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

Copied!
2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

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

Master Sheng Yen 's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athāgata-garbh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研 究 生:黃玉眞

指導教授:黃國清 博士

(2)
(3)

摘 要

聖嚴法師是享譽國際的一代禪師,畢生致力於弘揚漢傳佛教,尤其是漢傳禪佛教。禪宗深 受如來藏思想影響,法師相當重視如來藏思想其圓融態度,不但認為佛性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推 動人間淨土建設工程是相當重要的,甚至認為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 主軸,對於如來藏思想高度肯定。但是如來藏思想的爭議由來已久,因其學派立場主張一切法 空是不了義,以「常樂我淨」為主要宗義,因此常被中觀、瑜伽二派學者認定是真常論者、有 我論者,在教界受到一些批評。聖嚴法師曾經六年掩關閱藏,佛教史類、經典釋義類、禪修類、 法門指導類著作等身,畢生致力於禪、淨、律、密以及各宗各派教理教史的研究,法師認為其 中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眾接受的,還是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教界學界對如 來藏思想的批評與質疑立場仍堅定,其中必有其卓見。本文期望通過聖嚴法師的佛性與如來藏 思想的系統考察,探討他如何對佛性進行現代的詮釋,以及如何將佛性思想整合到人間淨土的 修學指導當中,研究成果既有助對法鼓山人間淨土修學內涵的解明,也有助於對當代台灣人間 佛教實踐狀況的理解。 關鍵詞: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人間淨土、法鼓山

(4)

Abstract

Master Sheng Yan is an international generation Zen master. He is devoted to promote the Chinese Buddhism,especially the Chinese Zen in his life. Zen Buddhism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 of the Tathagata, Master Sheng Y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ttitude of harmony in the thought of the Tathagata.Not only the belief of Buddha-posses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Ren Jian Pure Land. Even think that to adapt to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Buddhism, will still take the idea of the Tathagata as its main axi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ought of the Tathagata. But the idea of the Tathagata has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Tathagata holds that nothing is justified by the law. The Tathagata is the main zongyi of "always le my net", so it is often regarded by the middle school and the yoga two scholars as the true and the real, and there are some criticisms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Master Sheng Yan has been reading Tripitaka in the mountains for six years. Master Sheng-Yan wrote a lot of books. Master Sheng Yan strives to study Dharma and Buddhist history,Master Sheng Yan believes that the most easily understood and easiest to teach in the Dharma is the belief in the Tathagata.Although Buddhist circles and scholars have criticized the idea of the Tathagata, he still thinks that the idea of the Tathagata is important. There must be a great reason for his persistence. I am writing this paper is to hope that the master of the Buddha-yan Tibetan thought systematic observation, study how he to the Buddhist nature of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Buddhist ideas into the world of Pure Land guida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 of how Master Yan-Zang thought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ure land in the world,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Buddhism practice in Taiwan.

Keywords: Master Sheng Yen, Buddha nature, tathāgata-garbha, Ren Jian Pure Land,

(5)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錄 ... II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壹、研究動機 ... 2 一、 如來藏思想何以是成就人間淨土之重要修學方鍼 ... 2 二、 聖嚴法師如何對如來藏思想進行當代的詮釋 ... 2 貳、研究目的 ... 3 一、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特色 ... 3 二、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對當代的實踐與啟發 ... 4 第二節 當代學術文獻探討 ... 5 壹、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思想與實踐的論說研究 ... 5 一、 2010 年,陳英善〈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 ... 5 二、 2011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 ... 5 三、 2011 年,釋果光及釋常諗〈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 ... 6 四、 2013 年,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 ... 7 五、 2014 年,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 比考察〉 ... 7

(6)

六、 2014 年,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 ... 8 貳、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與實踐的論說研究 ... 9 一、 2000 年,釋果徹〈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 介〉 ... 9 二、 2002 年,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 ... 9 三、 2009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 10 四、 2010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 ... 10 五、 2010 年,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 11 六、 2013 年,釋果鏡〈再探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 11 七、 2011 年,陳劍鍠〈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 ... 11 八、 2015 年,陳劍鍠〈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 ... 12 九、 2011 年,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 ...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3 壹、思想研究法 ... 13 貳、創造詮釋學研究法 ... 14 參、文獻學研究法 ... 1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 16 第二章 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學思與著述 ... 19 第一節 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學思歷程 ... 19 壹、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1961~1968) ... 19 貳、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1969~1975) ... 23 參、風雪行腳東西傳禪法(1975~1988) ... 27 肆、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1989~2009) ... 31 第二節 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論著 ... 34

(7)

壹、佛性思想相關論著 ... 34 一、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 35 二、 《觀音妙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 38 三、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 40 四、 《神通與人通》 ... 43 貳、淨土思想相關論著 ... 44 一、 《法鼓山的方向》 ... 45 二、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 47 三、 《法鼓山的方向Ⅱ》 ... 49 四、 《學術論考》 ... 54 五、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 57 六、 《空花水月》 ... 58 七、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60 八、 《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 61 第三章 聖嚴法師佛性思想探源 ... 64 第一節 典範在夙昔 ... 64 壹、南嶽慧思(535~557) ... 65 貳、曹溪惠能(638~713) ... 66 參、荷澤神會(668~760,一說 686) ... 69 肆、圭峰宗密(780~841) ... 71 伍、蕅益智旭(1599~1655) ... 74 第二節 楷模在近賢 ... 77 壹、太虛大師(1889~1947) ... 77 貳、東初和尚(1908~1977) ... 78

(8)

參、印順法師(1906~2005) ... 79 第三節 經典啟慧 ... 84 壹、《楞嚴經》 ... 85 貳、《大乘起信論》 ... 85 參、《楞伽經》 ... 87 第四節 禪修體證 ... 87 壹、掩關自創無念法 ... 87 貳、西方禪修教與學 ... 88 第四章 聖嚴法師佛性當代詮解 ... 91 第一節 融攝般若佛性 ... 91 壹、就字源重新詮釋如來藏 ... 92 貳、如來藏是自性亦是空性 ... 94 一、 大乘佛法的如來藏非神我 ... 95 二、 具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 96 三、 從佛教思想的演進證無我 ... 100 四、 因緣說佛性實則自性空性 ... 101 五、 禪修體證般若如來藏無二 ... 104 第二節 攝取諸宗之長 ... 105 壹、融會性相 ... 107 一、 聖嚴法師圓教的定義 ... 107 二、 聖嚴法師教判的立場 ... 109 三、 聖嚴法師融會的態度 ... 118 四、 聖嚴法師融會的實踐 ... 119

(9)

貳、統攝禪教 ... 121 一、 從佛教發展史溯源 ... 121 二、 從修證次第與境界 ... 123 三、 從修證的基本原則 ... 125 四、 從修證的終極關懷 ... 126 參、八宗兼揚 ... 127 第三節 結合學術信仰 ... 130 第四節 綰合傳統現代 ... 131 第五章 佛性思想對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 ... 134 第一節 創立中華禪法鼓宗 ... 134 第二節 闡揚念佛行菩薩道 ... 137 第三節 推動菩薩三聚淨戒 ... 140 壹、菩薩三聚淨戒的契機 ... 140 貳、菩薩戒中的佛性思想 ... 141 第四節 致力建設人間淨土 ... 145 壹、重視倫理的觀念 ... 146 貳、推動心靈的淨化 ... 148 第六章 佛性思想於法鼓山境教的施設 ... 151 第一節 打造「即景觀修」的原則 ... 154 第二節 打造「即景觀修」的妙計 ... 159 壹、妙用經典 ... 159 一、 《金剛經》的智慧 ... 159 二、 《心經》的智慧 ... 161

(10)

