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牛頓力學簡介

第二章 牛頓力學簡介

第一節 牛頓完成的工作

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寫下了八個定義、三個定律,

作為全書最重要的開始,八個定義分別為「質量、運動量、固有力(慣性力、內 力)、外力、向心力、向心力的絕對量、向心力的加速度量、向心力的運動量(陳 玠同、姚珩,2019,p.72)」而三個定律就是為人所熟知的三大運動定律。

在牛頓的定義中,其中第四個定義的是外力,他將外力定義為「對物體的推 動作用,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陳玠同、姚珩,2019,p.80)」。這個外力的概 念貫串全書,在處理每一個問題時,他都使用這個概念,搭配第二定律:「運動 的變化正比於外力,變化的方向沿外力作用的直線方向(陳玠同、姚珩,2019,

p.83)。」來處理問題。他所提出的力概念,其實也是呼應在他之前幾個重要的科 學家(笛卡兒、惠更斯…等),他們也曾提出屬於自己的力概念。

牛頓的第一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總共分成三卷,第一卷討論物體 的運動。其中命題1、2 導出向心力與克卜勒所提面積律的關係;命題 4 導出向 心力的量值正比於速度平方除以半徑,並且在週期平方正比於半徑立方的情形下,

向心力會和距離平方成反比;命題6、11、17 導出橢圓軌道與平方反比力的關係,

其中也得出此力會指向橢圓的其中一個焦點。

這幾個重要命題與內容,簡單呈現在表 2-1 中(整理自田芷綾、姚珩,2010)。透 過這幾個命題,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的數學形式,並將天體的運動以及地球上物體 下落的現象,都歸因於同一個原因:「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

命題 內容

命題1 定理 1 做環繞運動的物體,其指向力的不動中心的半徑所掠過的面積 位於一不動的平面上,而且正比於畫出該面積所用的時間。

命題2 定理 2 沿平面上任意曲線運動的物體,其半徑指向靜止的或作等速直 線運動的點,且關於該點掠過的面積正比於時間,則該物體受

3

到指向該點的向心力的作用。

命題4 定理 4 沿不同圓周等速運動的若干物體的向心力,指向各自圓周的中 心,他們之間的比,正比於等時間裡掠過弧長的平方除以圓周 的半徑。

命題4 推論 6 如果週期正比於半徑的 3/2 次方,則向心力反比於半徑的平方;

反之亦然。

命題6 定理 5 物體沿橢圓運動,指向橢圓焦點的向心力反比於其到橢圓焦點 距離的平方。

命題11 問題 6 如果一個物體作橢圓運動,它必滿足向心定律於橢圓任一焦點 上。

命題17 假如向心力與物體到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而且力的絕對大 小已知,在特定的軌跡的路徑會找到相對的切線速度大小。

命題17 問題 9 設向心力反比於物體到中心距離的平方,且該力的大小已知,

若……則圖形將是橢圓;若……則圖形將是拋物線;若……則 圖形將是雙曲線。

表2-1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幾個重要命題

事實上,最初的幾個命題中,牛頓只是得到圓周運動與橢圓運動的運動量變 化,他其實不需要提出力這個名詞,然而在後續的命題中,他開始討論更為複雜 的問題,尤其是在討論月球和地球的問題時,不得不使用力來處理這些問題。首 先,在處理球體的引力問題時,需要合理的解釋月球和地球的引力指向彼此,他 無法說說月球的運動量變化指向地球的各個部分;而且當需要把這些力的效果加 總時,如果不使用力,把運動量變化加總,也不合理。因此牛頓使用萬有引力來 解釋星體的運動,並且還得出,對於質量均勻的球體,球體外的物體所受的引力 正好等於質量完全集中在球心時的引力,使得處理「星球」的引力問題更為簡便。

基本上,牛頓最重要的創見,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都在第一卷中出現,

4

牛頓利用這些概念解決了許多問題。

在第二卷中,牛頓探討物體在流體中受阻力下的運動,這卷主要是要反駁機 械論中,認為星體是由於以太的流動而運動的想法。

在第三卷中,牛頓探討更為複雜的天體運動,分析包括潮汐以及其他現實中 的星體運動問題,最終提出一些他對宇宙的想法。

因此,牛頓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力的概念,並且提出三大運動定律來處 理力學的問題,最後,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描述星體間的引力形式;他所處理的 問題,大都是質點的運動、天體的運行、極少數處理地球上的工程問題,如:物 體在流體中受阻力、受阻力的單擺運動等,而且這些問題也都是為了研究天體運 動的需要(反駁機械論)而做。

5

第二節 牛頓使用的數學方法

牛頓在他的書中,所使用的都是幾何學,他常常利用平行、相似…等幾何特 性來完成他的研究與推導。

在牛頓的幾何方法中,他通常假設在單位時間間隔下,物體受力之下的運動 情形,會由位置 A 運動到位置 C;然後他會再畫一個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情 形,從位置A 運動到位置 B。這樣 AB 線段的長度,代表物體的速度,方向從 A 指向B,而 BC 線段的長度,代表物體的運動量變化(速度變化量),方向從 B 指 向C,然後透過幾何方法分析這些線段的比值,就能得到運動量變化和速度、距 離…等物理量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如圖2-1 所示(改自田芷綾、姚珩,2010,p.35),當牛頓在處理物 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問題時,他假設物體受力時會從 B 點運動到 D 點;但若 不受到外力,物體會走直線運動到C 點。因為物體的速率不變,因此 BD 弧長和 BC 線段等長,且 BC 線段的長度代表物體的速度(以 v 表示),而物體本來應該到 C 點,卻因受力而運動到 D 點,因此 CD 線段的長度代表物體的速度變化量(以 a 表示),方向由 C 指向 D。

6

圖2-1 牛頓處理向心力問題

由於BD 弧長對應到圓周角∠CFB,也對應到弦切角∠CBD,這兩個角度相等,

另外∠C是共用角,不難看出∆FCB~∆BCD,因此可以寫下:

FC̅̅̅̅

BC̅̅̅̅= BC̅̅̅̅

DC̅̅̅̅⇒FC̅̅̅̅

v = v

a⇒ a = v2

FC̅̅̅̅ (2-1) 在時間極短的情形,v 和 a 都極短,因此 CF 線段會變成過 S 點和 B 點的直徑,

長度為2r。因此得知此力通過圓心 S,由(2-1)式,得知大小為:

a =v2

2r∝v2

r (2-2)

(2-2)式雖然等式部分是有點問題的,但最後牛頓可以得到正確的比例關係,事實 上問題來自於用線段長度來代表速度或速度變化量,從現今的物理學來看是有問 題的,但也並非無法修正,不過這並不影響牛頓得到正確的比例關係。

基本上,牛頓的整本著作,離不開幾何學,充滿著解決各種問題時所畫的圖。

就連在處理「球體的引力等同於質量集中在球心的引力」時,仍然使用幾何方法 來處理積分問題(不同於萊布尼茲形式的微積分)。

由於牛頓的幾何方法,大多是以線段比來呈現出物理量間的正比關係,而鮮 有等式的出現,這也成為後人想要改革力學形式的原因之一。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