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 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 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 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林雅馨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 102 年 0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 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 2013 年 8 月 研究生:林雅馨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運動績優選手,常面臨到學科與術科兼具之困難,身為體育選手的他們總是將精神 與專注力投入在運動成績表現上,因而除了自己運動專長項目之外,其它領域的專業知 識與技能相對較少接觸,而這樣的問題將成為他們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一道難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運動績優生之生涯發展與現況問題,以師資培育學校臺師大為 例,經半結構式訪談得知,運動績優其生涯發展歷程與現況情形,以及他們在就學期間 與選手生涯過程中為未來做生涯發展規劃之情況,就學期間那些素影響其生涯發展歷 程,並提供未來運動績優甄審生良好建議,讓運動績優生有個參考依據,使他們能為未 來生涯發展有更多元的選擇與方向。. 關鍵詞:運動員、生涯發展、運動績優甄審生. i.

(3) The case study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athletic-talened students for P.E student in N.T.N.U. August,2013 Stndent:Ya-Hsin LIN Advisor:Jui-Fu Chen. Abstract 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are often in the dilemma of being good at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s. As sports players, they always pay attention on sport performance. Apart from their own sport specialty, they seldom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other professional area. This problem will be a difficulty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about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To take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 case study with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chool. And the research provides future 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better advice as reference. Thus, 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will have multiple choices and direction of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Athlete 、Career development、athletic-talented students. ii.

(4) 謝 誌. 首先最先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瑞福老師,雖然我總是偷懶沒有常常去找 你討論,但是在每次討論後對我都是很大的幫助,也謝謝我的口試委員心蓓老師 以及靜萍老師,看到兩位老師在我論文本上密密麻麻的字,深深感受到老師的細 心與耐心,讓我在修改論文上面更清楚也更有方向,更謝謝協助我的研究參與者, 你們無私的分享讓我在撰寫上更加輕鬆有內容。 在寫論文的過程中與到很多挫折,身旁的研究夥伴也是我畢業的動力來源, 時時互相警惕,雖然不常出現在研究室,但你們總還是會關心我的進度也督促我, 雖然這篇論文拖了一段時間,但終究在今年如願完成。兩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 短,畢業後也是真正要離開體育系這個大家庭了,從大學到研究所一路走來,師 長、學長姐、同學、學弟妹以及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謝謝你們大家。 當然,最後還是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及老姐,他們讓我毋須煩惱經濟負擔的情 況下,允許我在台北完成了學業,我無助及疲憊時總是會電話關心我,無時無刻 的瞭解我的進度如何。慶幸自己有那麼好的家人、師長、同學、朋友、學長姐、 學弟妹,在我人生中出現,你們的出現更豐富我的生命。 最後,我終於完成了論文,雖然不見得完美,但我已經做到了,未來的路還 要繼續加油,朝自己的夢想邁進。. 2013/08/22. iii.

(5) 目. 次. 中 文 摘 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4 第五節 研究範圍----------------------------------------------------------------------------4 第六節 研究限制----------------------------------------------------------------------------5 第七節 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iv.

(6) 第一節 我國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與現-------------------------------------------------7 第二節 生涯發展理論---------------------------------------------------------------------13 第三節 運動選手生涯發展---------------------------------------------------------------27 第四節 小結---------------------------------------------------------------------------------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研究步驟與實施程序-------------------------------------------------------------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7 第五節 研究信度--------------------------------------------------------------------------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3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1 第一節 運動績優甄審生就學期間的生涯發展--------------------------------------41 第二節 運動績優甄審生的生涯發展現況與規劃-----------------------------------54 第三節 對現今運動績優甄審生生涯發展之建議-----------------------------------57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6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63 第一節 結論--------------------------------------------------------------------------------63 v.

(7) 第二節 建議--------------------------------------------------------------------------------64. 引用文獻-------------------------------------------------------------------------65 中文部分----------------------------------------------------------------------------------65 英文部分----------------------------------------------------------------------------------69. 附錄---------------------------------------------------------------------------------71 附錄一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71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內容-----------------------------------------------------------------------78 附錄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90. vi.

(8) 表. 次. 表 1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與改革------------------------------7 表 2 體育升學管道方式表-----------------------------------------------------------------------11 表 3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之定義表----------------------------------------------------------14 表 4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發展之定義表----------------------------------------------------16 表 5 生涯發展相關理論表----------------------------------------------------------------------17 表 6 Holland 人格類型分類---------------------------------------------------------------------23 表 7 運動員生涯規畫相關論文研究----------------------------------------------------------27 表 8 研究對象基本背景資料表----------------------------------------------------------------36. vii.

(9) 圖. 次. 圖 1 生涯彩虹圖-----------------------------------------------------------------------------------20 圖 2 生涯發展拱門模型--------------------------------------------------------------------------21 圖 3 Holland 六角形模式圖---------------------------------------------------------------------24 圖 4 研究架構圖-----------------------------------------------------------------------------------33 圖 5 研究步驟圖----------------------------------------------------------------------------------34. viii.

(1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運動績優生涯發展與現況。本章內容共分為七節:第一節 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 四節說明研究重要性;第五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六節敘述研究限制;第七節則為 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運動績優生可之運動成就非短時間可成,所付出的時間與汗水往往不是從表 面就可看出與瞭解,他們的目標可能朝著國手路前進,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國爭 光;抑或是作為升學的一個跳板,就讀理想的大學,但最終目標則是希望有一份 穩定的職業及無憂無慮的未來生活。 教育部於民國 55 年公布「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1996,教育部)。因此,每年受惠許多運動成績優良的學生保送進入了大專院 校就讀,這對長年辛苦在運動場上的運動員而言,無疑是一大鼓勵,但進入大學 之後,要同時扮演「選手」及「學生」的角色,相對地其任務與一般的學生就不 大相同,面對這兩個不同角色之間的要求,運動績優生常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感覺, 「學業」與「訓練」之間的選擇常常就會是他們煩惱的部分(葉麗琴,2002) 。 運動績優生的入學管道有分為甄試、甄審入學及獨立招生,而本研究則以運 動績優甄審生(以下皆以運動績優生通稱)為主,對於他們而言,學校課業的問 題可說是最常遇到的窘境,他們並非指考方式或學力測驗方式進入大學,而是採 用另一升學管道「運動績優甄審保送入學」,與一般學生比較,他們在學科方面 付出的時間相對較少。黃楗翔(2003)研究指出,運動績優生比一般生認為自己 學科成績差,在課業學習方面亦有很大的挫折感,而導致在成績的表現上較為低.

(11) 2. 落。李惠娟(2004)研究則提到,運動績優甄審生的學業成績,比其他入學管道 的學生差。有學者指出,師大體育系學生水準參差不齊,運動績優生進入師大, 在術科專長方面多數是退步的,這些正值黃金時期的運動人才未能維持原本的運 動水平,師大也未得到適當學生來培養優秀教師、教練,這個問題影響深遠(王 麗珠,1980a)。 許多過去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運動選手從事的行業皆與自己的專長或體育 相關運動產業發展有關(許瀞心,2005;陳啟發,2006;張維唐,2009),這可 能是因為一般運動選手在運動場上付出了大部分的時間與精神在專長訓練方面 上,相對在其它的領域接觸較少,導致在生涯發展方面受到限制(張祐慈,2010) , 因此,想藉由瞭解運動績優生的就職現況與過去研究相同處,或是已經隨著社會 變遷與年代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情況,這將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然而(林幸台,1995)年提到,大專學生正值生涯發展探索的階段,亦面臨 著生涯轉換的發展任務,換言之,大學時期是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原 本規劃就讀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從事教職之工作,以前百分之九十具有甄試資格的 運動員,第一志願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因為我們的運動員 退休後的福利制度不夠完善,致使多數人是保送師大為最佳途徑,至少得到一個 教師的職務(王麗珠,1980b) 。但在政策實施之後的結果與造成的影響已漸漸的 浮現。民國 83 年, 《師資培育法》正式公布並施行,正式為《師範教育法》畫上 休止符,從此之後,不只有原先幾所師大、師範體系的學校可以培育師資,其他 一般大學的學生也可以透過修習學程、學分取得合格教師資格,並透過教師甄試 取得成為正式教師之資格(莊馥瑄,2011),加上少子化現象,教職可說是一位 難求,謝佳男(2004)也指出,體育教師是運動員退休後最希望從事的職業,但 由於師資培育開放後,教職工作已不再是師範體系畢業生的保障。 在過去研究體育師範畢業生之生涯發展,都是以從事教職者的專業需求或學 習滿意度調查居多(陳柏如,2004;謝在益,2002),可是就現在情況而言,就讀 師資培育的畢業生,畢業後要經過實習、教師檢定來成為合格教師。然而,雖已.

