 ± 0.143 32.211 ± 0.863. ICC .563* .525* .516*. 註:ICC = 組內相關係數;RCODAT =反覆改變方向平均時間;RCODFT = 反覆改變方向最快時間; RCODTT = 反覆改變方向總時間;*p < .05。. 第三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 運動測驗之影響 一、RSA 後測 6 趟衝刺運動測驗之結果 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實驗處理介入後,其 RSA 運動測驗之 變化 (圖 7) ,經統計結果得知,實驗處理與各衝刺表現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 (F = 1.292, p > .05, ŋ2 = .105) ,各實驗處理因子 (F = 0.272, p > .05, ŋ2 = .024) 與反覆衝刺 6 趟運動表現 (F = 2.018, p > .05, ŋ2 = .155) 之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差異。. 27.

(36) 衝刺時間 (秒). 5 4 3. CON. 2. ILP ILKP. 1 0 1. 2. 3. 4. 5. 6. 衝刺趟數 圖7.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各趟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二、RSA 前後測運動測驗之差異 本實驗參考 Wong 等 (2012) 以足球運動員之 RSA 做為測驗方式,受詴者於標準化 熱身後,分別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介入,並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前後測之 RSAFT、RSAAT 與 RSATT 數據。 經統計結果得知,三種實驗處理與時間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RSAFT (F = 0.009, p > .05, ŋ2=.001) 、RSAAT (F = 0.821, p > .05, ŋ2 = .069) 及 RSATT (F = 0.822, p > .05, ŋ2 = .07) ;時間因子方面,RSAFT (F = 2.836, p > .05, ŋ2 = .205) 、RSAAT (F = 1.115, p > .05, ŋ2 = .092) 及 RSATT (F = 1.132, p > .05, ŋ2 = .093) 之主要效果,未達顯著差異;而三種實 驗處理間之主要效果方面,RSAFT (F = 0.16, p > .05, ŋ2 = .014) 、RSAAT (F = 0.181, p > .05, ŋ2 = .016) 及 RSATT (F =0.179, p > .05, ŋ2 = .016) ,亦未達顯著差異 (圖 8、圖 9 與圖 10) 。. 28.

(37) 最快衝刺時間 (秒).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CON ILP ILKP. 前測 圖8.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影響. 平均衝刺時間(秒).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CON ILP ILKP. 前測 圖9.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總衝刺時間 (秒). 23.0 22.0 CON. 21.0. ILP. 20.0. ILKP. 19.0 18.0 前測. 圖 10.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29.

(38) 三、RSA 之變化量 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種實驗處理,後測減前測之 RSAFT、RSAAT 與 RSATT 變化量,經統計結果分析後得知在 CON、ILP 與 IKLP 三種實驗處理中,其 RSAFT (F = 0.009, p > .05, ŋ2 = .001) 、RSAAT (F = 0.842, p > .05, ŋ2 = .07) 與 RSATT (F = 0.822, p > .05, ŋ2 = .07) ,皆無顯著差異,如圖 11、圖 12 與圖 13 所示。. 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0.12. 0.1 0.08. CON. 0.06. ILP ILKP. 0.04. 0.02 0. 圖 11.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0.04. 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0.03 0.02 CON 0.01. ILP ILKP. 0.00 -0.01 -0.02. 圖 12.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0.

(39) 0.75. 總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0.55 0.35. 0.15. CON. 0 -0.05. ILP. -0.25. ILKP. -0.45 -0.65 -0.85 -1.05. 圖 13.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直線衝刺總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第四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COD 運動測驗之影響. 一、RCOD 後測 6 趟衝刺運動測驗之結果 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 3 種實驗處理介入後,其 RCOD 運動表現之 變化 (圖 14) ,經統計結果得知,實驗處理與各衝刺表現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 (F = 1.059, p > .05, ŋ2 = .088) ,實驗處理因子 (F = 0.82, p > .05, ŋ2 = .069) 與反覆衝刺 6. 各趟衝刺時間 (秒). 趟運動表現 (F = 2.094, p > .05, ŋ2 = .16) 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差異。 6 5 4. 3. CON. 2. ILP. 1. ILKP. 0 1. 2. 3. 4. 5. 6. 衝刺趟數 圖 14.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各趟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1.

