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當代學術文獻探討

關於當代學術文獻探討,茲將蒐集有關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思想及人間淨土思想有關的論 文著作作系統的分析後整理出二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有關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的思想與實踐,

第二個面向是有關聖嚴法師人間淨土的思想與實踐。說明如下:

壹、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思想與實踐的論說研究

一、 2010 年,陳英善〈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

作者認為聖嚴法師的基本思想是以「緣起性空」為根本究竟,主體信念則以如來藏說為方 便法門,並採自於傳統中國佛教「空、有不二」的道理,致力調和兩者,避免如來藏與緣起性 空對立性的問題。文章分成三部分切入探討聖嚴法師的思想。首先,就聖嚴法師的學術思想來 論述,得知聖嚴法師的學術思想,基本上採用印順三系說;其次,則針對聖嚴法師之主體信念 在如來藏說來論述;第三,則探討聖嚴法師如何處理如來藏說與印順三系的問題。8

該篇論文側重在探討聖嚴法師與如來藏說之關係並如何處理如來藏說與印順三系的問題,

不過,對於作者於結論認為聖嚴法師沿著印順法師三系說來試圖解決如來藏說所存在的問題,

並認為聖嚴法師未從傳統中國佛教來切入或直接就如來藏說來論述如來藏,是無法產生多大的 釐清作用,這部分筆者認為作者尚未完整掌握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結論雖有未盡之處,卻 不失做為梳理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重要參考依據。至於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與人間淨土的修 學關係,雖然文中曾提及聖嚴法師無論在主體信念上或修行體證上,以及所指導的禪淨修行上,

乃至其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心靈環保等,皆與如來藏思想有極密切之關係,但是未再做進一步 的說明。

二、 2011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

作者以太虛大師揭櫫「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聖嚴法師闡揚「人間淨土」,

8 陳英善:〈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編者 序,頁 383~414。

三位大德為當代佛教人間化運動不同世代的重要代表。承先啟後,探討聖嚴法師對於前代大德 所承繼的是什麼?另有開展的又是什麼?為方便了解三位大德思想異同,作者提出「苦、集、滅、

道」的觀察框架,從對當前佛教所處困局的感受(苦)與問題癥結的判斷(集)以及對佛教發展方 向、基本精神與宗旨的指導(滅)和具體實踐方法的安排(道)這四面向來觀察。作者依此得到一 個相當寶貴的創見:於「如來藏與性空的抉擇」一節,特別提到聖嚴法師的思想,還是以「性 空」為本的。聖嚴法師撰寫很多關於禪宗、天台、華嚴等的法門指導類以及經典釋義類,以弘 揚漢傳佛教為畢生職志,並且高度推崇如來藏的信仰。因此,是不是聖嚴法師和太虛大師一樣,

宗本如來藏思想?但是,作者認為聖嚴法師是立足在一個「融攝」的立場,他個人宗本「性空」

的立場並沒有動搖。認為太虛大師以漢傳佛教為依歸,以如來藏為思想根據;印順導師以印度 佛教為依歸,以性空為根據,認可如來藏是大乘佛法之一系;聖嚴法師則亦以印度佛教為依歸,

以性空為根據,但高度同情如來藏。三位大師的思想是「大同」處多於「小異」處。也就是在 取據上雖有異,但是,以佛法利濟人間的精神是共通的。9

該篇論文對於聖嚴法師如何以如來藏思想為實踐人間淨土的行動策略做系統性地論述,

是筆者撰寫此文的重要參考依據。但對於如來藏思想為實踐人間淨土的行動策略的內容及如何 開展尚未論及,是筆者於本文嘗試展開的。

三、 2011 年,釋果光及釋常諗〈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

兩位法師從《法鼓全集》、禪七開示、僧眾與信眾開示、相關文獻等資料,提出一整體架 構,探討「心靈環保」做為漢傳佛教的當代實踐,如何傳承禪佛教教理與禪法,與如何開創出 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觀念與實踐方法,以為新世紀的佛教努力。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心 靈環保的思想根源;第二部分,心靈環保與禪法修行;第三部分,心靈環保與當代倫理。於第 三部份,探討聖嚴法師受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思想影響,討論聖嚴法師於當代 實踐上,以如來藏思想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以「心靈環保」為核心,透過三大教育,落實四種

9 參見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2011 年 7 月,初 版 1 刷),頁 155~200。

