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的定義及類別

壹、知識

根據牛津、韋氏大辭典中,可歸納知識(knowledge)的定義如下:

ㄧ、.一種知道(knowing)的狀態或事實。

二、被人類理解、發現或學習的加總。

三、從經驗得來的瞭解。

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社會,也是個知識經濟時代,在此一時代中,知識與學習的重 要性與價值益加受到世人的矚目。知識與學習無疑是個人、組織與社會持續進步與向上 發展的活力泉源(吳明烈,2001)。

在知識管理的概念中,知識是不同於資料或資訊的,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簡化」

的程度(Applehans et al., 1999)。如圖 2-1 所示,任何主題的資料、資訊與知識三者的 關係可用一個同心圓來代表,每一個部份的內容成份皆萃取自外圈。

圖2-1資料、資訊與知識的關係

資料來源:黃朝盟、趙美慧,2001︰5。

知識是指一個人所具備某方面特別領域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使某人有「能做」某 事的能力,此與「想做」某事是不盡相同的概念(陳柏村,2005:518)。知識是一種能 將資料或資訊轉化為有效行動的思考架構,它是一種資訊、經驗、價值以及專業知識的 混合體,能幫助使用者評估與整合新的資訊與經驗,並且能適用於許多未來不同的情 境。在人的腦中,一套資訊轉化為可用的知識必須經過下列過程(Davenport & Prusak, 1998):

(一)比較:這些資訊比起較早已知的相關資訊有何差異?

(二)影響評估:這些資訊對相關的決策或行動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三)關連性架構:以上的比較以及影響與已有的知識之間有何關連?

(四)交流:了解其他人對於這些資訊的看法為何?

經過適當轉化而成的知識最初會存在某些人的腦中,而成為個人的直覺、經驗與價 值。這些直覺、經驗以及價值可能會在組織中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中相傳,也可能藏在 不同的書籍、檔案、資料庫、工作程序甚至習慣或組織文化之中。如何搜尋這些有用的 直覺、經驗以及價值,並將它們轉化為書面的知識,有效地傳播給需要進行決策或行動 的個人,就是知識管理工作的核心挑戰(Stewart, 1998)。

Davenport 與 Prusak 在其著作「知識管理」,中提到的『資料—資訊—知識』層級 觀念,將三者的特性做了明確的定義與說明(胡瑋珊譯,2001)。

所謂「資料」(Data)是對事件審慎、客觀的紀錄。以組識的專業用語來說,資料 是結構化的紀錄,其本身不具關聯性與目標。因此,資料多未必是是件好事。但是,資 料是創造資訊的重要原料,所以在獲得資訊的過程中,資料是不可或缺的。

而所謂「資訊」(Information)是包括關聯性與目標的資料。資訊不但有潛力能夠塑 造接受者的看法,它本身有具體的輪廓之外,並且是為了某些目的所組織起來的。

「知識」(knowledge)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 經過文字化的資訊。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 作、過程、執行與規範中。

知識來自於資訊,資訊轉變成知識的過程中,均需要人們親自參與。知識包括「比 較」、「結果」、「關聯性」與「交談」之過程。知識之所以比資料與資訊價值更高的原因 是因為它更接近「行動」。所以一般而言,知識是不易結構化的、不易經由機器設備取 得、通常為內隱的且不易轉換。所以在資料—資訊—知識逐漸轉換的過程中,人員與時 間的投入也會逐漸增加。

知識是經驗、價值、相關資訊和專家洞察力的融合,它提供了評價和產生新經驗和 資訊的框架。知識是從資訊產生行動的能力,包括判斷力、專業知識和技術,通常需要 協同工作才能更好地加以運用。知識需要行動來具體表現,從資訊的方向來看,知識是 一種能夠改變人的行為方式、被人所能運用的資訊,但它不能獨立存在於資訊的集合之 中,也不表現為對資訊的儲存和提取的能力,它只能在人對資訊的運用中體現和產生,

當然,離開了資訊,人們也無法獲得知識。

在實際生活中,資料、資訊、知識之間並不是離散的,可以容易區別的,從整體來 看,它們之間的連續統一性,許多相關的資料構成資訊,資訊加以提高判斷、運用就構 成知識。知識的長期積累即可形成智慧。由圖2-2 中可以看出資料、資訊及知識的差異。

知識

(Knowledge)

資訊

(Information)

資料

(Data)

知識是資訊、文化脈 絡與經驗結合。

無相關性的事實,缺乏 本質上的意義。

經過儲存、分析、解 釋,卻沒有意義。

圖2-2 資料、資訊及知識的差異

資料來源:陳柏村,2005,知識管理,頁 5271

1 Harrls,D.B.,1998,"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Sept ; http://www.htcs.com/ckc.heml

貳、知識的的分類

Hedlund(1994)將知識分為:

(一)外顯的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可以詳加敘述或用文字、電腦程式、專利或圖形來加以表示的知識。

(二)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Information):

為一種非口頭、直覺且不清晰(Unarticulated),無法明確表達的知識。

日本的野中裕次郎在「知識創造的企業」一文提出,創造新知識不只是機械地處理 客觀的資訊而已,更要掌握住員工隱微的、且往往是透過高度主觀性的見解、直覺、和 理想。運用這些知識的方法往往是「軟性」,例如口號、暗喻、象徵等,這些都是持續 創新必備的工具(張玉文,2000)。

而這些知識的表現方式或位置又可分為存在個人腦中、手冊、數位知識庫或產品本 身。而企業內的成員可藉由不同的方式來取得、分享這知識,以完成工作(陳柏村,2005:

528-530)。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

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 內容。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

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 (劉常勇,2002)2

參、知識資料庫基本型態:

知識管理是一種持續漸進的過程,其有三項普遍的管理目標是一致的,他們分別 是:架設知識資料庫,改善知識的取得管道,以及改善知識的文化與環境。知識資料庫 有三種基本型態 (胡瑋珊譯,1999:240-241) :

(一)外部知識(例如有關競爭對手的情報)資料庫。

2 資料來源:http://www.cme.org.tw/know/

(二)有結構的內部知識(例如研究報告、或是以產品為導向的行銷策略)資料庫。

(三)非正式的內部知識(例如以技術討論為主的資料庫,有時經驗的交流也算)

資料庫。

相關文件