(12) 3. 具備合格教師資格,除了因早就意識到考取正式教職並不容易(李易中,2008), 也應深感需另謀出路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方姿雅,2008;蘇鈺瑛,2006),此因 素讓就讀師範大學的運動員因面臨擔任教職之理想受到阻礙,對於生涯規劃之輔 導需求大於就讀體育院校之運動員(李欣靜,2006)。援此,運動績優生在就讀 臺師大期間的未來生涯發展將也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大學期間的生涯發展之規畫影響深遠,所以本研究欲探究運動績優生在就學 期間所面臨的生涯發展歷程與困境,而對他往後的生涯發展有何影響,並了解運 動績優生本身的職業現況及發展方向,做為可提供其他運動績優生有個明確的生 涯目標,令其體認到提早思考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減少他們對於未來的徬徨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民國 87 年至 100 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之運動績優生 為研究對象,臺師大畢業生習慣以畢業級別稱呼學生,從中採立意取樣選取五位 受訪者,了解其生涯發展相關問題,探討臺師大運動績優生在就學期間的生涯規 劃與畢業後就業的生涯現況與歷程,希冀對運動績優生提出建議,期使運動績優 生在未來生涯發展方向上,能提早規劃與思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瞭解臺師大運動績優生大學就學期間的生涯發展情形為何? 二、 探討臺師大運動績優生畢業後的生涯發展現況與未來規劃為何? 三、 瞭解臺師大運動績優生對現今的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規劃建議為何?.

(13) 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一、. 學術方面. 許多體育相關生涯發展之研究,多以運動員為主要研究對象,較少以就讀師 範體系並修習教育學程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以臺師大體育系運動 績優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而提供師範體系運動績優生在生涯發展選擇路徑之參考 依據,以及建議學校單位重視運動績優生畢業後的生涯發展,在學期間及畢業後 的生涯發展,深入去探討師範體系運動績優生畢業後的職業選擇與生涯發展情 形,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價值。 二、. 實務方面. 運動績優生生在就學期間,長期都受到學科與術科技能的衝突,在這兩難的 情況下,生涯發展的方向固然是門重要的課題,加上時代的變遷,就業市場趨勢 也會不同,因此藉由本研究能提供運動績優生能提早意識生涯發展重要性,因應 社會需求,並以此研究結果提供其未來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規劃的方向為參 考。.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依據民國 83 年, 《師資培育法》正式公布並實施,並取消公費生制度, 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已沒有直接分發教職。本研究以臺師大之運動績優生為研究 對象,臺師大通常將畢業生之畢業年份視為學生級別,因此本研究選取第一屆招 收自費生 87 級至 100 級之間的體育系運動績優生且非公費生為研究對象,採立 意取樣方式選取五位運動績優生,以質性訪談方式去探討其生涯歷程、生涯現 況…等生涯發展相關問題。.

(14)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臺師大招收且畢業的運動績優生已經不再是少數,但由於時間問題且畢業 生聯繫困難,而其中有涉及個人隱私而不願透露之案例,故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 式,從中選取五位有意願者並符合本研究限制之條件為主要對象,其所得研究結 果無法代表全部運動績優生。. 第七節 名詞解釋. 一、 運動績優生 係指參加國內外運動錦標賽,獲得之成績凡符合教育部所辦理之「中等以上 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附錄一)之規定,申請以甄審或甄試等升學 輔導方式進入大學就讀之大學生(吳敏華,2004;莊翠玉,1996)。以各校所提 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件為限,並參考學生志願及運動、學業成績予以分發。 分發原則依運動成就符合之條款、加分名次之等級順序為分發,如相同時依其次 成就高低順序進行分發,依此類推。而本研究則以臺師大運動績優甄審資格之學 生為對象。 二、 生涯規劃 指一個人對生涯過程的安排,依計畫要點發揮自我潛能,運用環境資源以達 到個階段的生涯成熟,最終達成既定的生涯目標(張添洲,1993)。而本研究所 指的生涯規劃,係指運動績優生個人生涯發展的歷程中,對於個人各階段的規劃 與安排。 三、. 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是一種終生連續不斷的歷程,個人因經歷塑造出獨特的生活形態與 人生目標,它涉及個人各方面生活目標的選擇與行為模式安排的歷程(林幸台,.

(15) 6. 1989),在本研究所指為運動績優甄審生在選手期間及就學期間的生涯發展的規 劃與經歷,以及現階段就業期間及生活狀況等各不同層面的生涯發展之方向與歷 程。.

(16)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文獻探討,經過統整後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我國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 與現況;第二節為生涯發展理論;第三節為運動選手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第四節 小結。. 第一節 我國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與辦法. 一、 我國運動績優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與改革 我國於 1966 年頒布「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學生保送升學辦法」 ,至今 歷經了多次的修改,並將其命名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 法」。此輔導辦法公布後,對於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管道添增一分保障,教育 部為了使運動績優選手能延長運動生涯,並能繼續升學往大專院校就讀,讓運動 績優生持續提升運動表現,培養運動人才,因此多次修訂與改革如下表 1: 表 1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改革 修改年分. 民國 55 年. 民國 57 年. 名稱. 主旨與精神. 各 公 私 立 中 等 為加強學校體育之實施,奠定青年 學 校 體 育 優 良 體能知良好基礎,並鼓勵普遍推行 學 生 保 送 升 學 體育運動之風氣。 辦法。 各 公 私 立 中 等 為加強學校體育之實施,奠定青年 學 校 體 育 優 良 體能知良好基礎,並鼓勵普遍推行 學 生 保 送 升 學 體育運動之風氣。 辦法。. 民國 62 年.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加強學校體育之實施,奠定青年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體能之良好基礎,並鼓勵體育成績 升學輔導辦法。 優良學生。.

(17) 8.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民國 64 年. 民國 65 年. 民國 66 年.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 升學輔導辦法。 展。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 升學輔導辦法。 展。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 升學輔導辦法。 展。.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民國 69 年. 民國 71 年.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 升學輔導辦法。 展。. 中 等 學 校 運 動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成 績 優 良 學 生 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 升學輔導辦法。 展。. 民國 73 年. 中 等 以 上 學 校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 運 動 成 績 優 良 升學校運動水準,培養優秀運動人 學 生 升 學 輔 導 才。 辦法. 民國 75 年. 中 等 以 上 學 校 為獎勵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運 動 成 績 優 良 學生致力於各項運動,提昇運動水 學 生 升 學 輔 導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 辦法. 民國 81 年. 民國 88 年. 中 等 以 上 學 校 為獎勵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運 動 成 績 優 良 學生致力於各項運動,提昇運動水 學 生 升 學 輔 導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 辦法 中 等 以 上 學 校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運 動 成 績 優 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昇運動水 學 生 升 學 輔 導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 辦法.

(18) 9. 民國 90 年. 民國 91 年. 中等以上學校 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升學輔導 辦法.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特訂定本 辦法。. 中等以上學校 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升學輔導 辦法.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特訂定本 辦法。. 中 等 以 上 學 校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民國 93 年. 民國 95 年. 民國 101 年. 運 動 成 績 優 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 學 生 升 學 輔 導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特訂定本 辦法 辦法。 中等以上學校 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升學輔導 辦法.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特訂定本 辦法。. 中等以上學校 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升學輔導 辦法.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 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特訂定本 辦法。. 資料來源:整理自「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 ,黃楗翔,2002,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頁 9。. 由上表得知,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改革可分為五個 大階段: (一). 民國 55 年至 57 年: 55 年頒布命名為「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法」 ,當時以「運.

