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水稻稻熱 病菌菌株差異 之研究 本年度 於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

高雄及屏東 9 縣共 22 鄉鎮市採集、單孢分離得 134 株稻熱病菌株 。測試來自不 同地區之五個 菌株於 10% V-8、PDA、YSA 與 5% Oat 等四種培養基之產 孢情形,結果以 10% V-8 培養基對五個菌株之產孢 效果為最佳,其次為 PDA 培養基。接種 116 株菌 株至 16 種稻熱病菌生理小種台灣水稻判別品種,

進行生理小種判別。結果顯示,91 株菌株可歸入原 有分類的六個群中 (I、J、T、K、N、A),其中 12 株可判別出生理小種,其餘 25 株無法歸入分群。

在 91 株菌株中,29 株屬 I 群、1 株 J 群、11 株 T 群、3 株 N 群、37 株 K 群 (其中 1 菌株為此群的 race 2、1 株為 race 17) 與 10 株為 A 群的 race 1。以專 一性引子對 MAT1-1、MAT1-2 檢測菌株有性世代 交配型。檢測桃園、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 林、台南、高雄、屏東及台東地區共 46 株菌株及 菌株 Guy11,除菌株 Guy11 屬 MAT1-2 交配型外,

其 餘 46 株 受 測 菌 株 均 屬 MAT1-1 交 配 型 。 將 MAT1-1 型菌株與 MAT1-2 型之菌株 Guy11 進行對 峙培養,可觀 察到長喙狀的 子囊殼埋生於 培養基 中,少數喙部露出培養基表面。部份菌株形成的子 囊殼中僅產生少量或不產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莧菜疫病菌 Phytophthora amaranthi 之發生生 態、抗藥性及病害防治 莧菜疫病自 2007 年起在 台 灣 出 現 , 該 病 害 由 一 新 疫 病 菌 Phytophthora amaranthi 引起,目前該病害僅危害莧菜,病菌具寄 主專一性;發病地區亦僅侷限於雲林西螺地區。該 菌的生長溫度為 8-32℃ (圖 56),在 12-28℃下可誘 發病害,最適合發病的溫度為 20℃,次為 24℃,

與田間發病時期相符合 (每年 11 月至翌年 6 月為 止)。該疫病菌可在罹病組織內形成卵胞子,卵胞子 可在土壤中越夏,存活期限可長達兩年以上;該菌 不耐高溫,60℃處理 10 分鐘即無法存活。5 年來共 分離 116 菌株,所有菌株均對滅達樂 (metalaxyl) 有 輕微的抗藥性,在添加 100mg/L (ai) 的培養基上的 生長率為對照處理的 26.7-43.6%。在溫室與田間進 行藥劑防治試驗,供試藥劑包括福賽得、亞磷酸、

快得寧及達滅芬,結果顯示除快得寧 (1500×) 藥效 不佳外,其他供試藥劑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以 達滅芬 (4000×) 對葉部病害防治效果最佳,次為福 賽得 (500×) 與亞磷酸 (500×與 1000×);防治莖基 部腐敗時,亞磷酸 (400×)、福賽得 (400×) 及達滅

芬 (2000×) 均可完全抑制病害發生。田間試驗則以 亞磷酸 (500×、1000×) 與福賽得 (200×) 的抑病效 果最佳,福賽得 (400×) 次之,達滅芬 (2000×) 再 次之,而快得寧 (500×) 幾無防病功效。此外,在 西螺試驗區施 用亞磷酸可有 效抑制莧菜疫 病之發 生 (表 5-1)。此外,評估土壤蒸汽滅菌方法之抑病 功效,將連作田土壤以蒸汽 (80℃) 處理 30 分鐘或 60 分鐘,均可完全將土壤深度 20cm 以內的疫病菌 (表 5-2) 與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完全 消滅,但無法消滅 25cm 以下腐霉菌。蒸汽處理顯 著降低幼苗猝倒病的發生,使罹病率由 5.5%分別降 低到 2.95% 與 1.85%;並顯著抑制疫病菌引起之成 株 莖 基 腐 病 , 使 發 病 率 由 12.5% 降 低 到 0% 與 2.5%,但對腐霉菌造成的莖基腐病之抑制力較差。

