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財行為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一、理財行為之定義

在理財行為的定義上,鍾立薇(2007)認為理財行為依狹義而言僅限於投資 行為;依廣義而言則包括所有與金錢有關的活動。張真卿(2000)認為理財行為 就是積極的賺錢,並且計畫性的花錢。洪世揚(2001)指出理財行為包含了三個 因素分別為報酬、風險及時間。陳正偉(2012)認為理財行為是依照個人或家庭 的收支情形擬定理財目標,並配合適當的金錢使用及理財工具,來幫助其實現各 階段的理財目標。研究者認為理財行為是個體在面對投資理財時,運用自己的理 財知識及使用各種資源幫助自己判斷並執行理財計畫以達成各階段的理財目標。

13

14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為了達成各階段的理財目標,投資人應設定理財計劃,

並時常檢視計畫的執行程度,適時的改善與修正以達成收支平衡讓理財目標及早 達成。

三、理財行為之相關研究

林芳姿(2010)指出,國小教師在理財行為方面與社會大眾有差異,一般的 男性上班族主要的理財工具是股票,而女性上班族主要的理財工具則是銀行存 款。林芳姿(2010)研究發現,國小教師主要的理財工具除了銀行存款之外,有 很高的比重在於儲蓄型保險及基金,國小教師不使用股票當作其主要的理財工具 應與股票的風險性較高有關,由此研究可知,國小教師在意投資風險的高低。溫 騰光(2007)指出,台北市國小教師理財著重於儲蓄與投資,並重視自己的財務 屬性與財務狀況。陳正偉(2012)在分析理財行為時發現臺北與嘉義地區之國小 教師除了學歷以外,其他不同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婚姻狀況、月收入、月儲蓄 與投資經驗等)皆對於理財行為有顯著影響。周秋琴(2004)研究國中生的理財 行為發現約有 75.9%(360 人)的學生具有儲蓄習慣,有 24.1%(114 人)的學生 沒有儲蓄習慣。黃慧真(2006)指出日間部與夜間部的大學生在有無儲蓄習慣之 差異達到顯著水準,其中夜間部的大學生有儲蓄習慣的比例較日間部的大學生 高,這可能與夜間部大學生大多都有專職工作,因此有較高的所得可以儲蓄。由 上述研究可知,理財行為受性別性別、婚姻狀況、月收入、月儲蓄與投資經驗等 背景變項影響,同一類型背景屬性的人其理財行為較相似。

貳、理財規劃

一、理財規劃之定義

溫騰光(2007)認為理財規劃包含動態的理財步驟與靜態的理財內涵,其中 理財步驟包含了解自己的理財屬性與財務狀況、確定理財目標與內涵、擬定理財 計畫、確定理財工具與投資組合、執行並定期檢視理財計畫等五個階段;理財內 涵則包括收支預算、儲蓄與投資、風險與退休規劃及遺產與退休規劃等四個向度。

林芳姿(2010)指出,國小教師在理財規劃方面重視自己的退休生活,希望可以

15

由安定當前的生活、累積資金進而提早為退休生活做準備。綜上所述,研究者認 為理財規劃是個人分析自己的理財態度、風險容忍度、理財目標而制定一套有系 統的理財步驟,在執行投資理財的過程中適時的調整與修正投資組合,以期達成 理財規劃之目標。

二、理財規劃之範疇

(一)理財計畫的要點

張真卿(2000)認為進行理財計畫時,下列五個步驟能有助於要點的掌握:

1.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個性、經濟狀況、理財態度等,充分了解自己。

2.設定理財目標:依照自己的財務資源設立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

3.評估收入與支出:評估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將可運用的資金做妥善的規劃。

4.選擇理財工具:充分了解理財工具才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

5.檢討得失:理財計畫結束後要檢討其細節與得失,以作為下次理財的參考,

幫助自己累積理財實力。

由張真卿(2000)的理財計畫要點可知,投資前投資人應做投資功課,並依 照自己的財務收支情形來設定理財目標,在眾多理財工具之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 理財工具,並階段性的檢討與改進才能幫助自己累積理財實力。

(二)理財策略之注意事項

楊宗明與羅慧民(2010)指出好的理財策略應注意下列四點:

1.了解投資的商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財工具多樣化,投資前要先了 解各種理財工具的差異與屬性,以建構成功的投資理財策略。

2.分散風險:將資產分配在不同型態、種類的投資標的可以有效的分散投資人 的風險。

3.持續性投資的管理能力:除非是您受過完善的專業投資訓練與累積豐富的投 資經驗者,才有辦法透過短期市場操作便獲得投資獲利,因此對於一般的投 資人而言,長期的投資了解投資市場與時間做朋友才是投資獲利的穩健作 法。

4.租稅與通膨:透過理財的方式達成節稅的效果並設法讓財富成長的速度快於

16

通貨膨脹才能使財富得以保值。

由楊宗明與羅慧民(2010)的理財策略注意事項可知,將資產多方配置在不 同屬性的理財工具之中能夠分散投資風險,建議投資人要持續性的長期投資才能 累積理財能力並對抗通貨膨脹以幫助自己累積財富。

(三)理財決策過程

倪衍森(2003)認為理財的決策過程有六個步驟:

1.考量投資條件:包含投資人財務的多寡、風險偏好、稅率高低等。

2.選擇的投資標的物:例如貴金屬、不動產、基金、股票、外匯、衍生性金融 商品等。

3.投資分析:包含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

4.建立投資組合:選擇理財工具、投資組合,並調配每項理財工具的投資比例。

5.評估績效: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自我檢核,對投資標的進行績效評估。

6.調整投資組合:進行績效評估後,將不理想的投資組合進行修正與調整,以 達到改進的功效。

由倪衍森(2003)的理財決策過程可知,理財是必須投注心力與花費時間的,

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自我評估投資標的的表現情形,適時的修正與調整,才能 使投資組合達到良好的成果。

(四)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理財重點

台灣金融研訓院(2014)將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理財重點歸納如表 4 所示: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