三、 《維摩經》的智慧 ... 164 四、 《楞嚴經》的智慧 ... 165 五、 《大悲心陀羅尼》的智慧 ... 167 六、 《大日經》的智慧 ... 168 貳、妙用景觀 ... 169 一、 「水月道場」:「空中花,水中月」 ... 169 二、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 172 三、 暮鼓晨鐘 ... 174 四、 步道 ... 175 第七章 結論 ... 176 徵引及參考文獻 ... 184

表目錄

表 2-1:聖嚴法師於「掩關六載瓔珞啟如來」期間完成之重要著作 ... 21 表 2-2:聖嚴法師於「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期間完成之重要著作 ... 29 表 2-3:聖嚴法師於「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期間完成之重要文章 ... 30 表 2-4:「佛性」與「如來藏」於《法鼓全集》中各書籍引用之次數 ... 34 表 2-5:「人間淨土」於《法鼓全集》中各書籍引用之次數. ... 45 表 3-1:古德近賢之激盪 ... 82 表 3-2:《法鼓全集》佛性經論引用概況 ... 84 表 4-1:「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於《法鼓全集》之檢索 ... 96 表 4-2:太虛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對大乘三系之教判 ... 110 表 4-3:太虛大師與印順對大乘三系與唯識三性之比對 ... 111 表 7-1:聖嚴法師其如來藏思想之演進歷程 ... 176

(11)

圖目錄

圖 6-1.法鼓山大雄寶殿─本來面目 ... 154 圖 6-2.農禪寺《金剛經》牆 ... 160 圖 6-3.農禪寺心經牆 ... 163 圖 6-4.法鼓大學圖書館《心經影壁》說明 ... 163 圖 6-5.法鼓大學圖書館《心經影壁》 ... 164 圖 6-6.觀世自在 ... 168 圖 6-7.農禪寺水月道場晨昏之景 ... 171 圖 6-8.祈願觀音殿檐下的大悲心起 ... 172 圖 6-9.曹源法印兩溪合抱,龍溪曲折引流穿橋。溪聲水色都在說法,有生無生是道非道 .... 172 圖 6-10.聽溪石、賞水台 ... 173 圖 6-11. 溪聲盡是廣長舌(左圖) 及 山色無非清淨身(右圖) ... 173 圖 6-12.靈山勝會尚未散,法華鐘鳴靈山境 ... 174 圖 6-13.法華鐘樓 ... 174 圖 6-14.法鼓山步道 ... 175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聖嚴法師(1930~2009 年)是享譽國際的一代禪師,畢生致力於弘揚漢傳佛教,尤其是漢 傳禪佛教。禪宗深受如來藏思想影響,聖嚴法師相當重視如來藏思想其圓融態度,不但認為佛 性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推動人間淨土建設工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甚至認為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 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1對於如來藏思想高度肯定。但是如來藏思想的爭議由來已 久,因其學派立場主張一切法空是不了義,以「常樂我淨」為主要宗義,因此常被中觀、瑜伽 二派學者認定是真常論者、有我論者,在教界受到一些批評。聖嚴法師曾經六年掩關閱藏,佛 教史類、經典釋義類著作等身,對於印度的大乘三系、中國的大乘諸宗經律,皆有涉獵,聖嚴 法師認為其中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眾接受的,還是如來藏的信仰。2對於教 界學界的批評,立場仍堅定,必有其卓見,就身為法鼓山的信眾,明白師父不樂見信眾將他視 為偶像崇拜而盲從,他常策勵信眾以信、解、行、證為修學佛法的進路,希望透由此文做系統 性地梳理師父的思想脈絡,進而行、證,更加確立自己信仰修學的方向。再者就學術的論點而 言,佛性思想的論諍從印度到中國,從六朝到現代,甚至是在日本引發「修剪菩提樹」3批判佛 教的風暴,視之為古代以來有關如來藏思想爭論的延伸,如此備受爭議的佛性思想為何還能如 此高度地得到聖嚴法師的推崇與弘揚呢?因此,撰寫〈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 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動機有三,目的有二: 1 釋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臺北:法鼓文化,2012 年 1 月,初版 5 刷),自序,頁 5。本文引用 典籍首次出現時,註釋詳載朝代、作者、書名、冊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與版次、頁數,以便覆 核。再引用時,僅載書名、冊數、頁數,以省篇幅。出版年月一律以西元紀年標記。正文註釋序號統一至於 點符號之後。 2《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自序,頁 7。 3 [美]杰米‧霍八德等主編,周貴華、劉景聯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1 月,初版 1 刷)。

(13)

壹、研究動機

聖嚴法師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認為佛性如來藏的信仰對於推動人間淨 土建設工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並且若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 認為其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 究竟的諸法實相。換言之,佛性如來藏於提升人的品質以及若要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是息息相 關的,甚至認為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究竟的諸法實相,這樣的觀點無論是於信仰或 學術層面,皆是值得探問與研究的,因此撰寫本文有三個動機與二個目的: 一、 如來藏思想何以是成就人間淨土之重要修學方鍼 聖嚴法師高度推崇如來藏思想,為其賦予重要的現代宗教價值,肯定佛性給與一切眾生成 佛的希望,對於推動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而言是重要的信仰,並且主張若要適應未來的世 界佛教,須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認為其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 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究竟的諸法實相。但是如來藏思想是教界、學界千百年以 來論諍的命題,如來藏的爭辯引起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其他佛教詮釋學以及日本批判佛教 及京都學派佛教哲學的諍議中,引發熱烈的討論。聖嚴法師深悉爭辯之內涵,仍堅定地提出如 來藏在本體(諸法實相)及實踐(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未來的適切性及發展性的高度肯定, 必有其甚深的體證與思辨。以聖嚴法師對經藏的深入、佛教歷史的理解及多年弘傳佛法的實際 經驗,主張如來藏為推動人間淨土及適應未來佛教發展之寶典,必是高瞻遠矚之見。 二、 聖嚴法師如何對如來藏思想進行當代的詮釋 有關如來藏的經論多矣,聖嚴法師在其著作《世界佛教通史》上冊 171 頁列舉,有:《如 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涅槃經》、《解深密經》、 《入楞伽經》,以及未曾譯成漢文的《大乘阿毘達磨經》等。論書則有:《佛性論》、《寶性論》、 《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亦可列入。除此之外,聖嚴法師在《明末佛教研究》一 書還提到凡為天臺、華嚴、禪、淨土等諸宗先賢,所依的經論中,多少皆含有如來藏思想的色 彩,例如天臺宗主張「性具」,華嚴宗主張「性起」,禪宗主張「見性成佛」,淨土宗主張「一

(14)

心」,均與清淨的如來藏心有關。如來藏詮釋在當代教界及學界也引起諸多討論,例如太虛大 師、印順法師、日本批判佛教及京都學派佛教哲學的諍議,以及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及其他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聖嚴法師如何在群經博論、諸宗學者的基石上,不背離阿含佛法的緣起性 空義又融入歷代中國祖師大德體證與思辨的智慧,匯聚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的悲智,回應當代 人類心靈與環境的需求,傳承中又開展佛性如來藏時代性、涵融性與適應性的意義。 三、 如來藏思想如何與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進行整合 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為弘願。策勵僧俗四眾用正信正見的佛 法觀念,來淨化自心,提升自己,進而感動他人,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達成淨 化人心、淨化社會、提昇人品,改善環境、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完成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 淨化,建構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世界。在此信、願基石下,聖嚴法師如何進一步 將佛性思想與如何「提升人的品質」整合,具體成為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擘劃出適應當代及 未來的修學法門。

