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Copied!
2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藍劍虹 博士

跨越詩與畫的界限

──國小中年級詩-畫教學研究

研究生:黃詩雅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跨越詩與畫的界限

──國小中年級詩-畫教學研究

研究生:黃詩雅 撰 指導教授:藍劍虹 博士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4)
(5)
(6)

謝誌

就讀兒文所的兩年,時光匆匆,轉瞬間就畢業了。記得每週五放學後搭車北上,

有時甚至上課到週日下午,趕回到新竹已是皓月當空的夜晚,隔天還得早起到校 上班。看著車流樓房燈火點點,總給人一種又回到現實的不捨之感。

憶起那段日子,每週末卸下教師職責,回歸學生身分,犧牲假期時光,充實 文學內涵,雖然忙碌又疲憊,但是有豐富多元的課程澆灌滋潤,還有一群優秀認 真的好夥伴一起奮戰,跳脫緊繃的工作狀態,幫心靈充充電,可說是一大慰藉。

感謝兒文所每位師長的教導,每一門課程我都非常喜歡,也很有收穫!不僅 有中國經典故事轉化小說創作、兒童文學導論文本分析、臺灣兒童文學史繪本賞 析、青少年小說深度探討、活潑的兒童哲學與兒童戲劇、充實好玩又能提升觀察 力的動畫研究與圖畫書研究、療癒自我的少女文學、閱讀理論與實務、寫論文務 必了解的研究法,還能一窺奇幻文學與童話面貌、體驗圖像製作與符號學的樂趣,

以及教學相長的兒童文學與教育課程,這些都成為我的文學知識養分,內化轉化 後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和心態。

感謝指導教授藍劍虹老師,提供我許多想法點子、撰寫方向,傾聽並回覆各 式提問,給予自由彈性的書寫空間,讓我能夠盡情發揮,猶如燈塔般在深夜照亮 我做最後衝刺。感謝游珮芸所長和劉淑雯教授寶貴的建議,讓論文更臻完善。

感謝同學們的陪伴與鼓勵,感謝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與關心,感謝台北阿姨 董霏燕老師和表姐余姿妙老師的鼎力相助和精神喊話,做我強而有力的後盾,讓 我安心放心的勇往直前,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參與詩畫創作課程的孩子們,讓我有餘力和時間進修,更讓我從詩畫作 品與創作過程中看見他們的創意巧思與無限可能。

感謝一路上遇見的有緣人,感謝兒童文學帶來的美好,未來我將繼續努力。

黃詩雅 謹誌 2020 年 7 月

(7)

i

跨越詩與畫的界限

──國小中年級詩-畫教學研究

作者:黃詩雅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學生在閱讀童詩後進行圖像繪畫,以及觀賞圖畫 後進行童詩寫作的雙向圖文創作歷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的 108 學年度四年級導師班學生,以學生的畫作和童詩作品為分析樣本,

並對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狀況等進行觀察記錄與教學省思。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第壹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問題、範圍及 限制;第貳章針對童詩與圖像研究之文獻,探討其分類界定、意涵分 析和詩畫創作的相關教學研究;第參章說明童詩童畫教學課程設計、

研究方法、場域、對象、步驟、流程、資料收集和分析;第肆章分析 學生在讀詩後畫的圖,以及觀察圖畫後寫的童詩,了解學生對童詩和 圖像的情境聯想、意境呈現、文字運用和語文程度;第伍章探討詩畫 教學實施成效,檢視並反思;第陸章根據學生的作品、學習單和回饋 表之分析,提出結論和建議。

經過這次詩畫教學行動研究,發現學生普遍對文字敏銳度高,較 可惜的是在轉換成圖像時,因本身繪畫技巧不足,呈現的效果有限。

在教材的蒐集上可以更多元活潑;學生對奇幻、貼近生活的圖像有較 高興趣,在觀察和創作時表現超乎預期,能運用想像力寫出充滿趣味 的童詩。教學者適時調整詩畫教材和教學方式,透過引導、討論、觀 察比較等,培養孩子對文字與圖像的理解及運用。

關鍵詞:童詩、讀詩畫圖、看圖寫詩、圖文創作教學

(8)

ii

Crossing the Border Between Poetry and Imagery : An Imagery Poetry Instruction Research of Middle Year

Groups in Elementary School

Author:Shih-Ya Huang

Institut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both the creat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create images after poetry reading and the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create their poetry following imagery apprecia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 was a fourth-grade cla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Samples of students’ works of drawing and poem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were also recorded with further reflection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s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s, research questions, and limitations. Chapter 2 focuses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ldren’s poetry and image creation and its instruction. Chapter 3 provides details of methodology,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imagery poetry instruction, research methods, subjects, procedure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images created by students after they read the poems, and the poems they wrote after working on images. How students built the link between the poem and images, their presentations, use of language and level of student’s language use are investigated. Chapter 5 examines this imagery poetry instruction with further reflections. Based on students’ work, the analysis of worksheets and feedback forms,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in Chapter 6.

This action research of imagery poetry instruction revealed that in

general students had a good command of language. However, due to the

(9)

iii

insufficiency of students’ drawing skills, there was limited effect of the pictures or images they created.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re could be more diversity in teaching materials as students had great interest in both images of fantasy and thos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daily life. Students also performed unexpectedly well at observation and creating stages. Their poems were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fun.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hat teachers cultivat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both imagery and language by guiding them to observe, discuss and compare with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children’s poetry, poetry reading and drawing, poetry writing

with pictures, teaching on writing with pictures

(10)

iv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詩」中「童詩」………7

第二節 「畫」中「圖像」………9

第三節 圖文創作教學的相關研究………10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4

第一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16

第三節 研究工具………1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21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22

第肆章 詩畫教學實施歷程

………24

第一節 讀詩畫圖………25

一、童畫的誕生………25

二、童詩童畫大挑戰 1………44

三、童詩童畫大挑戰 2………64

第二節 看圖寫詩………80

一、圖畫顯微鏡………80

二、小小童詩藝術家 1………97

(11)

v

三、小小童詩藝術家 2………119

第三節 小結………143

一、 對童詩從陌生到理解……… 143

二、 對童畫從理解到聯想……… 144

第伍章 課程實施的結果與討論

………145

第一節 教學實施成效………145

第二節 教師自我省思與成長………15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54

第一節 結論………154

第二節 建議………156

參考書目

………160

一、童詩與畫作………159

二、中文譯著……… 159

三、中文專書……… 160

四、期刊論文………161

五、學位論文………161

六、網路資料……… 162

附錄

………

163

附錄一 童詩分類………163

附錄二 圖畫分類………174

附錄三 童詩童畫教學活動設計………182

附錄四 童畫的誕生學習單………198

附錄五 童詩童畫大挑戰學習單………199

(12)

vi

附錄六 小小童詩藝術家 1、2 評選單………200

附錄七 讀詩畫圖心得單………201

附錄八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202

附錄九 家長同意書………203

附錄十 學生選擇的童詩統計………204

附錄十一 圖畫顯微鏡記錄單………205

附錄十二 小小童詩藝術家 1 記錄單………206

附錄十三 小小童詩藝術家 2 記錄單………207

附錄十四 學生選擇的圖畫統計………208

附錄十五 國小中年級童詩童畫課程實施成效問卷調查統計表………209

(13)

vii

表次

表 3-1 童詩童畫課程內容大綱………18

表 4-1 童詩童畫課程教學進度表………24

表 4-2〈蝸牛〉(一)詩學生畫作分析………36

表 4-3〈蝸牛〉(二)詩學生畫作分析一………37

表 4-4〈蝸牛〉(二)詩學生畫作分析二………41

表 4-5〈蝸牛〉(二)詩學生畫作分析三………42

表 4-6〈野貓〉詩學生畫作分析………50

表 4-7〈公雞〉詩學生畫作分析………51

表 4-8〈小鳥〉詩學生畫作分析………52

表 4-9〈金魚的舞步〉詩學生畫作分析………52

表 4-10〈仙人掌〉詩學生畫作分析………53

表 4-11〈牽牛花〉詩學生畫作分析………54

表 4-12〈早晨生的蛋〉詩學生畫作分析………55

表 4-13〈一片片小小的雪花〉詩學生畫作分析………57

表 4-14〈夜空〉詩學生畫作分析………57

表 4-15〈雲和月〉詩學生畫作分析………58

表 4-16〈海〉詩學生畫作分析………59

表 4-17〈23 樓〉詩學生畫作分析………60

表 4-18〈小船〉(二)詩學生畫作分析………60

表 4-19〈蛋〉詩學生畫作分析………61

表 4-20〈海水浴場〉詩學生畫作分析………62

表 4-21〈數學課〉詩學生畫作分析………63

表 4-22〈發明家〉詩學生畫作分析………67

(14)

