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聖嚴法師(1930~2009 年)是享譽國際的一代禪師,畢生致力於弘揚漢傳佛教,尤其是漢 傳禪佛教。禪宗深受如來藏思想影響,聖嚴法師相當重視如來藏思想其圓融態度,不但認為佛 性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推動人間淨土建設工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甚至認為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 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1對於如來藏思想高度肯定。但是如來藏思想的爭議由來已 久,因其學派立場主張一切法空是不了義,以「常樂我淨」為主要宗義,因此常被中觀、瑜伽 二派學者認定是真常論者、有我論者,在教界受到一些批評。聖嚴法師曾經六年掩關閱藏,佛 教史類、經典釋義類著作等身,對於印度的大乘三系、中國的大乘諸宗經律,皆有涉獵,聖嚴 法師認為其中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眾接受的,還是如來藏的信仰。2對於教 界學界的批評,立場仍堅定,必有其卓見,就身為法鼓山的信眾,明白師父不樂見信眾將他視 為偶像崇拜而盲從,他常策勵信眾以信、解、行、證為修學佛法的進路,希望透由此文做系統 性地梳理師父的思想脈絡,進而行、證,更加確立自己信仰修學的方向。再者就學術的論點而 言,佛性思想的論諍從印度到中國,從六朝到現代,甚至是在日本引發「修剪菩提樹」3批判佛 教的風暴,視之為古代以來有關如來藏思想爭論的延伸,如此備受爭議的佛性思想為何還能如 此高度地得到聖嚴法師的推崇與弘揚呢?因此,撰寫〈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 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動機有三,目的有二:

1 釋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臺北:法鼓文化,2012 年 1 月,初版 5 刷),自序,頁 5。本文引用 典籍首次出現時,註釋詳載朝代、作者、書名、冊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與版次、頁數,以便覆 核。再引用時,僅載書名、冊數、頁數,以省篇幅。出版年月一律以西元紀年標記。正文註釋序號統一至於 點符號之後。

2《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自序,頁 7。

3 [美]杰米‧霍八德等主編,周貴華、劉景聯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1 月,初版 1 刷)。

壹、研究動機

聖嚴法師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認為佛性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推動人間淨 土建設工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並且若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

認為其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 究竟的諸法實相。換言之,佛性如來藏於提升人的品質以及若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是息息相 關的,甚至認為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究竟的諸法實相,這樣的觀點無論是於信仰或 學術層面,皆是值得探問與研究的,因此撰寫本文有三個動機與二個目的:

一、 如來藏思想何以是成就人間淨土之重要修學方鍼

聖嚴法師高度推崇如來藏思想,為其賦予重要的現代宗教價值,肯定佛性給與一切眾生成 佛的希望,對於推動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而言是重要的信仰,並且主張若要適應未來的世 界佛教,須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認為其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 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究竟的諸法實相。但是如來藏思想是教界、學界千百年以 來論諍的命題,如來藏的爭辯引起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其他佛教詮釋學以及日本批判佛教 及京都學派佛教哲學的諍議中,引發熱烈的討論。聖嚴法師深悉爭辯之內涵,仍堅定地提出如 來藏在本體(諸法實相)及實踐(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未來的適切性及發展性的高度肯定,

必有其甚深的體證與思辨。以聖嚴法師對經藏的深入、佛教歷史的理解及多年弘傳佛法的實際 經驗,主張如來藏為推動人間淨土及適應未來佛教發展之寶典,必是高瞻遠矚之見。

二、 聖嚴法師如何對如來藏思想進行當代的詮釋

有關如來藏的經論多矣,聖嚴法師在其著作《世界佛教通史》上冊 171 頁列舉,有:《如 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涅槃經》、《解深密經》、

《入楞伽經》,以及未曾譯成漢文的《大乘阿毘達磨經》等。論書則有:《佛性論》、《寶性論》、

《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亦可列入。除此之外,聖嚴法師在《明末佛教研究》一 書還提到凡為天臺、華嚴、禪、淨土等諸宗先賢,所依的經論中,多少皆含有如來藏思想的色 彩,例如天臺宗主張「性具」,華嚴宗主張「性起」,禪宗主張「見性成佛」,淨土宗主張「一