(19) 10. 動績優保送生」或是「體保生」簡稱之,其主旨為加強學校體育之實施,奠定青 年體能之良好基礎,並鼓勵普遍推行體育運動之風氣。 (二). 民國 62 年: 62 年起將命名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為加強學校 體育之實施,奠定青年體能之良好基礎,並鼓勵體育成績優良學生。. (三). 民國 64 年至 71 年: 為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高學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運動發展。. (四). 民國 73 年至 81 年: 73 年起修正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並改稱為「運 動成績優良學生」,簡稱「運動績優生」(黃楗翔,2003),其為獎勵青少年致力 於各項運動,提升學校運動水準,培養優秀運動人才。. (五). 民國 88 年至 101 年: 為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升運動水準,培養優秀 運動人才,特訂定本辦法。此辦法公布後,跟以往不相同處為著重在培養專項之運 動優秀人才,強調專精的部分。 以上所述,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修正與改革,由最初 「鼓勵普遍推行體育運動風氣」 ,進而修改成「獎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高學 校體育水準,促使全民體育發展」 ,最後則定位在「輔導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 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提昇運動水準,培養優秀人才」 (黃楗翔,2003) 。教育部因. 此訂定此辦法,無非就是要保障優秀運動選手有多元的入學管道與保障,使優秀運 動選手有個持續培訓的場所。. 二、 體育升學管道與方式 高中運動績優學生畢業後其升學管道途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如表 2 所示:.

(20) 11. 表 2 體育升學管道方式表 方式 申請入學. 招收對象 運動績優生. 報考資格 獲得全國性(以上)比賽獎項,(非團體項 目)之高中職以上學生或具同等學歷者。. 推薦甄試. 一般生. 具有基本運動能力及良好學科能力之學生。. 重點運動績優學生 運動績優生. 凡高中職以上畢業(含應屆)或具有同等學. 招生(獨立招生). 力者,持有擔任校隊以上運動代表之證明文 件者。. 大學學力測驗. 一般生. 凡高中職以上畢業(含應屆)或具有同等學 力者,參加大學聯招並加考術科通過者。. 繁星推薦. 一般生. 1.資格:全程就讀同一所高中、應屆畢業. 運動績優生. 生、全年級排名前 50% 2.要有學測成績,任一科不可為 0 級分或 缺考,學生的學測成績需符合檢定標準。. 公私立高級中等以 運動績優生. 詳見教育部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運動. 上學校運動成績優. 成績優良畢業生升學輔導甄審甄試實施細. 良畢業生升學輔導. 則。. 甄審甄試(保送) 此表經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就上表所整理,申請入學與推薦甄試是採用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內容為國 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五科,分數採級分制,最高十五級分;術科檢定考 試內容為 60 公尺快跑、20 秒反覆側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連續三次跳、 1600 公尺的成績,再依照成績申請或推薦進入大學,大學指定考科簡稱指考, 考試內容包括國文、英文、數甲、數乙、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 生物等。依照各校系公告其特色及所需,指定考取科目,學生依興趣填寫志願,.

(21) 12. 依造成績高低來錄取,如考取體育相關科系則必需通過術科檢定考,再加上學科 成績來填寫自願。以上方式則是透過體育成績的加分,依照不同的體育成就等級 有不同的加分比率或是開缺的學所訂定的資格條件,這也是對運動績優選手的一 個升學輔導保障之一。 三、 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與方式 民國 54 年公布「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至今已有 40 多年 之久。此辦法規定,大專院校的體育科系從民國 55 年起開始接受中等學校的體 育成績優良保送生。歷經了 18 次的修改與訂定,現在名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 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黃楗翔,2003),因此將具備此資格的學生稱之 為「運動成績優良學生」 ,簡稱「運動績優生」 (莊翠玉,1996;黃國銘,2003; 黃楗翔,2003)。就目前多元入學的管道方案,就單單以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可 分為「甄審」 、 「甄試」、 「單獨招生」及「轉學(插班)考試加分」4 個管道(教 育部,2006),一一說明如下: (一)甄審 凡符合教育部所辦理之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第 2、4、5、7 條(如附件一)以各校所提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件為限,並 參考學生志願及運動、學業成績予以分發。分發原則依運動成就符合之條款、加 分名次之等級順序分發,如相同時依次成就高低順序進行分發,依此類推。 (二)甄試 凡符合教育部所辦理之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第 3、6 條(如附件一) ,必須參加學科甄試,學科考試內容包含國文、英文、數學 共三科,其運動項目屬團體競賽者,並應參加專長術科檢定,再按運動等級、學 科成績高低及志願順序分發;分發以各校所提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件為 限,凡「甄審」資格得報考「甄試」 。總分=「學科成績」+「運動成績等級加分 比例優待(5%-50%)」 1.獨立招生.

(22) 13. 依照各個學校其發展的特色及所需專長項目,訂定招生資格,可能是由學校 單獨招生或聯合組成委員會所辦理,依照考試辦法與錄取標準提供不同的入學管 道,增收所需運動項目之名額。 2.轉學考 依照各校簡章規定,大學肄業生及專科畢業者。大學肄業生修業滿一學年 者,得報考二年級;修業滿二學年者,得報考三年級或二年級,該校是否有開取 專長項目缺額,並在學期間運動成績符合教育部頒布之「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 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第十四條規定者,並經審核給予加分。 綜合以上多元管道入學方式,以甄審資格最為嚴謹,大專院校開放的名額有 供過於求之現象,其原因不外乎為甄審資格之運動績優生大多已取得重大國際比 賽成績,競技水準及奪牌機會皆高,故學校招收意願也高(莊清寶,2007)。然 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自民國 35 年創立至今,由民國 55 年開始招收運 動績優保送生、民國 64 年招收保送生只考學科不加考術科,依造學科成績高低 錄取、民國 68 年因運動績優保送辦法修訂,有運動績優甄審學生及運動績優甄 試學生兩種(許樹淵,2001)。而本研究則以臺師大所招收的運動績優甄審生為 主要對象,去探討其生涯發展之相關問題。. 第二節 生涯發展理論. 一、. 生涯之涵義. 生 涯( career)一詞在牛津辭典的解釋 指的是「人一生的發展與進步」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rough life) ,就國內、外學者對生涯有不同之定義。 有些學者將生涯視為終身職位的總稱與歷程(Shartl,1952; Super,1957) 。但 其實生涯所代表的意義比工作或是職業的範圍還大,他不只包括個人終生所從事 的工作,擔任的職務及角色,同時也涉及其他非工作上的活動(羅文基,1991)。.

(23) 14. 其中就 Super(1976)提出定義被廣為使用,生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 歷程,綜合個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類 型,生涯也是從工作至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與無酬職位的綜合,甚至也包含副 業家庭與公民角色。隨著時代變化,各學者對生涯定義不同如下表 3:. 表 3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之定義 學者(年分) Shartl(1952). 生涯定義 生涯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 的總稱。. Super(1957). 生涯是指一個人終生所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理歷 程。. Super(1976). 生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歷程,綜合個人 一生中的各種職業育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 特的自我發展類型,生涯也是青春至退休之後,一 連串有酬與無酬職位的綜合,甚至也包含副業家庭 與公民角色。. McDamiels(1978). 生涯是指人一生所從事工作與休閒活動的整體生活 型態。. 饒達欽(1984). 生涯是指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一序列的職 業、工作和職位,亦即生活中與朱工作角色有關的 經驗順序。. 林幸台(1987). 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 職務、角色,通時也涉及其他非工作或執業的活動, 即個人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 蔡培村(1994). 生涯除職業工作外,還包括其他社會、家庭、生活 層面。生涯的意義涵蓋生計一詞,生計則是生涯的 一個下位概念。. 張添洲(1994). 生涯是指個人終生學習與所從事工作或職業有關的 過程,屬於整體人生的發展,包括生命、志向、抱 負等。. 張添洲(2007). 生涯的觀念,已經從過去單指個人中生所從事工作 或職位的總稱,擴大至包含非工作或職業性的活 動,涵蓋整體生活型態的發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呂淑蘭(2010)、林義淳(2010)、張唐維(2009)、楊珮琳(2007)等論文增刪整理.