viii

表 4-23〈蜻蜓〉詩學生畫作分析………68

表 4-24〈蝴蝶〉詩學生畫作分析………69

表 4-25〈葡萄〉詩學生畫作分析………70

表 4-26〈向日葵〉詩學生畫作分析………70

表 4-27〈夜空〉詩學生畫作分析………71

表 4-28〈雲和月〉詩學生畫作分析………72

表 4-29〈一片小小的雪花〉詩學生畫作分析………73

表 4-30〈小雨滴〉詩學生畫作分析………74

表 4-31〈風鈴〉詩學生畫作分析………75

表 4-32〈海水浴場〉詩學生畫作分析………75

表 4-33〈野生動物園〉詩學生畫作分析………76

表 4-34〈路燈〉詩學生畫作分析………77

表 4-35〈23 樓〉詩學生畫作分析………77

表 4-36〈沙發〉詩學生畫作分析………78

表 4-37〈大雨傘〉詩學生畫作分析………78

表 4-38〈夢〉詩學生畫作分析………79

表 4-39〈Fuzzy on G G Bridge〉畫學生詩作分析一………83

表 4-40〈Fuzzy on G G Bridge〉畫學生詩作分析二………85

表 4-41〈Fuzzy on G G Bridge〉畫學生詩作分析三………87

表 4-42〈Fuzzy on G G Bridge〉畫學生詩作分析四………88

表 4-43〈spring breeze〉畫學生詩作分析一………90

表 4-44〈spring breeze〉畫學生詩作分析二………91

表 4-45〈spring breeze〉畫學生詩作分析三………94

表 4-46〈spring breeze〉畫學生詩作分析四………95

表 4-47〈spring breeze〉畫學生詩作分析五………96

(15)

ix

表 4-48〈X for Xmas〉畫學生詩作分析………99

表 4-49〈Happy Family-6〉畫學生詩作分析………102

表 4-50〈Fish Watching〉畫學生詩作分析………103

表 4-51〈Fuzzy Visiting 101〉畫學生詩作分析………105

表 4-52〈cool off in Summer-Night〉畫學生詩作分析………106

表 4-53〈in Spring Garden〉畫學生詩作分析………107

表 4-54〈Making my day〉畫學生詩作分析………108

表 4-55〈Two Triumphal Cats〉畫學生詩作分析………109

表 4-56〈相約富士山〉畫學生詩作分析………110

表 4-57〈Beach For 2〉畫學生詩作分析………110

表 4-58〈morning stretch〉畫學生詩作分析………111

表 4-59〈an Early Summer Night〉畫學生詩作分析………111

表 4-60〈All the love for you-2〉畫學生詩作分析………112

表 4-61〈Richard Wang〉畫學生詩作分析………113

表 4-62〈西瓜〉畫學生詩作分析………113

表 4-63〈如貓一般的貓隧道〉畫學生詩作分析………114

表 4-64〈Let’s go!live〉畫學生詩作分析………114

表 4-65〈西洋梨〉畫學生詩作分析………115

表 4-66〈tiapei888〉畫學生詩作分析………115

表 4-67〈邁向新世界〉畫學生詩作分析………116

表 4-68 學生評選詩(一)之結果統計………116

表 4-69 學生評選詩(一)之賞析………117

表 4-70〈The Night of 101 cats〉畫學生詩作分析………122

表 4-71〈百老匯〉畫學生詩作分析………122

表 4-72〈NY+ Fuzzy Manhattan times square dreams City〉畫學生詩作分析……123

(16)

x

表 4-73〈Optimistic cat tropical isles〉畫學生詩作分析………124

表 4-74〈自畫像〉畫學生詩作分析………125

表 4-75〈Fuzzy Visiting 101〉畫學生詩作分析………126

表 4-76〈Happy Family-6〉畫學生詩作分析………127

表 4-77〈cool off in Summer-Night〉畫學生詩作分析………127

表 4-78〈Making my day〉畫學生詩作分析………128

表 4-79〈Garden by the sea〉畫學生詩作分析………128

表 4-80〈an Evening Over the Bank of the Seine〉畫學生詩作分析………129

表 4-81〈the Night by the Canal〉畫學生詩作分析………129

表 4-82〈on Patio with Martini〉畫學生詩作分析………130

表 4-83〈西洋梨小屋〉畫學生詩作分析………131

表 4-84〈歡迎〉畫學生詩作分析………132

表 4-85〈邁向新世界〉畫學生詩作分析………133

表 4-86〈魯肉飯〉畫學生詩作分析………134

表 4-87〈tiapei 888〉畫學生詩作分析………135

表 4-88〈旅行的攝影家〉畫學生詩作分析………136

表 4-89〈西瓜〉畫學生詩作分析………137

表 4-90〈KING CAT〉畫學生詩作分析………138

表 4-91〈Cheers〉畫學生詩作分析………138

表 4-92〈療癒旅途疲勞的溫泉〉畫學生詩作分析………139

表 4-93〈午睡〉畫學生詩作分析………139

表 4-94〈椰子水〉畫學生詩作分析………140

表 4-95〈花貓與大象〉畫學生詩作分析………140

表 4-96 學生評選詩(二)之結果統計………141

表 4-97 學生評選詩(二)之賞析………142

(17)

xi

表 5-1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之讀詩畫圖的填答百分比與認同度………145

表 5-2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之看圖寫詩的填答百分比與認同度………147

表 5-3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之整體課程檢視的填答百分比………149

表 5-4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之課程喜好的填答人數及百分比………150

(18)

xii

圖次

圖 3-1 本研究流程架構圖………21

圖 4-1 構圖範例 1………29

圖 4-2 構圖範例 2………29

圖 4-3 構圖範例 3………30

圖 4-4 構圖範例 4………30

圖 4-5 構圖範例 5………31

圖 4-6 構圖範例 6………32

圖 4-7 全班的〈蝸牛〉詩畫與票選結果………35

圖 4-8 〈蝸牛〉詩投影片………43

圖 4-9 童詩分類與家人詩………46

圖 4-10 動物詩與植物詩………46

圖 4-11 自然詩與物品詩………47

圖 4-12 生活事件詩………48

圖 4-13 兒童畫參考………48

圖 4-14 七幅〈早晨生的蛋〉畫………55

圖 4-15 全班學生自選詩圖畫創作 1………64

圖 4-16 海洋詩畫作品參考………65

圖 4-17 構圖參考………65

圖 4-18 欣賞全班畫作………66

圖 4-19 全班學生自選詩圖畫創作 2………80

圖 4-20〈Fuzzy on G G Bridge〉畫………82

圖 4-21〈spring breeze〉畫………89

圖 4-22〈X for Xmas〉畫………99

(19)

xiii

圖 4-23〈Happy Family-6〉畫………101

圖 4-24〈Fish Watching〉畫………103

圖 4-25〈Fuzzy Visiting 101〉畫………105

圖 4-26〈cool off in Summer-Night〉畫………106

圖 4-27〈in Spring Garden〉畫………107

圖 4-28〈Making my day〉畫………108

圖 4-29〈Two Triumphal Cats〉畫………109

圖 4-30〈Richard Wang〉畫………112

圖 4-31 童詩猜猜樂與童詩互評………120

圖 4-31 〈The Night of 101 cats〉畫………121

圖 4-33〈百老匯〉畫………122

圖 4-34〈Optimistic cat tropical isles〉畫………124

圖 4-35〈自畫像〉畫………125

圖 4-36〈歡迎〉畫………132

圖 4-37〈邁向新世界〉畫………133

圖 4-38〈魯肉飯〉畫………134

圖 4-39〈tiapei 888〉畫………135

圖 4-40〈旅行的攝影家〉畫………136

圖 4-41〈西瓜〉畫………137

(20)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生對文字與圖像觀察的敏銳度、增進感知能力 和想像力。透過閱讀童詩,加入自己的詮釋,畫出與之相呼應的圖像;亦能在觀 看圖像後,以童詩書寫形式和意象為圖配上詩文。檢視、分析學生的作品,觀察 學生在圖文創作課程中的變化及教學成效。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及問題,最後講 述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現任教於新竹市的國小,擔任四年級級任老師。連續兩屆帶的中年級 學生,研究者皆設計系列童書導讀暨生命教育手工書的閱讀課程,搭配寒暑假期 間大量閱讀活動、開學後辦理即席心得報告與寫作。推動讀寫整合教學已逾三年,

