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有公共藝術設置之手法

3-1 公共藝術於都會空間之角色定位

公共藝術代表著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城市整體環境架構,其現實與歷史、今 日與未來、地方與外鄰間的過渡與銜接,公共藝術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廣泛 性和文化自發性的文化生活介入,一些廣場週邊的建築性質、環境條件、交通條 件等往往不能支持和適應公共空間的服務需要,使得公眾休閒、娛樂、展覽、學 習、餐飲、購物等活動無從落實,而以公共藝術的構成多元性來活絡視覺形式的 構成,在形、色、質量、空間環境等外在條件等在各地域中形成諸多因素的合力 作用之下,如商家的櫥窗展示設計及招牌的色彩造型、霓虹燈光的絢爛,都呈現 了藝術設計無比張力,它們的形成和延續包容著豐富的內涵,蘊含著一種表現力 和獨特風格魅力。

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觀念的進步,人類對城市環境的不斷認識,都會空間裡 的公共藝術須技巧性以自身存在與外界產生關連,成為烘托背景或視覺交點的意 識形態,以超視覺經驗以及具有思維辨正符號的意義存在,傾向以觀念性的現代 藝術表達一種寫實的內容,任何公共藝術品都應有其適當的功能來滿足美的要 求,故當觀眾在與公共藝術擦身而過時,其背後的產生意涵卻可以提供了無窮的 詮釋可能性和豐富的想像力。

在「存在主意」中的意境,公共藝術不像現實主義中的無中生有,創造出現 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觸仍會有種疏離感,而是會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

人們對公共藝術品產生的心理、行為及社會思考,藉由時間與空間的感覺呈現區 別性及差異性,若將藝品追溯到一般藝術家的創作態度,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 藝術家的藝術世界是與外在環境分開,所呈現的也是屬於內省和自我的獨白;第 二類是來自外在環境的衝擊,其作品自然反映歷史的痕跡與時代的流動性面貌。

公共藝術於都會空間之角色定位是多種複雜交錯的結合,端看觀眾以何種情 緒及角度解讀,用心態去改變整個生態與環境,姑且不論其動機是為何種機制產 生的公共藝術,其角色應是讓人產生讚嘆、愉悅舒適並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 何放棄與觀眾溝通的公共藝術作品,就如同都會空間強迫視覺而無可奈何的毒 瘤。

自然

(環境保護)

社會

(社會發展)

人類

(城鎮建設) 心理

(文化)

生態 生產

(生活) 城市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

圖 3-1 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關係圖

3-2 公共藝術與人、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環境對人的作用取決於人對生活環境的多種要求,因此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 進行廣泛的探討,其中吳良鏞先生在《城市美的創造》一文中所談及的美好城市 的型態,包括清晰性、可達性、多樣性、選擇性、靈活性、衛生等和美好城市要 素中的鄰里感、鄉土感、私密感和繁榮感等美感範疇向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展 開,反映了人與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環境對人的作用有以下五個要素:

一、親切感:在環境處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體貼入微的自尊自愛,他體 現在環境功能、氛圍以至細部構造的若干層面。

二、認同感:人們對環境感受的共識性和歸屬感,它體現於環境的性質、方 向和領域等亦向的明晰。

三、指認感:人們對環境感受的差異性和新鮮感,它體現環境的個性,予以 人們探索和期待的意識。

四、文化性:環境實質通過造型、色彩、質地以及空間處理、環境的過渡等 傳達較高層次的文化價值和予以人們愉悅的美感。

五、適應性:以上各要素在環境不斷變化過程中,或在長時間內滿足人們不 斷發展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本研究重新整理;于正倫,1991)

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是緊緊相扣的實質現象,譬如:藝術品與基地的 關係、藝術品對公眾的關係、藝術品既有的現象。這些正顯示整個社會與「公共 藝術」間的相互關聯,就以下三點分析:

一、藝術品與基地的關係:公共藝術品與其所處的環境的關係分別有各種可 能。有時藝術品的取向與特殊基地的特性無關。此一類型的作品基本上 是因作品帶有藝術作品的價值而存在,與基地無任何關聯。作用上純粹 為了美化裝飾基地。作品可因本體的特性而被納入純為美化基地為目的 之任何個案。

二、藝術品對公眾的關係:公共藝術的一個根本現象就是以藝術品為標的 物。藝術品與公眾的關係,誘發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關係。大致就其 性質約略做為有審美的作品、賦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扮演教導性的作品 以及具有機能性的作品。

三、公共藝術的現象:談論公共藝術,最重要的共識是無所謂的進步或退化,

也無需刻意劃分,把公共藝術品逼向是非題。…公共藝術是一個不穩 定、且持續發展中的觀念,它的諸般樣相識相應於時代與社會的互動。…

公共藝術雖不侷限於立體造型物,但仍以戶外、雕刻、大型造型物為多,

甚至因空間開發的有限與壓力,講究多元的利用與機能的致用。公共藝 術除非實用構築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傢俱也成為一個斟酌的範疇。

當人們對建築與空間的反省時所思考者還是以建築的本位為主,但傾近 則有相當大的轉換,公共藝術的規劃執行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簡單的 說法:即是建築師或規劃師與藝術家在一開始時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 由建築師先行規劃後再邀同藝術工作者續行補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 開始即融合雙方意念來工作,並無主從配屬的分別。(黃才郎,1994)

從(表 3-1)得知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的多樣性及設置性質有不同的背景,

但依其標地物本體的機能來看大多屬於無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種項目的藝術品 設置,大都以美化環境空間為前提。

表 3-1 公共藝術多樣性相關類項的概念比對略表

3-3 公共藝術對公民美學的意義

莊子說:「道(藝)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遊),所以,藝術是無法定義 的。藝術含有人為意義的審美活動,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脫離有形推進到無形

「美」的自身,所以觀念美是爲表達形式完美的典型。藝術品並不表現藝術家的 情感,它只表示藝術家對情感形式的了解,這就是藝術的意義。而藝術的功能,

使靈魂平靜,心靈與永恆的律動中,透過辨證,而逐步接近永恆美的理念。接受 美的陶冶,可以純淨化人類的靈魂,達到絕對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間的事物導向 正確、和諧、幸福,激起人類高級理性的快樂,促進精神動力的開展。

「美學」是研究藝術中美的科學,美與人的工作、生活相關,研究美學,要 科學的總結人類的審美經驗,揭示各種審美活動的規律也要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推動美的創造;促進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發展,史人類 的活動更美、心靈更美、環境更美。(林群英,2006)

由上述得知「藝術源自於生活」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但事實上藝術跟生活 還是有一段差距,而當陳其南主委發表<公民美學運動在台灣>一文中提到,「公 民美學運動在乎的是公民美感的責任,這是每一個人無法置身事外的義務」,說 明了「美學」跟「藝術」與民眾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一般民眾在生活上已經開 始重視到環境清潔及休閒娛樂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處「藝術」及「美學」無 所不在,而生活美學則建立在逐步提昇全民美感意識。

公 共 藝 術 綜 合 意 象

1、自然環境作用

(融入自然景觀規劃設計中符合發展需求,滿足環境滿載)

2、社會功能作用

(集合有關各種社會因素資料)

5、設計手法

(多方討論解決限定因素和提昇創作意涵;設計要求:政府、

大眾、業主、建築師、藝術家)

4、符號提煉及抽象

(透過空間、造型符號傳達空間、生活、情感等意象)

3、地域作用

(空間品質確定,為地域、道路、軸點之分劃)

6、活動意象

‧ 外構意象:環境自然特徵

‧ 內涵意象:環境社會特徵

7、價值觀感

(人的行為、心理需求及多方觀念)

8、設施系統

(設施系統調解人與環境關係,揉合城市景觀層次作用)

圖3-2 公共藝術綜合意象

資料來源:本研究重新整理(《城市環境藝術》于正倫,199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