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清代里港藍家的興起

第二節 清代里港藍家的崛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鋪設,使阿緱變成貨物集散地及交通要道。反觀日治時期的里港,雖然有臺糖鐵 路支線設立,但因水災之苦,使得交通不穩定甚至因堤防興設遷村;至戰後仍然 仰賴竹橋鋪設及竹筏渡河,交通阻礙使得本區難以發展成中型市場,區域發展有 所侷限,深深影響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家族發展而尋求向外拓展的機 會。

戰後的里港,教育程度稍高的紛紛離開故鄉尋求更多的機會,使得發展以一 級產業為主的里港更趨沒落。不過戰後的里港仍然保有多族群的一貫特色,從荷 鄭時期的平埔熟番到清代閩粵漢人開發,日治時期也曾經設立日本移民村,戰後 更接納大陳島和滇緬移民,豐富當地的人文特色。

第二節 清代里港藍家的崛起

本節以光緒 11 年(1885)藍家一張鬮書為主軸,說明家族發展的複雜性,以 說明藍家在清代時的發展概況。家族各房命脈仰賴子嗣繼承延續,沒有子嗣的各 房為了本族的繁衍常以抱養他人的孩子來解決繼承的問題,過繼和過房是臺灣收 養養子的主要方式,藍家各房為了本家的延續,也以過房和過繼的方式維持發展。

本節即以藍姓發展源流為始,討論幾位重要人物在清代為里港藍家所奠定的基礎。

清代藍家世系大約有七代(由藍雲錦算起直至高字輩),媽字輩、登字輩和高字輩 因為有鬮書存留,發展脈絡較為清楚,第四代的藍柳葉與第五代的藍見元因為協 助防亂所以其事蹟也較其他族人則更為清晰,本節即以本論文探討主角藍高川一 房的發展前身為主,探討其先祖的崛起及來源。

一、藍氏家族源流與來臺

藍姓起源相傳為炎帝後世子孫榆罔帝之子昌奇,當時剛好有熊國君進貢綉藍 一株,遂以「藍」為姓,及長,分封藍昌奇於汝南郡(河南固始縣),受封為火旺 公是藍姓受姓始祖。104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一 0 八世藍明德授揚州節度使,

104 何兆欽編,《汝南堂藍氏族譜》(臺北:臺灣區藍氏族譜編輯委員會,1984 年),頁(藍誌)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遷居建康(上元縣)朱紫坊,自此由北入南,是為江南始祖。105後江南十六世祖(汝 南一二八世)藍炯,(字文明),與昆仲七人,由長汀縣各自奔散四方,遷往建寧 府,遂為開閩一世。開閩三世祖(汝南一三 0 世,江南二十三世)藍元晦(諱兆,

號延瑞)又遷居福建漳浦縣,轄前亭嶺,後移海澄縣鎮海隆教社,是為開漳一世。

開漳二世慶福公,入贅長卿,定居於此,又為長卿一世。藍鼎元則為長卿九世。

106

目前在福建的藍姓宗族,聚居於漳浦縣赤嶺鄉、湖西鄉、藍家鄉等地。清代 以來傳衍到臺灣,則分散臺北、臺中、宜蘭、南投、屏東等地,居臺灣一百個大 姓中的第六十位。閩臺藍姓,大多奉祀赤嶺鄉石椅村的藍姓宗祠「種玉堂」為總 祖祠。其「種玉堂」開基祖地赤嶺,舊名「張坑」,雅稱「長卿」,在康熙、雍正 年間,藍氏出了幾位名人,如藍理(1649-1720)、藍廷珍(1663-1729)、藍鼎元

(1680-1733)。107

實際上,目前漳浦地區藍姓族人已被中國官方歸類為少數民族─畲族。1983 年底,漳浦縣赤嶺公社和湖溪公社等地的藍姓居民,1 萬 6 千多名簽署了「關於 恢復改正民族成份申請報告」,呈交給縣人民政府等上級機關,要求恢復改為原 來的畲族身分,福建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立即委託廈門人類學系進行民族識別工作,