期間觀察到學生除了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外,亦能深入思考故事中欲傳遞的訊息,

頗有個人見解,能從不同觀點和角度切入探討,且對童書架構已具備基礎認識。

導讀圖畫書後,能內化並結合自身生命經驗,製作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手工書,

將一路走來的學習與成長點滴記錄在扉頁之中,一頁一張照片再搭配文字敘述,

喜歡動腦思考和繪畫的學生樂在其中,普遍表現不錯,能讀能寫,對圖文共構的 創作方式是感興趣的。但研究者同時注意到:有些學生貼了照片卻沒辦法使用貼 切的語詞「看圖說話」,只能表達片面想法,或美工插圖大多純畫花邊和喜歡的圖 案,和照片中圖像無關聯。

處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發現有些學生不喜歡寫字,可能是懶得寫、未 養成習慣,也可能因國字識字不多而疏於寫作練習,顯得興致缺缺;教師講課時,

(21)

2

有的學生只負責聽、單方面接收訊息,少有主動求知,學習上較被動;在繪畫方 面,有的學生擔心畫錯、畫的不正確或畫的不像而缺乏信心,失去了發現的美妙、

體驗的樂趣,平時上課學生多半吸收課本內的知識,實踐和操作則仰賴教師是否 有將此規劃融入課程中,很是可惜。

上課時,學生除了閱讀文字之外,會從課文插圖汲取線索,對應到課文裡的 人物、事件或情節等。相較於全無插圖的文章,圖像不僅豐富了畫面、增添趣味 性和話題,教師帶著學生將圖像連結到課文,開啟師生對話,不但讓初閱者對故 事內容有進一步了解的機會,甚至達到補充說明的效果,同時促進那些平時對文 字興趣不大的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文字偏少的內容,也會讓學生驚呼:「課文怎麼 這麼短?沒有了嗎?」除此之外,學生在書籍閱讀選擇上,偶爾帶有插圖的故事 本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藉由圖像視界豐富自己的閱讀理解。圖像和文字二 者在學生心裡的看法、佔據的份量不甚相同,然而學生就圖文的形式表現而言,

普遍接受度蠻高。

綜合上述觀察發現,研究者決定從童詩的簡練精確卻富含意境作為引導,且 學生對童詩的架構已具備基礎認識,設計詩畫創作課程,跨越文字與圖像的界限,

讓學生能在二者之間自由穿梭轉化,以期能提升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品詩品畫能 力,以及圖像創作的美感素養,故決定聚焦探討學生在閱讀童詩後,腦海裡浮現 什麼樣的畫面?誠如彼得‧曼德森(Peter Mendelsund)所言:「我們在閱讀時看到 了什麼?(除了書上的文字之外。)我們在心中想像著什麼?」1學生如何將自己 對童詩的體會、想法和想像的畫面,訴諸於圖畫紙變成實際圖像?以及看到圖像 後引發哪些感官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的觸動和連結?從相反的創作方向各自出發,

朝向詩與圖像的邊界,引導學生進行童詩及圖畫創作。藉由課程教學腦力激盪、

與內在自我對話、反覆咀嚼產出,而不再僅只是單方面接收外來的資訊,學生能

1 《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用圖像讀懂世界文學》(What We See When We Read)。彼得‧曼 德森( Peter Mendelsund)。許恬寧譯。臺北市:大塊文化。2015 年。頁 7。

(22)

3

在創作中探索、思考、有所感、獲得啟發、能自主選擇、表達想法和啟發想像力 與感知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顛覆想像的視界

「現今兒童文學中的『插畫』(illustration),和我們所熟知的『圖畫書』(picture

book)

,幾乎是兩種不同的東西」2郭書瑄點出青少年讀物係屬插畫書籍,文字為主,

圖畫為輔,止於場景的想像或純裝飾性,然而圖畫書因為閱讀對象是兒童,著重 於圖像的傳情達意與細節展現,圖文之間必須有所關聯且關係緊密。

學生在欣賞童詩之後,將自己的感受具體化,加入自己的想像力,以「圖文 共構」方式,為此詩,畫出相應圖像,並回頭檢視及詮釋,帶領學生進入異想世 界裡自由創作、表達自己。研究者選擇數首童詩和數幅圖畫,引導學生透過畫圖 和寫詩呈現個體獨一無二的視覺圖像語言及詩性語言。

二十世紀以降,視聽媒體快速發展,在這個新崛起的資訊時代,對視覺訊息 的感受與處理能力越來越重要,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教育的需求應運 而生。在幼兒和中小學階段,視覺素養教育除了讓他們大量接觸和認識各種 藝術作品,增加美感經驗、提升美的欣賞能力和生活品質外,更重要的是要 教導他們正確解讀視覺訊息的觀念,以及透過圖像閱讀的訓練,培養具有批 判性的識讀技巧。3

因資訊媒體的轉變,對視覺影像訊息的解讀能力勢必需要提升,希望透過此

2 郭書瑄,《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頁 102。

3 高明美,〈圖畫書的圖像閱讀〉(2019 年 9 月 9 日),讀取日期:2020 年 1 月 2 日。

(23)

4

研究,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內外畫家及其作品。藉由多方涉獵,除了提升學 識涵養,更期待增進學生的圖像閱讀能力,並能透過思考後完整表達所見所想,

甚至為圖像加上文字敘述。再者,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背景、生活 經歷與觀點的差異,也會彼此激盪出獨樹一格的創作。

研究者秉持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核心概念去執行詩畫創作課程,同時選 擇最適合班上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投入活動是最為重要的。

當學生對讀詩畫圖、看圖寫詩有了興趣。不論欣賞任何圖像,都能觀察入微;遇 到創作卡關時,能積極主動尋求協助,加以克服。

由此,若能藉由多元且饒富趣味創意、有所啟發的課程設計著手進行,培養 學生對不同主題和畫作的欣賞力,加深加廣學生的閱讀興趣,盡情的自由運用感 官、聯想力和文字書寫能力,在活動中一步一步提升「解讀」能力,提升美感的 感知能力,學生不再因為「不曉得如何使用文字」、「看不懂圖像」、或「不知從何 下手」而退縮,進而達到一魚多吃效果。

二、文圖視界的觀察

四年級學童在此階段,隨著年紀增長、學識增廣,已培養聽、說、讀、寫各 方面的基礎語文能力,但在畫方面較少,若能適切引導其揮灑創意、時常練習,

將來勢必會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與書寫表達能力。更甚者,在整個創作歷程中,

孩子潛移默化的培養自信心,在畫圖和文字敘寫的過程中達到自我療癒及自我整 合之效果,想必能從廣闊無垠的想像中,找到一方天地盡情展翅翱翔。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透過本研究建構發展出一套詩畫創作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對文字與 圖像的感知、觀察、創作能力,提供國小老師教學之參考。

(二)探究詩畫創作教學對學生賞析童詩,進而轉化畫出詩中圖像的影響因素 及教學成效。

(24)

5

(三)探究詩畫創作教學對學生觀察圖像,進而轉化運用文字寫詩的影響因素 及教學成效。

本研究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透過閱讀童詩,畫出自己解讀後的詩中情境意 象;二為觀察圖畫後,加上符合圖畫意象之詩句。探究學生讀詩後,內心小宇宙 的圖像世界樣貌?係從哪些生活經驗而來?同一首詩,但學生所繪圖像差異在哪?