(24) 15. 綜上文獻所述,生涯大致可分為廣義及狹義兩層面來探討。廣義來說,是生 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方向,包括了人一生的職業選擇和發展的歷程,非職業性活動 或職業性活動,亦即人生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職位;狹義角度而言, 是指個人一生中以職業為主的歷程。而近期的研究都採用廣義地的看法,從個人 生命各個層面的整合下去討論。並文獻可將生涯歸納出下列四點特性(林邦傑, 1997;呂君榮,2000;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 (一). 獨特性 生涯是個體的人生理想,並受所屬環境影響,為自我實現而展開獨特的生命. 歷程,在形態上或許會有雷同,但在實質上因個人所經歷的事件與環境不同,就 會有所差異。 (二). 終生性 生涯包括個人就業前的自我準備與充實、就業工作中職業的轉換與退休後的. 各種事件總和,涵蓋個人終生發展的歷程。 (三). 發展性 每一個人的生涯都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歷程,因各階段的轉換與其各階段的目. 標,而形成不斷的經驗累積與自我成長。 (四). 綜合性 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經歷各種食、衣、住、行、育、樂等相關職業活動,. 但也涉及一生中所從事各種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因此,生涯具有綜合 性,非僅限於職業或職位。 二、. 生涯發展之涵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與任. 務,蔡培村(1994)認為生涯發展是指一生連續且階段性的發展歷程,時間上是 指個人出生到死亡的人生歷程;空間上是指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交互作用;心理上 是指個人心智與人格的成熟與變化;社會上是指個人的社會角色使責任義務的轉 換。整體來說,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中,關連到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

(25) 16. 色的選選擇、進入與進展,其最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林幸台,2003)。 表 4 為各專家學者對生涯發展其定義如下:. 表 4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發展」的定義 學者(年份). 生涯發展之定義. E.Ginzberg (1951) 認為個人職業選擇是一系列相關的發展階段,是一個持續 不斷的過程,隨時都必需做不同的選擇。而個人價值觀、 實現環境、心理因素、教育機會及成就等因素,均會影響 個人職業選擇的過程。 D.E.Super (1976) 特別提出生涯發展的觀點,認為職業發展是一種連續不 斷、循序漸進、有固定型態、並且可以預測的動態過程。 同時,職業發展義是一種妥協的過程,自我觀念的發展與 質性在其中佔有極重要的角色。 D. E. Super(1984) 重新對於生涯發展提出一個統整且鉅觀的看法,認為生涯 發展包括個人一生當中的所有生活事件,除了職業工作之 外,也包含了副業、家庭、社會與公民的角色與功能。 張添洲(1993). 生涯發展被視為是個人一生工作和各種經驗的總和、一種 職業發展的歷程,此種歷程呈現出連續性的、循序的、動 態的發展階段,並受到社會變遷與價值觀改變的影響。生 涯發展是個人終其一生所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包含有自 我認識、肯定、成長,以及促成自我實現目標的達成。. 楊朝祥(1994). 生涯發展係指透過教育、社會及輔導的有效結合,以協助 個人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並熟悉以工作為導向的價值 觀,將其融入於個人的價值體系內,經由有效的生涯選 擇、生涯規劃及生涯目標的追尋,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蔡培村(1995). 生涯發展為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謀適應此 一行業中的種種規範或要求,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 角色,由低層級逐漸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歷程。. 黃天中(1996). 生涯發展是基於組織與個人的需求,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 斷的發展歷程,包括個人在家庭、學校、社會中各項活動 與經驗,塑造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發展方向。. 林幸台(1997). 生涯發展是一個終身的歷程,在每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狀 況的不同,各有其獨特需要、任務和活動目標,由幼年至 老年前後相連、持續變化、逐漸發展,終而成就個人獨特 生活方式的特性。.

(26) 17. 吳芝儀(2003). 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係指由個人心理、社會、 教育、體能、經濟、和機會因素等,綜合形成個人終其一 生的發展性生涯歷程。這些個人所經驗的層面,與個人在 教育、職業、休閒嗜好等方面的個人選擇、投入和進步情 形有關。是個人之自我認定(self- identify)、生涯認定 (careeridentify)、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等特質的 發展歷程。此一終其一生的發展歷程,導致個人工作價 值、職業的選擇、生涯型態的建立、決定風格、角色統整、 自我認定及生涯認定、教育進修、以及其他相關的現象 (E. L. Herr & Cramer, 1996)。.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林義淳(2010) 、呂淑蘭(2010)、張唐維(2009) 、楊珮琳(2007)等論文增刪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生涯發展之定義,亦可將其分為狹義與廣義兩觀 點。就狹義來說,生涯發展為一個人的職業的經歷過程、職務的變遷,主要都是 以職業為層面去探討。就廣義而言,除了職業之外,生涯發展涵蓋了人一生中所 有的事件,包括家庭、社會、個人,不同角色的扮演,視為一連串的過程,會應 環境交互影響與改變的歷程。 而本研究則採取廣義的觀點來看,生涯發展包括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社會 生活,經過環境、年齡交互影響,進而持續改變、逐漸發展,最終成就人獨特的 生活方式,進而達成自我實現之目標。 三、. 生涯發展理論.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隨著時代的變遷,相對地所強調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 其強調生涯理想的目標是為一致的。而其理論的淵源來自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 學、職業社會學及人格理論(Super, 1984),就下表 5 簡述之:. 表 5 生涯發展相關理論表 理論 特質論. 代表人物. 主要概念. E.G.Williamson 特質評量特質 與工作的連結. 適用年齡. 輔導上的運用. 中學以上. 選擇時刻的選 擇.

(27) 18. 需要論. A. Roe. 心理需求源自. 終生. 廣泛適用. 早期經驗. 廣泛適用. 兒時教養態度 類型論. J. L. Holland. 心理分析論. E. S. Bordin B. Nachmann S. J. Segal. 心理需求基於 早期人格發展 心理需求之因 心理分析的人 索 格發展理論 發展階段生涯 型態生涯成熟 及自我概念. 終生. H. B. Gelatt. 決策歷程決策. 終生強調20. M. R. Katz. 具累加效應. 及30歲以前. D. E. Super E. Ginzberg Tiedeman &. 生涯發展論. 個人屬性與經 驗. 不同年齡階段 適用輔導與生 涯計畫. O’Hara 決策論. 社會學習論. J. D. Krumboltz 學習適應技能 經驗影響 A. M. Mitchell. 廣泛適用. 終生強調20 及30歲以前. 廣泛適用. 社會影響就業 機會. 終生. 廣泛適用. 人力供需就業 機會及職業收 入. 終生. 廣泛適用. C. E. Thoresen 社會. P. H. Blauetal D. G. Miller & W. H. Form. 經濟. S. Rottenberg L. G. Thomas. 資料來源:引自邱美華、董華新(1997)。. 生涯發展理論眾多,各有彼此其特色,以下就針對較常被廣為使用的生涯發展 相關理論做更深入之探討。 一、.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 Super(1980)曾描繪出一個生涯彩虹圖,如圖 2-1,表現出了人生各個發展 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他認為人生的整體發展,通常是由三個層面所構成的,這三 個層面分別是: (一)生活的廣度:將每個人的年齡或生命歷程,分為成長、試探、建立、維持、.

