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業公司甘蔗原料的收取從何而來?與地方發展有何關聯?根據《臺灣日日新報》

所言,公司其址設在港西上里武洛庄,原料豐富,為其家佃地,有可發展之處。

8將清代即在里港發展的藍氏家族與里港土地開發及產業發展做綜合探討比較 分析,可以具體而微說明家族對地方社會不言而喻之影響。

本文擬以藍家在清代、日治、戰後三個不同時期的發展為探討,清代的部分 主要討論藍家的崛起與發跡,論述他們如何累積資產、保護及壯大家業;日治時 期則以藍高川個人事業經營及公職履歷為主線,論及個人對家族影響,旁論家族 內其他重要人物,並藉由這些家族領導者的事業經營及履歷探討對地方的發展及 影響;戰後則是以家族要人藍高川的三名子女為討論家族命運與興衰,闡明他們 在大歷史動盪轉圜下起伏的際遇。透過三個時代的討論,欲觀察政權轉換下藍家 的肆應,討論藍家發展的起承轉合。同時觀察里港到底何時繁榮,里港的繁榮到 底和這個家族有沒有關係?兩者究竟是相得益彰,還是互無關聯,里港最繁盛的 時期是否也是藍氏家族最茁壯茂盛之時呢?

本論文欲究明個人、家族關係、地方社會與國家力量之間的互動過程,並側 重於究竟是因為里港藍家家族的勢力,賦予藍高川個人強大的力量,抑或是由於 藍高川個人突出的表現,致使藍家家族勢力擴張?再者,進一步探討到底是日治 時期臺灣總督府強大的國家公權力所賦予的公職履歷,讓藍高川及其家族的影響 力漸增,還是總督府看上了藍家自清代以來逐步累積的資產與聲望,而給予象徵 性的地位與勳章以利用及拉攏兩造的關係?最後討論藍家衰敗的原因。

第二節 相關文獻研究回顧

本研究回顧共分為三個部分,藉以作為研究對話的借鏡及方法上的取徑與

憲兵屯所團組織委員長、義勇艦隊建設委員、武德會赤十字社委員、阿里港區土地委員長、愛國 婦人會委員等職,經營事業主要有砂糖買辦、油、豆粉製造業、瑞成號。參考鷹田取一郎,《臺 灣列紳傳》、《南部臺灣紳士錄》、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

8 〈雜報 /阿緱通信(七日發) 阿里港之糖業〉,第 4 版,《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9 月 1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延續。第一部分有關家族史研究的回顧,瞭解臺灣家族史研究脈絡與方法。第 二部分以屏東平原的開發為主題,藉以瞭解屏東平原過去的發展,瞭解過去研 究屏東平原的取徑與方法,而里港在屏東平原開發歷程裡又扮演何種角色?也 同時將里港與屏東其他地域做比較,不過度誇張也不低估里港這個區域。也試 著重新審視區域研究的方法與關注重點,以便在深入田野調查時可作為參考應 用。第三部分是有關臺灣華僑的研究,因為藍高川之子藍家精(國城)曾經擔任 汪精衛政府參贊中將,不乏以僑委會主委的身分來到臺灣與臺灣總督府協調臺 灣華僑之事,作為人物及家族研究,藍高川精心栽培兒子就讀京都帝國大學經 濟學部,藍家精9的選擇當然也會影響家族未來的走向,曾經擔任高雄州協議員 的他,後來為什麼到中國發展呢?對家族、對地方士紳的幫助又是什麼?對地 方社會及家族造成什麼影響?是故,做一研究回顧以瞭解臺灣華僑的背景。

(一)、家族史部分

臺灣家族史的研究最初並非由歷史學界所發軔,而是由人類學界於 1970 年 代先馳得點,其之所以關注家族研究,主要是為了解開漢人宗族形成與婚喪習俗 之謎,主要的成果可以莊英章與陳其南的著作為代表。10此時期對於臺灣宗族研 究的特色之一,就是受到英國學者傅立曼(Maurice Freedman)學說的影響。傅立 曼對為何中國東南宗族組織較其他地區嚴密的問題提供了三個答案—水稻種植、

水利灌溉與邊疆環境。11莊英章與陳其南基本上皆同意並採用傅立曼的論點,只 是莊氏以臺灣的例證檢驗後,發現臺灣宗族的形成也與水稻經濟和灌溉系統確有 密切關係,然而與邊疆環境並無太大關連。其後,陳其南也開始關注漢人宗族究 竟於何時開始落地生根的問題,並提出「土著化」的理論,12此理論與岡田謙 1930

9 藍家精畢業於京都帝大經濟科、京都帝大植民地政策講座。主要經歷里港信用組合理事、高雄 州教育課任職、汪精衛政府陸軍參贊中將;戰後任屏東第三、第四屆農田水利會會長。配有勳六 等、瑞寶章、藍綬褒章。參考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張子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