激盪出哪些不一樣的思維火花?而看圖寫詩,學生從圖中讀取到哪些訊息?如何 運用文字傳遞貼近自我的想法?教學時,影響學生創作的因素有哪些?提出以下 幾個待研究的問題:

(一)詩畫創作教學對學生讀詩轉化畫圖的成效為何?

(二)詩畫創作教學對學生看圖轉化寫詩的成效為何?

(三)學生接受詩畫創作教學後,其對詩畫創作教學的經驗感受如何?

從不同層面且多元的思維向度,研究者能更了解學生,學生亦能增進對自我 的認識,在課程中加深對自我的認識,有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整體學 習動機。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 2019~2020 年度,研究者所擔任導師班級四年級學生為主,

男生 12 人、女生 13 人,共計 25 人。

(二)研究期程

本研究四年級學生參與童詩圖文創作課程與完成作品,期程為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5 月,為期三個月,因考量既有課程進度及配合學校活動,每週

(25)

6

規劃 2 至 3 節課,共計 19 節課。

(三)研究教材

本研究取材分為詩與畫兩部分,第一部分「讀詩畫圖」:童詩以家人、動 物、植物/蔬果、大自然/四季/風景、物品/景象、生活/事件等主題選 材,作者涵蓋童詩作家林良、林煥彰、謝武彰、謝新福、林世仁、林仙龍、

陳芳美、舒蘭、歐宗智、李飛鵬、陳金坊、廖明進、林玲、許赫、林清泉等 作家。此外亦選取部分報刊發表之學生作品。第二部分「看圖寫詩」:圖畫以 國內外不同風格畫作選材,涵蓋國內外畫家,分別有旅美畫家呂游銘的貓畫、

療癒系日本藝術家 Pepe 桑的貓畫,以及國寶級繪本大師曹俊彥的黑白人物畫,

圖畫選自《我,是貓》、《我,愛貓》、《曹俊彥的私房畫》、《Pepe 桑的貓咪人 生》、《遇見 100%的貓咪》和網路下載。

二、研究限制

研究者身兼教學者、觀察者之多重身分,且整體課程進行的時間有限,在教 學過程中,可能受限於研究者本身的生命成長經驗或學習經歷,而有部分主觀的 個人意識存在,使其信效度不高,較難類推至其他教學對象和情境使用。

研究對象平時較少有額外美勞相關課程,僅隔週兩堂美勞課,雖具備基礎繪 畫能力,但就技巧或媒材選用等知能仍顯不足。

本研究著重於探究學生讀詩畫圖與看圖寫詩的雙向創作歷程,並且記錄學生 在創作過程中與自己和他人對話後的調整、產出。圖文創作教學歷程,因時間限 制,未能延續此類圖文創作課程,激發創意思考,若是推及至其他教學對象或情 境,或許應再行調整。

(26)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此章節分別針對國內外童詩與圖像研究之文獻進行檢討,並探討跨越「詩」

與「畫」之分類、界定、意涵和分析,最後論述如何將詩畫圖文創作的相關教學 研究,作為本研究的參考架構及理論依據。

第一節 「詩」中「童詩」

「讀起來很愉快,讀過以後覺得自己變得聰明了的,那就是詩。」

──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 Robert Lee Frost

詩,有其獨特魅力,與其他文體很不一樣,詩是精鍊明確的,詩是分行的,

詩是有意象的。範疇寬廣,研究者將本研究課程教材選用的「詩」,鎖定在「童詩」。 童詩在兒童文學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書寫童詩也曾是臺灣兒童文學的一大盛事 之一,七○年代更被譽為詩的黃金年代,出產大量的童詩。

兒童詩,也稱作「童詩」,並沒有絕對的界定,中外許多兒童文學家曾對「兒 童詩」下過不同定義:

一、林良眼中的兒童詩

「凡是適合兒童欣賞的成人詩、成人特地寫給兒童欣賞的詩,都是『兒童詩』」

4將兒童視為詩作欣賞對象的主體,毋須特別規定適讀年齡,凡是兒童能讀,都是 兒童詩。

4 杜榮琛,《拜訪童詩花園》,頁 12。

(27)

8

二、林武憲眼中的兒童詩

「兒童詩是以分行的、想像的、有韻律的口語,來表現兒童見解感受和生活 情緒的一種兒童文學形式」5兒童是充滿生命力的個體,對於外在世界擁有冒險探 究的精神,兒童詩恰好能用以抒發心情和表現兒童的生活寫照,簡練分行的文字 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和餘韻。

三、吳鼎眼中的兒童詩

「兒童詩歌,是一種有思想、有情感,用和諧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與兒童 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兒童喜歡它,吟誦它,因而增進兒童美感,發展兒童想像力,

這便是兒童詩歌」6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能以最純粹的兒童視角觀看世界,而想 像力是立基於對生活經驗的感知,非憑空生出的想像。

四、陳正治眼中的兒童詩

「是根據兒童興趣、需要和能力,應用淺顯而藝術的語言,以及自然而精美 的形式,抒發情感的文學作品」7越淺顯的文字,有時越能凸顯「詩性」和詩中趣 味,繼而呈現情感。

五、杜榮琛眼中的兒童詩

杜榮琛在童詩的研究與教學《拜訪童詩花園》蒐羅了十六家的定義,觀看許 多家對兒童詩的定義,其實很快能看出即使見解不甚相同,但仍有諸多共同特點,

杜榮琛也在此作中提出概括性的綜合論述:「兒童詩廣義的說,凡是兒童能夠欣賞 的詩,都可以稱作「兒童詩」;它包括適合兒童欣賞的古今中外的詩(例如:唐詩、

宋詞、現代詩),成人寫給兒童看的詩(透過兒童的心靈、情感、語言),和兒童 自己寫的詩」8由此可見,童詩蒐集時,應以符合學生程度、文字淺白、趣味性、

5 杜榮琛,《拜訪童詩花園》,頁 12。

6 杜榮琛,《拜訪童詩花園》,頁 13。

7 陳正治,〈兒童詩在語文教學上的功能與應用〉,《作文技巧與練習》,頁 121。

8 杜榮琛,《拜訪童詩花園》,頁 14。

(28)

9

富想像性的童詩為挑選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課程教材,學生對於詩的概念和建構尚顯陌生,平常晨光閱讀學生多 半挑選圖畫書、雜誌和小說,且課本裡多是記敘文文體,現代詩體裁的也是長篇 大幅,少有詩的短小精妙,較偏重知識性或教育性,希望學生能學到些什麼以致 於趣味性低,因此可透過上述童詩作家創作,選擇富含詩性、高度趣味、貼近學 生日常生活經驗或能引起共鳴的童詩,學生最容易與之親近,也較不會懼怕。

此外童詩的蒐集選用,除了有兒童文學作家所做的童詩之外,亦包含國小學 童寫的詩,再將全部童詩進行分類,歸納成六大主題,於課程中的第一部分「讀 詩畫圖」。

童詩作品,經篩選節錄後共 70 首,作者涵蓋兒童文學作家,例如:林良、林 煥彰、杜榮琛、馮輝岳等;以及國小學童書寫,例如:海寶國小、大溪國小生年 級不等。

第一類 作家的詩

作家童詩作品中,以林良寫的詩佔大多數,舉凡〈蝸牛〉、〈蜻蜓〉、〈葡萄〉

等,還有林煥彰〈花和蝴蝶〉、馮輝岳〈蝴蝶〉、杜榮琛〈向日葵〉和〈兩個綽號〉、

林世仁〈限時專送〉,許赫〈共同創作〉、〈動物園的兒童節〉、〈回家作業〉等。

第二類 兒童的詩

兒童,用最直觀的兒童視角書寫童詩,也最知道兒童喜歡什麼。如以童詩創 作課程聞名的海寶國小,還有民和國小及大溪國小的學生作品。

第二節 「畫」中「圖像」

「插畫是綜合所有藝術表現方式的藝術。」

──徐素霞

(29)