(28) 19. 衰退等五個發展階段,其詳細說明如下: 1.成長階段(growth stage,0-14 歲) 兒童經由與家庭學校中重要人物的認同與幻想,而逐漸發展出自我概念。隨 著年齡增長,社會參與及現實考驗逐漸增加,開始發展自我概念、興趣與能力, 且開始了解工作的意義與目的。 2.試探階段(exploration stage,15-24 歲) 青年期藉著在學校、休閒活動及各種工作經驗中,持續進行自我檢討、角色 試探與職業探索等,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培養專業技能,以實現自我概念, 並試驗其為長期職業的可能性。 3.建立階段(establishment stage,25-44 歲) 尋獲適當的職業領域,並逐步建立穩固的工作地位,此時大部分處於最具創 造力的巔峰狀態,也建立屬於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基礎,力求職務的升遷或薪資上 已獲得其滿足。 4.維持階段(maintenance stage,45-65 歲) 已逐漸在職場上取得相當地位,擔負相對的責任,具有一定的權威與影響 力,中年以後在事業上已達顛峰,較少創意表現,且需戰戰兢兢的面對新進人員 挑戰。 5.衰退階段(decline stage,65 歲以上) 此一時期的體力和心理能力逐漸衰退且不如從前,從原有的工作轉為退休, 生活重心轉向家庭、社交與休閒生活。可能藉由發展新的角色,求不同方式以滿 足需求。 (二)生活空間或範圍:係指一個人終生所扮演的各種不同角色,如孩童、學生、 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家庭照顧者等主要角色。 (三)生活深度:一個人在扮演某種角色時投入的程度,如圖 1 生涯彩虹的內容 看來,陰影部分則為每個角色的投入程度,愈黑表示投入越多,愈白則相反之。.

(29) 20. 圖 1 生涯彩虹圖(Super, 1990)。. 但在 1980 至 1990 之間,Super 又澄清並修正其生涯彩虹的概念,稱為「拱 門模型」,是以個人的心理特質與經濟社會資源為基石,在成長過程中,社會性 因素與個人生理、心理特質會相互影響,最後形成自我的基礎概念,其描述了個 人一生中所經歷的各種角色的多變化,但其概念與生涯彩虹相同,只是透過不同 的方式表達。(余鑑,1999;Super,1990)(見圖 2).

(30) 21. 圖 2 生涯發展拱門模型(引自吳芝儀,1999,頁 46). 以上所述,Super 生涯發展理論不只是單單的強調職業部份而已,它涵蓋了 人的一生,強調了人、環境與職業的互相影響,是種動態、階段性的過程,將生 涯視作為一段終生且持續的歷程。此種論調擴充了生涯發展的研究空間,使生涯 發展的界定更為周全,且有助於從事終身教育工作者,規劃不同年齡或發展階段 的學習內容,對終身教育的推展有很大的助益(林義淳,2010;吳芝儀,1996; 莊國鋯,2001;黃天中,1995;劉玉玲,2007)。 二、. Ginzberg 職業選擇理論. Ginzberg、Axelrad 和 Herma(1951)等人認為生涯發展是一種過程, 強調在此歷程隨時要做不同的生涯抉擇,每個步驟與前面及後續的步驟都 有關聯,前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進行,且個體在 20 多歲 時會達到發展的高峰(余鑑,1999)。此外,Ginzberg 等人根據實徵研究的 結果依不同年齡層生涯發展的特性,將個體的生涯發展區分為以下三個時 期: (一)幻想期(fantasy) 0 至 11 歲之間,在 4、5 歲時已顯現出對職業的興趣及性向,由內在的好 奇進而透過遊戲模仿職業行為,在本階段末期時,就成了表現對未來職業憧憬的 方式。 (二)試驗期(tentative) 此時期為 11 歲到 18 歲,分為興趣、能力、價值與轉移四個階段。 1. 興趣階段(11-12 歲):開始覺察並培養其對某些職業的興趣。 2. 能力階段(13-14 歲):開始評估自己所具備之能力符合哪些職業條件。 3. 價值階段(15-16 歲) :逐漸瞭解職業的價值,並兼顧個人與社會之需要,對工作 條件有更明確的認識。 4. 轉移階段(17-18 歲) :意識到自己須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生涯方向付出多少努力 與責任方能正確瞭解其未來之發展方向。.

(31) 22. (三)實現期(realistic) 此時期為 18 歲至成年,分為試探、具體化及專精化三個階段。 1. 試探階段:根據試驗期統整結果進行探索,試探職業機會與可能的選擇,但對多 數人而言能是個充滿矛盾與猶豫的時期。 2. 具體化階段:藉著試探階段之經驗作更進一步選擇與承諾。 3. 專精化階段:依照自我選擇特定生涯領域方向或工作之目標,作為各專業的就業 準備。 但在二十年後,Ginzberg(1972)等人對其理論提出新看法,並提出修正。 首先,主張職業決策的過程並未於青年期結束,而是貫串個人整個工作生活,在 目標或工作情境改變時需要決策及再決策。其次,改變其強調職業選擇的不可逆 轉性;最後以最佳化代替妥協。此處強調的觀點是個體經常地試圖改善變遷的自 我與情境間,所需之職業的適配性,以及在準備階段(青少年時期受教育的時期) 所作的決策,有助於形塑未來之生涯(余鑑,1999) 。後來到了 1984 年,Ginzberg 再度探討其在 1957 年與 1972 年所建構的理論,修正其早期的觀點,認為個人 20 歲以前發生之事,會影響他的生涯,其會保留相當大的範圍,做日後決策之 用(余鑑,1999)。因此,重新強調職業選擇是一輩子的事,且與終生的工作生 活共存(吳芝儀譯,1997)。 三、. Holland 類型論. Holland 認為個體在生涯歷程中,職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對個體各 項所需的滿足亦為重要;穩固的職業能讓個體基本需求達到滿足,假若個體所選 之職業能滿足個體自我實現的需求,個體將會趨近於完美的境地以實現自我理想 (吳瑞香,2001)。他主張觀點認為人需透過職業選擇展現其人格特質,而個人 特質與執業環境符合,則較能在工作環境中獲得愉悅感,因此將人格類型分為六 大類,如表 6 包含 Realistic 實際型 Investigative 研究型 Artistic 藝術 Social 社會 型 Enterprising 企業型 Conventional 傳統型,以下分別就其類型人格特質及職業 環境分述如下:.

(32) 23. 表 6 Holland 人格類型分類 類型. 人格特質. 實際型. 順從、坦率、喜歡具體工 技術性職業,如技師、建 作任務、缺乏社交技巧. 研究型. 等科學家、技術人員. 想像、美感、喜歡藉由藝 美術設計、音樂、戲劇、 術作品表現自己. 社會型. 築工人、攝影師等. 聰明、抽象、喜歡分析、 化學、數學、電腦、物理 個性獨立. 藝術型. 職業環境. 文學作家、評論家等. 關心社會問題、喜歡與他 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諮 人互動、對教育活動有興 商員、社服人員、護士等 趣. 企業型. 傳統型. 外向、冒險、具領導能. 人事經理、買賣推銷、生. 力、能說服他人. 產等. 務實、保守、喜歡具結構 辦公室業務員、秘書、金 性的活動. 融管理人員等. 資料來源:引自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 ,1997,台北:揚智文化,頁 57-63。. 吳芝儀(2001)將六大類型之間的關係依相似程度排列成六角圖形如圖 3, 一致性指的是類型之間在心理上的一致性,例如實際型與研究型或是傳統型在某 些心理特質具共同點,所以 RI 和 RC 的一致性較高;與藝術型或企業型心理特 質不衝突,RA 和 RE 的一致性為中等;而對角上的社會型心理特質與實用型呈 現兩極化,所以 RS 一致性最低。故六角型上的類型位置越接近,一致性越大, 相對的距離越遠一致性程度越低。.

