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獨特語音演變

第四章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殊性

第三節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獨特語音演變

拉丁語族近音[w]的強音化

前文已提到,弱音化,是指較強的語音轉化為較弱語音的現象,例如:

塞音 濁塞音 閃音 近音 音節省略 [p] → [b] → [β] → Ø

→ [v] → [w] → Ø

強音化,則是輔音弱化的相反現象,但較少出現此類現象。其中一個現象在於拉丁語:

邊音 閃音 濁塞音

[w] → [v], [β] → [b]

拉丁語 V 的發音為/w/

《Appendix Probi》中,MVSIVM 被寫作 MVSIVVM;而 AVVS、RIVVS、PAVOR、

FLAVVS、FAVILLA 被寫作 AVS、RIVS、PAOR、FLAVS、FAILLE。3這表示 V 已發展 成為一種近音或相當於輔音/w/,而當時可能已經消失了。

古英語借"VINVM"一詞較早,故依然保留該詞較早的發音/w/ (wine [waɪn],葡萄酒) ; 而來自法語的英語借詞 vineyard ( [vinjard],葡萄園),發音則同於法語式發音/ v/。但 wine 和 vineyard 卻均源自拉丁語的 "VINVM"。

V 和 B 的混用

3 Appendix Probi: musium vel musivum, avus non aus, rivus non rius, pavor non paor, flavus non flaus, favilla non faille.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Appendix Probi》還提出了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拼寫變化,即將 TOLERABILIS、

PLEBES、TABES、BACVLVS 拼寫成了 TOLERAVILIS、PLEVIS、TAVIS、VACLVS。

但同時,《Appendix Probi》也提出了相反的拼寫變化:將 VAPVLO、ALVEVS、BRAVIVM 拼寫成 BAPLO、ALBEVS、BRABIVM。並且,在羅馬共和國(前 509 年-前 27 年)末代,

人們不區分 V4和 B 的發音,如: SIVI (原為: SIBI) ,VIBA (原為: VIVA) ,BIXIT (原為:

SERVARE (服務) [serware] servare, serbare [servare, serbare] servar [serβar]

SERVVS (奴隸) [serwus] servo [servo] siervo [sjerβo] baplo, alveus non albeus, bravium non brabium.

115

SERVVS (奴隸) [serwus] serf [sɛʁf] servo [servo]

CORVVS (烏鴉) [korwus] corbeau [koʁbo] corvo [korvo]

今日的西班牙語不區分 v 和 b 的讀音,兩者發音均為/β/。其他拉丁語族的語言都沒有 保留輔音/w/。

漢語濁音清化

1. 「定」母 [d] → [t]和[tʰ]

舌尖濁塞音[d]:

- 仄聲字舌尖清塞音[t]

- 平聲字舌尖送氣清塞音[tʰ]

音變原因: 濁音清化、仄聲變不送氣清音、平聲變送氣清音。

2.「俟」母 [ʒ] → [s]

舌尖面濁擦音[ʒ]→ 舌尖清擦音[s]

音變原因: 濁音清化,但與莊系聲母分流,與精系之心、邪二母同,改讀舌尖清擦音。

漢語捲舌化

捲舌音指輔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顎前部接觸以形成對氣流的阻礙而發出來的音。

國語有[tʂ]、[tʂʰ]、[ʂ]、[ʐ/ɻ]四等捲舌音。

1. 「章」母 [ʨ]→[tʂ]

舌面前清塞擦音[ʨ]→捲舌清塞擦音[t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ʨ]→現代[tʂ]

2. 「昌」母 [ʨʰ]→[tʂʰ]

舌面前送氣清塞擦音[ʨʰ]→捲舌清塞擦音[tʂʰ]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ʨʰ]→現代[tʂʰ]

3. 「船」母 [ʥ]→[ʂ]和[tʂʰ]

舌面前濁塞擦音 [ʥ]清化:

- 仄聲字捲舌清擦音[ʂ]

- 平聲字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擦音 [ʂ]

音變原因:

船母[s]濁音清化,仄聲變為捲舌清擦音[ʂ],例如「舌實順」;平聲變為捲舌送氣清塞 擦音[tʂʰ],例如「船蛇唇」。

4. 「書」母 [ɕ]→[ʂ]

疑母零聲母

舌面前清擦音[ɕ]→捲舌清擦音[ʂ]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ɕ]→現代[ʂ]

5. 「禪」母 [ʑ]→ [ʂ]和[tʂʰ]