10 莊英章,〈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36,1974 年,頁 113-140;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1975 年。)

11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2004 年),頁 24-25。

12 關於陳其南的「土著化」理論可參閱其著作《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9 年)

與《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1990 年)。陳氏「土著化」

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18一書,這是一本以 古文書研究始於清代家族史的專書,並象徵著個別家族研究的風氣來臨。此後,

霧峰林家、板橋林家、新竹鄭家、頭份陳家、北埔姜家及其他各地家族等,逐一 有學者投入探究之列,19這方面已有相關書文回顧之。20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尹 章義之前並沒有臺灣個別家族之研究,實際上名列清代臺灣兩大家族之一的霧峰 林家,一直是家族史學者捕捉的對象。霧峰林家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國女性史家麥 斯基爾(Johanna Menzel Meskill)所開啟,她早在 1978 年便出版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21一書,麥斯基爾雖是外國學者,但 她卻強調田野調查的重要性並親身實踐,致使這成為臺灣家族史研究上不可或缺 2000》第七冊臺灣史(林玉茹、李毓中編),頁 170-172。

21 Johanna Menzel Meskill,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中譯本見王淑琤譯,《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 1729-1895》,臺北:文鏡文化,1986 年。關於本書有一篇書評,參閱陳柏任,〈評〈霧峰林家(臺 灣拓荒之家)〉 [麥斯基爾著 王淑琤譯] 〉,《臺灣文獻》45:4,1994 年 12 月,頁 241-247。

22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1987 年);

《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 年》,(臺北:自立晚報,1992 年)。

23 如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產業經營初探〉,收錄於《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

鄭、林兩家為中心〉28、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的發展(1754-1945)〉

29兩本碩士論文,皆為代表。其三,由一家一姓的家族發展史轉向區域的家族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的影響,地域主義逐漸興起,各地方誌的編修乃促使臺灣區域史研究乃蔚為風 氣。34

施添福在〈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35一文中,以國家 剝削和操弄的觀點,逐步解析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並藉此探討臺灣南部地域社 會的形塑過程,鳳山八社的熟番雖然擁有農耕技術,但在國家剝削的歷史過程中 日益貧困,喪失地權並逐步向沿山一代遷徙、開墾,福佬和客家得以順利入墾。

因為國家剝削論的提出,使得後繼研究者站在國家力量對人民影響的基礎上,進 行區域研究。

陳秋坤〈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36以平埔族部落為 例,說明清代早期(1690-1790)徵收社餉性質及官方建制番界的功能,運用土 地契約說明塔樓社人的土地產權轉讓和維生環境。陳秋坤成功利用地契建構塔樓 社人的遷移與產權移轉。另一篇文章〈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屏東平原為中心〉

37則認為客庄先民因清初政府獎勵墾戶佔墾政策,先以佃戶身份,向閩籍業主墾 戶接洽土地租佃生產關係,稍後運用投資工本改良土地的途徑轉化為田主階層,

並建立排外性聚落,並且因為位居最富水源的農耕地帶加上長期械鬥事件,逐漸 形成防衛與攻擊的民團組織。

李國銘身為一位人類學者對於屏東平原有詳實的踏查,卻英年早逝,投入屏 東平原研究的時間雖短暫卻豐富,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詹素娟教授等人將他畢生研 究精華集結成書:《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族研究論文集》。38李國銘田野踏查 十分仔細踏實,站在前人研究上提出質疑,確切掌握伊能嘉矩、小川尚義等人之 研究,並討論伊能、小川等人觀點有推論太過之疑慮,例如以打狗社(Takau)

34 林玉茹在,〈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2002 年,頁 1-29。

35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 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 33-112。

36 陳秋坤,〈清代塔樓社人社餉負擔與產權變遷(1710-1890)〉,《臺灣史研究》,9 卷 2 期,2002,

頁 69-102。

37 陳秋坤,〈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屏東平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6 卷 1 期,2009,頁 1-28。

38 李國銘,《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阿猴社(Akau)平埔族遷移問題而言,伊能站在音轉的問題解釋阿猴乃打狗 字頭 T 不發音轉訛無疑,認為阿猴社是由打狗社遷移而來,李國銘藉由荷人紀 錄、清朝所修縣誌及實際考察加以考證,雖然限於文獻不足而不能斷定結論,卻 提供屏東平原族群遷移幾個觀念及邏輯上的修正。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39一書由碩士論文增修改寫而來,史料 運用臺灣文獻叢刊、閩粵兩省方志、《軍機檔》、《宮中檔》、《外紀檔》、《臺灣總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39一書由碩士論文增修改寫而來,史料 運用臺灣文獻叢刊、閩粵兩省方志、《軍機檔》、《宮中檔》、《外紀檔》、《臺灣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