環保、心五四、心六倫,將禪法開展至現代倫理的層面。10

四、 2013 年,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

作者認為如來藏說百年來在學術界多所反省,但學界的觀點大多僅限於學術界,信仰圈 自有一套理解模式,因此,探討如何調和兩者。文中即以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為例,探究兩 人如何重視史實,又能兼顧信仰實踐層次的需求,而視如來藏說為整體佛法不可或缺的一部 份,並審慎地抉擇、弘揚之。特別是對聖嚴法師在認同、肯定印順法師如來藏觀點,又大力 的弘化,而對如來藏信仰有所轉化和推進;以此說明聖嚴法師接受印順法師之如來藏觀點,

不只沒有帶來理論上的困思,反而使他的見解有別於傳統中國佛教之立論而形成特色。肯定 聖嚴法師作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來融攝傳統中國佛教及重佛法本義的印順的人間佛教。11 五、 2014 年,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考察〉

林建德於 2014 年發表的這篇論文最主要是探究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之進路,主要以印順法 師觀點做對比,認為聖嚴法師對禪學的創新詮釋,一方面在於回應印順法師對禪宗的質疑,

認為禪宗屬於後期大乘,思想為眞常唯心論,而相較於「緣起性空」,此眞常唯心思想在他看 來並非究竟,屬於四悉檀中「各各為人生善悉檀」,未必能直接相應於佛法解脫的修行,而試 著為禪宗找尋新的契機和發展的可能。文中提到聖嚴法師接受印順法師的觀點,認為因緣、

空性的思想,才是佛法的真髓所在,而佛教的根本義理也於此。聖嚴法師嘗試將禪宗所談的 佛性、自性等概念和緣起性空做結合,認為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即是般若智慧。聖嚴法師 表示空性即是佛性,空性是功能,佛性是本體(功能之所屬),兩者可謂一體之兩面。所以,

聖嚴法師認為佛性之概念和空性是相通的,佛性為空性的異名;對此,聖嚴法師在著作中再 三致意,認為如來藏說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而和神教 外道的梵我、神我大有區別。聖嚴法師承傳臨濟、曹洞二宗門,對於印順法師批判中國禪宗 不重義學和具有聲聞傾向,聖嚴法師以「結合印度佛教和漢傳禪佛教」,吸收不同佛教傳統的

10 參見果光法師、常諗法師:〈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

法鼓文化,2011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241~302。

11 參見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臺大中文學報》,第 40 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2013 年 7 月),頁 291~330。

正面要素,進行調和與融攝,進而創新和提煉,別於祖師所傳的內涵,豐富漢傳佛教的內 涵。12

這二篇論文在同一個脈絡之下──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以此探討法師 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是瞭解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及其推動漢傳禪佛教心志的重要參考。

六、 2014 年,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

文章對聖嚴法師著作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歸類與分析,系統地闡釋法師華嚴重要觀點及發掘 其思想特色。以四個層面來論述,其中第四部份,針對法師《華嚴心詮》而探究。此書註解宗 密的《原人論》,一部植基於《起信論》如來藏思想的判教撰述。作者認為此書的思想特色就 是法師將華嚴事事無礙法界與如來藏理事無礙法界做緊密連結,使華嚴法界至理易為現代讀者 所理解,且可憑藉空性與真心的觀照而獲得開顯。作者推崇法師在理論面或實踐面,將華嚴法 界思想與空性、如來藏的義理做很好的會通。13

此篇論文雖是探討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同時也探討法師重視如來藏思想之由,認為如來 藏學說與華嚴性起思想本來就是互相貫通的,不必強行割裂為兩套佛教義理系統。再者,聖嚴 法師如此側重如來藏,無非是助於行者確立和鞏固成佛的信心。信心畢竟是實踐的動力,若失 去動力,陳義再高遠的大乘教理與行法將失落其實修基盤,流於陳義過高的想望境地。聖嚴法 師常慨歎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所以如何建立行者修證信心以及將 佛法至理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大眾可以理解是相當重要的,而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正富有這 二種特質。

綜論上述六篇論文可以得知以下幾點:一、這六篇文章切入的角度雖不一致,其中陳英善、

林其賢、林建德都論及聖嚴法師與印順導師其「如來藏」觀點的對比;二、這六篇大多注意到

12 參見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考察〉,《聖嚴研究》,第五輯(臺 北:法鼓文化,2014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235~268。

13 參見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聖嚴研究》,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2014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13 參見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聖嚴研究》,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2014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