(33) 24. 圖 3 Holland 六角形模式圖 資料來源: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 ,1997,台北:揚智文化。頁 61。. Holland 的理論以職業與人格類型分析,協助個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 業,主要概念為個人屬性與經驗,適用於早期經驗的探索,廣泛為生涯輔 導員及心理學家所接受 四、. Levinsion 的生涯發展理論 Levinson(1978)以實證性的研究,觀察成人的生涯發展而提出一個成. 人發展模式,著重在探討成人期與年齡間的關係。Levinson 以晤談法研究 成人的發展過程,進而歸納出兒童和青少年、成年前期、中年期、晚年期 等四個發展時期。每個時期有其各自的重要發展任務,包括在生活上做重 要的選擇,建立及維持各種可能的生活模式等。而每時期間都會經歷一段 「轉折期」(transition period),「轉折期」顯示出原有生活模式的結束,並 重新建構新的生活模式。以下略述各期的發展與轉折情形如下(莊國鋯, 2001;張添洲,2007): (一) 兒童與青少年期(17 歲以下)在此階段中個體尚無法自立,必須依賴 他人的支持養育,或是寄託於父母或他人的生命結構中。其主要活動是生長發 育,並學習各種與生活有關的基本知能和社會技巧。 (二) 成年前期(約 17-22 歲)此時期為進入成年早期的轉折期。個人在踏入.

(34) 25. 成人世界之際,將面臨個人與家庭、以及自我形象發展等方面的經歷、困境與掙 扎。 (三) 進入成人世界(約 22 -28 歲)進入社會工作,開始建立初期的生活結 構,展開對成人的角色、責任與人際關係的探索,並對未來的人生理想有更清晰 的認識。此階段的經歷促使個人逐漸成熟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創造新的生涯 模式。 (四) 30 歲轉折期(約 28 -33 歲)開始檢討或反省自己的生活結構,並考慮是 否調整或改變生活的步調。 (五) 穩定期(約 33-40 歲)個人已形成某種固定與統整的生活目標與生活結 構,一旦初期生活結構修正完成,將出現開始向下紮根,盡力追求成就的傾向。 (六) 中年前期轉折(約 40-45 歲)由青年邁向中年的主要轉折時期,是個人 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危機時期。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的情緒,會再度對自 我的生活目標及方向再評估,並重新修正,試著讓自己能夠在理想和現實生活間 取得較好的平衡。 (七) 中年期(約 45-50 歲)由於中年期轉折的危機解除,因此更能肯定自我 的人生發展方向,個人會表現得成熟穩重、呈現持續的成長與進步;反之,有些 人則呈現退縮與發展遲滯的現象。 (八) 50 歲轉折期(約 50-55 歲)面對生理狀況的逐漸變化,工作職務的負 荷、新人的挑戰、地位的喪失等,若是再加上家庭中角色的轉變,將出現所謂的 中年危機。 (九) 中年高峰期(約 55-60 歲)若上一期轉折處理完善,則此期將成為個人 成就的顛峰,生活更滿意,心智更加圓滿、穩定。伴隨有家庭的陪伴或支持,在 事業版圖上可能是資深或重要的高級主管,為人生中最有成就的階段之一。 (十) 晚年轉折期(約 60-65 歲)隨著生理狀態的衰老退化,以及面臨退休等 生活上的角色轉變,必須逐漸規劃自己的退休事宜。 (十一) 晚年期(約 65 歲以上)一方面除了為過往的人生作一個回顧及整理之.

(35) 26. 外,一方面也開始實踐之前所規劃的退休生活。 五、. Hall 的生涯發展理論. Hall(1976)的理論和前述幾位學者相較之下顯得簡化許多。他將一個 人進入工作世界後的生涯發展分為早期生涯(early-career)、中期生涯 (mid-career)以及晚期生涯(late-career)三個階段,每階段則各有任務需 求和社會情緒需求,其敘述如下: (一) 早期生涯主要任務在培養行動技能、專門能力以及創造和創新的能力。 其社會情緒需求則包括了自主、支持和處理競爭的感受。 (二) 中期生涯任務需求包含培養訓練和教導他人的能力,對組織和工作的寬 廣視野,以及更新訓練和技術的整合,轉換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其社會情緒需求 則包括重新思考自我、減少自我放縱或惡性競爭、表達中年生活感受和設法解決 事業前程的壓力等。 (三) 後期生涯實際掌權者逐漸轉變為提供智慧、指導和諮詢顧問的角色,並 運用部分時間開始參與組織外的活動,重新建立自我並準備退休。其社會情緒需 求為透過支持或諮商,將自身的經驗、人生智慧提供別人做參考,並接受個人獨 一無二的生命旅程,逐漸離開組織。 前述眾多的生涯理論可知,大部分生涯相關研究議題都以年齡作為分界,其 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與發展任務。但其生涯發展過程不外乎是,建立自 我的概念後,在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下逐漸找到自我定位,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反 省、改進,進而更了解自己,最終達到自我實現之目標。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是針對不同年齡的臺師大運動績優生做生涯發展相關問題之探討,因此在眾多理 論中則以本文獻所介紹的 Super 之生涯發展論作為本研究理論之依據較為適當, Super(1990)生涯發展論分為成長、探索、建利、維持、衰退五個階段,而本 研究年齡層皆分布於建立階段,此階段的角色已經逐步建立的穩固的工作地位, 相對在職業方面也有其穩定狀態,因此對本身的生涯發展有一定的成熟度,然 而,在過去研究中大多探討高中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期分布年齡為探索階.

(36) 27. 段,相對的還在對於未來還在摸索期間,因此,本研究藉由不同的年齡對象去瞭 解其運動績優生的生涯發展情況,進而也能與過去研究做比較與討論。. 第三節. 一、. 運動選手生涯發展. 運動選手生涯相關研究. 多數的運動員其專注力都放在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上,然而在學業及生涯準 備過程較鬆散,對於自己的未來也缺乏足夠時間去進行生涯探索(周文祥, 1996)。國內很多研究指出,我國多數的運動選手在對自我生涯發展與規劃方面 並不周全(呂碧琴,1990;李欣靜,2006;莊翠玉,1996;陳啟發,2007;陳又 琪,2009;張祐慈,2010)。其中張祐慈(2010)指出優秀女子桌球選手,大部分 在選手時期並無做生涯發展相關規劃,都是在到畢業之際才開始對於未來有想 法。陳啟發(2007)研究也指出,退役職業棒球選手只有兩位研究參與者在選手 時期就有規劃未來方向,其他的研究參與者則未在退役後的生涯做任何規劃。從 上述文獻來看,我國運動選手在選手生涯期間都未體認到未來生涯發展之重要 性,當發現時已經是面臨的問題的出現,相對的就沒有完善且詳盡的時間去做生 涯發展規劃。 下表 7 則為運動員生涯相關文獻,其整理之: 表 7 運動員生涯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學者 洪子晴 (2011). 研究主題 臺灣大專甲 組跆拳道運 動員生涯自 我效能與生 涯輔導需求 之研究. 研究發現 一、 目前大專甲組跆拳道是以就讀體育院校, 且無修習教程並擁有打工經驗之運動員為主。 二、. 運動員面對生涯之信心程度尚可,且對於 各項生涯輔導需求皆大。 三、 不同背景變項在打工經驗、學校,會影響 其對於生輔導之需求程度。 四、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呈正向相 關。.