貳、研究目的

撰寫〈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此文的研究目的有二: 一、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特色 過去如來藏思想的註疏重在義理的詮釋,聖嚴法師同時關注到實踐面,尤其是開顯人人本 自具足的如來寶藏,願意面對當下的順逆增上緣,正視所處場域的人事物,並以佛法來回應他 者與自己,在互動的過程中,實踐菩提道。聖嚴法師從佛教東傳漢藏乃至東瀛流傳兩千多年的 歷史脈絡裡,觀察到大乘三系普及化的程度差異很大,再者以他多年東西方弘傳佛法的經驗, 發現如來藏思想可滿足信仰及哲學思辨的要求,「在各種有神論,尤其是各種一神論的宗教文 化圈中,是非常實用的,是可普遍應用的。」4聖嚴法師觀察到中觀見及唯識見的思想在漢文化 社會中,只被少數人當學問來討論研究,未能廣泛地被運用在生活信仰及實際修行中。「相反 4 釋聖嚴:《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臺北:法鼓文化,2013 年 1 月,初版 4 刷),頁 272~273。

(15)

地,如來藏思想的華嚴哲學、天台思想,在與禪宗及淨土信仰結合之後,便形成漢傳佛教普及 信仰的主流。」5 聖嚴法師不僅從義理的層面詮釋如來藏,更從佛教歷史發展的脈絡裡及弘化 的經驗來詮釋如來藏的實踐面。 二、 探討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對當代的實踐與啟發 藍吉富〈台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考察〉一文中認為:「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 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培養專業佛學研究人才)方面成效最為卓著。在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 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也有顯著的成績。」6由此見得人間淨土、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及提倡禪修 風氣影響社會層面最為廣泛;培養專業佛學的研究人才及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提升佛法義理的 普及性。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皆是心法的呈顯。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修學內涵並非否定西方淨 土,其實踐進路最終目的是完成自心淨土而建設人間淨土,是菩薩道的實踐,佛國淨土乃是之 間的中繼站,以「觀想念佛」的禪觀與參究「念佛是誰?」的參禪法門,並藉由《維摩經》的 「唯心淨土」開展出建設「人間淨土」的人心淨化理念。7 「自心淨土」的完成,如來藏思想 當然是重要的關鍵。 5《華嚴心詮》,頁 272~273。 6 「四大佛教勢力的形成︰這是指在戒嚴時期開始發展,而在解嚴時期定型的四大佛教團體而言。亦即︰證嚴 主持的慈濟功德會、星雲主持的佛光山、聖嚴主持的法鼓山、與惟覺主持的中臺山。這四大團體雖然各具特 色,發展的路線也不盡相同,但卻具有一項共通的特質。亦即它們的事業發展都是遍及全臺,而且延伸到國 際。並不是僅具有地方性影響力的寺院。……這四大勢力都是在傳統中國佛教的架構下發展的,迄今為止, 它們並沒有開創新宗派的明顯意圖。但是,在發展路線上,還是可以讓人看出各具有自己的風格。佛光山強 調的是「人間佛教」,在海內外設有甚多分支道場,所走的「人間性」、「生活性」與「國際性」風格,甚為明 顯。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培養專業佛學研究人才)方面成效最為 卓著。在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也有顯著的成績。」見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 的宏觀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 12 期(臺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 年 7 月),頁 241、245。 7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9 月,初版 3 刷),頁 4。

(16)

第二節 當代學術文獻探討

關於當代學術文獻探討,茲將蒐集有關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思想及人間淨土思想有關的論 文著作作系統的分析後整理出二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有關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的思想與實踐, 第二個面向是有關聖嚴法師人間淨土的思想與實踐。說明如下:

壹、聖嚴法師佛性如來藏思想與實踐的論說研究

一、 2010 年,陳英善〈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 作者認為聖嚴法師的基本思想是以「緣起性空」為根本究竟,主體信念則以如來藏說為方 便法門,並採自於傳統中國佛教「空、有不二」的道理,致力調和兩者,避免如來藏與緣起性 空對立性的問題。文章分成三部分切入探討聖嚴法師的思想。首先,就聖嚴法師的學術思想來 論述,得知聖嚴法師的學術思想,基本上採用印順三系說;其次,則針對聖嚴法師之主體信念 在如來藏說來論述;第三,則探討聖嚴法師如何處理如來藏說與印順三系的問題。8 該篇論文側重在探討聖嚴法師與如來藏說之關係並如何處理如來藏說與印順三系的問題, 不過,對於作者於結論認為聖嚴法師沿著印順法師三系說來試圖解決如來藏說所存在的問題, 並認為聖嚴法師未從傳統中國佛教來切入或直接就如來藏說來論述如來藏,是無法產生多大的 釐清作用,這部分筆者認為作者尚未完整掌握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結論雖有未盡之處,卻 不失做為梳理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重要參考依據。至於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與人間淨土的修 學關係,雖然文中曾提及聖嚴法師無論在主體信念上或修行體證上,以及所指導的禪淨修行上, 乃至其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心靈環保等,皆與如來藏思想有極密切之關係,但是未再做進一步 的說明。 二、 2011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 作者以太虛大師揭櫫「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聖嚴法師闡揚「人間淨土」, 8 陳英善:〈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編者 序,頁 383~414。

(17)

三位大德為當代佛教人間化運動不同世代的重要代表。承先啟後,探討聖嚴法師對於前代大德 所承繼的是什麼?另有開展的又是什麼?為方便了解三位大德思想異同,作者提出「苦、集、滅、 道」的觀察框架,從對當前佛教所處困局的感受(苦)與問題癥結的判斷(集)以及對佛教發展方 向、基本精神與宗旨的指導(滅)和具體實踐方法的安排(道)這四面向來觀察。作者依此得到一 個相當寶貴的創見:於「如來藏與性空的抉擇」一節,特別提到聖嚴法師的思想,還是以「性 空」為本的。聖嚴法師撰寫很多關於禪宗、天台、華嚴等的法門指導類以及經典釋義類,以弘 揚漢傳佛教為畢生職志,並且高度推崇如來藏的信仰。因此,是不是聖嚴法師和太虛大師一樣, 宗本如來藏思想?但是,作者認為聖嚴法師是立足在一個「融攝」的立場,他個人宗本「性空」 的立場並沒有動搖。認為太虛大師以漢傳佛教為依歸,以如來藏為思想根據;印順導師以印度 佛教為依歸,以性空為根據,認可如來藏是大乘佛法之一系;聖嚴法師則亦以印度佛教為依歸, 以性空為根據,但高度同情如來藏。三位大師的思想是「大同」處多於「小異」處。也就是在 取據上雖有異,但是,以佛法利濟人間的精神是共通的。9 該篇論文對於聖嚴法師如何以如來藏思想為實踐人間淨土的行動策略做系統性地論述, 是筆者撰寫此文的重要參考依據。但對於如來藏思想為實踐人間淨土的行動策略的內容及如何 開展尚未論及,是筆者於本文嘗試展開的。 三、 2011 年,釋果光及釋常諗〈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 兩位法師從《法鼓全集》、禪七開示、僧眾與信眾開示、相關文獻等資料,提出一整體架 構,探討「心靈環保」做為漢傳佛教的當代實踐,如何傳承禪佛教教理與禪法,與如何開創出 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觀念與實踐方法,以為新世紀的佛教努力。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心 靈環保的思想根源;第二部分,心靈環保與禪法修行;第三部分,心靈環保與當代倫理。於第 三部份,探討聖嚴法師受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思想影響,討論聖嚴法師於當代 實踐上,以如來藏思想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以「心靈環保」為核心,透過三大教育,落實四種 9 參見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2011 年 7 月,初 版 1 刷),頁 155~200。

(18)

