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畫」中「圖像」

富想像性的童詩為挑選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課程教材,學生對於詩的概念和建構尚顯陌生,平常晨光閱讀學生多 半挑選圖畫書、雜誌和小說,且課本裡多是記敘文文體,現代詩體裁的也是長篇 大幅,少有詩的短小精妙,較偏重知識性或教育性,希望學生能學到些什麼以致 於趣味性低,因此可透過上述童詩作家創作,選擇富含詩性、高度趣味、貼近學 生日常生活經驗或能引起共鳴的童詩,學生最容易與之親近,也較不會懼怕。

此外童詩的蒐集選用,除了有兒童文學作家所做的童詩之外,亦包含國小學 童寫的詩,再將全部童詩進行分類,歸納成六大主題,於課程中的第一部分「讀 詩畫圖」。

童詩作品,經篩選節錄後共 70 首,作者涵蓋兒童文學作家,例如:林良、林 煥彰、杜榮琛、馮輝岳等;以及國小學童書寫,例如:海寶國小、大溪國小生年 級不等。

第一類 作家的詩

作家童詩作品中,以林良寫的詩佔大多數,舉凡〈蝸牛〉、〈蜻蜓〉、〈葡萄〉

等,還有林煥彰〈花和蝴蝶〉、馮輝岳〈蝴蝶〉、杜榮琛〈向日葵〉和〈兩個綽號〉、

林世仁〈限時專送〉,許赫〈共同創作〉、〈動物園的兒童節〉、〈回家作業〉等。

第二類 兒童的詩

兒童,用最直觀的兒童視角書寫童詩,也最知道兒童喜歡什麼。如以童詩創 作課程聞名的海寶國小,還有民和國小及大溪國小的學生作品。

第二節 「畫」中「圖像」

「插畫是綜合所有藝術表現方式的藝術。」

──徐素霞

10

插畫,西文統稱為『illustration』,它源自於拉丁文中的『illustradio』, 意指『éclaire』(法文照亮之意),這個詞寓有插畫可以使文字意念變得更明確清 晰之意。」9插畫的概念在中國的美術發展史上較晚出現,係因近代西方文化大量 傳入才有這樣的稱呼。從徐素霞提出的插畫一詞緣由,可以得知插畫能使文字要 傳達的意念更深刻,也更加清晰完整。插畫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插畫重「描 述思想感受」,如無字圖畫書;廣義的插畫則指與文字結合,出現在印刷品中的平 面造型藝術品,像是水彩、油畫等。插畫與藝術表現之間關係密切,能透過插畫 表達人物角色形象、情境風格,因此繪畫的技巧和構圖相對重要。

中國的藝術發展可見於歷史上的詩人,如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其詩素有「詩 中有畫,畫中有詩」美稱,更是文人詩的代表。蘇軾曾評價王維詩「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閱讀王維詩的同時,可從文字間浮現出詩 中景象,畫作中則飽含詩意;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被王國維評論「千古壯觀」,能見邊塞沙漠的壯麗遼闊,又能感受到蒼茫堅毅之感,

且評價其田園詩詩境為「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錢 鍾書評論王維的畫作,則認為王維是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由此可知,中國藝術發展可說是書畫同源、詩畫同宗,追求的詩情畫意及審 美意趣之定位不外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第三節 詩畫創作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探討童詩與圖像的交互作用關係,以及童詩如何與繪畫藝術創作結合、

融入教學,乃至於學生在國語科方面的能力增長程度等。

9 鄭明進等。《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衞文化,1996 年。頁 20。

11

人類初到世界,運用的即是視覺,而視覺圖像語言在學習過程中,更是佔有 一席之地。根據感覺主義,透過視覺感知能與過去認知經驗相統合,圖像在教學 情境以及書本中一直都極其重要。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曾說:「視覺 遠不只是知覺事素之機械性的記憶,它乃是一個極有創造力的真實把握者--有 想像力、創造力、機智且富美感。」由此可見,透過視覺所產出的想像力、創造 力將是無窮無盡,且具有潛在的藝術審美感知。

針對本研究中新詩和圖像創作中的「圖」的定位和意義,郭書瑄在《插畫考》

一書中指出圖像與文字的關係和源流,最早開始圖像和文字是分開的,插畫從次 要藝術(minor art),一直到 19 世紀開始活躍,於二次大戰前達到巔峰,文學與視 覺藝術跨界對話,可視為黃金藝術期。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以浪漫獨到 的先知眼光,透過插圖表達另一層獨立的詮釋,使插圖脫離文本的束縛,作為插 畫年代的起點,創作出另一種結合圖與文的複合藝術。「圖文融合的版面,使圖像 與文字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勢必無法忽視圖像 的存在。而若文字與圖像是由藝術家同時進行製版,這種圖文形式完整融合的版 面,本身便是超越繪畫與文學之外的另一種藝術創作」10而賴素秋在〈臺灣兒童圖 畫書理念流變〉中亦整理出圖畫書中「圖畫」和「插圖」的不同概念及使用。圖 和文字在早期是區分且各自獨立的存在,有的以圖為主,但有的以圖為輔,認定 其僅只是「插圖」,後來逐漸被發現二者相互搭配、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與藝術性,

