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 訪談大綱

依本研究的目的及需求,並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由研究者綜整而成,擬定好 訪談大綱初稿後,為提升訪談大綱之效度,即予學者專家討論,經文字及意義上 修改論事後,即成為本研究正式大綱,而訪談方法則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法為 主,其大綱如下:

(一) 基本資料與家庭背景

(二) 為何選擇臺師大就讀,其考量為何?

(三) 就讀大學及就讀期間對自己的生涯期望為何?

(四) 何時接觸運動,到何時結束,對於選手運動員憧憬為何?

(五) 就讀臺師大期間是否繼續選手生涯?兼具學生、選手角色,有何困難?

(六) 在就學期間有無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規劃?有無受到他人的引導 或影響?

(七) 在就學期間,曾從事哪些未來就業的準備?

(八) 在成長歷程中,影響您的生涯發展的因素?哪些是幫助或阻礙?

(九) 畢業後的職業歷程為何?

(十) 就業期間有考慮其他不同的職業?

(十一) 對未來的生涯發展的期望為何?

(十二) 給予未來的運動績優生之建議?

訪談過程中,並不一定按照其大綱之順序內容提問,其中會依照受訪者的回 答情況做為調適,不單只是大綱上之問題,如果與研究主題有相關也會加以詢 問,因此,大綱內容則是提醒受訪者並使其了解內容之重點。

二、 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主因是質性研究中充滿著不確定性與 可變性,只有研究者本身作為研究工具才能順應多變的研究情境(高熏芳、林盈 助,2001)。而本研究者本身也是運動選手出生,專長項目為田徑,曾當選為國 手並代表國家出賽,雖然入學管道非以甄審或甄試等升學輔導方式進入大學就 讀,但所接受的訓練過程與經驗可說與受試者雷同,援此,透過研究者訪談過程 中,對於受訪者的想法與經歷較能感同身受,因此,研究者在本研究過程中採用 中立態度,擔任主訪者,又因為受訪者皆為研究者的學長、姐之關係,在與研究 參與者間建立良好信賴關係較無隔閡,使其能打開心胸侃侃而談,以達到訪談內 容的真實性,使研究順利進行,並獲得豐富的內容資料。

三、 訪談工具

訪談時採用錄音器材全程錄音,其過程中可加入紙筆紀錄,記錄當下受訪者 的表情、肢體動作、語氣,為其確保資料的完整性。

四、 參與研究同意書

進行正式訪談前,基於研究倫理,研究者須事先發出參與同意書,並說明研 究主題、研究目的、進行方式、互動訪談時間及次數、保密原則及資料呈現方式,

確認參與者同意參加本研究方能進行訪談。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為提升研究之信、效度,採用下列做法:

一、 信度:

(一) 表明立場,建立信任關係:

訪談前先闡明立場並與受訪者建立良好信任關係,避免以自我中心預設立 場,並誠懇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並與受訪者溝通與討論,過程中都以尊重、不 批判的態度來傾聽其分享經驗。

(二) 觀察受訪者並紀錄:

訪談中盡可能讓受訪者暢所欲言,對於不清楚部分再加以追問及確認,當下 先用紙筆紀錄受訪者的表情、動作、說話語氣,之後再加以補充。

(三) 確實記錄,受訪者檢視:

每次進行訪談後的整理資料都必須給受訪者做確認,若有與受訪者原意不同 之處,經由溝通後進行修正,進而提高本研究資料之可信度,建立研究確實性。

二、 效度:

(一) 專家學者與同儕檢驗:

訪談大綱透過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針對內容提出建議,並做適當修正,使其訪 談內容達其有效之結果。並與研究同儕做討論,藉以釐清概念,避免研究者主觀 之偏差,而影響資料與分析之客觀性。

第六節 資料分析

一、 訪談資料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後必須先進行逐字稿的 建立,將所有的口語資料、現場參與者的情緒反應及相關訪談情境由文字呈現出 來,並建立完整詳細的逐字稿,完成之後才能著手進行資料分析(林金定、嚴嘉 楓、陳美花,2005)。過程中以錄音方式進行存檔,方便研究者可從中反覆找尋 明確的研究內容與問題。

二、 編碼

透過歸類的程序將有意義的詞句進行編號(方式如 A-1-2-1 則代表研究對 象,A-第一題-第二小題-第一句),透過反覆的研讀訪談資料比較與歸納分析後,

將內容做有意義的連結,對資料歸類具體呈現,使研究主題架構更為明顯。

三、 反覆閱讀文字稿

反覆閱讀逐字稿內容,並對照研究相關資料以釐清內容之意義,並與受訪者 討論,將其內容完整性呈現。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訪談內容,撰寫成逐字稿並編列分類,經過受訪者確認與修改 後,將所得資料做整理分析與討論。依照研究目的與問題將資料歸納如以下:

第一節 運動績優甄審生就學期間的生涯發展

一、大學前的就學過程

(一)高中的就學過程

每位選手都有一段不同的就學歷程與升學經過,優秀的運動選手並非經由體 育班的教育體制下學習,受訪者中有三位分散在普通班級,兩位則在體育班,結 果發現,就讀體育班與非體育班的學生對於自己生涯發展情形有很大的不同處,

以下則為五位受訪者的成長經歷。

1、非就讀體育班

嗯…我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游泳,都不是讀體育班的,學校也是以升學為主 的學校,在學業分面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只是要多花一點時間。(A-5-2-1)

起初,高中就讀為普通科,其實是以升學為主,恰巧學校有拳擊隊,在朋友的鼓 吹及拉攏之下加入了校隊,高二以前都沒想過未來會就讀體育相關科系。

(B-2-1-1)

我想一下,大概國小四年級時開始接觸網球運動,那應該是幾歲,一路升學都不 是讀體育班,就是參加校隊這樣。(C-4-1-1)

由上述受訪者敘述所了解,運動績優生並非在升學過程中皆就讀體育班,他 們雖是學校運動代表隊,卻是分散在一般班級中就讀。李坤培(1999)指出,由

於運動代表隊選手分散於各個班級,相對地衍生出許多問題或爭議,諸如:行政 管理不便、教師教學困擾、訓練時間不一與生活輔導困難…等,其中學業與訓練 衝突最廣受討論。可是在上述三位非體育班的訪談研究中並未發現此問題存在,

他們有提到雖然常常需要外出比賽及花費時間練習,學校課程的進度會缺課,可 是在課業方面卻沒有落後很多,因為他們認為只要比別人多付出一些努力與時 間,將自己的不足補齊,把落後的進度跟上,因為這樣的學習態度及分布在普通 班中的學習環境,使他們進入大學在學業方面並沒有感到困難或不適應,反而更 能得心應手。

2、就讀體育班

國小二年級開始接觸桌球運動,原本讀石牌國中,讀了半學期覺得自己還是想打 球會比較好,所以就轉學到明德國中,因為那邊有桌球隊,之後就獨招到復興高 中體育班。(D-4-2-1)

國中二年級開始接觸田徑運動,教練跟老師的建議,高中獨招考進體育班就讀。

(E-4-1-1)

另外兩位就讀體育班的受訪者,他們就會明顯感覺到學業跟不上其他同學,

受訪者提到,在高中就讀體育班時比較注重的都是運動成績表現,認為運動成績 優良就可就讀理想學校,長期下來卻沒意識到學業成績低落(張浩桂,2003)。造 成學業遇到困境的原因,部分在於高中階段因訓練時間過長而荒廢學業,也因高 中時期的學科基礎未打好,進入大學後造成學業的適應困難(張宏亮,1995b)。

而研究者本身也是就讀體育班的學生,在體育班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學校代 表隊,所以比賽的時間會不太相同,當一個代表隊出去比賽,學生就會少了一大 部分,此時老師的進度就會一直停擺不前,呈現一再複習的狀態,因此,所學的 內容有限。再加上體育班的學期成績只要達 40 分就可以通過,比起普通班的學 生 60 分通過來說輕鬆很多,這也是造成體育班學生在學業上學習常會遇到困難 的原因。進入大學之後一開始也有點適應不良的狀況發生,因為在高中時期的學

業已經有所荒廢,讀書的方式也呈現比較鬆散的情形,可是其實多花一點時間在 學科上面做調適,慢慢的一樣會步入軌道,其實大家都一樣在接觸一個新環境,

學習一些新事物,只要肯用心,我相信這些在學科方面不會是件難事。

(二)選擇臺師大學之因素

每位選手在選擇學校及訓練環境都有自己的考量點,而當他們拿到運動績優

甄審資格的同時,相對的也有不少的學校可供他們做選擇,他們是如何去抉擇對 未來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學就讀,其影響因素如下:

1、父、母親的影響與期望

天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讀好的學校,一份安穩的工作,所以當有 這個機會時都會希望孩子能有一個鐵飯碗的職業,聽了父、母親的建議因而做出 選擇。

大部分的原因是父母親希望我可以當老師,工作比較安穩,所以選擇師大。而我 自己也覺得師大是一間不錯的學校,當老師也是不錯的路,所以我選擇師大。

(A-2-1-1)

A受訪者在聽取父、母的分析與建議後就選擇了臺師大就讀,當下她也認為 這樣的選擇對未來畢業後的出路會比較安穩,但其實受訪者後來有提到大學時他 的興趣是從事餐飲相關科系。

我心中對於餐飲方面的工作很有興趣也很嚮往,其實有想過大學讀餐飲相關的科 系,但最後還是選擇師大體育系,也一直為當老師做準備。(A-6-2-2)

我心中對於餐飲方面的工作很有興趣也很嚮往,其實有想過大學讀餐飲相關的科 系,但最後還是選擇師大體育系,也一直為當老師做準備。(A-6-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