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牛頓的力概念

回顧牛頓對外力的定義:「外力是一種對物體的推動作用,使其改變靜止或 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再看看牛頓的前兩個運動定律,第一定律說:「每個物 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外力作用迫使它改變那個狀態。」

第二定律則提到:「運動的變化正比於外力,變化的方向沿外力作用的直線方向。」

第一定律非常重要,它告訴人們如何理解物體的特定運動狀態:保持靜止、

或以等速度直線前進。沒有第一定律,則無法清楚的找出運動量變化。但是牛頓 更聰明的地方在於,他知道在同一個時刻,運動量變化是唯一的(物體不可能同 時具有兩個以上的速度),當他要處理複雜的問題時,這會帶來不便,因此他必須 用另一個概念:外力。物體同時可以受到多個外力作用,最後多個外力作用的整 體效果(合力)和物體的運動量變化成正比。

牛頓的外力概念,並非是要解釋運動量變化的成因,而是為了分析物體運動 時,能夠量化並找出數學規則的媒介。所以牛頓的第二定律,完全就是數學關係 的描述。如同Berkeley 所言,外力的定義以及第二運動定律,都只是一系列數學 上的假設,重要的是,牛頓透過這個假設,找到物理現象的規律性、並且用最少 的假設,解釋最多的現象。

用這樣的角度重新看看牛頓的書,會驚訝的發現,牛頓利用運動定律,先從 克卜勒所提出的等面積定律開始,得出向心力和等面積定律是等價的。接著,從 圓周運動與橢圓運動的現象,找到向心力和距離平方成反比。從現象中,找出了 物理現象的規律性,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找到規律性之後,試著將所有的現象都用同樣的規則來描述,因此牛頓證明 了平方反比力將使物體作橢圓運動、證明質點受到球體的萬有引力等於球體的質 量集中在球心時的情形、證明了地表物體落下和月球作圓周運動時,他們的運動 量變化和各自與地球球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用一個萬有引力定律,解決了地表

52

物體落下、天體的運行等問題。(甚至牛頓還以此解釋光的折射現象,但最終結論 並不正確。)

那些批評牛頓的外力概念,是隱晦而不真實的人,他們被機械論的哲學觀所 限制,不斷地想指出萬有引力在哲學上的荒謬,作為反駁的武器。他們萬萬沒有 想到,牛頓並不是要滿足哲學上的解釋,他只是用數學的假設(外力、向心力),

來量化物理現象(星球作圓周運動、橢圓運動、地表物體的落下)、找出規律性(萬 有引力),從而計算並預測更多的物理現象(其他軌道、三體問題、潮汐現象…)。

二、力概念的發展

牛頓的力概念和機械論的哲學觀相牴觸,但因為牛頓力學的成功,使科學家 們不得不接受牛頓的力概念,因此許多人對牛頓的力概念重新作出詮釋,慢慢地 使力概念被大家接受。

Cote、Keill 和 Clarke 他們強調不應該用哲學觀點來檢視力概念的合理性,

力僅是為了解釋現象所提出的基本概念;Berkeley 則認為物理學是為了用最少的 原理,可以描述現象的規律性與一致性,所以力是牛頓找到的數學關係,而非自 然的本質;Maupertuis 和 Hume 則認為力是符合經驗的解釋方式。

Euler 將力概念應用在工程問題上,他認為可以從這些問題顯示力概念的正 確與實用性;Lagrange 則認為牛頓力學的方法很成功,但數學方法需要改良。

經過這些人的努力,在18 世紀到 19 世紀後半葉以前,力的哲學觀可以先放 在一邊,接受力概念在描述現象上的成功,而且可以應用在實際的工程問題。

至於19 世紀後半葉,Mach、Kirchhoff、Hertz 則想要以牛頓力學為基礎,重 新建立一個沒有哲學缺陷的力學,並沒有成功,最後只是更加證明力概念只是數 學關係,而且是運動現象的成因與結果。從運動的現象,找到力的數學形式,並 用以預測其他情況下的運動情形。