(40) 二、RCOD 前後測運動測驗之差異 本實驗參考 Wong 等 (2012) 以足球運動員之 RCOD 做為測驗方式,受詴者於標準 化熱身後,分別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介入,並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前後測 之 RCODFT、RCODAT 與 RCODTT 數據。 經統計結果分析後得知,三種實驗處理之運動表現與時間因子,在交互作用上未達 顯著水準,RCODFT (F = 0.939, p > .05, ŋ2 = .079) 、RCODAT (F = 1.386, p > .05, ŋ2 = .112) 及 RCODTT (F = 1.376, p > .05, ŋ2 = .111) 。在時間因子之主要效果,其 RCODFT (F = 1.486, p > .05, ŋ2 = .119) 、RCODAT (F = 1.172, p > .05, ŋ2 = .096) 及 RCODTT (F = 1.151, p > .05, ŋ2 = .095) 未達顯著差異。在各實驗處理因子間,其 RCODFT (F = 0.095, p > .05, ŋ2 = .009) 、RCODAT (F = 0.188, p > .05, ŋ2 = .017) 及 RCODTT (F = 0.187, p > .05, ŋ2 = .017) 亦未達顯著差異 (圖 15、圖 16 與圖 17) 。. 最快衝刺時間 (秒). 5.6 5.5 5.4 CON ILP ILKP. 5.3 5.2 5.1 5.0 前測. 圖 15.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2.

(41) 平均衝刺時間 (秒). 5.7 5.6 5.5. 5.4. CON. 5.3. ILP. 5.2. ILKP. 5.1 5.0 前測. 圖 16.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5.0. 總衝刺時間 (秒). 34.0 33.0 CON. 32.0. ILP. 31.0. ILKP. 30.0 29.0 前測 圖 17.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三、RCOD 之變化量 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三種實驗處理在 RCODFT、RCODAT 與 RCODTT 時之變化量,經統計結果分析後,CON、ILP 與 IKLP 三種實驗處理在 RCODFT (F = 0.939, p > .05, ŋ2 = .079) 、RCODAT (F = 1.367, p > .05, ŋ2 = .111) 與 RCODTT (F = 1.367, p > .05, ŋ2 = .111) 皆無顯著差異,如圖 18、圖 19 與圖 20 所示。. 33.

(42) 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圖 18.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1.2. CON ILP. ILKP.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最快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圖 19.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1.2. CON ILP ILKP.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平均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4.

(43) 0.8 總衝刺時間變化量 (秒). 0.6 0.4 0.2. CON. 0. -0.2. ILP. -0.4. ILKP. -0.6 -0.8 -1 -1.2. 圖 20. 不同實驗處理對反覆改變方向總衝刺時間變化量之影響.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第五節.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指標之影響. 本實驗之 RSA/RCOD 指標,是依據 Wong 等 (2012) 文獻所提供之方式,在統計方 面 以 重 複 量 數 二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考 驗 三 種 實 驗 處 理 在 介 入 前 後 RSA/RCODFT 、 RSA/RCODAT 與 RSA/RCODTT 之差異。 經統計結果分析後得知,三種實驗處理與時間因子,在交互作用上未達顯著水準, RSA/RCODFT (F = 0.533, p > .05, ŋ2 = .046) 、RSA/RCODAT (F = 0.092, p > .05, ŋ2 = .008) 及 RSA/RCODTT (F = 0.092, p > .05, ŋ2 = .008) 。在時間因子之主要效果,其 RSA/RCODFT (F = 0.958, p > .05, ŋ2 = .08) 、RSA/RCODAT (F = 0.166, p > .05, ŋ2 = .015) 及 RSA/RCODTT (F = 0.166, p > .05, ŋ2 = .015) 未達顯著差異。在各實驗處理因子間,其 RSA/RCODFT (F = 0.191, p > .05, ŋ2 = .017) 、RSA/RCODAT (F = 0.104, p > .05, ŋ2 = .009) 及 RSA/RCODTT (F = 0.104, p > .05, ŋ2 = .009) 亦未達顯著差異,如 (圖 21、圖 22 與圖 23) 。. 35.

(44) RSA/RCOD FT. 0.72 0.7 0.68 CON. 0.66. ILP 0.64. IKLP. 0.62 0.6 0. 前測. 圖 21.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最快衝刺時間之指標.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RSA/RCOD AT. 0.72 0.7 0.68 CON. 0.66. ILP. 0.64. IKLP. 0.62 0.6 0. 圖 22. 前測.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平均衝刺時間之指標.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0.72. RSA/RCOD TT. 0.7 0.68. CON. 0.66. ILP 0.64. IKLP. 0.62 0.6 0. 圖 23. 前測. 後測. 不同實驗處理對 RSA/RCOD 前後測總衝刺時間之指標. 註:CON = 控制處理;ILP = 等長腿部推蹬處理;IKLP = 等速腿部推蹬處理。.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8 The principles for short-term change ar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develop incremental change, and enhanc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to

- strengthe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including skills related to hands-on experiences) within and across the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design of curvic couplings and their formate grinding wheel selection, and discuss the geometric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is study uses ANSYS FLUENT commercial code coupled with User-Defined Function (UDF) program to nume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pressure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