(37) 28. 林佳蟬 (2011). 張祐慈 (2010). 陳又琪 (2007). 陳啟發 (2007). 許瀞心 (2005). 探討優秀拳 擊選手運動 生涯發展的 歷程 優秀女子桌 球選手生涯 發展之質性 研究. 一、. 高中階段為運動生涯中最認真且目標在於 升學及當選國手,並在國際賽上拿到成績。 二、 放棄因素有疲憊、工作、課業、經濟壓力, 復出原因也是因為獎金可暫時解決經濟問題。 一、 不同背景、年代、經歷的優秀女子桌球選 手,不論其異同之處皆有許多能啟發選手和對 未來研究參考之處。 二、 早期選手都會因企業贊助與師資未開放的 年代,職業的保障與待遇都很完善,但現階段 以不同,也從研究中發現參與者於選手時期皆 未做其完整的生涯規劃。 運動績優保 一、 研究參與者在中學因訓練而疏於課業,且 送大學非體 選擇就讀學校、科系未具有充分瞭解與準備, 育科系女性 因此導致在學 業與適應困難,曾產生逃避與退 排球選手學 縮放棄之念頭。 校適應與生 二、 因適應問題導致在一般學生開始積極探索 涯發展之敘 未來發展方向時,運動績優生依舊在調整與適 說研究 應,因此研究者難以顧及未來發展規劃。 三、 所有研究參與者皆在即將畢業之際才開始 對於未來有想法,但時間匆促無法詳細規劃。 退役職業棒 一、 退役原因有運動傷害、不適應複雜環境、 球選手生涯 個人能力與球員更替、職棒簽賭案、台灣兩大 規劃之探討 職棒聯盟合併、退役前就設定好參與年數、轉 擔任教練、缺乏上場機會及家庭因素。 二、 職業棒球選手退役前生涯規劃情形,大部 分職棒選手皆無妥善的生涯規劃。 三、 職業棒球選手退役後在求職遇到的問題: 缺乏完善的生涯規劃、待遇差異太大、學歷不 足無法成為正式教職員以及工作適應問題。 四、 職棒經驗對現職的影響:由於研究參與者 現職皆與棒球有關,所以認為職棒的歷練對現 職有很大的幫助。 五、 提供給現役選手在生涯規劃上建議:退役 後可規劃至基層服務、有效提升自己的知能與 語言表達能力、加強運動傷害防護觀念、提升 整體職業道德與水準、提升自己的實力,以及 必須擁有完善的生涯規劃。 我國女子足 一、 一、結束選手生涯主因為經濟問題與運動傷害。 球選手生涯 二、 二、研究參與者都一致認為退休前需做規劃, 規畫之研究 但參 三、 加代表隊時,只有 50%有生涯規劃。 三、我國女足代表隊整體退休職業狀況良好,但 也有選手不順利,他們面臨缺乏工作經驗、專.

(38) 29. 業知識及工作技能。 四、我國女子代表隊選手期望教育單位及行政單位 於生涯規劃上提供師培訓練機會,專業知識及 技能課程,培育第二專長,並可架設生涯規畫 相關資訊,提供運動員參考。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葉芓孍(2012)論文增刪整理. 綜上文獻所述,生涯發展與規劃是有其存在之重要性,但由於運動員佔有大 部分的時間在面對學業與訓練方面,其相對花在生涯發展與規劃部分相對縮減, 因此導致結束選手生涯或畢業後有不知所措的感覺。因此,大部分的運動績優生 對於未來前途常感到困惑,生活中缺乏明確目標,也不知將來有何生涯規劃(莊 翠玉,1996)。其實許多運動選手都希望能接收相關的生涯輔導資訊以及不同領 域的相關經歷(李欣靜,2006;洪子晴,2001;許瀞心,2005)。雖然如此,但 還是很多運動選手未來的職業選擇皆與教師與教練為主(何守正,2008;陳啟發, 2007;許靜心,2005)。但因為少子化的現象,體育教師與教練的需求大不如從 前,優秀運動員因長期投入運動訓練,導致在學生時代疏於學業且不善於利用時 間,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造成缺乏生涯方面的探索與準備、掌握環境中學習的 機會和培養個人其他方面的能力(陳聖芳,1997;葉麗琴,2002),因此在就業 方面受到了限制。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研究中提 到,運動員可能無法完全依賴或等待社會為你做些什麼,這可能太過消極,也有 很高風險。因此,及早做好自探索;了解自我能力、興趣及就業環境;盡早為自 己的生涯做準備;善用校內、外資源;可聚焦在非體育領域之工作,尋找自己興 趣及可行的職業方向(葉麗琴、濤淑媛,2004)。 二、 運動選手面臨生涯發展問題 運動績優生目前的升學管道已經多元化,他們在選手期間拿到甄審或甄試資 格後,順利的進入的大專院校就讀,但當一般人正要開始深入探索其發展時,運 動選手則已逐漸從運動場上淡出(陳又琪,2009),因此他們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就是該如何去調整與適應其轉換。以下針對相關文獻綜整出選手在生涯發展中所.

(39) 30. 面臨到的適應相關問題: (一) 學業適應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多數人對體育人的負面看法,許多相關研究發現,我 國的運動績優生在進入大專院校就讀時,其學業成績明顯比一般學生低(胡業 成,2005),其原因是花太多時間在運動訓練上,疏於學業。廖逢錦(1975)他 比較了運動績優保送生與非保送生在學期間的學科及術科情形,研究發現保送生 的術科並不優於非保送生;學科成績方面保送生則比非保送生差,而許樹淵 (1975)以師大體育系學生為對象,研究發現運動績優保送生第一學期的學科成 績不大理想,術科成績最優,經修習後,學科成績逐漸提高,術科成績相對降低。 從中可以發現,運動績優生在學生與選手間兩難的角色衝突。他們因學業之適應 困難而嚴重影響其運動訓練效果,造成好不容易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選手在運動 成績尚無法有良好的表現。 (二) 選手適應 運動成績優生進入大專院校就讀後,同時背負著學生、運動員,甚至於社會 角色等三種角色的要求與衝突下,使得他們往往力不從心(許建民,1998)。其 實許多運動員的巔峰時期應是在就讀大專院校期,但實際上發現其運動成績非但 沒有進步情形,反而有退步的跡象,其實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學業與訓練 之間的衝突被視為最大之原因(陳又琪,2006) 。有關運動員生涯規畫研究顯示, 國內運動員在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的考量上較為狹隘,運動員往往以升學為目 的,將專項成績試為升學的跳板,一旦升學目標達成後,則以學、術科無法兼顧 為由,消失運動場上(雷寅雄,1994)。 (三) 職涯適應 許多研究指出,優秀運動選手退休後職業大致皆於學校擔任體育教師或從事 體育相關行業(許瀞心,2005;謝佳男,2000)。且大部分的退休選手職涯發展 都很順利,少部分選手則不順利,其主要是缺乏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及技能不足 等(許瀞心,2005)。造成這樣的問題其實可追溯到就學期間,選手花大多時間.

(40) 31. 在練習上,不但無法兼顧課業,生活接觸事物也相對減少,除了專長項目外別無 所長(陳聖芬,1997)。因此優秀運動選手對於非體育相關的事務較無信心,因 而造成未來就業的困難。但其實這不盡然完全絕對,高麗芳(2006)認為優秀運 動員退役後較有可能做的八項工作為:1.擔任學校的體育教師、2.進階成為運動 團隊的教練或裁判、3.社會體育的專業人員、4.企業界之指導員或輔導員、5.競 選立法委員、國會議員或民意代表、6.新聞從業人員、7.從事體育器材之供應商、 8.從事慈善事業之親善大使。雖然職業出路看似多元,但卻少有運動員能有計畫 性地趁早規劃,進行生涯發展。 就以上研究與建議,運動員其實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阻礙與困 難,因此,自己、教練、父母、輔導相關機構都會是影響運動員的生涯發展之重 要他人,適時的給予建議與指導,引導他們提早體認到未來生涯的重要性,使其 有充裕的時間來做好生涯發展與規劃的準備,李清楠(1983)認為,運動員具有 良好的就業條件及廣闊的就業領域,因為他們有敏捷的判斷能力與隨機應變的能 力,因此只要培訓不同的技能,以及運動方面的專業知識,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在只是運動方面,未來的發展也將會是海闊天空。. 第四節. 小結. 我國對於運動績優生升學辦法歷經多次的改革與修正,至今命名為「中等以 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再加上多元方式入學管道,對於運動 績優生來說可是一份升學之保障,但他們在進入大學後其所要面臨未來的生涯發 展問題,在大學期間規劃與調適,對於其往後的發展則會影響深遠。 生涯發展是一個終身的歷程,包括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經過環 境、年齡交互影響,進而持續改變、逐漸發展,最終成就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達到自我實現之目標(林幸台,1997;金樹人,1988;黃中天,1996)。Super (1980)生涯發展理論將生涯發為五個階段: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期。.

