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拉威爾的生平與音樂風格

第一節 生平概述

本文參考音樂學家芭芭拉(Barbara L. Kelly)之研究文獻,將拉威爾的一生分為三個時期:

一、家庭背景與學生時期(1875-1905):

莫里斯.拉威爾於 1875 年,出生在法國南部,接近西班牙的鄉村錫布爾(Ciboure)。

父親約瑟夫.拉威爾(Pierre-Joseph Ravel, 1832-1908)是一名瑞士裔的法國工程師,1860 年代為了興建鐵路而遠赴西班牙,並在當地邂逅一位有巴斯克8血統的女性,拉威爾的母 親瑪莉亞.得勞特(Marie néeDelouart, 1840-1917),兩人相戀後結婚並育有兩子,莫里斯.

拉威爾與愛德華.拉威爾(Édouard Ravel, 1878-1960)。

拉威爾出生後,隨父母搬移至巴黎定居,雙親在拉威爾幼年時期,鼓勵他接觸音樂: 琴家維涅(Ricard Viñes, 1875-1943),兩人成為終生的好友,維涅的鋼琴技巧精湛純熟,

經常協助當時的新興作曲家進行首演。兩人除了音樂上的交流,也共同進行有關當代藝 術與文學的研究,如閱讀象徵主義詩派詩人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波特 萊爾(Charles-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與魏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詩篇,參與

8 le pays basque, 位居庇里牛斯山附近,自西班牙北境綿延至法國南部。

許多音樂會,並與其他好友們進行熱烈的討論,到了 1903 年與幾位藝術圈好友共同成 熟,從受到夏布里耶(Emmanuel Alexis Chabrier, 1841-1894)、薩替和德布西等人風格作品 的影響,開始發展出自我獨特的風格。拉威爾在學院向貝里奧(Charles- Wilfridde Bériot, 1833-1914)學習鋼琴,並和佩薩(Émile Pessard, 1843-1917)學習和聲。1900 年至 1904 年,

拉威爾成為佛瑞的學生,並四度參加法國具有代表性的羅馬大獎10競賽,卻屢屢未受到 獎項肯定,1905 年,30 歲的拉威爾再次參加比賽,卻被評審委員會已超過參賽年齡,

不得參加比賽的理由取消資格,引起藝文界譁然與不滿,引發「拉威爾事件」(Aaire Ravel, 1905),許多藝術家紛紛投書抗議,連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也都撰文向評審團抗議。事件的最後,音樂學院院長杜布瓦(Theodore Dubois, 1837-1924)退位,由拉威爾的恩師佛瑞接任院長一職。

二、確立風格時期(1905-1918):

在「拉威爾事件」之後,拉威爾完成學業離開學院,回到巴黎與父母同住,並零散 的寫作。直到父親於 1908 年病逝,家庭經濟狀況發生改變,才使拉威爾不得不將作曲 視為主要的家庭收入。此時期的重要作品為 1908 年,拉威爾與迪亞基雷夫(Sergei Pavlovich Diaghilev, 1872-1929)11合作,歷時三年完成的芭蕾舞劇《達芙妮與克羅依》

(Daphnis et Chloé, 1909-1911),此劇是根據希臘作家的田園詩作改編。1912 年在巴黎首 演,因為劇情內容過於艱澀,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因而未獲佳評。後來拉威爾親自從

蒙佛特拉莫瑞(Monfort d'Amaury)休養,回歸藝術圈與作曲的日子。鋼琴作品《庫普蘭之 墓》是在拉威爾從軍時開始譜寫的作品,當中有六首曲目,題獻給六位戰爭時期的好友,

表達思念與尊敬。1919 年由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在巴黎首 演,之後拉威爾將其中四首改編為管弦樂版本,在1920 發表。

如歌劇《孩童與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èges, 1920-1925),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1923-1927)中,皆充滿大量的爵士元素,其中的第二樂章標 題名為「藍調」(Blues),讓小提琴使用大量撥奏、滑奏音型,並讓鋼琴製造不諧和、大

接收嶄新的科技與知識。隨著時間累積,拉威爾的名聲遠播美國,在他五十三歲時,受 邀造訪美國與加拿大,進行演講、演奏與指揮。為期四個月的旅行,所到之處都興起一 波熱烈的風潮,巡迴演出使他的聲譽達到國際性的指標。美國當地快速發展的新興城市、

到處高樓林立的景象,令拉威爾相當著迷,並對爵士樂與美國管弦樂團的卓越表現印象 深刻。這十餘年也是拉威爾藝術生涯裡,最輝煌璀璨的一段時期。

1932 年,拉威爾在巴黎乘坐計程車時發生事故,腦部受到創傷,且每況愈下,甚至 出現失語、記憶混亂,無法正常寫作的後遺症。1933 年,五十八歲的拉威爾,受電影公 司凡多爾‧尼爾森(Vandor Nelson Films)的委託,為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作配樂,完成生 命中最後一部聲樂作品《唐吉訶德的杜妮西亞》(Don Quichotte à Dulcinée, 1933)。這套 曲目採用詩人保羅.莫蘭(Paul Morand, 1888-1976)的詩,三首歌曲短小而精緻,但最後 沒有被採用,為此還引發訴訟事件。腦疾持續惡化的拉威爾在1937 年,醫生的建議下,

