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之觀念最早出現於 1934 年 Graham 和 Dodd 所著「Security Analysis」

一書,書中提及於評價普通股時,應將每股盈餘乘以適當的品質係數(coefficient of quality),以反映出以下訊息:

1. 股利發放政策。

2. 公司概況,包括公司之規模、聲譽、財務狀況及前景。

3. 公司之行業特性。

4. 整體市場趨勢。

1930 年代早期,投資人著重於尋找股價低估之投資機會,直至 1970 年代末期 才著重於企業價值之衡量。為得知企業價值,必須先預測企業盈餘,因此盈餘品 質才逐漸獲得學者及分析師之重視。O’Glove (1987) 於著作之財報分析教科書中,

重新引入盈餘品質之概念,並將其書名取名為「Quality of Earnings」,其後 Lev

17

(1989)於解釋變數時,正式將「品質」一詞作為敘述盈餘特性之學術用詞。

Dechow, Ge, and Schrand (2010)認為,較高品質之盈餘可提供關於公司財務表 現及其特性之資訊,而此項資訊與特定決策者所作出之特定決策攸關,此即為盈 餘品質之定義。根據以往文獻,盈餘品質之估計變數大致可分為五類,分別為盈 餘持續性(earnings persistence)、異常應計項目與應計項目模型(abnormal accruals and modeling the accrual process)、盈餘平穩化(earnings smoothness)、及時損失認列 (timely loss recognition)及盈餘目標(target beating)。

1、 盈餘持續性

盈餘需具備決策有用性,方為高品質之盈餘,但所謂之決策有用性多以有利 於股東之評價為判斷標準,因此於估計盈餘品質時,公司若有較多持續性盈餘,

則代入股票評價公式計算而得出之價值會較高,代表公司之盈餘品質較好。

Sloan (1996)認為,當期盈餘包含應計項目之組成部分及現金流量之組成部 分,而由於應計項目之認列較主觀,可能有操縱之疑慮,故應計項目之組成部分 於未來期間重複發生之可能性較低。換言之,若公司盈餘中包含較多現金流量部 分,則其盈餘持續性較高。研究結果指出,盈餘表現中屬應計項目部份,相較於 盈餘表現中屬現金流量部分,展現較低之持續性,但根據股價反應卻顯示投資人 並未辨認出上述兩項盈餘組成要素之差異,進而高估股價。

Xie (2001)進一步探討 Sloan (1996)研究結果,發現儘管資本市場傾向高估正常 應計項目及異常應計項目之持續性,因此使股價高估,但使股價高估的部分主要 是因為高估異常應計項目。

Richardson, Sloan, Soliman, and Tuna (2005)根據 Sloan (1996)之研究,探討應計 項目之可靠性與盈餘持續性之關聯。Richardson et al. (2005)認為,以往文獻之應計 項目定義僅限於非現金之營運資金部分(non-cash working capital),並未考量非當期

18

之應計項目,如資本化之軟體開發成本及機器設備之資本支出等,因此將應計項 目重新定義為營運資金、非流動營運資產(non-current operating assets)及淨金融資 產(net financial assets)三者之變動合計數。研究結果顯示,可靠性較低之應計項目 導致盈餘持續性較低,且投資人並未預期此項結果,因此使股票有嚴重的訂價錯 誤(mispricing)。

李銘家(2006)以 1992 至 2004 年台灣上市公司為樣本,亦將應計項目定義為營 運資金、非流動營運資產及淨金融資產三者之變動合計數,發現營運資金及非流 動營運資產部份之盈餘持續性較低,但此結果因產業而異,如在電子產業則無明 確之結果。

2、 異常應計項目與應計項目模型

根據應計項目模型,應計項目可以區分為正常應計項目(normal accruals)與異 常應計項目(abnormal accruals)1。正常應計項目反映公司的績效表現,而異常應計 項目則反映因適用會計規定或盈餘管理所產生之扭曲,亦即因不完美之衡量方法 使得應計項目無法正確反映公司績效表現之部分,因此若是應計項目模型可適當 衡量正常應計項目,則異常應計項目代表應計品質較低。

Jones (1991)以銷貨收入變動及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毛額作為正常應計項目之 估計變數,並將其區分為正常及裁量性應計項目,藉以探討於進口救濟調查(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期間內,因進口救濟而獲利之公司是否會透過盈餘管理降低所 認列盈餘。研究結果顯示,經理人傾向於進口救濟調查期間內認列裁量性應計項 目,以降低帳列盈餘,特別是於進口救濟期間完成時更為明顯。

Dechow, Sloan, and Sweeney (1995)調整 Jones (1991)之應計項目模型,將銷貨 收入變動中之賒銷變動部分排除,並比較多種應計模型之解釋能力,發現修正 Jones

1 或稱裁量性應計項目(discretionary accruals)。

19

(1991)後之模型(Modified Jones model)較能偵測出盈餘管理之現象。

Kothari, Leone, and Wasley (2005)根據 Modified Jones model 得出之裁量性應計 項目,進一步以公司本身之總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找出相同行業之公司配 對,得出績效配對裁量性應計項目(performance-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s),藉 以控制公司績效對裁量性應計項目之影響,發現當公司績效為主要考量時,使用 績效配對裁量性應計項目可以增加盈餘管理研究推論之可靠性。