環保、心五四、心六倫,將禪法開展至現代倫理的層面。10 四、 2013 年,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 作者認為如來藏說百年來在學術界多所反省,但學界的觀點大多僅限於學術界,信仰圈 自有一套理解模式,因此,探討如何調和兩者。文中即以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為例,探究兩 人如何重視史實,又能兼顧信仰實踐層次的需求,而視如來藏說為整體佛法不可或缺的一部 份,並審慎地抉擇、弘揚之。特別是對聖嚴法師在認同、肯定印順法師如來藏觀點,又大力 的弘化,而對如來藏信仰有所轉化和推進;以此說明聖嚴法師接受印順法師之如來藏觀點, 不只沒有帶來理論上的困思,反而使他的見解有別於傳統中國佛教之立論而形成特色。肯定 聖嚴法師作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來融攝傳統中國佛教及重佛法本義的印順的人間佛教。11 五、 2014 年,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考察〉 林建德於 2014 年發表的這篇論文最主要是探究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之進路,主要以印順法 師觀點做對比,認為聖嚴法師對禪學的創新詮釋,一方面在於回應印順法師對禪宗的質疑, 認為禪宗屬於後期大乘,思想為眞常唯心論,而相較於「緣起性空」,此眞常唯心思想在他看 來並非究竟,屬於四悉檀中「各各為人生善悉檀」,未必能直接相應於佛法解脫的修行,而試 著為禪宗找尋新的契機和發展的可能。文中提到聖嚴法師接受印順法師的觀點,認為因緣、 空性的思想,才是佛法的真髓所在,而佛教的根本義理也於此。聖嚴法師嘗試將禪宗所談的 佛性、自性等概念和緣起性空做結合,認為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即是般若智慧。聖嚴法師 表示空性即是佛性,空性是功能,佛性是本體(功能之所屬),兩者可謂一體之兩面。所以, 聖嚴法師認為佛性之概念和空性是相通的,佛性為空性的異名;對此,聖嚴法師在著作中再 三致意,認為如來藏說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而和神教 外道的梵我、神我大有區別。聖嚴法師承傳臨濟、曹洞二宗門,對於印順法師批判中國禪宗 不重義學和具有聲聞傾向,聖嚴法師以「結合印度佛教和漢傳禪佛教」,吸收不同佛教傳統的 10 參見果光法師、常諗法師:〈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 法鼓文化,2011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241~302。 11 參見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臺大中文學報》,第 40 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系,2013 年 7 月),頁 291~330。

(19)

正面要素,進行調和與融攝,進而創新和提煉,別於祖師所傳的內涵,豐富漢傳佛教的內 涵。12 這二篇論文在同一個脈絡之下──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以此探討法師 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是瞭解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及其推動漢傳禪佛教心志的重要參考。 六、 2014 年,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 文章對聖嚴法師著作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歸類與分析,系統地闡釋法師華嚴重要觀點及發掘 其思想特色。以四個層面來論述,其中第四部份,針對法師《華嚴心詮》而探究。此書註解宗 密的《原人論》,一部植基於《起信論》如來藏思想的判教撰述。作者認為此書的思想特色就 是法師將華嚴事事無礙法界與如來藏理事無礙法界做緊密連結,使華嚴法界至理易為現代讀者 所理解,且可憑藉空性與真心的觀照而獲得開顯。作者推崇法師在理論面或實踐面,將華嚴法 界思想與空性、如來藏的義理做很好的會通。13 此篇論文雖是探討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同時也探討法師重視如來藏思想之由,認為如來 藏學說與華嚴性起思想本來就是互相貫通的,不必強行割裂為兩套佛教義理系統。再者,聖嚴 法師如此側重如來藏,無非是助於行者確立和鞏固成佛的信心。信心畢竟是實踐的動力,若失 去動力,陳義再高遠的大乘教理與行法將失落其實修基盤,流於陳義過高的想望境地。聖嚴法 師常慨歎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所以如何建立行者修證信心以及將 佛法至理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大眾可以理解是相當重要的,而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正富有這 二種特質。 綜論上述六篇論文可以得知以下幾點:一、這六篇文章切入的角度雖不一致,其中陳英善、 林其賢、林建德都論及聖嚴法師與印順導師其「如來藏」觀點的對比;二、這六篇大多注意到 12 參見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對比考察〉,《聖嚴研究》,第五輯(臺 北:法鼓文化,2014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235~268。 13 參見黃國清:〈聖嚴法師的華嚴思想〉,《聖嚴研究》,第五輯(臺北:法鼓文化,2014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377~410。

(20)

聖嚴法師無論在主體信念上或修行體證上以及所指導的禪淨修行上,皆與如來藏思想有極密切 之關係;三、這六篇大多注意到聖嚴法師其如來藏思想高度重視實踐的層次以及與人間淨土開 展的相關性。歸結這六篇論文與聖嚴法師的論點:如來藏思想不只是可做哲學的思辨,還可以 應用於提升生命的品質,兼具學術性與信仰性,值得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作深入的探討。這正 是本文所要探知法師如何結合印度「緣起性空」義與中國佛教「空有不二」理並推進與轉化, 賦予如來藏當代的詮釋。

貳、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與實踐的論說研究

一、 2000 年,釋果徹〈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 作者為《法鼓全集》思想做概述性的介紹。作者提到聖嚴法師是透過三學的解行,達成「提 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實踐;且「以人間佛教實踐人間淨土的理想」最能代表聖 嚴法師積極化世的精神。全文以這兩個主題作為貫串《全集》的主軸來整理、介紹聖嚴法師的 思想。14 這篇文章以精簡扼要的方式介紹《法鼓全集》的主要內容和聖嚴法師「人間淨土」說的內 涵與大體輪廓,是筆者初步研究參考的重要文獻之一。 二、 2002 年,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 此書是研究聖嚴法師思想的首部專門論著,作者在提到聖嚴法師「對淨土、禪宗思想之融 攝」時指出: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與法門,偏向禪的系統,與一般持名念佛往生淨土的主張較 不相應。可說其淨土思想「非立基於淨土宗往生西方之觀點,而是透過念佛與唯心淨土之轉化 而來。」著重的是淨土經典中「觀想念佛」的禪觀與參究「念佛是誰?」的參禪法門,並藉由 《維摩經》的「唯心淨土」開展出建設「人間淨土」的人心淨化理念。15又主張「念佛為中國 佛教共通特色」,為適應各類眾生需求和承繼各時代不同佛法的系統,無論重視自力或他力的 14 參見釋果徹:〈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漢學研究通訊》,第 19 卷第 3 期(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2000 年 8 月),頁 384~391。 15 參見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臺北:法鼓文化,2002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82。

(21)

念佛法門都是聖嚴法師擇取採用的資源。16 作者從禪法的角度闡述法師提倡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淵源、依據………等,尤其在「他方、 此世淨土之連結與關係」中點出:淨土存在與否決定於心迷悟之間,自心本具佛土。作者歸結 聖嚴法師禪淨雙修的實踐理路是「攝淨於禪」,也點出如來藏思想是推動漢傳禪佛教及建設人 間淨土重要關鍵,此書研究成果提供撰寫本論文如來藏思想與人間淨土關涉的重要線索。 三、 2009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 作者從應用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聖嚴法師倫理思想特色,並從其實踐軌跡中尋繹倫理關懷 之核心準則,探究其在面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具體回應。貫串各篇的主軸思維則是法鼓山發展標 誌──從禪者到觀音,從觀音到宗派的角色象徵,探討聖嚴法師指導現代佛教徒,如何能從照 顧自己到關懷他人、從小我到大我的倫理實踐。結論是聖嚴法師倫理建設的特點有三:一、入 世取向的再確認;二、正視情緒的存在,肯定情感的價值;三、重視個體小我,肯定組織大我。 17 四、 2010 年,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 主要探討「人間淨土思想的定性與定位」、「人間淨土思想的施設架構特色與價值」兩個問 題;結論是:一、聖嚴法師在三學的教學施設上有:1、強調關懷與感恩 2、重視自我,肯定其 從小我提升到大我的價值 3、對知識的態度是重視致用實用;二、在思想的實踐上:1、從信仰 的佛教引發到學術的佛教 2、從儀式化的佛教引發到實踐的佛教 3、從菁英專修的佛教引發到 大眾普遍的佛教。18 《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歸納聖嚴法師倫理建設的三特 點以及〈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二個結論助於掌握聖嚴法師認為如來藏思想對 16 同前註,頁 82~83。 17 參見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9 年 6 月),摘要。 18 參見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153~205。