10

插畫,西文統稱為『illustration』,它源自於拉丁文中的『illustradio』, 意指『éclaire』(法文照亮之意),這個詞寓有插畫可以使文字意念變得更明確清 晰之意。」9插畫的概念在中國的美術發展史上較晚出現,係因近代西方文化大量 傳入才有這樣的稱呼。從徐素霞提出的插畫一詞緣由,可以得知插畫能使文字要 傳達的意念更深刻,也更加清晰完整。插畫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插畫重「描 述思想感受」,如無字圖畫書;廣義的插畫則指與文字結合,出現在印刷品中的平 面造型藝術品,像是水彩、油畫等。插畫與藝術表現之間關係密切,能透過插畫 表達人物角色形象、情境風格,因此繪畫的技巧和構圖相對重要。

中國的藝術發展可見於歷史上的詩人,如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其詩素有「詩 中有畫,畫中有詩」美稱,更是文人詩的代表。蘇軾曾評價王維詩「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閱讀王維詩的同時,可從文字間浮現出詩 中景象,畫作中則飽含詩意;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被王國維評論「千古壯觀」,能見邊塞沙漠的壯麗遼闊,又能感受到蒼茫堅毅之感,

且評價其田園詩詩境為「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錢 鍾書評論王維的畫作,則認為王維是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由此可知,中國藝術發展可說是書畫同源、詩畫同宗,追求的詩情畫意及審 美意趣之定位不外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第三節 詩畫創作教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探討童詩與圖像的交互作用關係,以及童詩如何與繪畫藝術創作結合、

融入教學,乃至於學生在國語科方面的能力增長程度等。

9 鄭明進等。《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市:天衞文化,1996 年。頁 20。

(30)

11

人類初到世界,運用的即是視覺,而視覺圖像語言在學習過程中,更是佔有 一席之地。根據感覺主義,透過視覺感知能與過去認知經驗相統合,圖像在教學 情境以及書本中一直都極其重要。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曾說:「視覺 遠不只是知覺事素之機械性的記憶,它乃是一個極有創造力的真實把握者--有 想像力、創造力、機智且富美感。」由此可見,透過視覺所產出的想像力、創造 力將是無窮無盡,且具有潛在的藝術審美感知。

針對本研究中新詩和圖像創作中的「圖」的定位和意義,郭書瑄在《插畫考》

一書中指出圖像與文字的關係和源流,最早開始圖像和文字是分開的,插畫從次 要藝術(minor art),一直到 19 世紀開始活躍,於二次大戰前達到巔峰,文學與視 覺藝術跨界對話,可視為黃金藝術期。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以浪漫獨到 的先知眼光,透過插圖表達另一層獨立的詮釋,使插圖脫離文本的束縛,作為插 畫年代的起點,創作出另一種結合圖與文的複合藝術。「圖文融合的版面,使圖像 與文字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勢必無法忽視圖像 的存在。而若文字與圖像是由藝術家同時進行製版,這種圖文形式完整融合的版 面,本身便是超越繪畫與文學之外的另一種藝術創作」10而賴素秋在〈臺灣兒童圖 畫書理念流變〉中亦整理出圖畫書中「圖畫」和「插圖」的不同概念及使用。圖 和文字在早期是區分且各自獨立的存在,有的以圖為主,但有的以圖為輔,認定 其僅只是「插圖」,後來逐漸被發現二者相互搭配、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與藝術性,

而成為獨特的文類。本研究目的即在跨越二者之間的界限,不再只是獨立存在的 圖像或文字,而是能相互搭配運用,甚至合而為一的呈現,此篇文章中的論述與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相呼應。

先前做過童詩寫作教學行動研究,或是分析童詩、進行圖像教學行動研究者 不在少數,涵蓋各個年齡層的對象,其中尤以高年級居多,而圖文創作相關的實 驗課程中,多以圖畫書帶入引導寫詩或畫圖,列舉如下:

10 郭書瑄,《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頁 119。

(31)

12

佀同傑(2003)〈透過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龜 山國小一個高年級班級為例〉,透過童詩賞析課程,引導六年級學生進行繪畫創作 教學。教師規劃六個單元主題,每一主題各自有數首童詩作品,教師帶領學生賞 析每一首童詩,最後學生藉由詩作畫出對此單元主題的想像。

研究者的選詩廣泛、詩作適合中高年級生,且內容有深度值得思考;教師亦 透過學習單,引導學生針對單元中的童詩延伸思考。

此研究特別之處在於跨領域共同備課與教學,結合美勞課程相關資源及繪畫 媒材的選用與技巧,學生能以不同的媒材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能學到更多專 業知識,尤其現今教師共同觀課、備課、議課風潮盛行,跨學科領域的主題式教 學越發受到重視,學生學到的不再是單一片段的內容,而能夠進行串聯研討,學 習上較具系統性。

但也因為是單元主題式教學,學生需要透過長時間去賞析、消化完許多詩作 後進行創作,也可能因為太多首詩,導致創作過程中阻礙思考,不知道該如何呈 現具體想法。

黃菁華(2014)〈從《重要書》到文圖創作實驗教學〉研究,透過閱讀圖畫書

《重要書》,進行詩文及圖像創作,帶著學生思考某一物品最重要的性質為何,以 仿作方式寫詩和繪圖,三年循序漸進的引導、積累經驗,加上高年級的生活經驗 比中低年級還豐富,遇到瓶頸時更容易集思廣益,完成仿寫,成效頗佳。

此研究係以固定圖畫書進行詩畫創作,研究者將以更多選擇性的詩畫教材進 行研究。課程引導方式與本研究欲採取的方法相似,可作為課程設計參考之依據。

視覺型的圖像普遍接受度高、閱讀起來較有趣、各年齡層皆能輕鬆入門,比 起全文字或無字書,詩句與視覺圖像語言相輔相成的魅力加乘,絕對有著更大的 吸引力。本研究期待學生能在閱讀中延伸思考,發揮想像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盡情 創作,引發對圖文的興趣、童詩與圖像的圖文共構,且提升對文字、圖像的靈敏 度和廣泛使用。

(32)

13

鄭雅靜(2014)〈意象導入詩畫創作之童詩教學研究〉,係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 研究對象,實施十六週之意象導入詩畫創作之童詩教學,教學內容包含閱讀後創 作及提供素材後冥想創作,研究著重於學生的童詩創作,結果顯示對學生的童詩 創作上有正面影響,尤其在情感傳遞和創意表現方面均有進步。研究發現更進一 步指出,高年級學童對具體形象式的事物,容易引發聯想並進行思考、組織與創 作。

綜合上述,具體圖像確實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聯想,本研究選擇以中年級 學童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童詩」與「圖像」的相互轉化歷程,並進一步分析其

「創作詩」與「創作畫」。

(33)

14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設計的一系列詩與圖像的課程教學計畫,係以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

徜徉在文字與圖像之間,不框限學生的思路,同時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那些平 時學科成績不特別突出的學生,也能體驗創作的樂趣、尋找真實的自我、讓他人 有機會看見「我的存在」。首先,營造輕鬆自在、無壓力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盡 情發揮想像力和創意,說明繪製圖畫和童詩敘寫並無對錯、好壞之分,並告訴學 生:「創作沒有標準答案,你就盡情的寫、盡情的畫,因為那就是你。」

整個童詩童畫創作課程,共分為三部分。首先從閱讀、欣賞童詩開始,以淺 顯而貼近生活事物的主題切入。童詩童畫創作課程中的童詩,經研究者初步篩選,

選用主題明確、淺白易懂、活潑趣味,以及學生普遍共有的生活經驗的童詩,舉 凡臺灣本土童詩及童詩書寫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作品,如林良的〈蝸牛〉系列詩;

林煥彰與畫家鄭明進合作的詩畫集〈花和蝴蝶〉;開親子書店的詩人許赫的〈動物 園的兒童節〉;兒童創作的童詩等。林良老師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時曾提及:

「我寫作的時候,常常可以設定我的讀者是哪幾個,或哪一個,就會不知不覺注 意到兒童文學的許多條件,一個就是、我的讀者是孩子。第二、孩子使用的語言 沒有成人使用的語言那麼艱深,所以我把孩子使用的語言稱為『淺語』—淺淺的 語言」11林良作品中的措辭不會刻意咬文嚼字,而是一貫以淺白的文字讓讀者讀懂,