圖 56 溫度對莧菜疫病菌 Phytophthora amaranthi 菌絲生長 之影響 (5%V-8, 7 天)。

表 5-1 亞磷酸施用三次對現菜疫病之防治效果 處理 稀釋倍數 株高 單株重 罹病率

(×) (cm) (g) (%)

亞磷酸 500 50.8 8.9 1.80 亞磷酸 1000 51.0 9.7 0.40

C.K. 39.7 6.0 4.25

表 5-2 蒸汽處理對莧菜疫病菌 Phytophthroa amaranthi 在 土壤中存活之影響

蒸汽處理時間 (min)z

疫病菌土壤罹病組織中之存活率 (%) a 處理 I 處理 II 平均

30 0 0 0.0 b

60 0 5 2.5 b

CK (無處理) 10 15 12.5 a

z 蒸汽處理溫度達到 80℃,深度為 20-25 公分。

台灣瓜類疫病之調查、病原菌鑑定與病原性測 定 近年來 (2000-2011 年) 調查台灣瓜類疫病之 發生情形,將分離得到的疫病菌經形態特性鑑定與 核醣體內轉錄區間 (ITS) DNA 基因序列比對,危害 我國的瓜類疫病菌主要有兩種,包括 Phytophthora capsici (番椒疫病菌) 與 P. melonis (香瓜疫病菌)。

其中P. melonis 分離自胡瓜、苦瓜、冬瓜、香瓜 (洋 香瓜、甜瓜、美濃瓜)、西瓜及扁蒲,主要危害胡瓜 與苦瓜的莖基部,及其他瓜類的果實;而P. capsici 則自香瓜、西瓜、南瓜、玩具南瓜、扁蒲、冬瓜及 胡瓜的罹病組織分離得到,主要侵染果實、幼苗及 莖基部。P. melonis 屬於 Waterhouse 分類群中的第 6 群,生長溫度 10-36℃,產孢溫度 8-32℃ (表 5-3);

孢囊頂生、卵圓形~長橢圓形、不具乳突、不脫落,

再生內生孢囊;無厚膜孢子;異絲或偏同絲型,藏 精 器 底 著 , 直 徑 超 過 20μm 以 上 。 該 菌 之 ITS (its1/5.8S/its2) DNA 序列全長度為 826bp,NCBI 基 因 庫 之 登 錄 號 為 GU111616~ 8。 此 外 , 比 較 P.

capsici 和 P. melonis 對於不同瓜類作物的侵染力 (表 5-4),將游走子懸浮液接種於萌芽 14~28 天大 的瓜類葉部與莖基部,結果顯示兩種疫病菌對胡瓜 (6 品種)、甜瓜、洋香瓜、冬瓜、西瓜、扁蒲、南瓜、

苦瓜均有相當的致病力,但絲瓜則否。其中胡瓜、

香瓜、冬瓜對P. melonis 較感病,而香瓜、南瓜及 扁蒲對P. capsici 感受性較強。此外,自瓜類分離P. capsici A2 菌 株 可 以 感 染 藍 星 甜 椒 , 但 P.

melonis 則否。

胡瓜露菌病之 病原繁殖 用接種露菌於胡瓜 葉片圓盤上,來測試病原菌接種與繁殖的條件。其 測試方法如下:取苗齡 3 或 4 星期無病原菌感染之 胡瓜植株上半部之新葉,經 1%次氯酸鈉溶液表面 消毒 2~3 分鐘,無菌水漂洗三次後,以打孔器取 下直徑 1.5 公分之葉片圓盤,葉背朝上,置於盛有 二層滅菌濾紙之直徑 9cm 培養皿內,添加適量之 M-solution 養液使濾紙完全濕潤並有游離水產生,

以維持葉片圓盤之活力,以吹落孢囊方式接種露菌

表 5-3 不同瓜類疫病菌菌株於不同溫度對的產胞情形

接種菌株 不同溫度 (℃) 下之產胞數 (胞囊數/1cm2 )