舌面前濁擦音[ʑ]清化:

- 仄聲字捲舌清擦音[ʂ]

- 平聲字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擦音[ʂ]

音變原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禪母[ʑ]濁音清化,與船母相同,仄聲變為捲舌清擦音[ʂ],例如「社是壽」;平聲變為 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例如「禪臣常」。

6. 「莊」母 [ʧ]→[tʂ]

舌尖面清塞擦音[ʧ]→捲舌清塞擦音[tʂ]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ʧ]→現代[tʂ]

1. 「初」母 [ʧʰ]→[tʂʰ]

舌尖面送氣清塞擦音[ʧʰ]→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ʧʰ]→現代[tʂʰ]

7. 「崇」母 [ʤ]→[tʂ]和[tʂʰ]

舌尖面濁塞擦音[ʤ]清化:

- 仄聲字捲舌清塞擦音[tʂ]

- 平聲字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

音變原因:

崇母[ʑ]濁音清化,仄聲變為捲舌清塞擦音[tʂ],例如「狀棧助」;平聲與初母合併,變 為捲舌送氣清塞擦音[tʂʰ],例如「查巢愁」。

8. 「初」母 [ʃ]→[ʂ]

舌尖面清擦音[ʃ]→捲舌清擦音[ʂ]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ʃ]→現代[ʂ]

9. 「日」母 [n]→[ȵ]→[ȵʑ]→[nʑ]→[ʐ/ɻ]

舌面前鼻濁塞擦音[ȵʑ]→捲舌濁擦音[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演化過程: 中古前期[n]→[ȵ]→中古後期[ȵʑ]→[nʑ]→現代[ʐ/ɻ]。

漢語[ŋ]、[ʔ]和[rj]的失落

1. 「疑」母 [ŋ]→[ø]

疑母→零聲母

舌根鼻音[ŋ]→零聲母[ø]

中古少數疑母字改讀[n]或[ʐ],例如「牛倪虐逆阮」等,其餘失落為零聲母。

2. 「影」母 [ʔ]→[ø]

喉塞音[ʔ]→ 零聲母[ø]

音變原因: 喉塞音弱化、音素失落。

3. 「云」母 [rj]→[ø]

顎化的舌根濁擦音[rj]→ 零聲母[ø]

音變原因: [rj]音素失落,如「雨尤焉永王」等字皆零聲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結論

筆者在本論文把不同的語言的聲音,就是音值、音位、結構、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作 細密的比較,以觀察其異同及特點。語音的比較,主要在促進學習語言及教學語言的效果,

教語言的人可提兩種語言的不同點,說明如何把握發音的部位和發音的方法,使學習者能 有更準確的發音,而使音值、音質都不會與要學習的語言相去太遠。

我們在第二章漢語與拉丁語的背景已經看出漢語與拉丁語有很多共同的特色: 第一,

漢語及拉丁語的文字的紀錄都很早;第二,漢語語族及拉丁語族的分支很廣,衍生的語言 很多;第三,漢語語族及拉丁語族與其他語族的關係,這章表示拉丁語和漢語對其他語系 的很深影響。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共性

1.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音素失落現象

[-s]  Ø

拉丁語 AMAS [amas]  義大利語 ami [ami],西班牙語 amas [amas]

上古漢語 大 [das] 國語 大 [ta] / [taɪ]

漢語的尾音-s 全部都失落了,連其他方言像閩南語、粵語和吳語也沒有保留任何痕跡。

拉丁語族的語言像義大利語也沒有保留拉丁語 尾音-s,法語則有一些叫做痕跡聯誦 (liaison),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保留拉丁語尾音-s。尾音-s 在拉丁語本來就有文法的用途:

它代表名詞的複數和動詞單複數第二人稱。義大利語把尾音-s 改成母音,而法語在動詞的 前面都加代名詞來表示人稱,例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拉丁語 義大利語 法語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你]愛 AMAS ami tu aimes (em) amas amas

另一方面,漢語因為-s 尾音的失落而不會有如此問題的產生,但會有另外一個問題: 許 多尾音的失落會產生大量的同音字。有的學者認為中古音的去聲源於上古音-s 韻尾的失落

6。西方語言學者如歐第國(A.G.Haudricourt)、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 都提出了上古 音有-s 韻尾的證明。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出上古漢語藉由創造出中古漢語去聲的方法來填補 -s 尾音的失落。