這些人物的想法,簡單列於表7-1 中。

53

人物 對力概念的看法

Cote 力是基礎概念,應該拋棄哲學觀點。

Keill 力是為了解釋現象的需要、是函數關係。

Clarke 力是為了解釋不可否認的現象所使用的概念,無須理會哲學觀點。

Berkeley 力是數學上的假設而非自然的本質,為了用最少的原理,描述物 理現象的規律性與一致性。

Maupertuis 力只是解釋現象所使用的詞彙。

Hume 力是引發經驗上感覺的聯想,無法以哲學或觀察來驗證或推翻。

Euler 牛頓的力概念是可以用於工程上的,和推力、拉力、彈力、繩張 力……等相同。

Lagrange 牛頓定律非常成功,但數學方法應該改良。

Mach 質量和力概念應該由空間和時間來定義。

Kirchhoff 力是數學關係,應該由空間、時間和質量來定義,而且不可能被 充分定義。

Hertz 力應該由空間、時間和質量來定義,且同時是運動的原因和結果。

表7-1 科學家對力概念的觀點

另外,當 Euler、Bernoulli 父子、d’Alembert 等人使用新的運動定律來解決 工程問題的過程中,也開始讓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漸漸被區別開來,數學家注重尋 找方程式解的存在、完整與唯一性;物理學家則注重於找到具有物理意義的解可 以滿足對物理現象的解釋。隨著時光流逝,物理學家又慢慢區分出理論與實驗物 理學家,相輔相成,漸漸奠定物理學的基礎。

三、力概念的應用

Euler 和 Bernoulli 將牛頓運動定律用於解決工程上的問題,包含剛體的運動、

彈性物體的運動、弦的振動、以及流體問題。數學方法上 Bernoulli 先將牛頓定

54

律以萊布尼茲的微積分表示寫作 F=ma;後來 Euler 更利用座標的概念寫下了 F=ma 的三個分量表示,能同時符合牛頓第一、二定律。而分析方法上,Euler 則 提出應「將物質分割為質點,分析個別的運動狀態,最後利用連續性找出整體的 運動模式」。他們將牛頓的運動定律加以改良、延伸、並成功解決許多工程問題,

使新型態的牛頓運動定律為大家所接受,甚至發展出更多重要的關係或方程式。

Lagrange 雖讚揚牛頓定律的成功,但他覺得數學形式應該以微分方程來呈 現,為了發展出可以處理任何問題的動力學原理,他使用虛速度原理,結合牛頓 定律發展出一套新的力學原理,得到在任意的座標下都可以使用的 Lagrange equation,以及在受到可寫為全微分形式的力時,可以寫下:「T + V = H (力學能 守恆)」的方程式。

Lagrange 的工作,開啟了物理學的新里程碑,從研究力與運動模式的牛頓力 學,進入到研究交互作用與能量的Lagrange 與 Hamilton 力學,使物理學得以用 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55

參考文獻

1. 田芷綾、姚珩(2010)。牛頓萬有引力的建立及其科學哲學觀的探討。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2. 姚珩、李秉書(2015)。牛頓運動定律 F=ma 何時正式出現。科學教育月刊,

378,22-26 頁。

3. 陳玠同、姚珩(2019)。牛頓運動定律的來源及其根本意涵──科學革命時期

『力』概念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4. Coelho, R.L.(2018). On the deduction of Newton’s second law. Acta Mech, 229, p.2287-2290. doi: 10.1007/s00707-017-2074-2

5. Euler, L.(2003). Discovery of a new principle of mechanics (S. G. Langton, Trans). Mémoir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 Berlin, Volume 6, p.185-217.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52)

6. Garber, E.(1999). The Language of Physics. New York: Birkhäuser Basel 7. Jammer, M.(1999). Concepts of Force. New York: Dover.

8. Lagrange, J.L.(1788). Mécanique Analytique.

9. Lagrange, J.L.(1997). Analytical Mechanics (A. Boissonnade & V.N. Vagliente, Trans.). New York: Spring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8)

10. Maltese, G.(1992). La Storia di F=ma: la seconda legge del moto nel XVIII secolo. Firenze: Leo S. Olschki.

11. Newton, I.(1687). 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12. Pourciau, B.(2020). The Principia’s second law (as Newton understood it) from Galileo to Laplace.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74, p.183-242. doi:

10.1007/s00407-019-00242-y

13. Sharma, A. (2014). Isaac Newton, Leonhard Euler and F=ma. Physics Essays, 27(3), p.503-509.

56

(A-1-1)式可改寫為(A-1-2)式,並使用 Einstein notation 表示:

[

cosψcosφ −rsinψcosφ −rcosψsinφ cosψsinφ −rsinψsinφ rcosψcosφ

sinψ rcosψ 0

57

58

= rdr

√−gar2

a2 +2gara −ga(1−e2)

= rdr

√ga√e2−1+2ra−(ra)2

= rdr

√ga√e2−(1−ar)2

(A-4-1)

從式子中可以發現假設(1 −r

a) = ecosθ可以將根號去除,即為(5-53)式。

如果將(5-53)式代入(A-4-1)式,可得:

dt =a2esinθ(1−ecosθ)dθ

esinθ√ga = √a3

g (1 − ecosθ)dθ (A-4-2) (A-4-2)式積分後就可得到(5-54)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