不分年齡,總能會心一笑。而許赫《動物園的兒童節──童詩童畫小學堂》中,

由許赫寫詩,小朋友「九色芬」繪圖,「九色芬媽媽」導讀,說是「童詩童畫」也 不為過,創意短詩貼近生活事件,像是〈動物園的兒童節〉一詩中「咆哮的媽媽」

11 許芳菊,〈林良:淺淺的語言,深深的幸福〉,《親子天下雜誌 37 期》(2012 年)。讀取日期:2019 年 11 月 6 日。

(34)

15

也很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

選定詩作教材後,先從動物相關的詩作開始。首先,帶領學生朗讀新詩,以 提問的方式確認學生理解文本,傾聽學生從詩句中感受到的、看到的進行賞析,

接下來便能著手構圖。具體引導學生思考新詩中若轉換為圖像,當中可能會出現 哪些人事物?該如何安排他的位置或動作?動物的主題詩嘗試過後,適時加入人 物、無生命物件或大自然主題,雖然有的童詩主題是沒有生命的,林良卻是以擬 人法做詩,讀起來生動活潑,讓學生感受力依然強烈。

第二部分課程規劃是看圖畫寫詩,此部分涉及識讀畫中的主題、觀察畫作細 節、氛圍和文字運用等進階挑戰,選用的圖畫大多以動物「貓」為主角,貓的天 性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對週遭人事物抱持著好奇心,與兒童的本質極相似。畫作 帶點奇幻元素,有的貓畫故事,卻又能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且色彩鮮豔明亮,

舉凡呂游銘將旅行的靈感以「貓咪」視角的系列畫作、島田先生 Pepe Shimada 〈貓 咪洗髮〉等。另也選擇三幅曹俊彥在《曹俊彥的私房畫:一個愛畫畫孩子的童年 往事》中的插畫,圖畫中有古早味的通鋪等元素,可以從學生選的畫作發現他們 對事物的喜好、平時進行的休閒活動、日常生活經驗等。首先,詢問學生從圖中 看到了什麼?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快樂?悲傷?熱鬧?冷清?真實世界?奇幻國 度?又或是媒材的選用造成何種效果?以及你觀察到的細節有哪些?每個情節都 需要放進詩句當中嗎?

秉持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的多層次多面向方式引導,學生逐步練習、創作、

圖像與詩性文字的雙向共舞、語言的創意連結圖像繪畫,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創作 中增添創意,發揮想像力,不斷的肯定自己──我能辦到。

(35)

16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一、研究場域及對象

本研究的場域為研究者現任教的學校,是全校共有 61 班的大學校,學校緊鄰 新竹科學園區,以研究者教學的班級來看,孩子的父母多半在新竹科學園區內工 作,因此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大部分較高,為知識分子,也有少數弱勢、單親或 隔代教養家庭;園區父母注重孩子的學科成績和學習表現,許多學生課後會到安 親班、補習班寫作業、學英文和上才藝課等,孩子普遍具有競爭力,據觀察,同 儕間多為良性競爭,彼此會互相幫助。在父母的長期潛移默化下,孩子頗有個人 想法,學習能力強,思考敏捷,時常在課堂間流露創意。

本研究的活動場域是研究者的導師班,研究對象為 108 學年度四年級學生,班 上男生 12 人、女生 13 人,共 25 人。

二、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 2015 年畢業於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育實習期間曾跟隨專家老師進 行讀寫整合教學研究,應屆畢業通過國小教師甄試,教學年資四年。也因為對兒 童文學深感興趣,於 2018 年考取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修習兩年的專業課程,

拓展研究者對兒童文學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投入。

深感閱讀教育的重要,在擔任兩屆中年級級任期間,均有計畫的設計系列童 書導讀暨生命教育手工書創作的讀寫課程,搭配寒暑假期間大量閱讀活動、開學 後辦理即席心得報告與寫作。推動讀寫整合教學已逾三年,均獲學生、家長極大 的迴響。

(36)

1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童詩童畫教學課程主要教學目標設定為「童詩與圖像的相互轉化」,

以探究學生的作品、了解學生對童詩的理解程度、繪畫媒材的選用和表現、對圖 像的觀察力、如何透過文字編排表達圖畫內容,以及在創作歷程中的成長與收穫。

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及專業書籍資料,並與教授、資深專家教師對話、討論 後,總共編擬了 19 節課,分成「讀詩畫圖」、「看圖寫詩」兩大部分,採跨領域進 行教學,以綜合活動課為主要課程實施,國語和閱讀課則彈性運用配合進度教學,

以下針對課程內容及特色加以說明。

一、童詩童畫課程內容大綱

研究者設計的童詩童畫課程共 19 節課,第一部分「讀詩畫圖」課程細分成兩 個單元,第一單元「童畫的誕生」課程,帶領學生讀兩首林良的〈蝸牛〉系列童 詩後進行創作畫,第二單元「童詩童畫大挑戰」課程,學生分兩次各自選一首童 詩畫畫;第二部分「看圖寫詩」課程接續第一部分「讀詩畫圖」課程,教學流程 與進行模式相仿。第三單元「圖畫顯微鏡」課程,教師準備兩幅呂游銘的貓畫及 游珮芸為這兩幅貓畫寫的詩作為童詩創作引導教材,學生以這兩幅畫練習寫詩,

第四單元「小小童詩藝術家」課程,學生分兩次各自選兩幅畫寫童詩。課程最後 安排一節總回顧,引導學生對整體教學內容省思。童詩童畫課程內容大綱如表 3-1。

(37)

18

表 3-1 童詩童畫課程內容大綱

課程主題 節數 課程內容

、 讀 詩 畫 圖

第一單元 童畫的誕生 3

1. 全班共讀童詩〈蝸牛〉系列詩作,進行比較。

2.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詩之意象及主題聚焦。

3. 說明「圖文共構」概念,每生為此詩畫出相應圖像。

4. 完成後學生互相欣賞觀摩,教師帶領討論、分享回 饋。

第二單元 童詩童畫 大挑戰

5

1. 教師準備多首童詩,每生自選兩首進行圖像創作。

2. 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構圖(含詩的位置)。 3. 學生分享自己讀到的關鍵詩句、對詩的想法感受,

以及圖像呈現重點是否與之符合。

4. 共同欣賞同學創作,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並 說明原因,同儕彼此交流回饋。

5. 教師分享繪者為詩作畫的圖,詢問學生圖文間呼應 程度、和同學創作的圖像彼此異同之感受。

、 看 圖 寫 詩

第三單元 圖畫顯微鏡 3

1. 教師準備兩幅圖畫,帶領學生觀察畫作,進行童詩 創作。

2. 學生在創作中,相互對照圖畫,用自己的角度去理 解,加上想像力完成詩作。

3. 教師將部分學生童詩拍下,用電腦投影給全班共同 欣賞,藉這幾首詩引導全班可以如何寫詩、詩句內 容或斷句等各種呈現方式,觀察詩與圖的呈現是否 與之符合、融入了哪些巧思,並且提出意見供作者 參考。

第四單元 小小童詩 藝術家

7

1. 教師準備多幅圖畫,一一帶學生看過,讓學生嘗試 自己觀察圖畫,自選不同兩幅畫進行童詩創作。

2. 學生在童詩創作時,以文字、想像詮釋圖畫。

3. 教師拍下學生的新詩創作,電腦投影後全班共同讀 詩,依詩的內容或格式提出想法供作者參考、修整。

4. 將童詩單放在桌上,起身再次詳細欣賞同儕作品,

互評喜歡的三首詩作,簡單分享自己喜歡的詩作及 原因。

5. 教師於下堂課公布票選結果,頒發小獎品。

(38)

19

二、課程特色

(一)提供多元素材,鼓勵學生創作

研究者編寫課程,除了查找作家作品童詩分析、將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 作教學、文圖創作實教學等之外,也開始廣泛蒐集適合兒童閱讀的童詩及能 引起興趣的圖畫,提供學生豐富的媒材,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期能跳脫框架、勇於創作。