(22)

當代及未來世界佛教重要性的理解。 五、 2010 年,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 作者將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以聖嚴法師從四種角度,釐清人 間淨土階段為研究對象。第二時期以聖嚴法師從各種心法,醞釀淨化人間淨土階段為研究對象, 第三時期以聖嚴法師提倡心靈環保,建立觀念實現人間淨土階段為研究對象。第四時期以聖嚴 法師提倡心的教育理念,落實實踐人間淨土階段為中心,分三小題,其一:以三大教育實踐建 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二:以在西元 1999 年發表「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中,提倡「心 五四」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三,以在西元 2005 年推行「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 期許」中,提倡「心六倫」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全文試圖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勾繪 出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架構出心淨、眾生淨、國土淨相互之間的關係,並試圖追溯聖嚴法師如 何綜合出大小乘經典以及古聖先賢們的智慧,來架構出理想而完整的人間淨土;現代的人如能 遵循法師所架構的人間淨土地圖。19 六、 2013 年,釋果鏡〈再探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 作者著重在聖嚴法師如何把看似矛盾的「有相念佛」與「無相念佛」,透過《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般舟三昧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六種文獻的思想要義,提出念佛法門及四禪觀法門的立場,融攝通達有無二相的相即性與相入 性。作者透過論述,呈顯出法師的淨土思想在念佛法門上有著時代的貢獻。 這二篇文章將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架構整理得相當清楚,尤其是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 思想的第四期,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勾繪出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架構出心淨、眾生淨、國土淨相 互之間的關係,以及第二篇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可以從這些修行法門的施設看出與 如來藏思想的關係密切,也是筆者撰寫論文的重要參考文獻。 七、 2011 年,陳劍鍠〈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 19 參見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69~112。

(23)

作者從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來論證人心的淨化,紹述蕅益智旭的「現前一念心淨」 來闡述實現人間淨土之可能性,從純哲學思辨的立場考察聖嚴法師「建設人間」的內涵,歸結 聖嚴法師綰合永明「一念成佛論」的華嚴宗義理和蕅益智旭「現前一念心」的天臺思想,引出 其「人間淨土」的思想要義。文中並指出聖嚴法師強調一念心淨一念淨土,鼓勵行者,尤其對 嬰兒菩薩而言,能激發信心,令其勇往直前。20 八、 2015 年,陳劍鍠〈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 作者認為聖嚴法師倡導「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跟禪、淨的實踐手段有 直接關係。全文探討聖嚴法師如何詮釋及運用禪、淨二門,以作為倡導之手段及依據。該文研 究結果顯示,聖嚴法師雖極重視彌陀淨土法門,並有多部這方面專著,但聖嚴法師有以「以禪 攝淨」的方式來淨化人心,達致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21 作者這二篇文章皆關注到人間淨土與心法的關涉,可以明白為何聖嚴法師致力推動漢傳禪 佛教甚至創立中華禪法鼓宗。確立如來藏思想,激發行者實踐菩提道的信心。 九、 2011 年,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 作者透過對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從傳統淨土宗的獨立發展論及現當代淨土反動思潮 之動向,瞭解漢傳佛教淨土思想發展之軌跡,及聖嚴法師淨土思想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掘發 其淨土念佛法門教學之價值,也澄清外界認為他只講禪的誤解,看出他受太虛大師、印順導師 影響但又有不同的禪、淨判教方式,以及有別於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的如來藏思想之選擇,對 觀音法門的弘揚與推廣,釐清佛教正法思想,建立正信佛教的一貫態度等。22 此文有助於瞭解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發展之軌轍及承先啟後的歷史定位,更重要的是他 海納百川融攝禪淨、空有二觀來回應當代宗教於學術、信仰、實踐三層次的需求。 20 參見陳劍鍠:〈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 2011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201~239。 21 參見陳劍鍠:〈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文與哲》,第 26 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 系,1999 年 7 月),頁 425~460。 22 參見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摘要。

(24)

綜論上述九篇論文,可以歸結三個論點:一、辜琮瑜與陳劍鍠皆提出法師以禪攝淨的立場; 二、釋果鏡、王靖絲提出法師融攝空有的念佛觀點。三、林其賢將人間淨土與倫理建設的關涉 以及人間淨土思想施設架構特色與價值。這三點與本文要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將如來藏結合禪法、 念佛法門以及心靈環保等社會運動是息息相關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篇優質的論文必須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綜觀吳汝 鈞《佛學研究方法論》23一書、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24提到諸多研究方法,舉 凡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等方法。本文研究 方法以「思想研究法」、「創造詮釋學研究法」與「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範疇。

壹、思想研究法

本論文依據聖嚴法師自己的提示,採用「思想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他在〈如何研究 我走的路〉中自述其個人有幾點思想特質,如說道: 自我定位:一個帶動思想的人──我不是學問家、不是學者,但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 思想家。思想家的責任,就是先設想別人還沒想到的事、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以及 尚未有的解釋法。譬如今天的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我看到 台灣社會的問題後,會從佛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提出的觀念和想法,通常都能 適時引導社會的風氣、思想,以及引導社會觀念的轉變,因此對社會產生了一些影響力。 25 為何運用「思想研究法」來進行研究,因為較能貼切的呈顯出聖嚴法師給自己「思想家」的定 位,而其專長的思想領域是「佛教思想」,且通常是回應當代社會環境發生的各種問題,提出 23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4 月,3 版 1 刷),頁 91~96。 24 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臺北:法鼓文化,2006 年 6 月,初版 1 刷),頁 76~127。 25 引自釋聖嚴:〈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21 ~22。

(25)

相應的佛法來對應。正因聖嚴法師有此思想特點,所以在論述其思想內涵時,也著重考察其所 處時代的思想背景和切近研究子題的相關佛法論諍。 「思想研究法」意即根據被研究者的重要思想,對此作資料深入的彙集,經過彙集的過程 形成其思想系統化的彙整。經過多元的閱讀整理出重要觀點再做綜合性的思想統整,便是「思 想研究法」主要內容。26。因此,在著手撰寫該篇論文時,首先透過《法鼓全集》電子檔,檢 索其有關佛性、如來藏思想的資料,再逐筆閱讀和分類。再者從彙集的資料中梳理二點:一、 聖嚴法師如何詮釋「如來藏」、「佛性」。二、聖嚴法師如何在過去如來藏思想的詮釋研究中, 開展創見。

貳、創造詮釋學研究法

詮釋學探索能獲致研究主體承先啟後的脈絡意義。聖嚴法師對自己的定位是帶動思想的人、 帶動我們這個時代往前走的人。歷史是不斷回應當代並與之對話,在時間的軌轍無法故步自封, 需不斷鎔鑄並超越過去,並不斷對當下十方敞開與共振,繼續開創新頁。這與傅偉勳先生主張 「創造的詮釋學」的詮釋精神很接近,因此也從其主張借用了一些基礎的詮釋學概念。傅偉勳 先生說: 我認為,詮釋學的探索所能獲致的,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相互主體性脈絡意義的詮釋 強度或優越性」而已;於此,「相互主體性」也者,一方面涉及歷史傳統的批判超克以 及轉化重生。27 基於此,我們可以使用詮釋學的探索來釐清法師如來藏思想承先啟後的關鍵意義,先從如來藏 教史的思想議題了解聖嚴法師傳承了那些思想傳統,又從他的著作主張析理出他對如來藏思想 的傳統議題做了那些批判性超越以及轉化重生的詮釋工作。 傅偉勳的「創造詮釋學」共分五層辯證的詮釋步驟,第一、「實謂」層次:原思想家實際 26《佛學研究與方法論》,頁 121。 27 引自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一》(臺北:東大圖書,1990 年 7 月,初版 1 刷),頁 3。