[-t] Ø

拉丁語 AMAT [amat] 義大利語 ama [ama]

上古漢語 殺 [sɑt] 國語 殺 [ʂa]

拉丁語的尾音-t 除了在法語的聯誦(liaison),全部都失落了。國語雖然已經失落尾音-t,

可是漢語方言還保留尾音-t:「殺」在閩南語 sat、在粵語 saːt;在吳語有尾音-t 的痕跡 saʔ。

我們可以做出個結論,-t 尾音在拉丁語和漢語中都有消失的趨勢。

[-m]  [-n]

拉丁語 CVM [kum] 義大利語 con [kon]

上古漢語 甘 [kɑm] 國語 甘 [kan]

–m 尾音和–n 尾音在很多不同語系中都有消失的趨勢,尤其在拉丁語和漢語表現十分

6Woodard, D. Roger, ed. The Ancient Languages of Asia and the Americ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14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明顯。拉丁語的尾音–m 都失落了,剩下的痕跡變成了尾音-n。漢語的尾音-m 在國語都變 成了尾音-n, 不過其他方言像閩南語和粵語還保留尾音-m。在拉丁語的名詞中-m 尾音的 主要用途就是表示單數賓格,而-m 尾音的失落一定對於拉丁語的句型結構有相當程度的改 變。因此,在拉丁語族的語言中受詞必須要放在動詞之後。-m 尾音失落以前,拉丁語的句 型結構比較彈性,主詞、動詞及受詞順序可任意調換。例如:

拉丁語 SERVVS VIDIT DOMINVM

(奴隸見到君) 或

DOMINVM VIDIT SERVVS

通俗拉丁語 SERVV[S] VIDIT DOMINV[M] (奴隸見到君)

義大利語 [Il] schiavo vide [il] domino (奴隸見到君)

2. 漢語與拉丁語族的顎化作用

凡一個正常的輔音,在它的音質之外再加上一個特殊的音質「j」這種現象叫「顎化作 用」。這新的音質「j」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舌面和硬顎的接觸部位之擴大,這擴大的情 況就像發「j」音的情形一樣。

在語音學裡頭,稱顎化的輔音為「軟音」,稱沒有顎化的輔音為「硬音」。顎化音是 把「j」音質加入到輔音裡頭去,使輔音和「j」化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單純的音素,發音 的動作只有一個。與輔音後頭拼上一個「j」不同,因為輔音後頭加上一個「j」,發音是 兩個動作,先發一個硬音,然後再發一個「j」,它們是兩個音素。所以顎化音 與輔音加

「j」是完全不同的。

雙脣的閉塞音比較不容易顎化,這是因為受發音部位的限制;軟顎閉塞和邊音、顫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都是常有顎化的,不過在漢語卻少見。在漢語中最常見的顎化音是舌尖齒齦音,如「t」和

「d」的顎化音「ȶ」和「ȡ」;「s」和「z」的顎化音就是「ɕ」和「ʑ」,這是在漢語中佔 有很重要地位的顎化音。

/k/的顎化現象:

原本拉丁語「ke」中的「k」,受 [e]元音同化,產生顎化現象,「k」就會變成「tʃ」。

[ke]  [tʃ]

拉丁語 CENTVM [kentu(m)]  義大利語 cento [tʃento]

見母[k]與細音韻母銜接時,受 [j]、[i]元音同化,產生顎化現象,在現代漢語普通話 中音變為[ʨ] 。

[kj]  [tɕ]

上古漢語 建 [kiɑn]  國語 建 [tɕiɛn]

/t/的顎化現象:

在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原本拉丁語「tj」受 [j]元音同化,產生顎 化現象。「tj」變成「ʦ」或「s」 (「s」是「ʦ」演化的下一階段) 。

[tj]  [ts]

拉丁語 GRATIA [ɡratja]  義大利語 grazia [ɡratsja]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顎音化的作用是已經在上古音時代開始的,上古到中古的語音階段也有顎音化,上古 音[t]受介音[j]影響而顎化為舌面前音[ȶ],例如「止」,在現代漢語國語中讀作、[tʂɨ]。其上 古音為端母[tiə],中古音變成章母。

/d/的顎化現象:

原本拉丁語「dj」中的「d」,受 [j]元音同化,產生顎化現象,「d」就會變成「dʒ」。

[dj]  [dʒ]