在第一部分讀詩畫圖,研究者提供 70 首童詩(附錄一)。除了第一單元

「童畫的誕生」,研究者帶領學生一起賞析兩首〈蝸牛〉童詩外,其餘童詩皆 在「童詩童畫大挑戰」課程,讓學生自由閱讀後,選擇創作圖畫。研究者依 詩中主角將詩作分為六大類:家人、動物、植物/蔬果、大自然/四季/風 景(自然景觀)、物品/景象(人為景觀)、生活/事件。第一類:家人 10 首,

第二類:動物 15 首,第三類:植物/蔬果 10 首,第四類:大自然/四季/風 景(自然景觀)12 首,第五類:物品/景象(人為景觀)12 首,第六類:生 活/事件 11 首。

在第二部分看圖寫詩之「圖畫顯微鏡」和「小小童詩藝術家」課程,研 究者提供 61 幅圖畫(附錄二)。,依畫家作品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旅美畫家呂 游銘的 30 幅貓畫,第二類是國寶級繪本大師曹俊彥的 3 幅黑白人物畫,第三 類是療癒系日本藝術家 Pepe 桑 28 幅以貓為主的動物畫。圖畫選自《我,是貓》、 三

、 課 程 回 顧

童詩童畫 課程回顧 1

1.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個詩畫創作課程。

2. 學生思考兩種不同角度創作(讀詩畫圖、看圖寫詩)

的心情歷程、遇到瓶頸時如何解決困難、有哪些收 穫、哪種方式較具挑戰性再想一想可能的原因,最 後寫下對課程內容等安排的想法或建議。

3. 學生將心路歷程和想法記錄在心得單。

(39)

20

《我,愛貓》、《曹俊彥的私房畫》、《Pepe 桑的貓咪人生》、《遇見 100%的貓咪》

和網路下載。

(二)課程設計包含學生互評,增進同儕學習

第一部分讀詩畫圖之「童畫的誕生」課程,將全班每位學生的作品貼在 黑板上,由學生票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優秀作品,教師從票數多的開始給予 回饋,以達到學生相互學習交流之目的;「童詩童畫大挑戰 2」學生再次選一 幅最喜歡的作品並說明原因。在第二部分看圖寫詩之「小小童詩藝術家」兩 次課程中,皆設計評選單,學生觀摩同儕的詩作,並寫下自己喜歡的詩及原 因,增進學生賞析「詩」的能力。

(三)跨領域學習──課程結合語文與藝文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設計(附錄三)符合 108 課綱國語文領域中寫作第二學 習階段的學習表現:6-Ⅱ-2 培養感受力、想像力等寫作基本能力,以及 6-Ⅱ-5 仿寫童詩。教學內容除了創作童詩,亦包含賞析童詩、創作畫圖、看圖聯想 等,在「詩」與「圖畫」之間相互轉化,可謂國語文和藝術領域的跨領域學 習。本研究詩畫課程利用綜合活動課實施,在 108 課綱綜合活動領域,總綱核 心素養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中,提及學生應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 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 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和分享的態度與能力。本研究之教學目標正符合 108 課綱綜合活動領域的精神,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及創作賞析能力,故本研究 課程可應用於正逐年實施的 108 課綱之綜合活動領域。

(40)

21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進行,亦選取其他適切研究方法讓研究更臻完善。行 動研究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 Lewin)首先創用,將研究和行動兩者結合,

研究者為行動者,經由系統性的步驟和方法來發現問題,透過批判思考、修正行 動計畫的過程,即實踐、觀察、反思,促使研究者不斷聚焦問題,進而解決教學 問題,以改善實務工作,增進教學專業。研究方法有許多種,舉凡問題調查、訪 談、討論等。依此概念,繪製本研究流程架構圖(圖 3-1)如下:

圖 3-1 本研究流程架構圖

討論初步研究計畫

︵ 循 環

擬定研究主題及問題

資料分析與討論 教學成效分析 發現問題、思考、修正 師生共同建構教學歷程

教學活動設計

歸納結論與建議 預備下個主題單元教學

探討相關文獻 蒐集童詩與圖畫

觀 察

、 反 思

、 修 正

、 實 踐

、 驗 證

(41)

22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以質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在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收 集與分析同時進行,為求研究的客觀性,以多元的方式來收集資料,如:教學過 程錄影影片、學習單、回饋單等,將相關資料予以聚合,以進行分析與詮釋。茲 說明如下:

一、學生讀詩創作「畫」

學生在第一部分「讀詩畫圖」的教學過程中,全班將先一起讀蝸牛詩並作畫,

接著再從六大主題中自選二首童詩,依照童詩內容創作「畫」。因此,每位學生共 創作出三幅畫,研究者依據學生畫的圖進行分析說明。以 S 加上數字編號,S 為學 生代號;S 後面的數字則是學生的編號,如 S1,即表示編號 1 號學生的創作畫。

二、學生看圖創作「詩」

學生在第二部分「看圖寫詩」的教學過程中,全班先一起賞析貓系列中的兩 幅畫並為其寫詩,接著,學生自行選擇圖畫來寫詩,一次選兩幅畫寫兩首詩,進 行兩次,因此,每位學生共創作出六首童詩。研究者依據學生的童詩進行分析說 明。以 S 加上數字編號,S 為學生代號;S 後面的數字則是學生的編號,如 S1,即 表示編號 1 號學生的創作詩。

三、學習單

配合教學內容,研究者自編「童畫的誕生」(附錄四)、「童詩童畫大挑戰」(附 錄五)、「小小童詩藝術家評選單」(附錄六)等學習單,以瞭解學生的創作歷程、

創作理念,及賞析童詩的能力。

四、心得單

「讀詩畫圖心得單」(附錄七)用於第一部分課程實施後,經由學生的回饋瞭 解其參與課程後的心得、想法,研究者依據心得單的資料作為課程設計符合學生 的佐證資料。

(42)

23

五、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

「童詩童畫課程回饋單」(附錄八)使用於全部課程結束後,主要目的在瞭解 學生對整個童詩童畫教學的感受,幫助學生回顧課程內容,並針對自己在整個學 習活動中自我檢視,進而提出意見,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讀詩畫圖」、

第二部分「看圖寫詩」,以及第三部分整體課程檢視。研究者依據回饋單的資料作 為學習成效的佐證資料。

六、教學活動拍照錄影

為研究探討,並顧及個人隱私,邀請家長簽寫同意書,同意接受參與研究(附 錄九)。每一次的教學活動皆有拍照、錄音、錄影,研究者依據影像資料詳加記錄 教學過程、師生互動及學生參與的情形,並以 T 作為教師代號;S 為學生代號;S 後面的數字是學生編號,以利分析教學成效的補充與佐證,及進一步檢視教學流 程,將整理撰寫成教學心得與檢討。

研究者將所有資料做一綜合分析,希望能達到三角校正的功能,以去除研究 者個人的偏見、刻版印象,以求提高本研究的效度。

(43)

24

第肆章 詩畫教學實施歷程

童詩童畫課程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讀詩畫圖」,第一堂為「童畫的 誕生」,挑選一首蝸牛詩作畫,接著兩次的「童詩童畫大挑戰」課程,讓學生從六 大主題中自選二首童詩,依照詩中內容再加入自己的想像創意進行繪畫。第二部 分是「看圖寫詩」,第一堂為「圖畫顯微鏡」,欣賞貓系列中的兩幅畫作並寫詩,

之後「小小童詩藝術家」也是兩次自行選擇圖畫再寫詩,一次選二幅畫,自選畫共 四幅。以下為「跨越詩與畫的界限」課程教學進度表(表 4-1),教學期程為 109 年 3 月至 109 年 5 月,共計 19 節課。

表 4-1 童詩童畫課程教學進度表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3/5

、 3/6

童畫的誕生

1. 全班共讀童詩〈蝸牛〉系列詩作,進行比較。

2.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詩之意象及主題聚焦。

3. 說明「圖文共構」概念,每生為此詩畫出相應圖 像。

4. 完成後學生互相欣賞觀摩,教師帶領討論、分享 回饋。

3/12

、 3/13

、 3/19

、 3/20

、 3/27

童詩童畫 大挑戰

1. 教師準備多首童詩,每生自選兩首進行圖像創作。

2. 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構圖(含詩的位 置)。

3. 學生分享自己讀到的關鍵詩句、對詩的想法感 受,以及圖像呈現重點是否與之符合。

4. 共同欣賞同學創作,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 並說明原因,同儕彼此交流回饋。