(26)

上說了什麼?第二、「意謂」層次:原思想家想要表達什麼?第三、「蘊謂」層次:原思想家可 能要說什麼?第四、「當謂」層次:原思想家應當說出什麼?第五、「必謂」或「創謂」層次: 原思想家現在必須說出什麼?或創造的詮釋學者現在必須踐行什麼?若依這五步驟,只能先盡 力做到前三步驟:1.佛教經論說了什麼?2.古今大德說了什麼,出現甚麼問題?3.聖嚴法師說 了什麼,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如何被他應用在當代社會?至於第四、五步驟的探討,第四層次 需要具備相當的詮釋學洞見,才有辦法進行深度而適當的分析,第五層次須具有超越研究對象 的智識與學力方能完成。聖嚴法師累積數十載深厚的佛學及體證功力,難望項背,猶待來者努 力。

參、文獻學研究法

本研究最主要以文獻分析為主,因為聖嚴法師有豐富的著作,除了 1999 年法鼓文化為慶 聖嚴法師七十大壽,彙編成七十冊九大輯的《法鼓全集》之外,在此之後直至 2009 年聖嚴法 師示寂之前,尚有諸多中英文著作尚未收入,因此,法鼓山又於《法鼓全集》網路版增修續編 及相關著作,28又輔以法鼓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29在《法鼓全集》網路版及法鼓山聖嚴法師數 位典藏於佛性、如來藏思想及人間淨土理論觀念及實務作法均有豐沛的相關資料,因此,藉由 全面閱讀文獻與文本,希望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透由文獻的蒐集、文獻的管理、文獻的整 理、文獻的加工利用,30儘可能全面地爬梳出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 實踐的關涉的資料。 28 法鼓全集網路版http://ddc.shengyen.org/pc.htm 29 法鼓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http://www.shengyen.org/books-grid.php 30 蔡耀明:《佛學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料》,頁 76~127。

(2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擬從下列章節來探討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 第一章敘述本論文撰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概述前人研究成果、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論文 架構。 第二章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學思與著述,分為二節:第一節是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 之學思歷程,第二節是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論著。 第一節將聖嚴法師生平關乎人間淨土及佛性思想的啟蒙、確立歷程作介紹。透由生平介紹 引領讀者超越時空一覽聖嚴法師的生命歷程,順此掌握聖嚴法師與社會的交光互影,分為四個 歷程來探討,一是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二是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三是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 四是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 一、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六年朝元寺禁足掩關首重律藏的研讀。發表多篇有關戒律學的 文章後收錄於《律制的生活》一書或《戒律學綱要》」31援引諸多經典以說明皈依三寶及持守戒 律破除無明以尋求佛性的顯現。32 二、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聖嚴法師三十九歲赴日留學,以同等學歷及著作,考取日本立 正大學。在經費極度拮据的情況下,以六年的時間,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成為少數的博士僧。 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及博士論文《明末佛教研究》皆有佛性如來藏的探析。日本 求學的學思歷程助於日後聖嚴法師佛性思想的演進。 三、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聖嚴法師推動漢傳佛教不遺餘力,尤其是漢傳禪佛教。漢傳禪 佛教的範疇有:1.含攝整體的佛法。2.從人本的立場修解脫道。禪宗的禪是如來藏系統,佛性 無相,自性是空。在方法上有話頭、有默照,在觀念上有佛性,然而法師重視漢傳的禪佛教具 有包容性、消融性,以及對於人間社會的適應性,因此法鼓山堅持漢傳佛教的立場。漢傳禪佛 31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149~155。 32「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臺北:法鼓文化,2015 年 8 月,2 版 14 刷),頁 67。

(28)

教是法師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長老的偉大思想,站在現代人所見漢傳禪佛教的立足點上,希 望把印度佛教的源頭以及南北傳諸宗的佛法作一些溝通,以他所見、所知漢傳禪佛教的特色, 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從推動漢傳禪佛教,以明心見性為引,開啟人人的無盡藏─佛性 如來藏。 四、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1989 年,聖嚴法師以六十高齡在臺北縣金山鄉興建了一座世界 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 以作為實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同年,首次對「提昇人的品質,建設 人間淨土」的理念提出完整說明。33聖嚴法師提倡心的教育理念,落實實踐人間淨土階段,分三 方向,其一:以三大教育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二:以在西元 1999 年發表「心五 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中,提倡「心五四」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三,以在西元 2005 年推行「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中,提倡「心六倫」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這 三個方向無非就是心法就是復性功夫,復返人人本具的眞心佛性,透由三大教育、心靈淨化、 倫理重構,「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 第二節是聖嚴法師的著述。分為二個思想領域來介紹:一是如來藏,二是淨土思想的相關 論著介紹。透由閱讀聖嚴法師如來藏及淨土思想的相關著述,梳理其思想脈絡。言及佛性思想 的論著很多,如禪修、禪學相關著作,多處觸及但未專篇深入論述,因此以《自家寶藏─如來 藏經語體譯釋》、《觀音妙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神 通與人通》為代表;淨土思想則以《法鼓山的方向》、《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山的方向Ⅱ》、 《學術論考》、《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空花水月》、《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我願無窮 ─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為代表。 第三章聖嚴法師佛性思想之探源,這一章透由傅偉勳教授提出的五層辯證的詮釋步驟研究 法,對於佛教經論、古今大德說甚麼,以及出現甚麼問題,至於聖嚴法師對此說了甚麼,解決 了哪些問題,又如何被他應用在當代社會?也就是聖嚴法師如何在佛性思想的傳統中繼往開來 33 釋聖嚴:《抱疾遊高峯》(臺北:法鼓文化,2001 年 6 月,1 版 1 刷),頁 212。

(29)

並解決歷史發展中的困局?又如何將自己的詮釋應用、實踐在當代社會?聖嚴法師在主體信念 除了從古今大德及佛教經論得到啟迪之外,他於修行體證之中,又得到何種的體悟?古今大德 的部份以第一節典範在夙昔及第二節楷模在近賢,第一節舉出五位古德:南嶽慧思、曹溪慧能、 荷澤神會、圭峰宗密、蕅益智旭;第二節則舉出三位近賢:太虛大師、東初法師、印順法師; 佛教經典的部份以第三節經典啟慧:《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為代表;觀修的部份以第四節 禪修體證:掩關自創無念法、西方禪修教與學。 第四章聖嚴法師佛性當代詮解。這一章針對聖嚴法師如何於佛性思想發展之軌轍及承先啟 後的歷史定位來回應當代宗教於學術、信仰、實踐三層次的需求。筆者認為聖嚴法師佛性當代 詮解可歸納為四個特點來說明之:一、融攝般若佛性。二、攝取諸宗之長。三、結合學術信仰。 四、綰合傳統現代。 第五章佛性思想對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聖嚴法師認為要推動人間淨土的建設工程,佛性 如來藏的信仰就太重要了。如來藏思想在推動人間淨土如何以具體的行動策略來呈顯與落實? 如何建構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 通究竟諸法實相的修學法門呢?因此,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創立中華禪法鼓宗(佛性於禪法─ 以融攝空有),第二節闡揚念佛行菩薩道(佛性於念佛─以無相無念),第三節推動菩薩三聚淨戒 (佛性於戒律─策發菩提心),第四節致力建設人間淨土(佛性於倫理─小我到無我)。 第六章佛性思想於法鼓山境教的施設。分為第一節打造「即景觀修」的原則─本來面目。 第二節打造「即景觀修」的妙方,法師不僅以等身的著作以及無盡的身教教化世人,同時將禪 悅的境教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等道場以啟迪來者,在「法鼓山的禪悅境教」、 「建築師姚仁喜分享農禪之美」這二支由法鼓山網路電視台所拍攝的影帶中以及《法鼓山故事》 一書得以見聞法師對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的建築藍圖皆以「即景觀修」為目標。 第七章結論,綜合前面各章論點,陳述研究成果。

