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篇優質的論文必須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綜觀吳汝 鈞《佛學研究方法論》23一書、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24提到諸多研究方法,舉 凡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等方法。本文研究 方法以「思想研究法」、「創造詮釋學研究法」與「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範疇。

壹、思想研究法

本論文依據聖嚴法師自己的提示,採用「思想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他在〈如何研究 我走的路〉中自述其個人有幾點思想特質,如說道:

自我定位:一個帶動思想的人──我不是學問家、不是學者,但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 思想家。思想家的責任,就是先設想別人還沒想到的事、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以及 尚未有的解釋法。譬如今天的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我看到 台灣社會的問題後,會從佛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提出的觀念和想法,通常都能 適時引導社會的風氣、思想,以及引導社會觀念的轉變,因此對社會產生了一些影響力。

25

為何運用「思想研究法」來進行研究,因為較能貼切的呈顯出聖嚴法師給自己「思想家」的定 位,而其專長的思想領域是「佛教思想」,且通常是回應當代社會環境發生的各種問題,提出

23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4 月,3 版 1 刷),頁 91~96。

24 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臺北:法鼓文化,2006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76~127。

25 引自釋聖嚴:〈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21

~22。

相應的佛法來對應。正因聖嚴法師有此思想特點,所以在論述其思想內涵時,也著重考察其所 處時代的思想背景和切近研究子題的相關佛法論諍。

「思想研究法」意即根據被研究者的重要思想,對此作資料深入的彙集,經過彙集的過程 形成其思想系統化的彙整。經過多元的閱讀整理出重要觀點再做綜合性的思想統整,便是「思 想研究法」主要內容。26。因此,在著手撰寫該篇論文時,首先透過《法鼓全集》電子檔,檢 索其有關佛性、如來藏思想的資料,再逐筆閱讀和分類。再者從彙集的資料中梳理二點:一、

聖嚴法師如何詮釋「如來藏」、「佛性」。二、聖嚴法師如何在過去如來藏思想的詮釋研究中,

開展創見。

貳、創造詮釋學研究法

詮釋學探索能獲致研究主體承先啟後的脈絡意義。聖嚴法師對自己的定位是帶動思想的人、

帶動我們這個時代往前走的人。歷史是不斷回應當代並與之對話,在時間的軌轍無法故步自封,

需不斷鎔鑄並超越過去,並不斷對當下十方敞開與共振,繼續開創新頁。這與傅偉勳先生主張

「創造的詮釋學」的詮釋精神很接近,因此也從其主張借用了一些基礎的詮釋學概念。傅偉勳 先生說:

我認為,詮釋學的探索所能獲致的,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相互主體性脈絡意義的詮釋 強度或優越性」而已;於此,「相互主體性」也者,一方面涉及歷史傳統的批判超克以 及轉化重生。27

基於此,我們可以使用詮釋學的探索來釐清法師如來藏思想承先啟後的關鍵意義,先從如來藏 教史的思想議題了解聖嚴法師傳承了那些思想傳統,又從他的著作主張析理出他對如來藏思想 的傳統議題做了那些批判性超越以及轉化重生的詮釋工作。

傅偉勳的「創造詮釋學」共分五層辯證的詮釋步驟,第一、「實謂」層次:原思想家實際

26《佛學研究與方法論》,頁 121。

27 引自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一》(臺北:東大圖書,1990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3。

上說了什麼?第二、「意謂」層次:原思想家想要表達什麼?第三、「蘊謂」層次:原思想家可 能要說什麼?第四、「當謂」層次:原思想家應當說出什麼?第五、「必謂」或「創謂」層次:

原思想家現在必須說出什麼?或創造的詮釋學者現在必須踐行什麼?若依這五步驟,只能先盡 力做到前三步驟:1.佛教經論說了什麼?2.古今大德說了什麼,出現甚麼問題?3.聖嚴法師說 了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如何被他應用在當代社會?至於第四、五步驟的探討,第四層次 需要具備相當的詮釋學洞見,才有辦法進行深度而適當的分析,第五層次須具有超越研究對象 的智識與學力方能完成。聖嚴法師累積數十載深厚的佛學及體證功力,難望項背,猶待來者努 力。

參、文獻學研究法

本研究最主要以文獻分析為主,因為聖嚴法師有豐富的著作,除了 1999 年法鼓文化為慶 聖嚴法師七十大壽,彙編成七十冊九大輯的《法鼓全集》之外,在此之後直至 2009 年聖嚴法 師示寂之前,尚有諸多中英文著作尚未收入,因此,法鼓山又於《法鼓全集》網路版增修續編 及相關著作,28又輔以法鼓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29在《法鼓全集》網路版及法鼓山聖嚴法師數 位典藏於佛性、如來藏思想及人間淨土理論觀念及實務作法均有豐沛的相關資料,因此,藉由 全面閱讀文獻與文本,希望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透由文獻的蒐集、文獻的管理、文獻的整 理、文獻的加工利用,30儘可能全面地爬梳出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 實踐的關涉的資料。

28 法鼓全集網路版http://ddc.shengyen.org/pc.htm

29 法鼓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http://www.shengyen.org/books-grid.php

30 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頁 76~1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