而成為獨特的文類。本研究目的即在跨越二者之間的界限,不再只是獨立存在的 圖像或文字,而是能相互搭配運用,甚至合而為一的呈現,此篇文章中的論述與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相呼應。

先前做過童詩寫作教學行動研究,或是分析童詩、進行圖像教學行動研究者 不在少數,涵蓋各個年齡層的對象,其中尤以高年級居多,而圖文創作相關的實 驗課程中,多以圖畫書帶入引導寫詩或畫圖,列舉如下:

10 郭書瑄,《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頁 119。

12

佀同傑(2003)〈透過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龜 山國小一個高年級班級為例〉,透過童詩賞析課程,引導六年級學生進行繪畫創作 教學。教師規劃六個單元主題,每一主題各自有數首童詩作品,教師帶領學生賞 析每一首童詩,最後學生藉由詩作畫出對此單元主題的想像。

研究者的選詩廣泛、詩作適合中高年級生,且內容有深度值得思考;教師亦 透過學習單,引導學生針對單元中的童詩延伸思考。

此研究特別之處在於跨領域共同備課與教學,結合美勞課程相關資源及繪畫 媒材的選用與技巧,學生能以不同的媒材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能學到更多專 業知識,尤其現今教師共同觀課、備課、議課風潮盛行,跨學科領域的主題式教 學越發受到重視,學生學到的不再是單一片段的內容,而能夠進行串聯研討,學 習上較具系統性。

但也因為是單元主題式教學,學生需要透過長時間去賞析、消化完許多詩作 後進行創作,也可能因為太多首詩,導致創作過程中阻礙思考,不知道該如何呈 現具體想法。

黃菁華(2014)〈從《重要書》到文圖創作實驗教學〉研究,透過閱讀圖畫書

《重要書》,進行詩文及圖像創作,帶著學生思考某一物品最重要的性質為何,以 仿作方式寫詩和繪圖,三年循序漸進的引導、積累經驗,加上高年級的生活經驗 比中低年級還豐富,遇到瓶頸時更容易集思廣益,完成仿寫,成效頗佳。

此研究係以固定圖畫書進行詩畫創作,研究者將以更多選擇性的詩畫教材進 行研究。課程引導方式與本研究欲採取的方法相似,可作為課程設計參考之依據。

視覺型的圖像普遍接受度高、閱讀起來較有趣、各年齡層皆能輕鬆入門,比 起全文字或無字書,詩句與視覺圖像語言相輔相成的魅力加乘,絕對有著更大的 吸引力。本研究期待學生能在閱讀中延伸思考,發揮想像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盡情 創作,引發對圖文的興趣、童詩與圖像的圖文共構,且提升對文字、圖像的靈敏 度和廣泛使用。

13

鄭雅靜(2014)〈意象導入詩畫創作之童詩教學研究〉,係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 研究對象,實施十六週之意象導入詩畫創作之童詩教學,教學內容包含閱讀後創 作及提供素材後冥想創作,研究著重於學生的童詩創作,結果顯示對學生的童詩 創作上有正面影響,尤其在情感傳遞和創意表現方面均有進步。研究發現更進一 步指出,高年級學童對具體形象式的事物,容易引發聯想並進行思考、組織與創 作。

綜合上述,具體圖像確實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聯想,本研究選擇以中年級 學童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童詩」與「圖像」的相互轉化歷程,並進一步分析其

「創作詩」與「創作畫」。

14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設計的一系列詩與圖像的課程教學計畫,係以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

徜徉在文字與圖像之間,不框限學生的思路,同時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那些平 時學科成績不特別突出的學生,也能體驗創作的樂趣、尋找真實的自我、讓他人 有機會看見「我的存在」。首先,營造輕鬆自在、無壓力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盡 情發揮想像力和創意,說明繪製圖畫和童詩敘寫並無對錯、好壞之分,並告訴學 生:「創作沒有標準答案,你就盡情的寫、盡情的畫,因為那就是你。」

整個童詩童畫創作課程,共分為三部分。首先從閱讀、欣賞童詩開始,以淺 顯而貼近生活事物的主題切入。童詩童畫創作課程中的童詩,經研究者初步篩選,

選用主題明確、淺白易懂、活潑趣味,以及學生普遍共有的生活經驗的童詩,舉 凡臺灣本土童詩及童詩書寫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作品,如林良的〈蝸牛〉系列詩;

林煥彰與畫家鄭明進合作的詩畫集〈花和蝴蝶〉;開親子書店的詩人許赫的〈動物 園的兒童節〉;兒童創作的童詩等。林良老師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時曾提及:

林煥彰與畫家鄭明進合作的詩畫集〈花和蝴蝶〉;開親子書店的詩人許赫的〈動物 園的兒童節〉;兒童創作的童詩等。林良老師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時曾提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