(30)

第二章 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學思與著述

第一節 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學思歷程

聖嚴法師一九三○年誕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狼山前小娘港,一九四三年(十四歲)投江蘇省狼 山廣教寺出家,法名依臨濟宗剃度子孫派取為「證覺常進」。一九四九(二十歲)年因大時代不得 不捨僧從戎,軍旅十年,不曾或忘出家初衷,常撰寫有關佛法相關文章發表於佛教刊物,於一 九五九年(三十歲)申請退役獲准後,旋即於一九六○(三十一歲)由曹洞宗系焦山定慧寺方丈東初 老人剃度,法名「慧空聖嚴」。一九七八年(四十九歲),拜見靈源長老,復得其法脈傳承,繫屬 虛雲老和尚下第三代,臨濟義玄下第五十七代傳人,蒙賜法派字號「知剛惟柔」,一九八九年 (五十九歲)創建法鼓山,於二○○九年(八十歲)捨報,有關聖嚴法師波瀾跌宕傳奇的一生,請參 閱林其賢所編撰的《聖嚴法師年譜》1及法師自傳、傳記等2,已有詳贍精彩的論述,在此不容 贅述,謹擇聖嚴法師一生中如來藏與淨土思想的形塑、開展與成熟期作探討,將之分為四期: 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

壹、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1961~1968)

一九六○年,聖嚴法師依止東初老人再度披剃之後,最大的願望即是求菩薩賜予一個靜修 用功的道場,因此,天天禮拜大悲懺,誦念觀音大士聖號,終於在浩霖、星雲、悟一法師介紹 協助下於一九六一年正式向東初老人告假,南下高雄美濃朝元寺。3一開始是禁足,直到一九 六三年九月三十日關房建成後則掩關。聖嚴法師於掩關這一段時日,前期是讀經、拜懺,後期 是讀經、寫作,讀經與寫作在時間上互有更替,唯有打坐則是從未中斷,他打坐的方法非常奇 特,既不修觀也不參禪,更不念佛;也就是說上述佛家修定大法,對他而言竟然都不契機,他 1 林其賢編著:《聖嚴法師年譜》(臺北:法鼓文化,2016 年 2 月,初版 1 刷)。 2 釋聖嚴:《歸程》(臺北:法鼓文化,2009 年 3 月,2 版 8 刷)。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臺北:法鼓文 化,2009 年 2 月,3 版 4 刷)。釋聖嚴:《雪中足跡》(臺北:三采文化,2009 年 2 月,初版 1 刷)。釋聖嚴: 《美好的晚年》(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 2 月,初版 1 刷)。釋聖嚴:《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臺 北:法鼓文化,2011 年 5 月,初版 3 刷)。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文化,2004 年 8 月,2 版 5 刷)。潘煊:《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臺北:天下遠見,2009 年 3 月,1 版 1 刷)。陳慧劍:《聖嚴 法師》(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6 年 12 月,3 版 1 刷)。 3《聖嚴法師七十年譜》,頁 149。

(31)

的打坐是諸法之外的「純打坐」不加任何「禪觀」,他也自知這是個人的創作,所修法門為自 創,法師在這一特殊的方法上,找到了「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的「本來無一物」的 一絲不掛禪。他沒有師承、未經啟迪,用這一「離念、無念」、「非觀非禪不思議法」,開闢了另 一片修行空間,若干年後,他訂名為「疑似曹洞默照禪」之「無念法」。4聖嚴法師這種「疑似曹洞 默照禪」之「無念法」,常「身在禪中不見禪」,不管在知識與境界兩方面,都已另見天地了。 此階段的修證方法對於日後開創中華禪法鼓宗,也就是空有不二的如來藏教法有甚深的影響, 容後文再敘。 除了上述打坐之外,讀經、寫作是聖嚴法師禁足、掩關的重要作息。掩關期間最主要著作: 《律制生活》5《怎樣做一個居士》6《怎樣修持解脫道》7《正信的佛教》8《戒律學綱要》 9《為什麼要做佛事》10《基督教之研究》11《聖徒的故事》12《比較宗教學》13《歸程》14 《佛教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瓔珞》15 4 見〈6.朝元禁足,風景奇異〉〈7.六載閉關,天地宏開〉,《聖嚴法師》,頁 36~37、41。 5 釋聖嚴:《律制生活》(臺北:東初出版社,1995 年 8 月,修訂版 2 刷)。 6 「印經書贈送工作:……最近也印了「佛學小叢刊」五十開及三十二開的精美小冊子贈送,包括《怎樣做一 個居士》、《怎樣修持解脫道》、《原始佛教》、《為什麼要做佛事》及為方便老年人閱讀而特別設計的《念佛與 助念》。這些文字上的宣傳,希望能使得佛法普及。」釋聖嚴:《歸程》,頁 231。 7 同上註。 8 「當明白的佛教常識,故自《菩提樹》雜誌連載以後,頗得好評,且有讀者希望早日單印流通,因此予以重 行增訂。今承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熱心出版,謹此誌謝。佛滅紀元二五○九年元旦序於朝元寺瓔珞關 房」釋聖嚴:《正信的佛教》自序(臺北:法鼓文化,2004 年 10 月,修訂 2 版 91 刷),頁 4。 9「竺摩老人抱病為本書撰序,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斥資為本書印行初版,十三年後天華公司為之重排新 版,在此一併致其無上的謝意。聖嚴佛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關房,一九七八年三月一日再版 識於北投」《戒律學綱要》自序,頁 11。 10 同註 37。 11 「本書的主題部分,寫成於一九六六年,初版於一九六七年;附錄部分初版於一九五六年,可見是我二十多 年前乃至三十多年前的早期作品,當時我的年事尚輕,行文的詞鋒比較銳利,今天如果要我再寫一本類似的 書,已是不可能了。本書曾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及東初出版社先後出版,今由久大文化徵詢再版,這是對我個 人生命的回顧,也為本書的生命,帶進了另一個新的歷程,因此,補述所感如上,用以為序。一九八七年八 月三日序於臺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釋聖嚴:《基督教之研究:附錄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臺 北:久大文化,1987 年 1 月,1 版 1 刷),自序,頁 5。 12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序於朝元寺瓔珞關房」釋聖嚴:《聖者的故事》 (臺北:法鼓文化,2009 年 3 月,2 版 8 刷),自序,頁 4。 13 「到了一九六六年秋天,我的書還沒有著手編寫,高雄的壽山佛學院竟為我開了「比較宗教學」的課。此後 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便使我完成了本書初稿。」釋聖嚴:《比較宗教學》(臺北:法鼓文化,《法鼓全集》, 1993 年 11 月,初版 1 刷,1 輯 4 冊),自序,頁 4。 14 「本書初稿近二十萬言,部分曾由《慈明月刊》發表,……在此,我要謝謝開元寺佛經流通處的出版,和方 行仁先生的題字。佛元二五一二年元月序於朝元寺關房」《歸程》自序,頁 4。 15「這是一本新書,是從《佛教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瓔珞》的三本舊書中選輯而成。也就意味著這是那三 本書的菁華。那三本書,分別出版於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八年,那些文章,寫成於山中掩關及禁足期間。」

(32)

