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擬從下列章節來探討聖嚴法師對佛性意義的當代詮解及其與人間淨土實踐的關涉:

第一章敘述本論文撰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概述前人研究成果、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論文 架構。

第二章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學思與著述,分為二節:第一節是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 之學思歷程,第二節是聖嚴法師其佛性與淨土之論著。

第一節將聖嚴法師生平關乎人間淨土及佛性思想的啟蒙、確立歷程作介紹。透由生平介紹 引領讀者超越時空一覽聖嚴法師的生命歷程,順此掌握聖嚴法師與社會的交光互影,分為四個 歷程來探討,一是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二是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三是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

四是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

一、掩關六載瓔珞啓如來。六年朝元寺禁足掩關首重律藏的研讀。發表多篇有關戒律學的 文章後收錄於《律制的生活》一書或《戒律學綱要》」31援引諸多經典以說明皈依三寶及持守戒 律破除無明以尋求佛性的顯現。32

二、負笈東瀛雙論涉佛性。聖嚴法師三十九歲赴日留學,以同等學歷及著作,考取日本立 正大學。在經費極度拮据的情況下,以六年的時間,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成為少數的博士僧。

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及博士論文《明末佛教研究》皆有佛性如來藏的探析。日本 求學的學思歷程助於日後聖嚴法師佛性思想的演進。

三、風雨行腳東西傳禪法。聖嚴法師推動漢傳佛教不遺餘力,尤其是漢傳禪佛教。漢傳禪 佛教的範疇有:1.含攝整體的佛法。2.從人本的立場修解脫道。禪宗的禪是如來藏系統,佛性 無相,自性是空。在方法上有話頭、有默照,在觀念上有佛性,然而法師重視漢傳的禪佛教具 有包容性、消融性,以及對於人間社會的適應性,因此法鼓山堅持漢傳佛教的立場。漢傳禪佛

31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0 年 3 月,初版 1 刷),頁 149~155。

32「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臺北:法鼓文化,2015 年 8 月,2 版 14 刷),頁 67。

教是法師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長老的偉大思想,站在現代人所見漢傳禪佛教的立足點上,希 望把印度佛教的源頭以及南北傳諸宗的佛法作一些溝通,以他所見、所知漢傳禪佛教的特色,

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從推動漢傳禪佛教,以明心見性為引,開啟人人的無盡藏─佛性 如來藏。

四、六十法鼓人間成淨土。1989 年,聖嚴法師以六十高齡在臺北縣金山鄉興建了一座世界 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

以作為實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同年,首次對「提昇人的品質,建設 人間淨土」的理念提出完整說明。33聖嚴法師提倡心的教育理念,落實實踐人間淨土階段,分三 方向,其一:以三大教育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二:以在西元 1999 年發表「心五 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中,提倡「心五四」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其三,以在西元 2005 年推行「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中,提倡「心六倫」來實踐建設人間淨土為研究對象。這 三個方向無非就是心法就是復性功夫,復返人人本具的眞心佛性,透由三大教育、心靈淨化、

倫理重構,「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

第二節是聖嚴法師的著述。分為二個思想領域來介紹:一是如來藏,二是淨土思想的相關 論著介紹。透由閱讀聖嚴法師如來藏及淨土思想的相關著述,梳理其思想脈絡。言及佛性思想 的論著很多,如禪修、禪學相關著作,多處觸及但未專篇深入論述,因此以《自家寶藏─如來 藏經語體譯釋》、《觀音妙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神 通與人通》為代表;淨土思想則以《法鼓山的方向》、《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山的方向Ⅱ》、

《學術論考》、《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空花水月》、《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我願無窮

─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為代表。

第三章聖嚴法師佛性思想之探源,這一章透由傅偉勳教授提出的五層辯證的詮釋步驟研究 法,對於佛教經論、古今大德說甚麼,以及出現甚麼問題,至於聖嚴法師對此說了甚麼,解決 了哪些問題,又如何被他應用在當代社會?也就是聖嚴法師如何在佛性思想的傳統中繼往開來

33 釋聖嚴:《抱疾遊高峯》(臺北:法鼓文化,2001 年 6 月,1 版 1 刷),頁 212。

並解決歷史發展中的困局?又如何將自己的詮釋應用、實踐在當代社會?聖嚴法師在主體信念 除了從古今大德及佛教經論得到啟迪之外,他於修行體證之中,又得到何種的體悟?古今大德 的部份以第一節典範在夙昔及第二節楷模在近賢,第一節舉出五位古德:南嶽慧思、曹溪慧能、

荷澤神會、圭峰宗密、蕅益智旭;第二節則舉出三位近賢:太虛大師、東初法師、印順法師;

佛教經典的部份以第三節經典啟慧:《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為代表;觀修的部份以第四節 禪修體證:掩關自創無念法、西方禪修教與學。

第四章聖嚴法師佛性當代詮解。這一章針對聖嚴法師如何於佛性思想發展之軌轍及承先啟 後的歷史定位來回應當代宗教於學術、信仰、實踐三層次的需求。筆者認為聖嚴法師佛性當代 詮解可歸納為四個特點來說明之:一、融攝般若佛性。二、攝取諸宗之長。三、結合學術信仰。

四、綰合傳統現代。

第五章佛性思想對人間淨土的修學指導。聖嚴法師認為要推動人間淨土的建設工程,佛性 如來藏的信仰就太重要了。如來藏思想在推動人間淨土如何以具體的行動策略來呈顯與落實?

如何建構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還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 通究竟諸法實相的修學法門呢?因此,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創立中華禪法鼓宗(佛性於禪法─

以融攝空有),第二節闡揚念佛行菩薩道(佛性於念佛─以無相無念),第三節推動菩薩三聚淨戒 (佛性於戒律─策發菩提心),第四節致力建設人間淨土(佛性於倫理─小我到無我)。

第六章佛性思想於法鼓山境教的施設。分為第一節打造「即景觀修」的原則─本來面目。

第二節打造「即景觀修」的妙方,法師不僅以等身的著作以及無盡的身教教化世人,同時將禪 悅的境教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等道場以啟迪來者,在「法鼓山的禪悅境教」、

「建築師姚仁喜分享農禪之美」這二支由法鼓山網路電視台所拍攝的影帶中以及《法鼓山故事》

一書得以見聞法師對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的建築藍圖皆以「即景觀修」為目標。

第七章結論,綜合前面各章論點,陳述研究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