5. 教師分享繪者為詩作畫的圖,詢問學生圖文間呼 應程度、和同學創作的圖像彼此異同之感受。

三 4/9 圖畫顯微鏡

1. 教師準備兩幅圖畫,帶領學生觀察畫作,進行童 詩創作。

2. 學生在創作中,相互對照圖畫,用自己的角度去 理解,加上想像力完成詩作。

(44)

25

第一節 讀詩畫圖

一、童畫的誕生

第一部分「讀詩畫圖」的第一堂課,也是整個童詩童畫課程的開始,若希望 學生後續的學習吸收狀況良好,教師一開始的引導非常重要,故教筆者以學生閱 讀課文的經驗導入童詩童畫實驗教學,和國語課程連結,讓學生對課程有一定的 熟悉度,不會因為陌生而排斥。透過提問,帶學生一起了解兩首蝸牛詩,欣賞過 3. 教師將全班學生寫的詩拍下,用電腦投影給全班

共同欣賞、回饋討論,藉這幾首詩引導全班可以 如何寫詩、詩句內容或斷句等各種呈現方式,觀 察詩與圖的呈現是否與之符合、融入了哪些巧 思,並且提出具體意見供作者參考。

4/16

、 4/23

、 4/27

、 4/30

小小童詩藝 術家

1. 教師準備多幅圖畫,一一帶學生看過,讓學生嘗 試自己觀察圖畫細節,自選不同兩幅畫進行童詩 創作。

2. 學生在童詩創作時,以文字、想像詮釋圖畫。

3. 教師拍下學生的童詩創作,電腦投影後全班共同 讀詩,依詩的內容或格式提出想法供作者參考、

修整。

4. 將童詩單放在桌上,起身再次仔細欣賞同儕作 品,互評喜歡的三首詩作,簡單分享自己喜歡這 些詩作的原因。教師於下堂課公布票選結果,頒 發小獎品鼓勵。

4/29、4/30 期中考

五 5/13 童詩童畫 課程回顧

1.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個詩畫創作課程。

2. 學生思考兩種不同角度創作(讀詩畫圖、看圖寫 詩)的心情歷程、遇到瓶頸時如何解決困難、有 哪些收穫、哪種方式較具挑戰性再想一想可能的 原因,最後寫下對課程內容等想法或建議。

3. 學生將心路歷程和想法記錄在心得單。

(45)

26

後,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首蝸牛詩,並畫出一幅與此詩內容相呼應的圖畫。

(一)課堂實錄摘要(109/3/5、109/3/6 錄影資料),(109/3/5、109/3/6 教學 日誌)

每學期的國語課本中都有編排新詩,大部分學生對詩還算熟悉,也能夠 辨別文體,從上述對話發現學生認為課文旁邊配的插畫和詩本身是有關聯的,

而且能夠幫助自己了解這首詩。接下來教師一方面拋出問題給學生思考,另一 方面點出課程任務,讓學生了解童詩童畫課程進行的主題是「童詩」及「插圖 的繪製」。

T:你們有沒有讀過新詩?就是童詩。

S:有。

T:在課本當中也都有很多首,你們在讀詩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旁邊有一些插 畫?

S:有。

T:有插畫,請問插畫有沒有辦法幫你了解這首詩?

S:有。

T:那畫的內容跟詩有關係嗎?

S:有。

T:詩有長有短比較簡短而且精確,如果短的話有他詩性的部分,讀起來讓你 覺得很好笑。到底要怎麼樣讀完詩之後可以畫出圖來呢?我們今天的課程 叫做「童畫的誕生」。在這堂課裡面你可以學到讀詩,讀完欣賞完之後可 以加入你的創意跟想法。

學生認同詩與畫之間相互關聯,但教師等待學生思考回應的時間不夠久,就 直接揭示。

為使學生更易進入狀況,筆者選擇以特色鮮明的動物──蝸牛,作為首 場童畫課的靈魂核心人物。教師一點開投影幕,畫面呈現許多不同型態、風

(46)

27

格甚至卡通裡常見的蝸牛,全班發出「哇!」、「好可愛!」等此起彼落的讚 嘆聲,他們覺得這些蝸牛圖案很可愛。人類的視覺性感知敏銳度高,從這個 小細節能發現小朋友的觀察力佳,也因為蝸牛選圖貼近他們平時生活經驗,

情緒和反應較一開始又更熱絡且活潑,對於今天的蝸牛詩是抱持期待的。

學生朗讀完詩後,我們從第一首蝸牛詩開始討論詩中內容。

T:你覺得他移動的慢,可是在這首詩裡面,他覺得他走的快不快?

S13:超快。

T:1 寸等於 2.54 公分。

S16:啊呀!老師,還要動腦喔!

S13:15 公分。

T:算起來大概 14 公分,這麼長而已,打開拇指與食指,大概是你兩三個小 拇指。

說完,S9、S13、S25 等開始比畫 。

T:來看一下第二個問題 蝸牛一個小時走 14 公分你覺得快還是慢?

S13:老師這是算術吧!

坐斜前後的 S13 和 S16 覺得讀詩還要動腦或算術,因為和長度相關的學科是數 學。

T:我們要去了解詩裡面的內容,這樣你才知道到底多長的距離,好接著我們 再來看看用尺測量蝸牛走的距離,你覺得適合嗎?

S:嗯,不適合。

T:那你覺得用什麼測量?

S10:捲尺。(S25 附議)

S11:不會傷害到蝸牛。

學生在讀詩的同時,思考到若用一般我們畫線用的直尺去測量蝸牛走的距離,

有可能因為尺較硬傷害到蝸牛,討論過程中提出了用手指頭、捲尺去測量。

(47)

28

孩子會品評詩句語詞,同時,也看到了對待動物柔軟的一面。接下來全班朗讀 完第二首蝸牛詩在笑。

T:為什麼你會笑?哪邊讓你覺得好笑?

S:都是因為交通安全。

T:什麼這句話會讓你笑出來?

學生七嘴八舌分享。

S:因為很好笑。

S25:因為蝸牛過馬路。

S11:因為他過馬路太慢了,然後就被車壓扁。(學生笑)

T:蝸牛說自己是為了交通安全,你同意嗎?

學生觀點各異,有同意也有不同意。

S5:因為他走路走太慢了,車子就直接把他輾過去,車子不會看到他,因為 他太矮了。

T:現在想像一下在蝸牛的世界裡面,如果很多蝸牛要交會的話,或是蝸牛跟 其他的小動物要走路或經過的話,你覺得有什麼好處?

S3:會打招呼。

S15:別人會等他,把他當做皇帝一樣。

T:那個等的人會不會也安全?

S:會呀!

可以得知學生還是認同詩中「這是為了交通安全」,雖然速度較慢,但會讓彼 此都安全。

T:這兩首詩哪一首給你的畫面感比較多?你會選擇為哪一首詩配插圖?

S:第二首。

S11:比較好配。

接下來教師說明詩畫不同的呈現方式、構圖,欣賞如何運用色彩及媒材

數據

圖 4-26〈cool off in Summer-Night〉畫  表 4-52〈cool off in Summer-Night〉畫學生詩作分析
圖 4-27〈in Spring Garden〉畫  表 4-53〈in Spring Garden〉畫學生詩作分析
圖 4-29〈Two Triumphal Cats〉畫  表 4-55〈Two Triumphal Cats〉畫學生詩作分析
表 4-59〈an Early Summer Night〉畫學生詩作分析  S1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Reading and discussion task: Read the descriptors for Level 4 under ‘Content’ in the marking criteria and identify areas for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set their goals for the

I can’t get to sleep.’ The gecko said, ‘I thought you are going to tell the fireflies (Open and close his hands) to stop flashing their lights.’ And the Chief told the gecko

Making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Reading in the design of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their

In the revised second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more complex real-life situations,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ir

The A-Level Biology Curriculum aims to provid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which students will acquire or develop the necessary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In the related workshop, students will analyse how and why objects in the M+ Collections were made and create their own versions by redesigning everyday objects. Students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