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溢價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溢價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評價方法

Berkshire Hathaway 公司對於購買一家公司自有其一套標準,其中首要條件即是 價格的決定。”We don’t want to waste our time or that of the seller by talking, even preliminarily, about a transaction when the price is unknown.” 這句話深刻點出定價在 併購過程中的重要性。

而 任 何 資 產 價 值 理 論 上 皆 可 用 下 列 三 種 模 式 衡 量 : 收 入 取 向 (Income Approach)、市場取向 (Market Approach)與成本取向 (Cost Approach)。(邱顯比, 2012)

1. 收入取向 (Income Approach)

以預測未來的利潤及現金流量為基礎,來衡量一個公司現在的價值,一般稱為 淨現值法 (Discount Cash Flow Method)。

將企業因營運產生之現金流量減去必要之投資支出及稅負支出,求得自由現金 流量(Free Cash Flow,FCF),以此可反應企業實際可支配之經營利潤;另考慮取得

資金所需付出之成本,將融資與自有資金成本經調整後得出加權資金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作為折現率;最後,公司價值即等於自由現金流量 以 WACC 折現後之淨現值。

格作為公司的價值。清算資產獲得之價格必須償還負債後才是股東實際 所能分配之淨值。此方法經資產評估專家依照當時物價水準與市場行情 所求算而得,較符合現有成本及變現價值之觀念;但同樣忽略了公司永 續經營與成長潛力之價值(同淨有形資產法)。

二、溢價相關理論與研究

透過併購若能整合資源,取得關鍵能力,提高效率;換言之,亦即整合後創造 的價值,高於雙方個別經營的價值,也就是產生綜效(Synergy),主併公司自然願意 付出溢價來併購目標公司。

關於影響溢價的因素,相關研究與討論眾多,大致可概分為兩大面向:財務因 素與非財務因素。財務因素涵括了企業的獲利能力、現金流量與財務結構等因素;

非財務因素則以代理問題和控制權討論最為廣泛。

Slusky 和 Caves(1991)的研究發現:併購溢價受財務綜效、主併公司和目標公司 本身決策權衡程度所影響,未必是因為真正的綜效。

控制權溢價是併購交易定價時經常使用的溢價參數之一。主併者為取得有控制 權之股份,必須支付較高之溢價;或是因為存在多組競爭者,以致必須以價格競賽 獲得最終控制權(Ruback, 1982)。但亦有可能是前述的代理問題所造成,因此高溢價 是代理問題的訊號之一(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企業規模與溢價的關聯,根據 Schlingemann, Stulz, Wlaking(2002)和 Varaiya, Ferris(1987)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型企業通常支付較高的併購溢價。Gondhalekar, Sant 與 Ferris(2004)等人亦發現企業規模與併購溢價存在相關性。

2002 年彭博新聞社(Bloomberg)根據 Sirower 設計的研究方法,分析 1995 年 7 月至 2001 年 8 月這段期間 302 件主要的併購案件,因為這段期間美國企業的併購 活動非常活躍,不但整個國內總併購金額一再創歷史新高。此項研究分析發現了財 富移轉效果:主併公司若因收購而損失不貲,往往是因為付出太高的價格。這就形 成了財富移轉的效果,財富從買方(主併公司)股東手中轉移至賣方(目標公司)

的股東。

產業的相關與非相關併購方面,Shelton(1988)的研究指出,若併購的策略目的

是為了進入與原產業高度相關的新市場時,能夠創造最大的價值。Lubatkin(1983), Singh & Montgomery(1987), Dash(2004)等人的研究則指出:相關併購的績效優 於非相關併購

關於併購支付方式的選擇,Myers 和 Majluf(1984)認為支付方式是訊息傳遞的訊 號。Shleifer 與 Vishny(2003)進一步指出,當企業價值被高估的時候,主併公司傾向 以股權交換作為支付方式; 相反的,若企業價值被低估,則偏好以現金來支付。

與財務數據相關的研究,發現獲利能力、財務結構與現金流量等因素與溢價有 較大之相關與顯著影響。

Nielsen 和 Melicher(1973, 1978)的研究發現,股價本益比與主併公司主要業 務營業利益率與併購溢價正相關,且具有顯著影響。

Gondhalekar, Sant 和 Ferris(2004)等人以 1973 年至 1999 年間美國那斯達克

(Nasdaq)現金併購案件為樣本,投資過度之企業傾向於支付更高的溢價,併購公 司的現金流量、目標公司的獲利能力與溢價呈現正相關。

Raman, Shivakumar 和 Tamayo(2008)選擇了 1977 年至 2005 年間美國四千多 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目標公司的獲利能力、盈餘品質與溢價呈現正相關。

廖俊杰、陳家妤(2009)以 1987 年至 2003 年間台灣的 190 筆併購為樣本,分 析研究發現溢價平均值為 1.26,亦即平均溢價為目標公司市價的 26%,且溢價若未 超過目標公司價值的 31.35%~36.98%,則市場視此為未來併購綜效的訊號2

姚海鑫、劉志杰(2009)硏究 1995 年至 2008 年間外資併購中國上市公司國有 股權案例,發現市場評價因子、負債比率和成長因子是影響外資併購溢價的主要因 素。另外,姚海鑫與于健(2010)以複迴歸方式硏究 2002 年至 2007 年間外資併購 A 股上巿公司國有股權的案例,亦有類似的發現,即巿場周期、市場評價和上市公 司的獲利能力對溢價影響顯著,而負債比率、產業別也和溢價呈現明顯相關。潘琰

(2007)選擇 2002 年至 2003 年間 138 件中國國有股權有償轉讓為研究樣本,結果 發現控股權與溢價正相關,淨資產、總股本與溢價負相關。不過,上述學者的硏究 標的僅限於目標公司,並未及於主併公司。

2. 該研究中之併購溢價為交易價格除以宣告前 21 天目標公司之市場價格。

表 3:影響溢價因素的研究與論述

影響因子 學者 主要研究結果與論述

獲利能力 Nielsen, Melicher(1973, 1978)

主併公司主要業務營業利益率與併購溢 價正相關,且具有顯著影響。

Gondhalekar, Sant 和 Ferris

(2004)

目標公司的獲利能力與溢價呈現正相關。

Raman, Shivakumar 和 Tamayo(2008)

財務結構 Gondhalekar, Sant 和 Ferris

(2004)

市場評價 Nielsen 和 Melicher(1973, 1978) Shleifer and Vishny(1997) 高溢價是代理問題的訊號之一。

企業規模 Schlingemann, Stulz, Wlaking(2002); Varaiya, Ferris(1987)

大型企業通常支付較高的併購溢價。

產業關聯 Lubatkin(1983); Singh &

Montgomery(1987); Dash

(2004)

相關併購的績效優於非相關併購

Shelton(1988) 若併購的策略目的是為了進入與原產業 高度相關的新市場時,能夠創造最大的價 值。

支付方式 Shleifer, Vishny(2003) 當企業價值被高估的時候,主併公司傾向 以股權交換作為支付方式; 相反的,若企 業價值被低估,則偏好以現金來支付。

資料來源:研究作者製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