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生產力評估

對於生產力評估方法本文選擇邊界法中的非參數 Malmquist 生產力指標作 為分析方法,乃是因為參數法通常需要有先驗的(priori)資訊以瞭解特定產業可 能的生產技術。但是,由於對所有決策單位的生產技術和無效率的原因尚未充分 瞭解,並且,沒有理由假設不同時期下,各決策單位的效率表現相同,因此無法 武斷的假設生產技術與效率分配為一定的函數形式及統計分配。Huang(1981)

亦曾指出生產型態若設定錯誤,所估計的技術效率可能會產生偏差。有鑒於邊界 法可將生產力變動區分為技術變動與效率變動兩方面,再加上非參數法不需預設 函數型態,可避免生產函數設定錯誤造成的偏差,因此,本文擬採用選擇邊界法 中的非參數 Malmquist 生產力評估法作為生產力實證分析的方法。

3.4.1 生產力評估理論探討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最早是由 Malmquist 於 1953 年提出,一開始是應用在 消費者理論上,乃是一種量化指數(quantity index),是用來衡量效用可能集合 邊界變動之比率。其後,Caves, Christensen and Diewert(1982,簡稱 CCD)引用 Malmquist(1953)之理論,配合距離函數,應用在生產力的衡量上。Caves et al.

(1982)所提出 Malmquist Index(麥氏指標),屬無母數邊界法之一種。應用 DEA 理論分別計算在不同基期下的生產力變動,其生產力指標定義為:

雖然 CCD(1982)建立了將 Malmquist 指數應用於生產力分析上的基礎,但是 CCD(1982)並未做實證研究,因此 CCD 型態的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只是一 種純理論指數。其後 Nishimizu and Page(1982),以及 Bauer(1990),均分別 利用 CCD 的 Malmquist 指數於實證分析上,而不再只是一種純理論指數。到了 1994 年,Fare, Grosskopf, Norris,and Zhang(以下簡稱 FGNZ)利用幾何平均型態 的 Malmquist 指數對 17 個工業化國家做實證分析。由於 FGNZ(1994)的 Malmquist 指數乃是 CCD(1982)所提的兩個 Malmquist 總要素生產力指數的幾 何平均數,此一處理,避免了 CCD(1982)提出的指數,涉及到基期選擇的不同,

而可能造成偏誤的問題。因此,Färe,Grosskopf, Norris,and Zhang(FGNZ,1994)

的 Malmquist 指數乃為後來的學者大量採用。而本文亦將引用 FGNZ(1994)所 定義的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並將 Malmquist 指數(TFP)分解為總體效率變 動指標(TE)及技術變動指標(TC)的乘積。其中,生產力變動率(TFP)-由

( ) ( )

( )

[

,

]

max , ,

1 = θ λθ

t t t

o x y

d

st −θyi,t +Ytλ ≥0, ,

,ttλ≥0

i X

x

0, 0 θ < λ≥

(15) 3.4.2 FGNZ 幾何平均型態的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

具有下列七項優點:

1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是屬於非參數分析法,不需預設生產函數形式,

可避免函數設定錯誤所造成的誤差。

2 不需要對廠商作成本極小化或利潤極大化之行為假設。

3 適用於多投入、多產出的產業。在應用時,只需要數量資料而不需要使 用投入價格或產出價格的資料。

4 避免基期選擇的問題。

5 可用於時間序列上,兩不同生產邊界上生產單位的技術效率間的比率。

6 固定規模報酬(CRS)生產技術是計算 TFP 唯一的「正確」方法。

7 可進一步分解生產力變動的來源:技術變動與效率變動。

以上七點,乃是運用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來衡量生產力變動的優點,但 是,由於 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是透過數學規劃的方式來計算,故其缺點便在於 線性規劃式太多,造成計算繁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