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生物學的教學特性

生物學或稱生命科學、生物科學,是一門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學,內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構造、發 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等(維基百科)。

Kampourakis(2013)指出:生物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之間最大的差異 是,生物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實體。生物個體間,生命的特徵 有共同的通則,但在生命現象的表現上又存在著廣泛的獨特性,可謂變 化萬千。而生物學所教導的,即從生命的通則著手,又談及形形色色的 個別差異,就學科特色而言,這是一門生意盎然又充滿趣味的科學。人 類身為生物的一種,認識生物學,就是認識人類自己,認識生存的環境,

認識人類的未來。誠如 Wallis(2012)指出,今日的生物學是一門極受歡迎 且極具影響力的學科,這門學科戲劇化地形塑著人類的生活,並影響全 世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運作。

生物學研究的面向,在生物個體方面,由分子、細胞、組織、器官、

器官系統到個體,在生物與環境方面,由個體到族群、群集、生態系到 生物圈。而在生物教育上,除了了解生命的組成、生命現象的運作、生 命科學的本質,保育生物學的興起,更牽涉到人類的命運與未來。

過去生物科的教學,相當仰賴解剖等實驗課、依賴標本與模型的示 範。生物學在細胞的觀察上,仰賴的是各式顯微鏡,在研究生物的構造,

31

需透過實體的解剖與觀察,因而解剖課程、標本的製作,在過去是生物 課程很重要的一部分。隨著知識的爆炸,生物課程深度廣度的加深,課 程內容快速多元化,各式教具的使用漸漸取代了這些。

以細胞學為例,除了以光學顯微鏡認識觀察細胞之外,科學的發 展,深入到細胞的結構、胞器的形態與功能,分子在細胞內的反應…。

累積多方學者研究的成果,在細胞學的教學上,使用圖片、模型讓學生 對實際的形態、構造具有正確的概念後,再告知以功能運作的現象與機 制,學生才能有效建立系統化的觀念,不再是零碎的片段知識。

在生物學上,功能與結構常常是密切相關且不可分離的,為了使學 生有正確的科學概念,結構與功能常常必須同時在課程中呈現。功能可 用語言描述,但結構卻難憑空想像,所以在生物教學的色上,模型、圖 片、照片、標本…等呈現器官結構的教具,在促進學生的理解上,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

解剖學亦然,現今國中生物課以人體器官系統運作做為教材,說明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不但讓學生可自我認識,也可建立基本概念,並擴 展對其他動物的認識。但人體解剖是學者專業領域,非國中學生所能涉 及,因此,必須將學者研究的結果,利用合適的媒體轉換其專業知識的 表現形式,來介紹各器官的位置、形態與功能運作。在這方面生物學的 教導,也建立在學生必須對器官的位置、形態與構造有所組織,才能建

32

構功能運作的具體概念。

各種生物都有其形態、構造上的特徵,可作為分類的依據。在介紹 形形色色的生物時,單靠文字介紹很難讓學生想像真實的樣貌,所以,

利用合適的教學媒體來介紹這些特徵,甚至生物的外觀,都有助於學生 的理解。

在遺傳方面,如何介紹甚麼是染色體? 甚麼是細胞分裂? 甚麼是減 數分裂? 這些微觀的構造與分裂的機制,透過照片或影片來說明,其教 學效果都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

在生物與環境、生態方面,動物各有其適應環境、維持生存的行為,

這些行為常常不能依照人類的觀點加以描繪或解釋,教學時最好用媒體 呈現,或帶學生親自觀察,才能建立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科學方法。這方 面的教學也有賴媒體呈現聲音、顏色、互動過程種種行為。

教育上常常需要校外教學,帶學生親自到環境中去建立觀察與理 解。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某些生態環境很遠,不易到達,透過媒體的展 現,學生可以穿越時空,直接目睹該生態系的景觀與特色。

而這形形色色的教學媒體皆可用電腦多媒體取代。

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