Dechow and Dichev (2002)認為,企業經濟資源之實現(achievements)及犧牲 (sacrifices)與其相關現金流出及流入之時點有所差異,此項時間差異需要透過應計 項目來調節;然而,應計項目涉及假設估計,精確之估計代表目前應計項目與過 去、現在和未來現金流量的實現互相契合,而不精確或錯誤之估計則會降低應計 項目調節時間差異的功效,因此應計品質之定義為應計項目是否可反映現金流量 之實現。基於以上概念,Dechow and Dichev (2002)以各公司營運資金應計項目之 迴歸模型,得出前一期、當期及後一期之殘差,並計算上述三年殘差之標準差。

若殘差標準差越大則表示應計項目估計之偏誤較大,應計品質較低,藉以評估盈 餘持續性,結果顯示應計品質與盈餘持續性為正相關。

Francis, LaFond, Olsson, Schipper (2005) 則 結 合 Modified Jones model 與 Dechow and Dichev (2002)之應計項目模型,計算前四期及當期之殘差,並以上述 五年殘差之標準差作為應計品質(AQ)之估計變數,發現低應計品質與高負債及權 益資金成本(cost of equity)有關。此外,Francis et al. (2005)進一步將應計品質區分 為非裁量性應計品質(innate AQ)及裁量性應計品質(discretionary AQ)2,發現兩者對 於資金成本(cost of capital)皆有重大影響,但相較之下非裁量性應計品質之影響較 顯著。

2非裁量性應計品質主要反映整體經濟之狀況,而裁量性應計品質主要反映適用不同會計原則所造

成之差異。

20

3、 盈餘平穩化

Dechow et al. (2010)認為,應計項目的認列可平穩因現金收付所造成之隨機波 動,因此使盈餘比現金流量更能代表公司之績效表現。然而,平穩化並非必要之 盈餘屬性或認列應計項目之目標。換言之,平穩化只是應計基礎制度(accrual-based system)下之結果,而非制度之最終目標。會計制度制定者往往假設應計基礎制度 下之盈餘較能真實反映績效表現,因而可增加決策有用性,但應計項目仍有可能 隱藏或延後績效表現相關之認列,因此平穩化特性事實上可能無法代表較高之決 策有用性或較高之盈餘品質。

Leuz, Nanda, and Wysocki (2003)以跨國公司資料為樣本,使用四種衡量方式來 測試盈餘管理:利用應計項目平穩帳列盈餘、會計應計項目變動與營業現金流量 變動之平穩化及相關性、應計項目規模(magnitude)與避免認列小額損失,發現於股 權分散、投資人保護佳及資本市場較大之國家,企業之盈餘管理行為較不嚴重。

Tucker and Zarowin (2006)以裁量性應計項目之變動與裁量性應計項目前利益 (pre-discretionary income) 3變動之負相關係數作為平穩化之測量方式,當相關係數 越小表示平穩化之現象越嚴重。研究結果顯示,盈餘平穩化程度較高的公司,其 當期股價包含較多未來盈餘部分,意謂經理人運用財務報導裁決權(financial reporting discretion),可揭露更多與未來盈餘及現金流量相關之資訊。

4、 及時損失認列

損失認列之時效性代表於財務狀況表與損益表中反映不利之經濟事件的速度 快慢,因此是重要的盈餘品質因素(Ball and Shivakumar , 2005),當損失認列越及 時,代表盈餘品質越高。

Basu (1997)利用股票報酬率及本期淨利變動探討穩健原則對財務報表的影

3裁量性應計項目前利益(pre-discretionary income)係指本期淨利減去裁量性應計項目後之金額。

21

響,為研究及時損失認列時最常用的衡量方法。研究結果顯示,盈餘對於壞消息 反應較及時,此亦為盈餘時效性優於現金流量之原因。此外,研究進一步區分盈 餘中之應計項目部分,發現透過應計項目,使盈餘對於壞消息之認列較及時,因 而使得整體盈餘之時效性優於現金流量。

Ball and Shivakumar (2005)以英國企業為樣本,發現在相同的法規下,與上市 公司相比,私人公司及時損失認列的情形較不普遍,亦即私人公司所提供之財務 報導品質較低。然而,此項研究結果並不代表財會準則制定失敗,而是代表投資 人對上市公司與私人公司財務報導之需求不同。換言之,私人公司之財務報導品 質差是市場供需間之結果,而非因規則訂定之缺失。

Ball and Shivakumar (2006)發現損失認列之情形較利益認列更為普遍,此與 Basu (1997)之研究結果相同,顯示應計項目模型應為非線性,而傳統 Jones (1991) 及 Dechow and Dichev (2002)之線性應計項目模型則會低估當期盈餘預估未來現金 流量的能力。

5、 盈餘目標

根據以往文獻之統計,發現認列小額損失的公司數量較少,而認列小額利益 的公司數量較多(Hayn, 1995;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因此小額利益及避免 小額損失成為辨認盈餘管理之跡象及評估盈餘品質之依據。

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發現,於盈餘小額減少的公司中有 8%至 10%的 公司會運用其裁量權(discretion)使盈餘增加,而於小額負盈餘的公司中有 30%至 44%的公司會運用裁量權使盈餘轉正,且其中多透過來自營業活動之現金流量及營 運資金變動兩項盈餘組成部分來操縱盈餘。

Degeorge, Patel, and Zeckhauser (1999)將盈餘管理之目標分為三類:報導正盈 餘、維持去年盈餘水準與達成市場預測,研究顯示最重要之盈餘管理目標為報導

22

正盈餘,維持去年盈餘水準為其次,而後達成分析師之預測,且與無盈餘管理疑

正盈餘,維持去年盈餘水準為其次,而後達成分析師之預測,且與無盈餘管理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