代號 寄主 配對型 8 12 16 20 24 28 32 36

Phytophthora capsici

Pca26165 西瓜 A1 24.3z 42.2 12.8 39.7 169.0 7.6 48.6 9 Pca210283 西瓜 A2 12.8 17.9 23.0 17.9 75.5 166.2 108.8 0 Pca26184 南瓜 A1 3.8 8.9 19.2 44.8 73.0 39.7 32.0 0 Pca29097 南瓜 A2 47.4 58.9 70.4 70.4 143.4 244.5 172.8 0 P. melonis

Pm26084 胡瓜 A1 6.4 12.8 10.9 12.8 24.3 33.9 1.9 0 Pm25170 冬瓜 A2 4.3 36.5 49.3 38.4 61.4 115.2 6.4 0

z 每一平方公分下之產胞數,每溫度調查 5 視野。

表 5-4 瓜類疫病菌接種不同瓜類幼苗之罹病率z

接種菌株 寄主

接種植物幼苗之死亡率 (%) 胡瓜

(6 品種) 甜瓜 新玉

洋香瓜 蜜世界

西瓜 秀玲

蒲瓜 春鶯

南瓜 東英

苦瓜 月華

冬瓜 絲瓜 甜椒 藍星 Phytophthora capsici

Pca26165, A1 西瓜 66.7 100 50 12.5 100 100 0.0 62.5 0 50 Pca-210283, A2 西瓜 86.1 100 100 87.5 87.5 100 12.5 75 0 100 Pca26184, A1 南瓜 36.1 100 100 100 100 100 0.0 37.54 0 75 Pca-29097, A2 南瓜 86.1 100 100 100 100 100 12.5 75 0 100 P. melonis

Pm-26084, A1 胡瓜 100 100 100 87.5 87.5 87.5 0.0 75 0 0 Pm-25170, A2 冬瓜 100 100 100 100 100 87.5 0.0 75 0 0

z萌芽後 3-4 星期之幼苗莖基部接種疫病菌游走子懸浮液,14 天後調查植株死亡率。

於葉圓片上 (圖 57),為標準接種模式。以此方法顯 示 16-20℃為最適發病溫度,接種 14 日後的發病度 為 72.8-78.3%,而 12℃為 66.5%,24、28 與 8℃分 別為 40.0%、10.0%與 3.9%,4℃與 32℃14 天仍未 見發病。接種之孢囊濃度 (每平方公分孢囊數) 越 高則越易發病,但以每平方公分 5-10 個孢囊於 14 天後的發病度 59.7-64.4%,發病中等較利於病害的 判讀。此外位葉易會影響發病,老葉易黃化不易判 讀病害,而幼葉發病明顯較輕,故取中間部位的葉 片為最適接種材料。

台灣仙履蘭 Fusarium oxysporum 病害的發生 於埔里一處栽種摩帝的仙履蘭園內,發生病徵由植 株心葉基部開始呈現,然後經下位葉基褐化腐敗,

而其維管束已出現褐化病徵。植株剛發病時,僅 1-2 條根出現維管束褐化與根腐,嚴重時整個根系發生 根腐,導致植株倒伏與死亡。田間病害調查顯示摩 帝植株發病率介於 10-42%,但是另一處栽種肉餅的 仙履蘭園內,則尚未有本病害的發生。從罹病的摩 帝 植 株 根 系 與 葉 基 部 可 分 離 得 到 Fusarium oxysporum,挑選其中 6 個分離株進行剪根接種與穿 刺接種,分別接種於摩帝與肉餅供試植株上。接種 後第 37 天,利用剪根接種法接種摩帝植株的發病 度 (0-3) 介 於 0.4-1.2 , 接 種 肉 餅 植 株 則 介 於 0.2-0.6,利用穿刺接種法其發病度分別介於 0.2-1.6 和 0-0.4。經 LSD 複因子分析,該些供試菌株對摩 帝與肉餅植株的發病度具顯著差異 (p<0.05)。挑選

其中 Fol-07 分離株當作供試菌株,其最適菌絲生長 溫度為 28℃。測試 15 種化學藥劑對 Fol-07 菌絲生 長 的 抑 制 情 形 , 結 果 80ppm 的 50% 免 賴 得 (Benomyl)、50%貝芬替 (Carbendazim)、41.8%腐絕 (Thiabendazole)、25%撲克拉 (Prochloraz) 及 50%

