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文獻探討

2.3.1 知覺歷程

Levine 和 Shefiner(1981)曾說明「知覺是用來解釋感官獲得或處理訊息的 方式;換言之,我們用感官感受刺激,然後知覺這樣的刺激是什麼?」所以當我 們接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就要倚賴知覺來解釋感受到的是何種刺激。知覺凿含 很多心理現象,知覺的過程是一套歷程,在這樣的歷程中我們可以認出、組織和 理解環境接受到的感覺經驗。

此外,Zimbardo 和 Gerrig 認為知覺的定義,代表理解外在環境中的物體和 事件的整體歷程(游恆山譯,1997)。並將這個歷程區分為感覺、知覺組織、對物 體的檢定、辨認三個階段,以下針對這三個階段進行探討:

1. 感覺:即外在環境改變,對感覺器官產生的刺激,所引發的注意力,有 由上而下心智控制的自主性注意力,以及由下而上外在環境刺激形成的 的注意力。

2. 知覺組織:感覺器官接受到刺激後,將感受到的感覺特徵整合成可以辨 認的物體知覺表象,也就是接收到的訊息透過大腦組織、修正成可辨認 的形體。

3. 檢定/辨認:接受到外在的刺激,並轉換成知覺之後,給予知覺表象意義。

然而有時我們所感覺到的(從感覺器官的感受)不一定是我們所知覺到的(心 理的),這便成了錯覺(Sternberg, 2006)。在教材的呈現過程,經常要使用符號來 代表某項事物,為求訊息傳達的迅速與正確,選擇符號時就要注意知覺的問題,

以免產生錯覺而接收到錯誤的訊息。

感覺接受細胞對於不斷出現的相同刺激會產生適應,直到刺激有了改變,就 會重新產生激發,而人為了在環境中順利生存,即使在帄靜的環境中也要保持警 覺,所以眼睛會不斷做微小且快速的跳視,利用這樣的改變提昇警戒。Sterberg

認為知覺有下列基本的現象:

1. 知覺恆常性

發生在物體不論是遠側或近側的刺激改變時,對於該物體的知覺不變

(Gillam, 2000)。知覺恆常經常是指大小和形狀的恆常性,這兩種恆常性與物體 的距離相關,大小恆常性通常發生在知覺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差異,形狀恆 常性則是知覺物體不同部分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

造成大小恆常性起因於物體的大小決定物體與眼睛的距離,越大的距離眼睛 越近,但這樣的結果常造成大小恆常的錯覺,一旦教材設計時忽略大小恆常的問 題,就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困擾。

物體不同部分與眼睛接觸的距離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大小,例如開門的時 候,拉開的門隨著拉開的角度不同,越接近觀察者的部份線條越大,雖然看起來 形狀不相同,但對於知覺來說是相同的。

2. 深度知覺

觀察物體時,眼睛的肌肉會隨著物體的遠近而有不同的使用,大腦便會將這 些肌肉的運動解釋成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產生立體的深度知覺。

3. 形狀知覺與完形取向

探討知覺中,較為整體、全部的歷程,主張個別的總和不會等於整體,並且 證明我們如何從個別的物體知覺到整體,提出視知覺的完形原則如下:

(1) 圖形-背景:在視知覺中,部分物體比較突出,其他則退後成為背景。

所以教材的設計上,目標物與干擾物不但要相互區別,目標物更必頇 是高明度以至於可以輕易吸引注意力,否則即使目標物與干擾物以相 互區別,視覺卻是著重在干擾物上。

(2) 接近性:在知覺中,相互靠近的會視為同一群組。如圖 2-8,視知覺 會將圓圈視為 2、2、1 的群組。教材的設計上,相關的物件就要擺置 在一起,也就是適性指標中的群化原理。

圖 2-8 接近性(Sternberg, 2006)

(3) 相似性:在一群物體中,相似圖形會視為同一群組。如圖 2-9 視知覺

會將圓圈視為一個群組,方框視為一個群組。

圖 2-9 相似性(Sternberg, 2006)

(4) 連續性:對於物體會知覺連續、流動的形狀。在圖 2-10 中,如圖 a.

一個交叉的圖形,因為視知覺的連續性,會將圖形視為圖 b.兩個圖形 的結合,而不會看成圖 c.的兩個圖形。

圖 2-10 連續性(Sternberg, 2006)

(5) 封閉性:從圖 2-11 觀察可以發現,實際上未完成的物體,在知覺上會 視為已完成。圖 a.的弧被長方形遮住,但在視知覺上不會認為如圖 b.

是不完整的圓,而會視為完整的圓。 圖 c.在視知覺中會看成 1、2、

2、1 群組的線段,一旦將線段改成弧線,視覺認知便不再視為群組,

會成為三組的括弧。所以在教材設計時,整體性與個別性必頇要特別 小心。

圖 2-11 封閉性(邱建偉,2003)

b.

c.

a.

d.

a. b.

c.

(6) 對稱性:知覺上會從中央分隔成為鏡像。在視覺認知上,圖 2-12 會 看成三組的括號,而不會看成六個獨立的物件。

圖 2-12 對稱性(Sternberg, 2006)

教材的設計則是視覺的導引,如果設計不當除增函外在認知負荷,更會因為 訊息傳達不正確產生錯覺,尤其數學的教學涉及大量的符號,每一個符號又各有 其定義,一旦用錯就容易產生學習建構上的困擾,讓數學概念的延伸產生障礙,

所以在數學科教材設計必頇留意符號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