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激進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三分架構

第二章 中國大陸八九十年代思想論爭與現代史解釋方式

第一節 「激進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三分架構

一、八十年代以來的激進與保守之爭

「激進與保守」論爭,始於上世紀 80 年代末,至今仍沒有定論。有關中國 近現代的社會思潮主潮是激進主義、保守主義還是自由主義,有多達十種觀點。

何者居於主流地位,關涉到誰該為 20 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挫敗負責,這也存在 五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而這每一種觀點背後,對 20 世紀中國革命的評價、對

「五四」激進反傳統的評價,都有巨大分歧。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 年)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場

       

宋宏:<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 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 界重大論爭研究》(以下簡稱《啓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年),頁 43。

詳見何愛國:<「激進」,還是「保守」?——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主潮論爭的回顧與反思>,中國儒學 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044,2013 年 11 月 14 日下載。

同上。

B.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田時鋼譯,《世界哲學》第 2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2002)。

35 

論爭,關係到過去的歷史如何書寫,當下的歷史如何看待。

(一)1990 年代初的激進與保守之爭

1986 年底,海外學者林毓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 義》在大陸翻譯出版,1988 年新出了增訂本。林認為 20 世紀激進反傳統主義是 中國思想史上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五四」運動與「文化大革命」在激進反傳統 傾向上一脈相承。同年9 月,余英時在香港中文大學作了題為《中國近代思想史 上的激進與保守》的演講,余英時認為在近代中國,因為政治現實太混亂,得不 到大家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激進主義,只有變的程度不同。大多數知識 份子在價值上選擇了往而不返的「激進」取向。 從「五四」、「文革」再到 80 年代「文化熱」,「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史就是一個激進化的過程。最後一定要激化 到最高峰,文化大革命就是這個變化的一個結果。」10 但在激烈反傳統思想居 於潮流中心的80 年代,林毓生的思想招致了大陸知識份子的激烈批評,余英時 的演講亦知者寥寥。

1989 年 6 月 4 日的天安門事件,讓新啓蒙運動戛然而止。知識分子開始反 思運動失敗的原因和自身的命運。在新一輪的「重估五四」熱潮中,余英時和林 毓生的聲音被重新發現。1992 年,姜義華在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第 10 期發 表了題為《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一文, 提出了與余英時完全相反 的判斷,他從現代化的角度認為,20 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力量始終弱小,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氏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年版),页200。该文收入大陆出版的多种文献之中,如许纪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上 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版)等。

10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年版),

页201。

36 

且被傳統的力量包圍,佔據中國思想史主導地位的,恰恰是「保守主義」。「文革」

並非激進主義的最高峰,而是封建專制政治遺毒的氾濫。11

余英時在同期雜誌上,撰文《再論中國現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 華先生》回應,由此拉開了「激進」與「保守」論爭的序幕。中國思想界的主要 學者都捲入到這場曠日持久的論爭中。

王元化、李澤厚、陳來、陳平原、蕭功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林、餘 的「激進主義主流說」。「激進主義被視為近代社會主義運動、政治革命和文化革 命的主要特徵……『反思激進主義』成為 1990 年代前期部份知識份子的最為重 要的、決定性的論題。」12

正如之後余英時再次撰文回應中所點出的,他與姜義華的主要分歧為雙方的 論述方位以及對激進和保守兩個概念界定的不同。「余英時是在思想層面進行討 論,而姜義華主要集中在現實社會和政治事件層面展開論辯,由此導致『激進』

與『保守』概念運用上的截然相反。」13

許紀霖在討論中提出要嚴格區分文化和政治上的激進與保守。文化層面相對 於中國文化傳統而言,主張全盤推倒的是為激進,主張在本土文化框架中作文化 詮釋的是為保守。政治層面則相對於現實社會政治秩序而言,主張根本解決的是 為激進,主張「在現存系統作基數調整和修補的是為保守」14

       

11 姜義華:<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二十一世紀》4 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年)。

轉引自宋宏:<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 限責任公司,2007 年),頁 49。

12 汪暉:<「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及其批判——再論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及現代性問題>,《臺灣社會 研究季刊》第42 期(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1 年),頁 30、31。

13 宋宏:<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 任公司,2007 年),頁 49。

14 許紀霖:<激進與保守的迷惑>,《二十一世纪》6 月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年)。轉引自宋宏<

37 

但基於保守與激進概念的含混性,許紀霖主張用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年)的烏托邦社會工程和加緊社會工程來取代,他認為激進 主義與保守主義,在相互對立的表像背後,都帶有烏托邦社會工程的強烈表徵,