心」,均與清淨的如來藏心有關。如來藏詮釋在當代教界及學界也引起諸多討論,例如太虛大 師、印順法師、日本批判佛教及京都學派佛教哲學的諍議,以及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及其他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聖嚴法師如何在群經博論、諸宗學者的基石上,不背離阿含佛法的緣起性 空義又融入歷代中國祖師大德體證與思辨的智慧,匯聚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的悲智,回應當代 人類心靈與環境的需求,傳承中又開展佛性如來藏時代性、涵融性與適應性的意義。

三、 如來藏思想如何與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進行整合

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為弘願。策勵僧俗四眾用正信正見的佛 法觀念,來淨化自心,提升自己,進而感動他人,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達成淨 化人心、淨化社會、提昇人品,改善環境、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完成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 淨化,建構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世界。在此信、願基石下,聖嚴法師如何進一步 將佛性思想與如何「提升人的品質」整合,具體成為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擘劃出適應當代及 未來的修學法門。

貳、研究目的

撰寫〈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此文的研究目的有二:

一、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特色

過去如來藏思想的註疏重在義理的詮釋,聖嚴法師同時關注到實踐面,尤其是開顯人人本 自具足的如來寶藏,願意面對當下的順逆增上緣,正視所處場域的人事物,並以佛法來回應他 者與自己,在互動的過程中,實踐菩提道。聖嚴法師從佛教東傳漢藏乃至東瀛流傳兩千多年的 歷史脈絡裡,觀察到大乘三系普及化的程度差異很大,再者以他多年東西方弘傳佛法的經驗,

發現如來藏思想可滿足信仰及哲學思辨的要求,「在各種有神論,尤其是各種一神論的宗教文 化圈中,是非常實用的,是可普遍應用的。」4聖嚴法師觀察到中觀見及唯識見的思想在漢文化 社會中,只被少數人當學問來討論研究,未能廣泛地被運用在生活信仰及實際修行中。「相反

4 釋聖嚴:《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臺北:法鼓文化,2013 年 1 月,初版 4 刷),頁 272~273。

地,如來藏思想的華嚴哲學、天台思想,在與禪宗及淨土信仰結合之後,便形成漢傳佛教普及 信仰的主流。」5 聖嚴法師不僅從義理的層面詮釋如來藏,更從佛教歷史發展的脈絡裡及弘化 的經驗來詮釋如來藏的實踐面。

二、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對當代的實踐與啟發

藍吉富〈台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考察〉一文中認為:「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 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培養專業佛學研究人才)方面成效最為卓著。在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 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也有顯著的成績。」6由此見得人間淨土、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及提倡禪修 風氣影響社會層面最為廣泛;培養專業佛學的研究人才及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提升佛法義理的 普及性。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皆是心法的呈顯。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修學內涵並非否定西方淨 土,其實踐進路最終目的是完成自心淨土而建設人間淨土,是菩薩道的實踐,佛國淨土乃是之 間的中繼站,以「觀想念佛」的禪觀與參究「念佛是誰?」的參禪法門,並藉由《維摩經》的

「唯心淨土」開展出建設「人間淨土」的人心淨化理念。7 「自心淨土」的完成,如來藏思想 當然是重要的關鍵。

5《華嚴心詮》,頁 272~273。

6 「四大佛教勢力的形成︰這是指在戒嚴時期開始發展,而在解嚴時期定型的四大佛教團體而言。亦即︰證嚴 主持的慈濟功德會、星雲主持的佛光山、聖嚴主持的法鼓山、與惟覺主持的中臺山。這四大團體雖然各具特 色,發展的路線也不盡相同,但卻具有一項共通的特質。亦即它們的事業發展都是遍及全臺,而且延伸到國 際。並不是僅具有地方性影響力的寺院。……這四大勢力都是在傳統中國佛教的架構下發展的,迄今為止,

它們並沒有開創新宗派的明顯意圖。但是,在發展路線上,還是可以讓人看出各具有自己的風格。佛光山強 調的是「人間佛教」,在海內外設有甚多分支道場,所走的「人間性」、「生活性」與「國際性」風格,甚為明 顯。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培養專業佛學研究人才)方面成效最為 卓著。在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也有顯著的成績。」見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 的宏觀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 12 期(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 年 7 月),頁 241、245。

7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9 月,初版 3 刷),頁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