除了實際調查之外,另外也調查華安縣畲族地區以做比對,調查結果證實漳浦縣 藍姓居民的確是畲族的後裔。1081985 年,按中國國務院「凡少數民族占百分之 三十以上即可成立民族鄉」之規定,正式成立赤嶺、湖西兩個畲族鄉,當時具體

105 何兆欽編,《汝南堂藍氏族譜》,頁(藍誌)1-2。許雪姬口訪、曾金蘭記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 頁 2。

106 何兆欽編,《汝南堂藍氏族譜》,頁(譜說)6-7。許雪姬口訪、曾金蘭記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 頁 2-3。據《汝南堂藍氏族譜》所載關於入閩之說,乃因戰亂之故,藍吉甫棄建康入閩,藍常新 遷往建寧,萬三郎公再徙居廣東潮州府梅州程鄉縣桂嶺都二圖。也有一說明代時大將藍玉受誅,

族人數百戶避禍南遷閩南漳州府漳浦縣,落籍定居。

107 許雪姬口訪、曾金蘭記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頁 3。

108 王崧興,〈訪漳浦縣藍廷珍、藍鼎元家鄉─湖西、赤嶺畬族鄉〉,《臺灣風物》38 卷 1 期,1988 年,頁 89-94。王崧興實際訪查發現其列為畬族的理由,除從族譜記載可追溯跟關畬大隊的藍姓 居民有關聯外,很多是與風俗習慣相關,特別是關於「狗」的圖騰,以及掃墓在三月三日(三三 得九)和九月九日,因閩南語諧音是狗的關係,且不燒紙錢,避免燒掉狗祖宗的毛,同時也不祭 拜開漳聖王陳元光,與鄰近漢人有所差別。中國有關畬族方面的研究亦多有提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口數字赤嶺鄉總人口數 1 萬 3 百人,藍姓居民 8 千餘人;湖西鄉總人口數約 2 萬人,藍姓居民佔 6 千餘人,因此雙雙成立畲族鄉。

表 1-4 赤嶺、湖西畬族人口比例

地名 總人口數 藍姓人口數 百分比 漳浦縣赤嶺鄉 10,300 8,000 61.53 漳浦縣湖西鄉 20,000 6,000 30

資料來源:王崧興,〈訪漳浦縣藍廷珍、藍鼎元家鄉─湖西、赤嶺畲族鄉〉,頁 93。

加入少數族群的好處是多了不少特別關照與優惠:能免除一胎化政策限制,

可生兩胎;稅收上,可以免收所得稅三年;升學可獲得加分優待;比起漢人,成 為畲族人其糧食統購價額比起漢人賣得更高的價錢。109湖西鄉和赤嶺鄉加入少數 民族後也能享受少數族群的優待,利益驅使下,使漳浦藍姓族人願意選擇連署,

承認自身為少數族群,脫離漢族,「族群」成為生活的手段,特殊人群的分類,

歷史書寫轉而歌頌畲族的雄偉。110相對於此,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歷史記載成了諷 刺,開漳聖王的歷史是漳州一帶居民自唐朝以來藉由漢人姓氏擺脫少數民族標籤 之依據。111蔣炳釗在研究中贊同畲族為古代越族後裔的主張,他指出閩粵贛交接 地區是歷史上畲族聚居區,他們並不是原自於武陵蠻,而是由當地古代越人發展 形成,他這個族群並不排斥歷史發展過程中遷入這個地區的其他民族,接受同化 的現象。112

這種歷史轉折當然會影響人群對我群及他群的概念,長期接受自己是漢人,

是漳州福佬人的藍姓族人必定在認同上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無所適從,特別是 長久以來在臺灣各地居住甚久的藍氏家族,當然也包含里港藍家,他們要如何去