撲克拉錳 (Prochlorate manganese) 對 Fol-07 菌絲 生長具完全抑制作用。

台 灣 蝴 蝶 蘭 黃 葉 病 病 因 之 探 討 蝴 蝶 蘭 (Phalaenopsis) 的栽培過程中常發生葉片黃化、落 葉,葉鞘出現 黑褐色壞疽的 病徵,農民俗 稱「黑 頭」,有時在罹病株的葉鞘與根部黑色壞疽部位,

出現成堆的橙紅色子囊殼。過去的研究稱此病害為 黃葉病,病原菌包含 Fusarium solani (有性世代 Nectria haematococca)、 F. oxysporum 及 F.

proliferatum。2008 至 09 年調查台灣 29 處蝴蝶蘭 園,共採集約 100 株「黑頭」罹病株,由葉鞘黑褐 色 壞疽 部 位 分 離 病原 菌 , 結 果 85%為 Fusarium solani,6%為 F. oxysporum;根部罹病部位則有 50%

F. solani,25%為 F. oxysporum,但是不論從葉鞘 與根組織,皆無法分離得到 F. proliferatum。挑選 其中 19 個 F. solani 與 4 個 F. oxysporum 分離株,

分別接種於供試植株的根、葉鞘及葉片。將發病度 (Disease severity) 等級分為 4 級:0 級表示無病徵 出現;1 級為接種部位呈黑色壞疽;2 級為葉片黃 化;3 級為落葉。結果顯示將 F. solani 分離株接種 於 葉 鞘 上 的 發 病 較 為 嚴 重 , 並 可 使 植 株 產 生 黃

圖 57 以葉圓片測試接種源濃度與胡瓜露菌病勢進展的關係。

葉,發病度介於 1-2.5 之間;接種於葉片部位者,

發病情形表現不一致,發病度介於 0-2 之間,有些 分離株無法使植株發病,其中僅 FS-141 與 FS-153 可引起葉片黃化。接種於根部者則無法使植株產生 黃葉現象,僅造成接種部位呈黑色壞疽,發病度介 於 0.5-1 之間。然而,F. oxysporum 分離株不論接種 在植株哪一部位,皆無法造成黃葉,發病度僅介於 0-1 之 間 。 因 此 , 本 研 究 認 為 造 成 蝴 蝶 蘭 黃 葉 病 (sheath/root rot) 的病原菌僅有 F. solani。

褐 根 病 菌 之 生 物 特 性 及 其 病 害 防 治 方 法 之 研 究 由 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 H. Cunningham 所引起的褐根病,為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木本植物重 要之根部病害,其病徵包括根部組織腐敗,進而導 致全株萎凋枯死。褐根病菌為多犯性,全世界寄主 超過 200 餘種,在台灣其寄主已超過 130 餘種,海 拔 1,000 公尺以下地區之木本植物大多有發病記 錄,果樹類之寄主有 20 餘種。本計畫成果篩選出 6 株Trichoderma sp.菌株,及 4 株 Bacillus spp.,經初 步 鑑 定 此 四 株 菌 株 可 能 為 Bacillus subtilis 及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對褐根病菌之抑制效果 良好。6 株 Trichoderma sp.菌株之最適生長溫度為 24-32℃,8℃以下及 40℃以上則不生長。目前防治 褐根病效果較好之藥劑為三泰芬可濕性粉劑、撲克 拉乳劑及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經測試撲克拉 10ppm 及三泰芬 1,000ppm 對 6 株 Trichoderma sp.拮抗菌菌 株有很強抑制作用,滅普寧 10ppm 及 100 ppm 之抑 制率則較低。盆缽防治試驗結果以 25%三泰芬 1,000 倍防治率 100%最佳。

有 機 栽 培 模 式 下 木 瓜 及 甜 瓜 疫 病 蟲 害 管 理 體

有 機 栽 培 模 式 下 木 瓜 及 甜 瓜 疫 病 蟲 害 管 理 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