表 2-1:聖嚴法師於「掩關六載瓔珞啟如來」期間完成之重要著作 書名 出版日期 出版單位 現收錄於 律制生活 1963-01-01 台北:東初 《法鼓全集》05-05 怎樣做一個居士 1965-01-01 台北: 覺世旬刊社 《法鼓全集》05-04 怎樣修持解脫道 1965-01-01 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鼓全集》05-04 正信的佛教 1965-01-01 台北:東初 《法鼓全集》05-02 戒律學綱要 1966-01-25 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鼓全集》01-03 為什麼要做佛事 1967-01-01 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鼓全集》05-04 基督教之研究 1967-03-01 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鼓全集》01-05 聖徒的故事 1968-01-01 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 《法鼓全集》05-07 比較宗教學 1968-04-01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法鼓全集》01-04 歸程 1968-10-15 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 《法鼓全集》06-01 佛教是什麼 佛教實用法 瓔珞 1968-01 台南:開元寺佛經流通處 由以上這些著作可歸納出聖嚴法師對律學的鑽研,「(《學佛知津》)這是一本新書,是從《佛教 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瓔珞》的三本舊書中選輯而成。……那些文章,寫成於山中掩關及 禁足期間。由於當時的閱藏方向,著重於根本佛教或佛教原始面貌的探究,多半的工夫,放在 阿含部及律部,這使我對佛陀化世的本懷及僧團生活的型態,把握到了源頭的景色,以致嗣後 釋聖嚴:《學佛知津》(臺北:法鼓文化,《法鼓全集》,輯 5 冊 4,1999 年 12 月,2 版 1 刷),自序,頁 3。

(33)

當我涉及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之時,不再受一宗一派的模式所限,卻能從各派的優勝處得到法 益。」16聖嚴法師致力閱讀「四阿含」,並據此寫成《正信的佛教》,接著是埋首於「律藏」,舉 凡《大正藏》中所能見到的律典,無一遺漏,因此,對佛教僧團的制度、生活、戒相,如數家 珍。他一邊讀一邊寫,經過十個月時間,又完成了演繹佛家戒律義理的《戒律學綱要》一書。 17戒律學對於佛性的開展有何關係呢?聖嚴法師認為「因為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18因為皈依三寶及持守戒律得以破除無明以尋求佛性的顯現。 聖嚴法師從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到美濃閉門讀經,到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出關弘 法,前後計達六年三個月零八天。他總結這一段期間的成果有二點,前二點對於日後他對如來 藏的體會及詮釋具關鍵性: 1. 所有的修行方法除了「九十天的般舟三昧」之外,其他的有關佛家禪定(六祖禪、 天臺止觀、念佛三昧)都試煉了,……,雖然自己修的不是中國正宗「禪」,但是 他遍讀一切禪修的典籍,也選擇了日後教禪的路。 2. 在經藏上,也選讀、精讀全部佛典中重要的經論,包括般若、華嚴、涅槃、楞嚴、 法華、大智度論……。其中尤以「阿含、般若」最為得力,凡是重要的經論都已做 了一番浸禮。19 聖嚴法師於掩關六年解行雙運的歲月,於修證的部分在試煉了六祖禪、天臺止觀、念佛三昧後, 深知自己修的不是中國正宗「禪」,但是他遍讀一切禪修的典籍,也選擇了日後教禪的路,也 就是融貫古今中外的中華禪法鼓宗;而在閱藏的過程中,舉凡性空唯名(空)與真常唯心系(有) 經論:般若、華嚴、涅槃、楞嚴、法華、大智度論……,他皆做了一番浸禮。 16《學佛知津》自序,頁 3。 17《歸程》,頁 292~293。 18《戒律學綱要》自序,頁 11。 19《歸程》,頁 295。

(34)

貳、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1969~1975)

一九六五年春天,東初老人去函尚在美濃朝元寺掩關的法師,敦促他出關,赴日留學,以 俾立足於時代潮流尖端,備他日弘化之用,並允諾將全力支持留學費用。隨後,留學日本之張 曼濤居士也去函鼓勵,及出身於日本京都佛教大學的楊白衣居士,從臺北牯嶺街的舊書攤蒐集 了一批一批日文的佛教舊書,送到美濃的「關房」。那段期間,聖嚴法師也從日文的文法書開 始,以自修的方式讀通了日文。因此,聖嚴法師本以為既然已經能夠看懂日文,運用日文著作, 那就不必要去日本了。20終究敵不過對佛教振興起弊的強烈責任心及對眾生濟度的悲心,在不被 教界祝福與看好之下,僅憑一張機票及願心啟程了。 由於基督教的刊物指名挑戰,……當時的佛教界,……已經沒有一個懂得梵文,……雖 然年紀已經快要四十歲,還是打著勇氣說:「捨我其誰!」……尤其是,由於國內佛教 教育普遍地低落,僧眾不受一般人的重視,……。為了提高佛教的學術地位以及僧人的 素質,以備開創佛教教育的新局面,我就毅然決然地發願去留學日本。事實上,在山中 讀了許多日文的佛教著作之後,發現日本在佛教教育設施及學術研究方面,確實已有了 輝煌的成就,儼然已執世界佛教動脈的牛耳。就這樣,我於一九六八年二月,走出關 房,……21 而後由慧嶽法師全力促成,並經留學東京之吳老擇先生奔走接洽,為聖嚴法師及在泰國留學之 淨海法師辦妥赴日留學手續,獲得東京立正大學入學許可。由於前昔赴日留學之僧侶,還俗者 多,頗令教界人士灰心。影響所及,唯恐聖嚴法師此行將易裝返俗,因此原允諾贊助學費的東 初長老改口不支持,可想而知其他的長老不贊成、居士不護持,致使經費無著。聖嚴法師因經 費無著,亦有放棄之心理準備。此時已在日本學習的淨海法師勸請法師前往,期勉他對於經費 不必掛心,只要真心,自有善緣護法。聖嚴法師以逆緣實推動向上之增上助緣,下定決心赴日 留學,並在佛前祈願:為重振中國佛教文化及教育而留日,絕不改裝、絕不葷食、絕不打工、 20《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 84。 21《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 85。

數據

表 2-1:聖嚴法師於「掩關六載瓔珞啟如來」期間完成之重要著作  書名  出版日期  出版單位  現收錄於  律制生活  1963-01-01  台北:東初  《法鼓全集》05-05  怎樣做一個居士  1965-01-01  台北: 覺世旬刊社  《法鼓全集》05-04  怎樣修持解脫道  1965-01-01  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鼓全集》05-04  正信的佛教  1965-01-01  台北:東初  《法鼓全集》05-02  戒律學綱要  1966-01-25  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  《法
表 2-5:「人間淨土」於《法鼓全集》中各書籍引用之次數.  書名  淨土  人間淨土  合計  排名  備註  法鼓山的方向  74  1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28  2  法鼓山的方向Ⅱ  25  3  學術論考  24  4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  5  空花水月  17  5  維摩經六講  17  5  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17  5  禪的世界  16  9  兩千年行腳  13  10  從表格 2-5 得知,在《法鼓全集》中出現最多「淨土」 、 「人間淨土」詞彙前五名的書
圖 6-3.農禪寺心經牆
圖 6-5.法鼓大學圖書館《心經影壁》  法鼓大學圖書館《心經影壁》是集合德、英、法、韓、日、越等多國的諸多譯本以及敦煌、歐 陽詢、乾隆等諸多版本的《心經》 。  三、 《維摩經》的智慧  園區大殿中掛有「直心是道場」 、 「不二法門」匾額。而這二句是引自於《維摩經》 。 《維摩 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有許多名詞,不僅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經家喻戶曉, 例如「不二法門」出於本經的〈入不二法門品〉………「燈燈相傳」的「無盡燈」一語,出於 本經的〈菩薩品〉 ;………以滿足眾生的物欲作為接引學佛的方便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討.

“convergence of Pure Land and Tiantai”, explains how Di Xian adopted Tiantai Teaching and Meditation on Buddha recitation method, grouped Tiantai Teaching and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自從 Engle(1982)提出 ARCH 模型以來,已經超過 20 年,實證上也有相當多的文獻 探討關於 ARCH 族模型的應用,Chou(2002)將 GARCH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