拉丁語 DIVRNVM [djurnu(m)]  義大利語 giorno [dʒorno]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母中沒有舌尖中濁音[d],不過上古音和中古音有。根據聲調的不 同,演化成現代漢語普通話的[tʂ]或[tʂʰ]。上古及中古音[d]受介音[j]影響顎化為舌面前音 [ȡ]。中古後期舌面前[ȡ]→濁塞擦音[ʤ]→現代[tʂʰ]和[tʂʰ]。

[dj]   [tʂ]

上古漢語 傳 [diuɑn]  國語 傳 [tʂuan]

/ɡ/的顎化現象:

原本拉丁語「ɡe」中的「ɡ」,受 [e]元音同化,產生顎化現象,「ɡ」就會變成「dʒ」。

[ɡe]  [dʒ]

拉丁語 GENTE [ɡente]  義大利語 gente [dʒente]

[tj]  [tʂ]

上古漢語 止 [tiə]  國語 止 [tʂ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濁音[ɡ]首先發生清化,其中仄聲變不送氣清音[k](共櫃跪),而平聲則變送氣清音(狂葵 逵)。在清化之後,三等細音又產生顎化,仄聲變不送氣清音[ʨ](及近局),平聲變送氣清 音[ʨʰ] (奇求窮) 。

我們對於漢語和拉丁語的顎化過程之相異處做一個總結:

1. 拉丁語中的所有顎化現象在較早開始。

2. 拉丁語和漢語的顎化條件係有些差異: 在拉丁語中清塞擦音/k/和濁塞擦音/ɡ/須置 於/j/和/i/之前,且置於/e/前的情況最為普遍。在漢語中清塞擦音/k/與濁塞擦音/ɡ/須 置於/j/和/i/之前,但於/e/前則毫無影響。

3. 拉丁語的顎化現象在每個拉丁語族的語言都曾存在過。另一方面,在漢語中我們已 可以看出只有國語和吳語的顎化現象是徹底完成的,而在粵語和閩南語中則仍顯較 少。事實上閩南語較為特別,因為在中古音時代發生的顎化現象,表現在國語、吳 語和粵語皆極為活躍,但在閩南語中則無明顯之變動,比如「中」國語唸 tʂʊŋ、粵 語唸ʦʊŋ、吳語唸 ʦuŋ,閩南語則唸 tiɔŋ。

3. 輔音弱音化

凡由正常的發音而轉變為音勢的微弱,或發音肌肉的鬆弛,使音質發生改變的現象,

我們稱之為「弱化作用」,弱化作用可以分為元音的弱化和輔音弱化兩種,在本論文只描 述輔音弱化的特點。

輔音的弱化,普通都是根據氣流的強弱,而指清音變濁音(如兩元音之間的清輔音被同 [ɡj]   [tɕ]

中古漢語 件 [ɡiɑn]  國語 件 [tɕiɛn]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化為濁音等)或送氣音變不送氣音等現象而言的。不過,有的時候,輔音的弱化也可指閉塞 音變摩擦音的情形來說,其實,這也是依據氣流的強弱來對「弱化」下定義的。因為,閉 塞音是一發即逝的,發音的時間短促,氣流是衝口而出的,不像摩擦音的氣流是慢慢地消 耗在口腔器官收斂的摩擦上,所以我們可以說閉塞音變摩擦音也是一種弱化現象。例如漢 語史上「重脣音變輕脣音」(即雙脣音變脣齒音,如「幫、滂、並」變為「非、敷、奉」就 是由「p」、「pʰ」和「b」變「f」和「v」的現象),古印歐語的「p」、「t」和「k」到了 日爾曼語裡就成了「f」、「θ」和「x」或「h」,這些都可以算是輔音的弱化現象。

化為濁音等)或送氣音變不送氣音等現象而言的。不過,有的時候,輔音的弱化也可指閉塞 音變摩擦音的情形來說,其實,這也是依據氣流的強弱來對「弱化」下定義的。因為,閉 塞音是一發即逝的,發音的時間短促,氣流是衝口而出的,不像摩擦音的氣流是慢慢地消 耗在口腔器官收斂的摩擦上,所以我們可以說閉塞音變摩擦音也是一種弱化現象。例如漢 語史上「重脣音變輕脣音」(即雙脣音變脣齒音,如「幫、滂、並」變為「非、敷、奉」就 是由「p」、「pʰ」和「b」變「f」和「v」的現象),古印歐語的「p」、「t」和「k」到了 日爾曼語裡就成了「f」、「θ」和「x」或「h」,這些都可以算是輔音的弱化現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