在20 世紀中國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都太強大了,「相形之下,以漸進社會工程為 特徵的中國自由主義又實在太微弱了。」15 汪榮祖也持相同觀點,在姜義華和 余英時的論斷之上,他認為強大的社會保守勢力似乎很有效的牽制(不止制衡)

了激進的思想趨向,而使得遭受挫折的激進思想愈趨於激進。16而後一種觀點與 王元化頗為相似。王元化認為百餘年來不斷更迭的改革運動,很容易使人認為每 次改革失敗的原因,都在於不夠徹底,而普遍形成一種越徹底越好的急躁心理。

17

(二)保守內涵的變化與自由主義的出現

宋宏在分析這一時期的「激進與保守」之爭時,鮮明地指出,經過論辯,「保 守」一詞的所指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為保守主義辯護的一方中,基於「保守」內 涵的理解,出現了兩種類型的「保守主義」。18一種是以劉軍寧為代表的自由主 義的保守主義,另一種為以李澤厚、蕭功秦為代表的善治主義的保守主義。劉軍

       

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年),頁50。

15 許紀霖:<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姜義華主編:《知識份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盪》(長春:時 代文藝出版社,2002 年)。

16 汪榮祖:<激進與保守的贅言>,《二十一世紀》6 月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2 年)。

17 王元化、傅傑:<關於近年的反思問答>,《文藝理論研究》第 1 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95 年)。

18 宋宏:<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 任公司,2007 年),頁 52、60。

38 

寧指出「保守主義的實質是自由主義,是自由主義與傳統主義的結合。」基於此 定義,他區分了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 年)式的自由保守主義和邁斯 特(Joseph de Maistre,1753-1821 年)式的威權保守主義。李和蕭的市場經濟加威 權政治主張,在此被歸為後者。許紀霖前述中提到的以漸進社會工程為特徵的中

39 

國大陸,共產黨政權執政的最初30 年中,自由主義受到嚴厲壓制。

1980 年代後期開始,哈耶克(臺譯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 年)、波普爾等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的著作相繼在大陸翻譯出版,英美 自由主義學說逐漸引起重視。24

1994 年顧准遺著《顧准文集》在中國大陸印行,隨後在大陸思想界興起了一 股「顧准熱」。顧准「從起源和後果兩個方面對革命的『終極目的』進行了深入 思考,集中批判了作為『終極目的論』知識論基礎的黑格爾式的唯理主義,並深 刻的揭示了其與極權主義的內在聯繫,最終告別了終極目的,走向徹底的經驗主 義。」25顧准的思想,啓發和影響了90 年代大陸公共思想界對激進主義的哲學 反思,「顧准的再發現,接續了斷裂近半個世紀的中國自由主義傳統……形成了 當代自由主義復興的新浪潮。」26

自由主義的復興(或稱為再出場)成為 1990 年代最值得注意的思想動向,

隨之而來的「自由主義與新左派」論爭,將思考的規模、主題引向了更深遠的層 次。

持「激進」、「保守」、「自由」立場的三方,在如何評價中國近現代革命、「五 四」運動等重大歷史判斷上的分歧,筆者將在下一節作出分析。

然而,無論結果如何,爭議何許,「激進」、「保守」、「自由」這三種借西方 思想資源,解決中國現代社會文化「現代性轉型」問題的思想選擇,成為近代中 國多元思想和主義「大爆炸」中,最重要的三大思想流派。27 這已成為思想界

       

24 宋宏:<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啟蒙的自我瓦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 任公司,2007 年),頁 65。

25 同上。

26 同上,頁 195。

27 蕭功秦:<百年變革中的三種思想選擇>,《思潮研究百年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40 

的共識,「激進」、「保守」、「自由」三分的解釋架構也展現出了其在八九十年代 中國大陸思想界的支配性。

二、三分架構下的中國近現代史

何謂激進?何謂保守?何愛國認為,兩者概念界定不清晰,學界對於激進主 義和保守主義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位坐標。28鄭大華、賈小葉在縱觀90 年代以 來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激進與保守主義研究發現,學術界對激進主義的內涵,似乎 是不言自明的:「『激進主義』即是激烈的反傳統文化,或是在一種焦慮、急躁心

何謂激進?何謂保守?何愛國認為,兩者概念界定不清晰,學界對於激進主 義和保守主義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位坐標。28鄭大華、賈小葉在縱觀90 年代以 來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激進與保守主義研究發現,學術界對激進主義的內涵,似乎 是不言自明的:「『激進主義』即是激烈的反傳統文化,或是在一種焦慮、急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