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產品多元化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

四、折衷理論

Dunning (1980)綜合以上對外投資理論,提出了折衷理論。以整合性的觀 點說明之,認為企業具備優勢時才有能力與海外當地企業競爭,企業優勢延續

「產業組織理論」中無形資產優勢的概念;而當產品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時期,

企業會因比較利益的轉變而移往不同的國家,因此區位優勢與「產品生命週期 理論」相關;當企業存在的交易成本過於龐大,或企業無法掌控其無形資產的 外部利益時,此內部化優勢與「內部化理論」相同。綜上所述,折衷理論包含 了「企業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s)」、「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s)」

以及「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並將之稱為「OLI 理論」。

五、總體經濟理論

Kojima (1973)依據日本對外投資經驗所提出,認為日本對外投資是因為國 內經濟條件惡化,導致企業將生產線往相對具有比較利益的地主國投資,觀察 1960 至 1970 年間,日本廠商因為國內工資上漲,幣值上升等,造成的總體經 濟條件惡化,使得以勞力密集和低技術密集的廠商失去競爭力,因此逐漸將生 產據點移到海外,並將產品回銷國內,以維持本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第二節 產品多元化理論 一、產品多元化之定義

多元化 (diversification)又稱為多角化,文獻上對此定義的說法眾多,最早 提出的是美國學者 Asoff (1957),將其定義為企業以新的產品進入新的市場;

而 Chandler (1962)認為只要企業開發新產品即可稱之;Gort (1962)依據企業增 加市場中的產品種類和數目來定義;Berry (1971)將企業經營不同的產業視為多 元化的表現,所跨足的產業數目愈多表示多元化的程度愈高;Kamien and Schwartz (1975)定義多元化為企業定位在某一產業中,而又生產不同產業的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品;並且 Pitts and Hopkins (1982)以事業的觀點,非產業的觀點來定義多元化,

認為企業同時經營多種不同的事業項目,則該企業即為實施多元化策略。

將多元化企業經營面作最早最周延研究的為 Rumelt (1974),認為企業因為 自身產業發展有限,或是可能已進入衰退期,而去投資其他的新行業,以開創 新的機會來延續企業成長,因此企業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行動,即為多元化的 行動。故多元化代表的是一種企業經營策略,為企業進入新的產業、產品、或 產品線的策略行為。綜上定義可知,多元化為企業的動態擴張,反映企業在不 同產業經營活動的程度,而產品多元化是指企業生產的產品隸屬於不同產業的 範圍,本研究將兩者視為同義。

表 2-1 產品多元化之定義 研究者及年份 定義說明

Asoff (1957) 企業以新的產品進入新的市場。

Chandler (1962) 認為只要企業開發新產品即可稱之。

Gort (1962) 以企業增加市場中的產品種類和數目來定義。

Berry (1971) 將企業經營不同的產業視為多元化的表現。

Rumelt (1974) 企業進入新的產品市場的行動即為多元化的行動。

Kamien and Schwartz

(1975) 企業定位在某一產業中,而又生產不同產業的產品。

Pitts and Hopkins (1982)

企業同時經營多種不同的事業項目,則該企業即為實施 多元化策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產品多元化之策略衡量

Rumelt (1974)依產品與市場的相關程度,將企業所經營的業務分成四大指 標為專業化比率、相關比率、垂直比率、相關核心比率,分別為最大業務的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

得收入占總營收比、最大相關業務的所得收入占總營收比、垂直活動中各階產 品營收佔總營收比、使用相同的核心技術業務營收佔總營收比。另外,使用標 準產業分類碼來衡量多元化程度為常見的方法,主要在計算企業經營的行業中 跨足多少 SIC 兩位碼、三位碼或四位碼的個數,個數愈多代表分佈的行業愈 廣,多元化程度愈高。Berry (1975)利用加權平均的方式,先衡量屬於 SIC 碼 的個別產品,再用公式計算出企業多元化程度,一方面考量了產品個數,同時 也計算出產品比重,Herfindahl 指數法原先是用來衡量產業的集中程度,將其 應用在衡量多元化程度上。Jacqemin and Berry (1979)將 Herfindahl 指數進一步 以 SIC 碼中的兩碼產業及兩碼產業中的四碼產業,將多元化分為產業間多元化 與產業內多元化兩個部份,Entropy 指數法作為衡量企業多元化程度與多元化 方向的依據。本研究是依據經濟部統計處 2007 年製造業對外投資的實況調 查,將問卷中針對企業對外投資後對國內產品多元化之推展的影響,認為是有 利的影響、無影響或是不利的影響,視為衡量產品多元化的依據。