(41) 32. 每個階段皆有不同扮演角色與任務。本研究欲探討臺師大運動績優生的生涯發展 相關問題,其研究對象的年齡皆分布於理論的建立階段,就理論而言,此階段的 角色應該有穩固的工作地位,也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期望藉由本研究 可以瞭解運動績優生更明確的生涯發展方向。 一般優秀運動選手的未來職業還是以教職或教練居多,但由於制度改變,期 教職的缺額供不應求,因此許多優秀運動選手對於生涯發展與就業問題憂心重 重。由於他們在選手期間花大量的時間在追求運動成績,除了專項運動外,接觸 的其他領域較少,因而導致未來生涯發展與規劃受到阻礙,但當意識到生涯發展 的重要性時,卻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綜上所述,我國對於運動績優生的保障在於升學,卻沒保障未來就業。因此 優秀運動選手的生涯發展問題是需要受到重視的,而本研究則透過畢業於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甄審入學的運動績優生為研究對象,去瞭解他們在生涯發展相 關問題,進而提供未來運動績優生能有更明確的生涯發展之方向。.

(42)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共分為六節,主要在於敘述本研究之研究設計與實施方式:第一節為 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步驟與實施程序;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對象;第四節研究 工具;第五節為研究信效度;第六節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下圖所敘述,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來探討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體育學系畢業的運動績優生,瞭解其就讀大學期間的生涯規畫情形、現階段 的就職狀況以及未來的生涯發展期望為何,因此發展出以下架構,其圖如下圖 4:. 甄審生. 1.年齡. 半結構深度訪談方式. 資料分析. 大學就學期間生涯發 展規劃情形. 2.性別 3.運動 項目. 生涯發展就職現況. 未來生涯發展期望. 圖 4 研究架構圖. 提 供 運 動 績 優 甄 審 生 未 來 生 涯 發 展 方 向 之 建 議.

(43) 34.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程序. 本研究步驟根據確立研究方向與主題,依照研究目的發展出研究問題,並蒐 集相關文獻,採個案研究(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搜 尋符合的研究條件的對象,並在與專家檢視與修正確認訪談大綱後進行訪談,針 對訪談內容做紀錄與分析,完成後與研究對象確認資料正確性,最後提出結果與 討論。本研究步驟如下圖 5:. 確立研究主題. 收集相關文獻. 個案研究(訪談法). 搜尋研究對象. 設計訪談大綱. 確定研究目的 問題與架構. 進行訪談工作. 資料收集整理. 研究參與者確認. 撰寫報告結論 圖 5 研究流程圖. 請專家 審閱、 修正.

(44) 35. 其實施程序分點如下所述: 一、. 與研究參與者聯繫 先以電話聯繫研究對象,說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並口頭或電子郵件協請研 究對象提供個人基本背景資料及就職現況,將符合本研究條件者在與指導教授討 論,選定後詢問其受訪談意願。. 二、. 個案研究(訪談法) 訪談地點以受訪者方便之咖啡廳及網路視訊進行,次數約一至二次,第一次 皆為面對面進行,時間約 60 至 90 分鐘,再依據分析資料需求與否進行第二次訪 談,以電話、電子郵件、網路即時通訊等方式以確認其回答資料無誤。正式進行 研究前再次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及分析需求,必須以錄音筆進行錄音以詳細記錄, 並確認訪談內容之正確性。除錄音外,若有聽到關鍵詞,則記錄下來以便後續提 問,在事後整理訪談逐字稿時加以比對分析。. 三、. 後續資料補充 結束每次的訪談後,將資料經整理利用文字呈現後,皆與受訪者做確認與討 論,資料內容缺乏皆透過電話、E-mail 聯繫進或網路視訊進而補充所需資料,提 高研究效度。.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陳李綢(2005)對於個案研究提出了狹義與廣 義的定義,狹義指的是對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所做的描述、分析與報告;而廣 義則是採用各種方法,收集有效的完整資料,對一個人或一個有組織的單位,進 行縝密而深入的研究歷程。由於本研究對象為一單獨的個體,其個體本身具有個 別性與特殊性,又因個人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獨立性格有所不同,故本研究 採立意選取個案研究策略來進行研究內容之探究。.

(45) 36. 質性方法則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形式進行,潘淑滿(2003)指出,質性研 究可透過確實的紀載與陳述,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透過與受訪者面對面訪談, 從表情、肢體語言、說話語氣表現,研究者將更能貼近受訪者的內心世界,並使 研究達到更深入且完整的內容,藉由文字敘述呈現其真實性。 二、研究參與者選取 依據民國 83 年, 《師資培育法》正式公布並施行,臺師大畢業的學生已經不再 是畢業就有教師職缺,由於教師資格逐年遞減,導致近期臺師大的畢業生不再只 以從事教職為主,因而發展出其他不同的出路與職業選擇。因此,本研究參與者 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五位受試者,以 87 級至 100 級期間的臺師大體育系運動績 優甄審畢業生為主,經與多位符合資格的研究參與者聯絡並取得同意後,篩選出 五位為主要參與者,其中兩位從事教職,三位非從事教職的工作,從中去探討他 們在生涯發展的情形。為尊重研究參與者之隱私權,於本研究中都將匿名代號方 式呈現。 三、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研究者經過電話與 E-mail 聯繫後,取得有意願接受訪談與符合條件之研究 參與者的個人基本背景資料,其內容分別為受訪者代號、專長項目、年齡、現職、 最佳運動成績、運動年齡以及畢業級別,為保護受訪者個人隱私,因此皆已代號 命名,其背景資料如下表 8: 表 8 研究對象基本背景資料表 代. 專長. 年. 畢業. 現職. 最佳成績. 運動. 號. 項目. 齡. 級別. A. 游泳. 26. 98. 餐飲業店經理 (3 年). 亞洲分齡游泳錦標賽 1500 公尺 金牌. 17. B. 拳擊. 26. 98. 青年旅館經理 (近 1 年). 2005 亞洲盃女子拳擊錦標賽銀 牌. 10. C. 網球. 31. 92. 體育教師 (7 年). 亞洲區國際青少年網球錦標賽 雙打銀牌. 21. 年齡.

(46) 37. D E. 桌球 田徑. 25 31. 99 92. 專任教練. 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桌球團體. (1 年 6 個月). 金牌. 廣告業務 (1 年) 曾在健身中心 (5 年). 第一屆世界青少年奧林匹克運 動會 1600 接力銅牌. 18 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 訪談大綱 依本研究的目的及需求,並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由研究者綜整而成,擬定好 訪談大綱初稿後,為提升訪談大綱之效度,即予學者專家討論,經文字及意義上 修改論事後,即成為本研究正式大綱,而訪談方法則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法為 主,其大綱如下: (一) 基本資料與家庭背景 (二) 為何選擇臺師大就讀,其考量為何? (三) 就讀大學及就讀期間對自己的生涯期望為何? (四) 何時接觸運動,到何時結束,對於選手運動員憧憬為何? (五) 就讀臺師大期間是否繼續選手生涯?兼具學生、選手角色,有何困難? (六) 在就學期間有無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規劃?有無受到他人的引導 或影響? (七) 在就學期間,曾從事哪些未來就業的準備? (八) 在成長歷程中,影響您的生涯發展的因素?哪些是幫助或阻礙? (九) 畢業後的職業歷程為何? (十) 就業期間有考慮其他不同的職業? (十一) 對未來的生涯發展的期望為何? (十二) 給予未來的運動績優生之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自己擅長/不擅長的科目」影響程度較 其他類組高。選擇文組的學生,多數在人文學

壹、 輔導室 100 學年度第 1 學期行事曆 貳、 3Q 達人宣導說明暨甄選實施計畫 參、 生涯發展教育理念宣導. 肆、

為維護學生之身體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除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經受 搜查人出於自願性同意者,或有相當理由及證據顯示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 攜帶第 24 條第

有鑑於青年朋友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階段如求學、就業等抉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