109 王崧興,〈訪漳浦縣藍廷珍、藍鼎元家鄉─湖西、赤嶺畬族鄉〉,頁 93。

110 例如,〈漳浦藍氏“種玉堂”源與流〉即在陳述民族如何被漢人歷史曲折,失去原本的真面目,

藍姓畬族人又該如何找回真相,認識畬族的美好。詳見《畬族網》, http://sanhak.cn/mzvz/20113222120095443.htm ,2013 年 5 月 22 日查詢。

111 曹曦,〈臺灣藍姓畬民研究初探〉(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年),

頁 1。

112 蔣炳釗,〈關於畬族來源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受自己的祖先藍鼎元是來自少數民族?他們習慣的閩南話母語是否就是漢化 的象徵?

1989 年藍家後代子孫藍敏回到漳浦赤嶺、湖西祭祖,此時她才知道先祖藍 鼎元的原鄉已變成畲族鄉,藍姓居民變成畲族人,此舉改變仍在臺灣的藍氏家族 之族群屬向,對藍敏來說,她並不樂見自己的先祖乃至自己的族群被稱作畲族人。

她曾口述回憶當年與當地宗親會面時,有位女委員向她邀功自己向北京當局申請 獲准少數民族畲族,原因是因為見到湖西鄉成為畲族後,帶來的種種好處,藍敏 反問對方是否清楚隆教鄉藍氏家廟的碑文記載,清楚祖先源流與否?不鼓勵孩子 們讀書,反而自願成為少數民族,不是太愚蠢了嗎?113可見要長久以閩南人身分 自居的人突然扯上種族的問題,要承認自己非漢、非我族類,突然接受自己只是 漢化的一份子,接受自己長期漂白非漢的身分,是有困難的,況且非漢說又是在 藍敏歷經人事滄桑的晚年才碰觸的問題,對於家族的來源質疑自然很難接受,她 的認同早已接受自己是漢人,人的意志才是族群認同的關鍵。

若是藍姓族人真的過去全是少數民族,那麼他們的祖先源流又是如何出現,

是否也仿造漢人出現的系譜與溯源來漂白自己的身分?當他們上接到炎帝子孫 一系時是否也正在表明自己來自中原正朔,強調自己的出身而不是少數民族?若 是如此,過去歷史上畲族正名的運動過程即與客家族群特意強調自己的漢人身分 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試著解釋自己的由來,脫離蠻荒。可是人們的族群認同 是以自己的意志為取向,不論中國政府是否承認赤嶺、湖西藍姓為畲族人,只要 這些藍姓族人認為自己是漢人,恐怕也很難維持畲族人的慣習與語言。可疑的是,

假若這些人也都接受了自己的畲族身分,那麼出現在家廟中所有的碑刻源流將面 臨重新的檢視,由上述源流可知藍氏家族遷徙順序依序為:汝南、建康、開閩、

開漳、開臺時期,歷經多次遷移,實際上也反映家族流動的過程與求生存的歷史,

在此也將反映藍姓畲族人的歷史處境與族群遷移史,恐怕遷移的原因不再只是因 為某祖任某官造成的遷徙,而可能是遭受某種威脅使得家族甚至族群的危機意識,

造就了某種的改變,因此在歷史的研究上重新提供一個檢視的視角。

113 許雪姬口訪、曾金蘭記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頁 172-1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掌握康熙 50 年代至雍正年間臺閩政治運作概況。部分漳浦地方士紳和外地來的 行政官員之間因為共同的文化興趣以及社會關懷,建立了長期的友誼,雖然沒有 明確成立社團組織,也沒有固定成員名單和活動,但是他的確在官場中相互提攜,

掌握康熙 50 年代至雍正年間臺閩政治運作概況。部分漳浦地方士紳和外地來的 行政官員之間因為共同的文化興趣以及社會關懷,建立了長期的友誼,雖然沒有 明確成立社團組織,也沒有固定成員名單和活動,但是他的確在官場中相互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