三、產品多元化之決定因素

文獻中關於產品多元化的決定因素,相關學者研究甚多,本研究將過去相 關文獻彙整與歸納,分成組織因素、投資因素、資源因素、策略因素、資金因 素來討論。

(一) 組織因素

本研究將組織因素分別以廠商規模和廠商行業的角度整理歸納。依據學者 孫梅瑞、蕭瑞子(2008)指出,規模較大的企業比一般企業更具備獲取較高利 潤的能力,企業國際多元化績效愈好;許獻佳、林修平(2007)也認為大型企 業會傾向投資與本身相類似的產業,組織規模越大,員工人數越多,其組織的 績效就會越佳,即公司規模越大愈對產品多元化有明顯的關係 (Gort, 19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Rumelt (1974)則認為企業會因所身處的產業成長有限,或是該產業已進入 衰退期,為求企業成長,會開始去投資其他新的行業,以開創新機會;並根據 Lang and Stulz (1994) 的論點,認為產業間的差異甚大,產品生命週期與產品 市場規模可能皆不相同,故產業特性對企業進行多元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因此企業對外投資從事多元化時,除頇考量企業本身特性外,也必頇考量所處 產業以及欲投資產業的特性;如同 Chandler (1962)的看法,認為企業經營者會 進行多元化策略,將閒置的產能朝其他方向發展利用,以求企業生存與持續成 長;在孫梅瑞、蕭瑞子(2008)的研究資料可發現,企業藉著多元化的方式,

可避免單一產業所帶來的風險,因此近年來台灣產業生態轉型,由生產代工型 轉向重視研發技術,逐漸發展成高科技高技術的資訊電子產業。

(二) 投資因素

本研究將投資地區、投資擴充(地域多元化)、投資產業、投資動機,歸 納為投資因素。依據 Gort (1962)的理論,說明多元化是廠商在不同市場上產出 多樣性的概念;Das (1981)認為跨入不同領域,有助於企業形象移轉,說明了 企業實行產品多元化經營策略的理由;許獻佳、林修平(2007)也指出,企業 欲達到持續成長和永續經營,常會選擇多元化的方式,藉由進入新的產品市場 領域或新的區域市場來加以擴張,並且從赴大陸投資的台商資料中發現,經營 績效越佳的企業,採行相關多元化程度越高。黃晉偉(2005)以投資地區觀點 來看,認為投資北美的經營效率較優於投資中國地區的廠家;並依據蔡啟堂

(2010)的研究資料可看出,對外投資選擇已開發國家,表示廠商海外投資目 的著重在投入生產技術層面比較高的產品,當廠商取得技術後,會將該技術傳 回母公司以提升生產技術,對國內產品品質有顯著的提升,故對國內產品多元 化之推展也有很大的關係。

孫梅瑞、蕭瑞子(2008)指出台灣內需市場規模較小,企業為擴大市場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圖採取向海外擴張,國際擴充是一種地域性多元化,企圖經營新的地理區域,

以期企業的永續經營。許多企業在從事國際擴充的同時,採行多元化的投資策 略。多元化包括產品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即企業向同市場或是向不同市場提 供多種類型的產品和服務。

Berry (1971)則認為廠商經營的所有事業,其中包含了多種不一樣的產業,

即為多元化的表現,產業數目愈多表示多元化的程度愈高。許獻佳、林修平

(2007)並指出,經營績效越佳的台商,幾乎都是以製造業為主,並且所生產 的產品大部分都相當多樣化,而非只是單一生產某樣產品,而且產品之間具有 相當的相關性。

新事業具有新商機,而新商機代表未來的成長與獲利潛力,讓企業進行多 元化的發展,此為影響產品多元化的拉力。Aaker (1984)指出企業因應環境與 競爭狀態的改變,擴展新產品或市場;且 Booz, Allen and Hamilton (1985)認為 企業為了追求成長,擴張事業版圖,增加市場佔有率,預期市場發展潛力大,

促使廠商進行多元化生產;Reed and Luffman (1986)則認為產品多元化有助於 提升產品知名度,穩定市場佔有率,延續企業競爭力。

倘若企業目前經營的事業可能未來發展有限,於是企業設法轉型,透過新 事業的投資,開啟另外一成長機會,此為影響產品多元化的推力。Chandler (1962)認為當企業原本的產業不景氣時,為求企業生存與持續成長,企業經營 者會進行多元化策略。不管拉力或是推力,都是企業企圖藉著產品多元化的策 略來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

(三) 資源因素

本研究將資源因素分為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並一一分述之。Penrose (1959)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表示企業擁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技術時,利用多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化的方式可增大其所能帶來的利潤。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 包括工廠和生產線,無形資源包括技術、管銷和生產技能以及其他互補性的能 力。企業將擁有或過剩的生產要素及資源充分運用追求多元化。Williamson (1975)指出當資產的特殊性造成交易成本過高,企業內部各單位可互相分享,

化的方式可增大其所能帶來的利潤。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 包括工廠和生產線,無形資源包括技術、管銷和生產技能以及其他互補性的能 力。企業將擁有或過剩的生產要素及資源充分運用追求多元化。Williamson (1975)指出當資產的特殊性造成交易成本過高,企業內部各單位可互相分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