決定進行腦部手術,找出原因並且加以治療。但手術過後,拉威爾的狀況並沒有好轉,

最終陷入昏迷,於同年12 月 19 日在醫院裡辭世。

拉威爾創作的聲樂作品列表,研究生以年代排列,請參照附錄頁面。

音樂風格

作曲,如希臘調式(Greek modes)與哈芭內拉舞曲(Habanera)的民謠旋律。由於作曲不再 受限於西歐傳統的大小調,因此作品的聽覺色彩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拉威爾的異國情調 除了來自南歐的島國,在萬國博覽會以及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東方文化、美洲藍調 等素材的運用,也可在作品之中窺見一二。拉威爾一生的作曲量不多,但其作品細膩情 感展現,還有改編作品的配器運用,皆顯示作曲家本人對音樂的敏銳度與準確性。研究 生參考學者Vladimir Jankelevitch 編寫之外文書籍15《拉威爾》之作曲分類方式,歸納為 下列:

15 Vladimir Jankelevitch, 1976.

一、旋律

拉威爾擅長使用象徵民族特色、或是早期教會調式的音階排列作為旋律,使作品的聽覺 色彩與眾不同。

如譜例所示,藝術歌曲《天方夜譚》之〈亞洲〉的主題為增二度迴音的旋律排列,代表 中東地區的民族音樂特色。

【譜例 2-1-1】《天方夜譚》〈亞洲〉,第 1 到第 4 小節,開頭的迴音主題。

如譜例所示,《天方夜譚》之〈魔笛〉的主題,是以B 音為首的佛里吉安教會調式(Phrygian mode)之重新排列組合的旋律線條。

【譜例 2-1-2】《天方夜譚》〈魔笛〉,第 1 到第 4 小節主題。

二、節奏

與家庭關係良好的拉威爾,受到母親的影響,以及求學時期擁有西班牙血統的好友維涅 的相處,使拉威爾寫作時經常以切分音、快速複雜的節拍等元素,創作出充滿舞蹈節奏 的作品。作曲家有時也會以不停地變換拍號的方式,讓樂曲有豐富變化。二次世界大戰 後,受到藍調音樂的影響,拉威爾也開始使用相關的素材進行創作。

如譜例所示,管弦樂曲〈波麗露〉(Boléro, 1928)的小鼓頑固節奏,使用西班牙舞蹈的名 稱與節奏,舞曲特色為3/4 拍子、稍快的速度,搭配敲擊樂器而成的舞蹈。

【譜例 2-1-3】芭蕾舞曲〈波麗露〉,小鼓的頑固節奏型態。

如譜例所示,芭蕾舞劇〈天方夜譚〉序曲(Sheherazade, Ouverture de feerie, 1898),前奏採 用6/8/拍與 4/8/拍的交錯變化,賦予樂曲更流暢的律動感,使音樂與舞蹈保持變動感。

【譜例 2-1-4】節慶序曲〈天方夜譚〉的前奏,第 1 到第 3 小節。

三、和聲

作曲家為了渲染樂曲的張力,大量的使用和聲外音、增減音程達到效果,如譜例歌曲〈亞 洲〉,中聲部與低音聲部堆疊的厚重七和弦,使和聲產生大量的不確定性,模糊調性。

【譜例 2-1-5】《天方夜譚》〈亞洲〉第 4 到第 5 小節。

四、織度

拉威爾的管弦樂改編技法相當熟練,鋼琴獨奏或是改編作品中,通常使用踏板低音來維 持和聲性質,並在上方聲部完成複雜的變化如【譜例 2-1-6】,早期作品鋼琴獨奏《鏡》

第二首〈悲鳥〉(Miroirs , Oiseaux tristes, 1905),以及譜例【譜例 2-1-7】〈冷漠的人〉,在 左手彈奏時要如樂團的低音部,運用踏板將和聲感延長。

【譜例 2-1-6】鋼琴獨奏《鏡》〈悲鳥〉第 7 到第 8 小節。

【譜例 2-1-7】《天方夜譚》〈冷漠的人〉第 1 到第 2 小節。

五、曲式

拉威爾在年輕時便嶄露寫作的天賦,在寫作的聽覺色彩勇於嘗試、運用多彩的音色與和 聲,但其作曲框架,卻展現出拉威爾對於古典主義音樂的最高敬意,他通常以奏鳴曲式 與三段曲式為創作的框架,如研究生的詮釋題目《天方夜譚》,詳細的分析於下一章節中 有更詳盡的敘述。

六、歌詞處理

拉威爾對於聲樂旋律的處理,希望能以自然真誠、清晰且親切、接近朗誦的方式演唱,

因此創作時甚至要求詩人反覆朗誦,協助他進行音高的辨識,使歌者在演唱時,保持法 文的語韻感。如【譜例2-1-8】〈亞洲〉的第一段,歌詞屬於敘事性,因此旋律線條的音 程差距為級進或是小跳,使整體呈現如獨白的效果。

【譜例 2-1-8】《天方夜譚》〈亞洲〉第 7 到第 10 小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